2005年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与教学综述

2006-09-21 08:01学科年度报告课题组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6年6期
关键词:古代文学研讨会研究

顾问:张稔穰徐振贵单承彬

课 题 组:《现代语文》学科年度报告课题组

专题研究人员:张明远 王培臣 陈晓丽 倪春雷 王胜男 徐婷

编者按:由本刊“学科年度报告”课题组策划、张明远等人撰写的《2005年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与教学综述》,终于出炉。尽管还有诸多不完善之处,但它更多的是一种探索与尝试。今后我们将每年推出一组学科年度报告,总结一年来国内外相关学科研究的最新进展与成果,敬请关注。

2005年,中国的古代文学研究与教学又走过了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里,学术会议众多,科研成果辈出,“国学热”进一步升温,理论界思想活跃,到处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第五届“《文学遗产》论坛”及“21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论坛”,可谓为当前古代文学的研究指点了江山;“中国古代小说文体研究:历史与理论”、“中国古代戏曲文化学术研讨会”等会议的举行,在古代文学研究的专题化方面,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杜甫诗歌与时代精神”、“纪念陆游诞辰880周年暨越中山水文化”等国际学术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也昭示了我们推陈出新的愿望与能力;《中国古代文学通论》、《中国古代歌诗研究——从〈诗经〉到元曲的艺术生产史》等国家项目的结题出版,《<公莫巾舞歌行>新解》等一大批颇有创新意义的论文的产生,所有这些,都表明了2005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初步繁荣。

一、古代文学科研

学术会议:

2005年,中国古代文学方面的学术交流是非常活跃和频繁的。单单是规模较大的学术会议,就有三十余起。现据笔者搜集整理的材料,汇总如下:

3月26日,湖北省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会2005年年会暨“荆楚文学与荆楚文化”研讨会在荆州召开。会议由长江大学文学院承办,参加会议的有国内十八所高校及相关科研、出版单位的近六十名代表。与会代表就荆楚文学与荆楚文化、古代文学的教学与科研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

4月2日-6日,第二届中国韵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安徽芜湖隆重召开。本次学术会议由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和文学院、中国韵文学会、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联合主办。来自美国、韩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和港台地区的著名学者以及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等国内重点高校和研究机构的近六十名专家出席了这次盛会。专家学者们围绕韵文文体及其关系研究、诗学研究、词学研究、戏曲及其他研究等话题展开讨论,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五十余篇。

4月6日-8日,“21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论坛”在徐州师范大学举行。来自二十余所高校和科研单位的古代文学研究者陶文鹏、黄霖、叶长海、祝尚书、蒋寅、傅道彬、姚小鸥、钟振振、张伯伟、王兆鹏、陈庆元、沈松勤、吴相洲、张毅、刘祯、胡可先、胡大雷、李山、张剑、吴敢、赵兴勤、张仲谋、陈洪、李昌集等三十余人参加了会议。本次论坛的主题为“当代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缺失什么”,学者们围绕这一话题,就古代文学研究还有多少尊严、文学研究的“文学”在哪里、理论是“标签”“酒瓶”还是思想的结晶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和交流。

4月11日-15日,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和四川宜宾学院主办的“中华文学史料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宜宾召开。会议期间还召开了“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古代分会”的筹备会议,会议讨论并通过了《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古代分会章程》,拟定郑杰文、周延良、罗国威、韩格平、程章灿、陈广宏、张鹤泉、李浩、刘真伦等人为“古代分会”召集人,陈才智为秘书长。本次研讨会是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第四届理事会成立之后召开的第一次学术会议,五十余篇提交会议的精彩论文,六十余位与会学者会上会下的热烈讨论和深入交流,以及正在酝酿中的学会网站、专刊和课题等,无疑将对文学史料学学科的现代化、系统化、科学化和理论化建设,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4月16日-17日,由河南大学、中山大学、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评论》和《文学遗产》编辑部主办,河南大学文学院承办的中国古代戏曲文化学术研讨会在七朝古都开封召开。来自大陆各省市及港台地区的一百二十多位专家学者康保成、宁宗一、徐子方、罗斯宁、姚小鸥、徐振贵、赵义山、李昌集、陈维昭、段启明、何贵初、曹世耘等参加了这次盛会。总结古典戏曲现代化进程中的理论与实践,展望新世纪古代戏曲研究,拓展戏曲研究的边界,以开阔的视野进行跨学科和交叉学科研究成为不少学者关注的热点。同时,与会专家学者们还特别关注古代戏曲研究与当下戏曲现状的联系,探索传统戏曲振兴之路。此外,与会专家学者还就发掘和考察戏曲与其他文学样式及相关学科的互动关系等方面问题进行了探讨。

