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体验,享受语文

2006-10-21 01:25戴光英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6年7期
关键词:韩麦尔品味文本

“课堂,是新课程实施的主要阵地,是开启和展示学生智能的核心场所。从这个意义上说,课堂是新课程的一个窗口。通过这个窗口,我们可以窥见教育行为,了解学习动态,提取研究信息,激发创造灵感。”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应该是怎样的呢?笔者认为,培养学生具有体验学习能力是课堂教学的重点之一。

“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关键词,新课标对它进行了反复的阐述和强调。“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阅读评价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因此,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调动学生自己现有的感知经验,激发自己的情感和想像,通过体味,领悟等方式,最终把握事物本质的体验式学习,显得尤为重要。在语文教学中,应如何为学生设计体验感悟活动,有效实施体验式学习,还是一个需要深入探究的问题,依笔者的体会,可以采用以下的方法进行尝试。

一、指导学生在朗读中体验

“读”是实施体验式学习的最有效途径之一。课堂上,要让学生进行有情味的朗读,读出疑问,读出气韵。通过朗读、默读、范读、齐读,分组读、分角色读、美读、精读,品读、赏读等形式,让学生充分感知语言材料,促进知识的内化,陶冶情操,开启智能。通过读,使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全身心地投入课文中,与作品对话。与自己的心灵对话。如读《藤野先生》学生能体验到藤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治学严谨,而且热忱帮助中国留学生的品质,同时也能体验到鲁迅先生的爱国热情;读《我的第一本书》,有的学生可以体验到当时社会的黑暗,有的可以体验到友情的珍贵,有的则体验到伟大的父爱,有的则体验到儿童时期的乐趣,不一而足。

汉语言是世界上最美、最丰富、最细腻、最富人情味的语言。有些虽然质朴无华,平淡实在,但耐人寻味。《藤野先生》中的第一句话“东京也无非是这样。”包含着作者复杂的感情,我们让学生反复朗读,读出失望之情和轻蔑之感。孙犁的《荷花淀》中,水生和水生嫂有一段对话:“‘今天县委召集我们开会,假如敌人再在同口安上据点,那和端村就成了一条线;淀里的斗争形势就变了。会上决定成立一个地区队,我第一个举手报了名。女人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水生嫂的这句话,平淡质朴,但其中蕴含着对丈夫既责备,又爱惜的无限深情,学生也只能通过反复朗读,才能有所体验。

有的文章所表现的内容距离学生比较遥远,学生往往进不了角色,这时便需要教师在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与学生的心灵之间搭桥。例如读鲁迅《孔乙己》,既让学生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理解孔乙己的不幸命运,又让学生以今天素质教育的眼光来评判孔乙己的悲剧性格,同时还结合当今一些社会现象剖析身边的“咸亨酒店”式的冷漠,并扪心自问自己是否也是一个“看客”,进而读出鲁迅那穿越时空的深邃的目光。

二、指导学生在品味词语中获得体验

如果说朗读把学生带入到一片神奇的“森林”之中,那一个个精美的语句,那一个个芳香的词语,定会让你尽情享受,让你留连忘返。通过品味词语,学生获得的体验才能更加深切,更加具体。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可以通过比较品味,让学生体验语感,感悟作品的意境。

比较才能鉴别,只有深入比较,才能真正认识事物。可以通过添加、删减、替换等形式进行语言品味。如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原稿中有这么两句诗:“不信,请看那朵流星,/那怕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后来编入教材时删掉了“那怕”。老师指导学生品味这两句诗时,可将“那怕”重新加入诗句,进行比较,不难发现“那怕”是一种猜测的语气,而去掉“那怕”更能表现诗人大胆的肯定和浪漫的理想。诗人无限的憧憬,热切的向往便跃然纸上。如莫怀戚的《散步》中介绍一家人散步时写到:“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引导学生删掉定语“我的”,语意有何改变?通过比较体会学生不难发现原文写得很庄重很严肃,一开篇就透露作者这一篇《散步》大有深意,他想说的意思超出事情本身,是在借散步这件事讲一个道理。大词小用、小题大做,是本文语言一大特色,所以学生朗读这一句时要庄重、严肃,马上可把学生领入文本意境之中。“词一字为工”,古人的文章,很注重讲究文辞练字。袁宏道的《晚游六桥待月记》写得非常有特色,笔者通过课外阅读,尤其指出其中的一句写景佳句:“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随之师生共同品赏。引导学生品味词语时,让学生把句中的“染”和“设”字改成“显”和“变”字,通过推敲,品味,学生体验到,原字写出湖光山色的朦胧之感,具有动态美。有的则认为,用原来的那两个字,是把西湖的景色当作一幅画来描绘,通过这种替换的方式,学生能准确地理解作者用词的精妙,获得的体验也更为深刻。

