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文教学中的差异性教育

2006-10-21 01:25张智慧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6年7期
关键词:新课程差异语文

乌申斯基指出:“在教育中,一切都应当以教育的个性为基础,因为教育的力量仅仅来源于人的个性这个活的源泉。只有个性才能影响个性的发展和定型,只有性格才能养成性格。”它要求我们关注个性,重视个性。当代认知学告诉我们,个性差异分为可变差异和不变差异。可变差异表现为学生储备知识、学习策略、态度和技能等方面的差异,这种差异是习得的,也是可以改变的。而不变差异是相对于可变差异而言的,较为稳定的个性特征方面的差异,它包括认知方式、智力类型、气质、焦虑程度等方面的差异。正是这些差异,使学生与学生之间产生差别,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成绩之间产生差别,即使每一学科之内也有不平衡。就语文学科而言,学生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同样存在着不平衡。

根据新颁布的《课程改革纲要》和《语文课程标准》编写的实验课本已于2005年秋季作为正式课本进入初中一年级课堂。依据新课程观念,教师的教学策略应发生重大改变: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新课程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阐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这样,新课程大大增加了教学中本来就存在的“不确定性”:教学目标与结果的不确定性,允许学生在知识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方面有多元表现;教学对象的不确定性,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个别化教学等等。

如果仍旧是采用同样的方法,无视学生的个性差异、不顾学生的兴趣特长、粗暴地侵占学生的个体活动时空、压抑学生个性发展,就会导致迟钝的学生跟不上,聪明的学生不满足,天才的学生不能脱颖而出。要面向全体学生,就必须承认学生存在着智力、能力等方面的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采用区别对待、分层施教、全员参与的教学方法。激发每个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兴趣。让每个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自己的水平线上得到较好的发展。而差异性教育正是素质教育的作用所在、实质所在,因而在班级授课制下差异性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尤为重要。

新课程强调差异性教育,首先应摒弃那种统一规格去制造“标准件”的教育模式。不受诸如集中、大型、同步、通用、标准之类概念的影响,而应从研究学生差异入手,打破传统的班级授课制。让学生在一种动态、开放、多元的环境中学习。具体到语文教学过程中,可按学生的差异分为几个层次,并以此设计不同的目标。例如,教学《生命,生命》一文时,基础较差的学生只需掌握本文的生字、词语,理出文章的脉络和能提出不理解的句子;中等学生要把握文中关键的词语、句子,深入理解作者对生命的理解与感悟;好的学生则需进一步理解思考:这篇文章的内容有什么实际意义,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待生命的态度是怎样的,引导学生提高认识,积累写作素材。这样,采取“分食制”的办法,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满足。

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因其个性具有自动性、独特性、可爱性、双重性、社会意识的倾向性及整体性等性质与特性,所以按新课程的要求,差异性教育的任务应是创设丰富、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多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和精神上的鼓励,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切忌将学生虽不大规范但却完全正确,甚至有创造的见地,按自己的要求“格式化”。如在实施语文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让不同层次的每一个学生都能“跳一跳”、“摘果子”。在教学《中国石拱桥》一文时,为了让学生区别赵州桥和卢沟桥设计的不同,体会中国石拱桥多样的形式,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谁能在黑板上分别画出两桥的设计示意图?教师可有意识地先请中等生在黑板上画图,然后请优等生补充,再请基础较差的学生对照示意图进行说明解释。这样全班同学都有了参与的机会,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更重要的是这样多练互补让所有学生都能完成学习内容。

教师还可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特长或潜在的优势进行有意识的培养和训练。使他们萌发的特殊才能的幼芽不致被埋没。在语文学习中,有的学生擅长朗读,有的善于记忆,有的阅读范围广,有的在写作方面有特长等等。这些都需要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失时机的点拨指引,以期有更优秀的表现。并以他们的榜样力量带动其他学生的学习训练;以他们的经验帮助其他学生的学习与训练。有些学生语文素养好,有些学生基础薄弱,这就需要区别对待。在课后练习时,教师可分层设题:巩固题(课文词语及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提高题(学习文中的写作特色并运用)、发展题(根据课文相关内容拓展延伸的题目),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选做。这样,既避免了有能力的学生“吃不饱”,基础薄弱的“吃不了”的现象,又减轻了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全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培养有胆识、有灵魂、有头脑、有思想、善创新的学生,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真正体现“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学生的差异”,“培养创新精神”。为了新课标的顺利实施,为了整个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为了我国教育事业的腾飞,最后让我们牢记苏霍姆林斯基的谆谆教诲:“每个孩子的内心深处都有他自己的一根弦、他自己的调子,因此要想让那颗心与我的话相呼应,就得使我自己能和上这根弦的调门。”

(张智慧山东省枣庄市第二十九中学)

猜你喜欢
新课程差异语文
相似与差异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生物为什么会有差异?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M1型、M2型巨噬细胞及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中miR-146a表达的差异
高中体育新课程实施“碰壁点拔”式教学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