4月16日-17日,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重点科研项目《中国诗歌通史》(十卷本)第三次编委会在北京市政府宽沟招待所召开。来自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的十位主编李炳海、赵敏俐、钱志熙、吴相洲、韩经太、张晶、左东岭、王小舒、王光明、吴思敬参加了此次会议。此次会议在2004年《中国诗歌通史》第二次编委会的商议编撰结果的基础之上,详细讨论了每位主编提交的样稿,并对全书的基本内容和撰写原则的最后审核和具体细节达成了共识,确定了下次编委会会议的具体时间以及最终的交稿时间。

首届中国临沂诸葛亮文化旅游节暨全国第十四次诸葛亮学术研讨会于5月21日-22日在诸葛亮故里沂南召开。襄樊、南阳等诸葛亮学术研究会代表团、中国社会科学院、山东大学等专家学者出席了诸葛亮学术研讨会和汉文化研讨会,大会共收到学术论文二百余篇。

7月1日,为期五天的第十一届李白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乌鲁木齐召开。此次研讨会由中国李白研究会、新疆师范大学和伊犁师范学院联合主办。会议邀请全国各地包括台湾、香港在内的高等院校、研究所、出版社、新闻媒体等机构共八十多位专家学者进行了学术交流。有关李白生平事迹的考证、作品背景、文本解读、李白思想性格等,仍是本届大会关注的主要课题。此外,这次研讨会还涉及了李白与地域文化的关系,李白与杜甫、孟浩然、高适等人思想、创作的比较等课题,反映了在李白研究中总结成果、开拓新领域的追求。

由中国屈原学会主办、包头市职工大学承办的2005年楚辞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屈原学会第十一届年会于7月18日在内蒙古包头市举行。来自欧美部分国家、日本、韩国及北京语言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大学等六十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的一百一十多位专家、教授参加了会议。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一百二十多篇。专家、教授们总结了中国屈原学会成立二十年来的工作经验,探讨了楚辞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探讨了古老的楚辞如何同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需要紧密结合,表示要努力普及屈原作品,弘扬爱国主义,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做出贡献。

8月18日-20日,由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学思想研究中心及文艺学重点学科联合举办的“中国古代文艺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首都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大厦成功举行。参加会议的有中日韩学者共四十余人。大会共收到会议论文四十篇。会议学风朴实,体现出以学术问题为中心的特色。

8月21日-24日,中国明代文学学会(筹)第三届学会在北京召开。本届年会由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和中国诗歌研究中心联合主办,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及古籍所、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南开大学文学院、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与《文学评论》编辑部协办。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地区,以及美国、日本、韩国的百余位学者参加了会议,其中既有罗宗强、邓绍基、吴新雷、张燕瑾等老一辈学者,又有陈洪、左东岭、胡明、廖可斌、蒋寅、陈书录、陈广宏、郭英德等中青年学者。会议收到学术论文九十余篇。本次会议的宗旨是推进明代文学与文化关系的深层研究,加强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合作与交流。会议反映出的一些新特点,首先是研究理念的转变,其次是新方法的广泛运用,再次是运用比较的研究方法,挖掘出深层的文学思想内涵。此外,文献搜集和整理方面的研究也颇有收获。

