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修改中一次探究性学习的尝试

2006-10-21 01:25杨秀山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6年7期
关键词:坏毛病不良习惯牙痛

文章不厌百回改,好文章大都是改出来的。在指导学生写作中我就此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有一位学生交上来一篇作文,我仔细看了看,这篇作文从选材构思到语言表达,都有探究的价值。我觉得是一篇可供修改的坯子,我就把它打印了下来。原文如下:

我改变了不刷牙的习惯

杨婧晖

就拿我们的数字老师来说吧,他可是做事有始有终的人,只是数学老师有个不良的坏习惯——吸烟,数学老师说过要把这个习惯改掉,可他一天不吸烟到了第二天就又犯了。可见人的习惯一旦形成,是多么不容易改变呀!然而我却改变了自己的不刷牙的习惯。

爸爸平时不常刷牙,结果现在经常牙痛。我看着爸爸那副牙痛的样儿就下决心把我那坏毛病改掉,可别像爸爸那样整天捂着左腮帮,多痛苦!有的人可能认为刷牙是小事,现在,你可认识到小洞不补、大洞吃苦的理儿了吧。有的人可能会说了,那你是怎么丢掉不刷牙的毛病的呢?其实我改变起来也挺困难的。开始,我还坚持早晚都刷牙,可没过几天,我就坚持不住了,改成了每天只刷一次,又过了一段时间,就干脆不刷了,但想起来牙疼要缠绕终身,我又害怕起来,顿时感到束手无策。后来,我想了一个办法,往床头贴上一张白纸,上面醒目地写着“刷牙”两个大字,就这样坚持了几天后,我又想打退堂鼓。可每当我想到牙痛的痛苦时,就咬咬牙强迫自己改,后来,我终于改掉了不刷牙的坏毛病。

拿到打印出来的作文稿后,我一边组织学生修改,一边约请家长参加,同时还与同行“会诊”,三路并进,互动探究,互助合作,戮力攻坚,一起打了一场围歼病文的战斗。

学生、家长和老师的发言如下:

屈浩:开头就说“就拿我们的数学老师来说吧”这里显然是缺少了领头句或中心句,以至让人摸门不着。另外,开头几句连续说了三个“数学老师”显得语言罗嗦,后两个完全可以用“他”来代替。

李琳:首段中,“不良”和“坏”重复。从文章原意来看,数学老师下决心戒烟,这应该不是一次的事,因此,在“说过”前面应有必要的限制词语。

巍东:首段中,“把这个习惯改掉”的表达与前文重复。“可他一天不吸烟,到了第二天就又犯了。”这一句话语言直白。另外,“数学老师”的事例虽短但应完整,显然,这一段也缺少对事情结果的交代。

屈浩的爸爸:第一段尾句共两句话,第一句是承接上文的小结,标志着上一材料的运用告一段落。然而,从第二句话来看,似乎要转入对改变自己不良习惯的经过的记叙,可看一看第二段,我们发现作者却宕开一笔写起了爸爸,这第二句话是不是放错了位置?

屈浩:第二段中,如果写爸爸是为了衬托自己,那么,上一段中的第二句话就该放在爸爸一事的后面。

张荣:同时,这一段起笔缺少与上一段必要的衔接,可考虑在“爸爸”一词的后面加上连词“也”。

张焕:“有的人可能认为……”这句话与所叙事关系不大,是笔墨的浪费,影响语言表达的简洁性。第三段中“白纸”与“醒目地写着‘刷牙两个大字”矛盾。这里,“醒目地”作大字的定语比作“写着”的状语更合适。

刘雪真老师:从整体上看,作者用数学老师戒烟未果来衬托对比“我”改变不良习惯的行为,又用爸爸因牙痛而影响工作生活来警示自己,作为“我”产生刷牙行为的动因,从而开启故事的发生。甚至爸爸的痛苦伴随着我改变的过程,这成为推动情节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些都是顺理成章的事。但试想,难道说养成好习惯的意义仅在于此吗?显然文章的深刻思想还有待挖掘。如此看来,文章中心内容写的不丰满,重点还需突出。从结构上看,文章还缺少一个画龙点睛、升华中心的结尾。

……

据此,作者将病文反复做了修改,修改后的文章如下:

我改变了不刷牙的习惯

杨婧晖

人们常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就拿我们的数学老师来说吧,他可是做事有始有终的人,只是他有个不良的坏习惯——吸烟,几次三番说要把烟戒掉,可他一天不吸到了第二天准犯烟瘾,到头来,他说的那些话就如同一个五彩泡都破灭了。结果,到了现在,他只得带着满口黄牙来给我们上课。可见人的习惯一旦形成,是多么不容易改变呀!