三、指导学生在联想、想像中体验

好的作品往往是一个空框结构或如唤结构,只向读者提供一个多层次的结构框架,其间匿藏着许多“空白”,有待于读者去发现,填补和阐析。读者只有调动起自己的联想力和想像力,才能形成自己的真切体验,达到个性鲜明的深刻理解。

如某位老师教学《最后一课》的高潮部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教师尽力回归到韩麦尔先生当下的心情,用心去读这一句话,力图创设一种情境,唤起学生情感共鸣。学生随教师一起走近韩麦尔先生,似乎也触摸到一点“最后一课”的灵魂。接着教师趁机发问:韩麦尔先生究竟想说什么?那是怎样的难以言状的痛苦?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他的心头汹涌澎湃?请你做一回韩麦尔先生,说出他没有说出的话。学生这下可忙开了,或争论、或沉思、或口中念念有词……有的说:“我——我——我的朋友们,我的孩子们,你们要永远记住法语,她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是我们民族的根,记住她就有了根,谁也不能使我们屈服。”有的说:“我——我——我的朋友们,我的孩子们,虽然我走了,但我今天把爱国的种子撒下了,希望它在你们心中生根发芽。”有的说:“我——我——我的孩子们,我犯下不可饶恕的罪过,在应该好好教育你们的时候却不负责任,我愧对你们!”有的说:“我——我——我的朋友们,我的孩子们,不要悲伤,不要绝望,留着一份信仰,那就是对法兰西的爱。”有的说:“我——我——我的孩子们,这是最后一课,却是你们人生的起始课,你们将从这里走向成熟。”学生们的回答精彩纷呈,这是想像的结果,他们和小弗郎士一样,也在体验人生的最后一课,面对失去,他们也感悟到,不要等失去后才感到珍惜的道理,从而增强学习的责任感。

四、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

语文活动课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语言思维,提高对事物的想像力、注意力、记忆力,语言交际能力以及独特的体验感悟能力,语文教学中要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寓教于乐。在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这一课时,可采用聊天的方式引导学生敞开心扉谈论,感悟文章的内容。由于讨论无拘无束,许多想法、见解、体验在自悟中形成,生成智慧,闪现精彩。如在第二部分赏析精彩的片断中,出现如下的精彩的言论:

生1:我认为父亲的举动最能打动我的心,他一步一步的指导、鼓励,使一个孱弱的孩子走下悬崖,获得信心,变得勇敢,这是本文的传神之笔。

生2:父亲不仅在教“我”如何走下悬崖,而且在教我如何走好人生之路。

生3:父亲这样做是想给孩子一份经验,一次锻炼,一种成就感,一股不怕任何困难的勇气。

生4:这是父爱的一种体现,是真正的父亲。在教育孩子方面,老外有自己独特的方法。

……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种通过聊天活动,让学生获得体验感悟,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而且大大挖掘了学生的潜在能力,使他们在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阅读接受,一方面是多元的,无限的,存在着审美差异性;另一方面是有限的,有范围的,存在着社会的共通性。”因此,在尝试体验式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也不能漫无边际,随心所欲。那么,我们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首先是尊重文本,与文本真诚对话。文本是教学的起点,是学习的载体,只有立足文本,尊重文本,才能有效地解读文本,获得的体验才不会像空中楼阁一样虚幻。

其次,是要引导学生用“心”体验。课堂教学中,面对文本,老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冷静地品读、感悟、玩味、思考,要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习惯,要静静地阅读,独立地思考,细心地品味,用心去体验。教师不能满足于课堂上研讨的七嘴八舌,轰轰烈烈,忽视学生自我体验与冷静思考,也不可只顾发表我们应该学习他们什么精神之类的空洞说教,应该把语文教育的熏陶感染与学生独特的多元的反应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自己用心去体验。

“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吹出的一股清新之风,这股清新之风吹醒了学生沉睡的自我意识,吹开了学生待放的思维之花。这股清新之风告诉我们:语文阅读教学要多给、再多给学生一点体验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尽情体验,让学生在自主体验中尽情感受,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展示生命活力的课堂。

(戴光英浙江温州瓯海梧田一中)

猜你喜欢
韩麦尔品味文本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品味桂峰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下课之后
品味四季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