8月22日,山东省古典文学学会2005年会暨东鲁地方文献与文学研讨会在烟台师范学院召开。《大力开展海洋文献研究》(山东大学,郑杰文)、《二十一世纪全球文化语境下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曲阜师范大学,张稔穰)、《<金瓶梅>的早期传播及其成书时间与作者问题》(山东大学,王平)、《建国以来王士禛研究的综述》(山东师范大学,裴世俊)等论文受到与会专家学者的重视与好评。

第三届中国戏曲学术研讨会于8月24日至8月26日在江西召开。本次研讨会由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徐州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艺术百家杂志社和江西省艺术研究所等单位联合主办。会议着重关注了戏曲与与先进文化建设的关系,戏曲在新时代条件下的生存与发展,并对戏曲走进校园、走进大学生课堂,提出了一些较可行的建议。

8月25日,“中国古代小说文体研究:历史与理论”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本次会议由北京大学中国古代文体研究中心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中心主办。会议的宗旨是探讨中国古代小说文体研究的理论内涵及其学术史,以推动古代小说文体研究的进展。参加会议的有刘世德、程毅中、石昌渝、董乃斌、马振方、萧相恺、张俊、段启明、黄霖、沈伯俊、温儒敏、陈平原、郭英德、侯会、陈文新+、谭帆、钱志熙、张鸣、刘勇强、竺青、潘建国、顾青等近四十位国内知名专家学者。

9月11日,由浙江工业大学与中国宋代文学学会、浙江大学共同主办,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承办的中国宋代文学学会第四届年会暨宋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浙工大开幕。会议聚集了来自美国、韩国、日本等国家以及国内的傅璇琮、王水照等一百七十余名专家学者,进行了为期四天的宋代文学专题研讨活动。会议还收到内容丰富的研究论文一百二十四篇。

9月22日,“杜甫诗歌与时代精神”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湖南平江杜甫墓祠举行。来自美国、韩国、埃及、喀麦隆等国家和国内从事“杜学”研究的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研讨会。这次学术研讨会由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杜甫研究会、平江县政府等联合举办。研讨会以传承优秀文化、促进和谐发展为主题,旨在促进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有机融合。专家学者认为,平江杜甫墓是“诗圣”杜甫真正的卒葬地,它的开发将有助于推动中国乃至世界“杜学”研究的光大与发展。

同日,由天津市台办、市文联、市台资企业协会和台湾中华书学会共同举办的津台企协杯·海峡两岸楹联诗词大赛揭晓。此次大赛共征集到楹联诗词原创作品一万二千多件。9月28日,由上海炎黄文化研究会、上海诗词学会和上海楹联学会联合主办的“走近孔子”诗词演唱暨楹联新作展又在上海文庙举行。七十多岁的诗词作家姚昆田还吟诵了自己创作的七律《环球几度会群伦》。在国庆节前夕,湖南新晃侗族自治县则喜获中华诗词学会授予的“中华诗词之乡”称号。新晃古称夜郎,李白、王渔阳等大诗人都曾留诗于此。

9月23日-26日,由西北大学和台湾淡江大学联合主办,两校文学院共同承办的“海峡两岸中国古典文献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西安西北大学举行。来自海峡两岸三十多所高等院校、科研出版机构、古籍整理与图书情报单位以及巴西的国际意识高等研究中心共八十余位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大会共收到论文六十余篇。此次论文与会议讨论所及,主要有三方面内容:关于当代学术背景中的古典文献学与古典文献学的学理及其相关问题研究;关于目录、版本、校注、辑佚与辨伪等的研究;中国古代文史与作家作品的文献学研究。

