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的语感,让阅读教学更精彩

2006-10-21 01:25郑利群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6年7期
关键词:高粱语感课文

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的正确感受能力,强烈、敏锐的语感是理解一切文字的基础。因此可以说语感也是衡量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可见,培养学生的语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笔者认为,要培养学生的语感必须把握以下几点。

一、以读为本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前提

培养学生语感的主要途径是“读”。因此,让学生充分地读是培养其语感的前提。《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由此可见,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也是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说在琅琅的读书声中,课文优美的意境、缜密的思路、传神的描绘、丰富的情感,常能得到酣畅淋漓地体现。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在《全神贯注》这一课的教学中,主要就是让学生读书、读书、再读书,指导学生在读中有所悟、有所感。于老师在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以后,要求学生自由读书。这次,他给了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让每个学生都读了两遍。教师边巡视边激励学生:“看谁读得最充分。”那么,学生读得如何呢?于老师安排了第三次的读——指名汇报读书。学生在基本把书读通、读顺之后,已经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于老师的这一教学设计,体现了语感培养的基本途径:要充分地读,要读得充分。学生充分地自读,可以起到发展语感的作用。他们在充分地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充分地读中与作者的心灵产生了共鸣。

在同一语言的反复熟读中达到“成诵”的目的,这又是记忆、积累的过程。因而,阅读教学中就应充分利用读的策略,以读为主线,但不是那种单调、枯燥地“天地玄黄喊一片”式的死读、傻读,要通过朗读、默读、复读、赛读、示范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对读音的正误、音调的流畅、词义的内涵、表达的确切、语势的磅礴、语法的运用、条理的连贯、意境的优美,直到弦外之音都能够有所体会。如读到“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看到的不仅是天门山、长江、旋涡,还有从“断”想到天门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长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从“回”想到两山夹峙,汹涌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翻滚抛掷、变化无穷的境界,也可联想到祖国山河的壮丽,感受到诗人丰富的想象力。

二、创设情境是培养学生语感的依托

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正确、敏锐、丰富的感受力,是培养学生语感的依托。

1.以生活展现情境。生活是学生学习语言的源泉,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展示生活情境,能够使学生感到新奇有趣,学习情趣倍增。同时,教师在课堂上恰如其分地创设生活情境,对指导学生读好书,培养学生丰富的语感,作用很大。

如一位教师在执教《大鸟大鱼》这篇课文时,为了让学生读好第一自然段,利用课件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在蓝蓝的天空中飘着朵朵白云,小鸟在自由地飞翔,蓝天下是绿油油的草地。老师一边用语言描绘情境,一边走到学生中间一手牵着一位小朋友,笑着说:“多美呀!走,我们到草地上放风筝去!”这时,课件出现画面:从很远很远的天际飞来一架飞机。看到这儿,一位正“放风筝”的学生马上用兴奋、快乐的心情读出——“天上飞来一只大鸟。”当飞机飞近了,他旁边的小伙伴急不可待地说:“不对,不对,那是飞机!”其他学生马上从这一情境中感悟到怎样读好这两句话。后来,全体学生齐读,读得非常好。这两句从文字特点来看,仿佛是写两个孩子的对话,前后两句彼此呼应,形成了一个“口语交际”的良好氛围。教者因势利导,创设了生活情境,在读中进行了行之有效的指导,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以实物演示情境。有的书面的词句是有概括力的,教师只有将概括、抽象的东西变成具体、形象的东西,降低语感训练的难度,学生才能触景生情,浮想联翩,才能对这个词具有具体的感受,从而产生语言的形象感。

一位教师在执教《高粱情》一文时,为了指导学生读好“……有点像榕树的根,用手摸摸是那么坚韧,像鹰爪一样,他们强有力地抓住土地,仿佛擒拿住一个庞大的活物……”这段话,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她拿出一个仿佛刚从土里拔出的长长的高粱,只见高粱的根上全是泥土。学生一下子都瞪大了眼睛,惊奇地看着老师手中的高粱,有的孩子甚至情不自禁地站了起来。城市里的孩子哪里见过高粱?仅凭书上一幅静态的插图,哪里能感受到高粱根的坚韧有力和作者心中涌动的激情?而此时,老师手中那一棵带有泥土气息的高粱,一下子把孩子们的心和作者的心拉近了。当老师鼓励学生摸一摸高粱的根时,孩子们你摸一下,我摸一下,神情是那么专注,甚至有一点神圣。老师问:“感觉高粱的根怎么样?”学生说:“有点硬,不易折断。”就这样,孩子们从动手摸中感悟到“坚韧”一词的意思。老师接着让同学们把刚才摸高粱根的感觉读出来。学生读得相当好,读出了高粱根非常“坚韧”的感觉,读出了“味”!这“味”不就是语感的再现吗?