爸爸也是一个做事从不半途而废的人,但他就是没有养成刷牙的习惯。由于他平时不常刷牙,结果现在经常牙痛。不瞒你说,我以前也不爱刷牙,然而我却改变了这个长时间养成的不良习惯。

不过,“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开始,我看着爸爸那副牙痛的样子,心想:可别像爸爸那样整天捂着个腮帮,茶饭不思、夜不能寐,多痛苦啊!从此,我就下决心把不刷牙的坏毛病改掉。

于是,我就坚持早晚刷起牙来,可没过几天,就坚持不住了,从每天刷两次改成了只刷一次,又过了一段时间,就干脆不刷了,但想起牙疼要缠绕终身,这是件多么痛苦的事啊!顿时,我又害怕起来,不知如何是好。后来,我想了一个办法,就往床头儿上贴了一张字条,上面写着“刷牙”两个醒目的大字,看着这两个字我坚持了几星期,可过后,又坚持不下去了。这时候,爸爸早有预料似的给我讲了张海迪的故事,我很震惊,张海迪身残志坚,克服重重困难坚持自学,做出了那么多为人类有益的事,跟她相比,我太没有恒心了,我想,我一定要以她为榜样,从小事做起,顽强磨练自己的意志,争取早日成才,将来为祖国做贡献。想到这些,我就咬咬牙强迫自己改,每当犹豫的时候,我便对自己说,不能那么没出息!既然已经下了决心就应该去努力做好,小事不小!就这样,由改到不改,又由不改到改,经过了几番周折,现在,我终于改掉了不刷牙的坏毛病。

这件事使我尝到了甜头,同时,我又从中悟出了一个道理:要想克服我们日常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不但要肯动脑筋,想办法,而且还要立志成才,并具有为之不懈努力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战胜自己,使自己养成良好习惯。

这是经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家长反复互动探究的一个阶段性作品。修改后的文章,语言简洁流畅了,层次也清楚了,内容也较充实了,立意也有了一定的深度,但这是否不需要修改了呢?

郝世民老师:文章不厌百回改。改文将爸爸的行为习惯也作为反衬的底色了,用两个成年人都没有做好的事例去反衬一个孩子的行为,是不是会让读者感到不真实呢?

戴建明老师:毫无疑问,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孩子每一步的成长每一次进步无不打上家长关怀的烙印。家长一次行动上的示范,往往胜过上百次空乏的说教,正所谓“身教重于言教”。如果文章要突出家教的中心,通篇写爸爸的指导有方,善于言传身教,爸爸在指导孩子改掉陋习的同时也改变了自己,完善了自我。这样的话,产生一个让爸爸和“我”一起告别不良习惯的美满结局,那本文又该如何来构思选材,如何命题行文呢?

……

就在本文有限的篇幅即将结尾的时候,我想应该还有很多话要说。好文章的确是不厌其改的,在修改文章中,学生们也的确学到了写作的技巧,提高了写作的本领。但事情本身所蕴涵的意义还远不止于此。由此所迸发出来的探究创新的火花,所形成的家教学合作互动、共生相长的大开放的学习模式,抑或是当代教改课题中“灯火阑珊处”的风景。毕竟学习方式的革命才是最重要的。

(杨秀山 河北省临城县第二中学)

猜你喜欢
坏毛病不良习惯牙痛
养蚕消毒防病的不良习惯及应对
强刺激久留针治疗牙痛验案
警惕伤肾的不良习惯
爱说话的我
偏方消牙痛
突发牙痛,按压穴位可缓解
孩子真有了说谎的坏毛病吗?
『好孩子』的坏毛病得治
饭后不良习惯有害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