9月23日至26日,2005年湖南省古代文学年会暨柳宗元学术研讨会在湖南永州召开。与之相应,9月24日至25日,“中国·永州柳宗元诗文教学观摩活动”在湖南永州零陵区举办。此次活动由永州市柳宗元研究学会发起,中国柳宗元研究会、湖南省教科院、永州市教科中心、湖南科技学院、永州职业技术学院、永州一中等单位协助,并得到了永州市人民政府和零陵区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该活动旨在通过著名教师对《江雪》、《愚溪诗序》、《小石潭记》、《钴拇潭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驳复仇议》等柳宗元诗文的教学授课和永州现场观摩相结合的方式,推动柳宗元诗文教学与永州靓丽山水的有机融合,逐步将永州建成为柳宗元诗文教学科研中心。国内知名的柳学研究学者和优秀中小学教师近二百人参加了这次活动。

9月26日,中国邮驿发展史暨全国第三届蒲松龄学术研讨会在江苏高邮召开,会议为期两天。同日上午,蒲松龄纪念馆揭牌仪式在盂城驿举行。山东古典文学研究会会长、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袁世硕,山东蒲松龄纪念馆馆长、蒲松龄研究会会长、研究员王幼学,牛津大学博士、波摩纳学院教授、亚洲语言文学系主任白亚仁(美国)等国内外专家学者四十余人冒雨参加了揭牌仪式。

10月14日-16日,由河南省中国古代文学学会主办、商丘师范学院承办的“河南省中国古代文学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在商丘市丽晶酒店召开。来自河南大学、郑州大学等省内二十多所高校和科研单位的代表近五十人参加了会议。著作五部。会议安排了四场学术报告会,共收到学术论文四十九篇,及《宋元音乐文学研究》、《商丘文学通史》、《屈宋论考》、《龙湖集编年注析》、《古典诗词曲与现当代新诗》等五部著作。

第五届“《文学遗产》论坛”由《文学遗产》编辑部、西华师范大学主办,阆中市人民政府、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乐山师范学院中文系、绵阳师范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广安职业技术学院协办,于10月19日—22日在四川省南充市北湖宾馆举行。《文学遗产》的编委以及来自全国各地高校和社科研究单位的六十余名知名专家学者周勋初、刘世德、陈伯海、王水照等参加了论坛。本次论坛共收到学术论文三十八篇,讨论的热点主要是古代文学研究的本位与研究角度方法、不同时期文体特征的研究以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文学与地域之关系研究。

本月,由湖北楚都酒业有限公司举办的楚瓶贡酒文化研讨会暨宋玉研究会2005年会,在素有“七省通衢”的古城襄樊隆重召开。襄樊市各级领导及来自全国的楚文化研究知名专家、学者共一百五十余人参加了为期两天的研讨会。会上,专家学者们就楚瓶贡酒的历史文化渊源进行探讨,并对《宋玉故里在宜城》、《浅谈宜城酒文化》等论文进行了相互交流。

纪念黄庭坚诞辰960周年学术研讨会于11月1—2日在黄庭坚故里江西修水县召开。中国宋代文学学会、人民美术出版总社、中国社科院《文化遗产》编辑部、南昌大学和华厦翰林文化艺术研究院主持了此次学术活动。来自全国二十多个省市的八十多位古代文学及书法研究专家傅璇琮、杨庆存、陈永正、陶文鹏、钟振振、黄宝华、水赍佑等应邀参加了这一盛会。

11月4日,由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中国韵文学会、绍兴文理学院、绍兴市文物局主办,新昌浙东唐诗之路研究社与瑞和度假村协办的“纪念陆游诞辰880周年暨越中山水文化国际研讨会”在绍兴开幕。会议主要内容包括陆游诗词散文史学等诸多方面造诣的研究、陆游作品的人文精神与当代社会的关系、陆游与其他文学家的比较等。同时,研讨会还深入探讨了中国山水诗的起源和越中山水文化等诸多问题。中国社科院文学所所长杨义,复旦大学中文系首席教授王水照等出席会议。

11月4-7日,由广东省中国古代文学、古代文论研究会主办,湛江师范学院人文学院承办的2005年广东省中国古代文学、古代文论学术研讨会在海滨城市湛江召开。与会代表共八十余人,收到论文七十四篇。其中宋俊华先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视点较为前沿,熊国华先生则提出了诗歌的瞬间语境问题。