3.以语言描绘情境。我在执教《一夜的工作》一课时,为了指导学生读好文章的最后自然段,为了让学生从具体的文字中感受作者心中无比自豪的感情,我进行了这样的设计:在教学中,我用课件帮助学生回忆学过的课文,并激情描述:“同学们,让我们跨越时空,一起来回顾那些感人的画面吧!(出示画面1)当飞机遇险的时候,在生与死的关头,总理把唯一的降落伞包让给了小扬眉……(出示画面2)看,慈祥的邓奶奶正戴着老花眼镜为我们敬爱的总理补睡衣,那睡衣上已满是补丁……(出示画面3)北京深秋的早晨是多么寒冷呀!工作了一夜的总理走出中南海,给这位普普通通的清洁工人送去了春天般的温暖……这就是我们的总理,他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人民,这一夜的工作就是他一生工作的缩影。听到这儿,我们难道不应该向全世界骄傲地问一句……问什么?”听到这儿,学生完全受到了教师语言的感染,他们发自肺腑地读道:“你们见过这样的总理吗?”那“无比自豪”的情感就是从心底里感悟到的。

三、揣摩品味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关键

咬文嚼字 、体味语言是语感训练的关键环节。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一篇作品读一两遍未必理解得透,必须多揣摩。”只有揣摩品味得透彻,才能促进语感的发展。

1.比较揣摩,培养语感。比较、揣摩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是培养语感准确性最常见的方法,通过对语言文字进行“增补”、“删除”、“替代”、“变序”等方式,可使学生感受文中语言的精炼、形象、细腻等特色,学生准确地运用语言来表情达意。如课文《金色的鱼钩》中有一句:“老班长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下的鱼骨头……”教学时,我让学生把“捧”和“嚼”换成别的词进行比较,学生将“捧”与“拿”、“端”比较,“嚼”与“吃”比较,经过品味,辨析出“捧”更能显示出老班长对碗里东西的珍惜,“嚼”更能反映,草根、鱼骨头在嘴里难以下咽。尽管难吃,还当宝贝一样双手捧,可深刻反映出当时条件极端艰苦,老班长断粮多天,在饥饿威胁生命的情况下,时刻想到的是三个病号,而自己吃鱼骨头、草根,表现了老班长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学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细细品味佳词妙句,感受文章所要传递的思想感情,语感不就油然而生了吗?

2.启发想像,培养语感。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理解事物比较直观,要领悟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涵,应充分调动他们的形象思维。通过形象思维的“引路”,把语言文字描绘的情景“转换”成生动的“图像”材料,让学生在身临其境般的体验中陶冶情感,感悟课文的意境,获得丰富的语感。例如,《秋天的雨》以文中的形象因素为媒介,对艺术美进行思维再创造,闭目遐想文中所描绘的一个个意象图,把秋天众多的景物连接为一幕幕活动的镜头,在头脑中“放电影”,并乘上想像的小舟,在绚丽缤纷的美景中尽情遨游,充分领略秋天的特点,在美的感染中培养语感。

3.联系生活,培养语感。 生活表象是生成语感的物质基础。叶圣陶在与夏丐尊合著的《阅读与写作》一书中写道:“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情味,单靠翻查字典辞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文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如果单靠查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惟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滴积聚起来,积聚得多了,了解就越深切。”这段话强调了语感的形成与积累生活表象的密切关系。在阅读与写作中,能否有敏锐的语感,主要取决于作者或阅读者的生活表象存储量。生活经验愈丰富,生活表象储存愈充盈,语言符号向意象的转化就愈迅捷。

四、积累语言是培养学生语感的保证。

凡是技能,唯有在实践中方能练就,语感训练亦是如此。只有积累语言,才能形成对文章的感受能力,增强语感。语感的培养离不开大量的语言材料和语言环境。小学生记忆力强,教材中的许多课文出自名家之笔,文质兼美。让学生“熟读”,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成有声的口头语言,把不熟悉的语言变成了熟悉的语言,逐步感受到语言的意蕴和文章的气势。通过背诵,学生能够积累大量的佳词妙句、精美的篇章,不断充实语言库存,并从背诵中进一步领悟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精妙,悟出表达方法的精巧,这将使学生受益终身。课程标准对阅读本身有量的规定,教师可以因材施教,每日推荐一定数量的诗、词让学生背诵。这样,有利于学生贮存语言,积淀语感,从而扎扎实实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不断提高。“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名句就是语感培养的最好注脚。另外,广泛而多渠道的阅读也是培养语感的极好方法,实践表明:大凡爱看书的学生,语感都较强,想像力丰富,语言表达能力强,对语言文字把握非常准确。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可读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以弥补现行教材阅读量的不足。再者,现代社会为孩子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电脑、电视、广播、社会交际、课外活动、图书馆……这些都是阅读的渠道。教师要多加引导,“物为我用”。如电视从中央台到地方台,有“成语故事”、“散文欣赏”、“岁月如歌”等栏目,诵读诗词、讲解故事,集声音、感情、图像于一身,许多音乐节目歌词都配有字幕,教师要以媒体为载体,指导学生有选择地观看,让学生在欣赏中形象地感悟语言。扩充学生的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以形成终身受用的语感。所以在语文教学中,采取切实的步骤和方法,使之落到实处,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素质,提高学生的语感技能,是十分重要的。

当然语感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是综合能力的培养,任何手段的运用都不可能立竿见影,但我们不妨作些尝试,以期提高学生的顿悟能力。现代化语文教学就是要做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用有限的知识孕育和启迪最多的能力,使学生通过阅读教学提高语感能力,也让学生高水平的语感能力使阅读教学更加精彩。

(郑利群浙江省慈溪市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高粱语感课文
高粱名称考释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金秋时节高粱红
背课文的小偷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