也是本月,由洛阳龙门石窟研究院主办,洛阳市文学艺术研究会、洛阳白园、洛阳香山寺管理处、洛阳白居易研究会承办的“2005白居易诗歌国际研讨会”在洛阳召开。白居易曾在洛阳居住和行吟了十八年之久,与会学者表示,他的杰出诗歌艺术成就已成为东亚地区文化交流的重要资源,应尽快建立全国性的白居易研究学会,并加强与海外同研究领域学者的交流。研讨会共收到论文三十余篇。

由安徽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及阜阳师范学院联合主办、皖北文化研究中心承办的第三届淮河文化研讨会于11月20-22日在阜阳师范学院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刘跃进、胡阿祥、池子华、等共120余人与会。会议收到研究论文八十六篇,淮河文化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格局已初步形成。同时,在淮河文化重要思想、重大历史事件及重要历史人物的研究方面也有了新的进展。

国际儒学论坛第二届会议——“儒学与亚洲人文价值”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2月10日至11日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韩国高等教育财团主办,来自韩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以及包括港澳台等地在内的全国共一百五十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学者们一致认为,儒家人文精神具有人文、人性、人本、人道的深刻内涵,它不仅塑造了中国文化的特质和特征,而且影响了东亚、东南亚乃至欧美地区,极大地影响和促进了这些地区的文化发展与繁荣。儒学人文精神不仅属于中国,而且为世界文化所共有,应该为人类文明和世界和谐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12月17日上午,中国诗歌研究中心第五届学术委员会年会暨2005年年终总结会在首都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召开。与会者包括十多位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成员和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全体教师。诗歌研究中心主任赵敏俐教授汇报了2005年度工作和2006年度工作计划,诗歌中心科研项目现已初步形成了以《中国诗歌通史》为中心,以《中国诗歌电子文献数据库》、《中国诗歌研究史》、《20世纪中国诗歌史资料选辑》、《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学术丛刊》为辅的系列重大项目规划。

学术论文与著作:

2005年,学术论文与著作也是洋洋大观,可圈可点。除了上面我们提到的学术会议上交流的论文与专著,全国各级刊物及出版社发表与出版的古代文学方面的论文与专著,更是不可胜数。学术论文方面,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所编辑的《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中所附的“索引”,每期就有二百余篇,十二期下来,便是两千余篇;而2005年度的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则全文收录了古代文学方面的研究论文共三百零一篇之多。就古代文学方面最权威、专业的刊物《文学遗产》而言,2005年共发表古代文学方面的专业论文一百零五篇(不包括“札记”“访谈”在内,当然以上两者有小部分重叠)其他杂志就很难一一统计了。由于在笔者截稿时,尚没有见到包括2005年度全国新书总目等在内的相关资料,故难以对05年度出版的古代文学方面的专著给出一个确切的统计数字。但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古代文学方面的论文与专著,其多产多收,已是事实。从总体上来看,2005年的古代文学研究,“已经不满足于对浅层次的思想艺术性的简单评价,而更加注重厚实深遂的历史感和对艺术奥妙的理论概括”(《文学遗产·编后记》,2005年6月);重视实证研究,并寻求实证研究与理论研究的最佳结合点,让文学研究在一个更广阔的空间里获得了更大的自由和更美的飞翔姿态,学术视野更加开阔。诸如文学编年研究、文学地理研究、作家物质生活状态的考察等研究课题,则“很可能成为新世纪的学术增长点”(同上)。本年度,宏观综述性研究,势头依然强劲,如雷恩天等《20世纪唐文研究回顾与反思》(《学海》,2005年2月)、狄宝心《20世纪以来的元好问研究》(《山西大学学报》,2005年1月)、杨再红《20世纪中国古典悲剧研究的回顾与反思》(《南开学报·哲社版》,2005年3月)、叶舒宪《中国神话学百年回眸》(《学术交流》,2005年1月)、纪德君《百年来<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研究的回顾与思考》(《广州大学学报》,2005年6月)、李圣华《近四百年竟陵派散文研究史述》(《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年1月)等,而传统的文学热点,诸如《水浒传》、《红楼梦》,则继续受到学者的关注。千百年来在藏雪域民族中传唱不衰的《格萨尔》,也成为05年度少数民族古代文学研究中的一个亮点,如马都尕吉的《论<格萨尔>的程式化结构特点及其传承规律》(《西藏研究》,2005年1月)、熊黎明《中国少数民族三大英雄史诗叙事结构比较》(《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年2月)、班玛扎西《藏族<格萨尔>与土族<格萨尔>若干母题的比较研究》(《西藏研究》,2005年2月)、里太吉《<格萨尔>谚语分类小议》(同上)、韩伟《<格萨尔>史诗原型的独特内涵》(《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年3月)等,研究皆有一定深度。

2005年,古籍数字化仍是很多学者关注的热点。《文学遗产》第一期首发《关于古代文献信息化工程与古典文学研究之间互动关系的对话》,揭开了古籍数字化讨论的序幕。至第五期郑永晓《古籍数字化与古典文学研究的未来》,则更进一步从计算机人工智能等方面探讨了程序设计语言对古籍数字化的影响。同时,本期还发表了韩丽霞、谢卫平介绍北大数字化成果的《北京大学数据分析研究中心数字化成果概述》的文章,让我们初步领略了数字化的神奇魅力与强大功效。此外,陈力《中文古籍数字化方法之检讨》(《国家图书馆学刊》,2005年3月)、王敏《我国古籍数字化之解析》(《四川图书馆学报》,2005年6月)、朱开忠《对于古籍数字化的思考》(《数字与缩微影像》,2005年3月)、李明杰《中文古籍数字化基本理论问题刍议》(《图书馆论坛》,2005年10月)、由明智《古籍数字化需要树立整理的观念》(《中国出版》,2005年10月)等,也都从古籍数字化的观念及方式方法等方面阐述了这一问题。文体学研究亦渐成气候。吴承学、沙红兵《中国古代文体学学科论纲》(《文学遗产》,2005年1月)及《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展望》(《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3月)可谓是宏观阐述文体学学科性质及研究现状、研究前途的文章,钱志熙《再论中国古代文体学的内涵与方法》(《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3月)则是继04年《论中国古代的文体学传统》(《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5月)后又一篇深化拓展之作。其他又如赵秀凤等人《文学文体学的回顾与展望》(《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3月),蔡安延《学科的交叉融合之美——浅论文学文体学》(《理论月刊》,2005年8月)等,也是颇有见地。

以上是对05年度古代文学研究的一些总体性概述。下面我们根据相关资料,择其要处再简述一二。

一月份,《文学遗产》推出第四届“《文学遗产》论坛”专辑,刘扬忠《也谈文学研究“与国际接轨”》、杨景龙《加强古今演变研究,拓展新的学科空间》、吴承学与沙红兵《中国古代文体学学科论纲》、陈庆元《<诗品>品外诗人之考察》、胡可先《出土文献与唐代文学史新视野》、石昌渝《<水浒传>成书于嘉靖初年续考》等一大批颇有价值与新意的文章率先亮相。《齐鲁学刊》第一期也发表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徐振贵教授的文章《<公莫巾舞歌行>新解》,认为《宋书·乐志》中的《公莫巾舞歌行》实际上是既跳《公莫舞》,又演唱乐府诗《公莫歌行》,同时还包括“歌行”原文的演出流程记录。此解颇有新意,可以说是继杨公骥先生1950年《汉巾舞歌辞句读及研究》之后的又一次飞跃。

猜你喜欢
古代文学研讨会研究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在福建举行
魏群夫散文创作研讨会纪要
研讨会莫变“演讨会”
古代文学作品鉴赏思维与视角的转换
高校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研究
网络环境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模式探究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