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找、比、定

2006-10-21 01:25沈月华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6年7期
关键词:豆科植物小春含羞草

科技文即“自然科学类”文章,它研究自然科学及技术,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基础学科以及天文学、地质学、医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等学科。这类文章看起来文字不难,但由于内容覆盖面宽,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涉及话题新,考生往往有陌生感,且思维容量大,考生往往对文章中信息高度聚集的内容抓不住要点,分不出条理,理不清关系,因此感到阅读难度较大,得分普遍较低。

试题主要考查四个方面的能力:(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B级难度)。(2)理解并解释文中重要句子的能力(B级难度)。(3)辨别分析文意、辨别筛选文中重要信息和材料的能力(C级难度)。(4)归纳要点、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C级难度)。

试题对上述四个方面能力的考查一般定位在“懂”上,题点的设置侧重在对基本概念、基本内容的理解,以及对主旨要点的概括上。也就是说,试题主要是从信息学和逻辑学的角度,考查迅速准确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推断等能力。因此,自然科学类文章的阅读说到底是考查逻辑思维能力。

解答科技说明文,可以采用“四步”阅读法来完成:

第一步:读(整体感知)。从头到尾仔细阅读,读的过程中,如果有个别语句读不懂,应结合前后语境理解分析,读懂后继续往下读,这样反复,读完全文。有的同学认为这样会浪费时间,而粗略读完就急于做题,其实,如果第一遍不读透,答题过程中,你会因反复思考揣摩而花费更多的时间,并且很容易造成判断错误。所以解答科技文,首先要重视读文,调整读文与做题的时间分配比例。

第二步:找(筛选信息)。常用的筛选方法有检索性筛选和理解性筛选。检索性筛选是根据试题要求从阅读材料中迅速找出所需要的内容、观点,它的关键在于准确地“锁定”筛选的对象;理解性筛选是对某种科学知识进行分析综合,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阐释,它的关键在于准确地“提取”特征,组织严密的语言进行说明。解题时,要一字一句地阅读题干和选项,结合题干提供的信息,有重点地阅读原文,关键是找准与选项对应的原文,有时对应的原文可能找到好几处,可以互相补充,但一般情况下只有一处是符合要求的,因此要仔细辨别。例如2005年高考全国卷2的第5题涉及对“植物睡眠”的理解,考生可以从文中第一小节找到相应的内容:

自然界有许多植物的叶子会运动,比如含羞草、合欢等豆科植物白天张开叶子,晚上会合上叶子“睡眠”;捕蝇草的叶子能闭合起来,捕食苍蝇等昆虫。像含羞草、合欢等植物的这种“睡眠运动”……

第三步:比(比较辨别)。对材料中重要的信息要经过比较鉴别,才有可能较准确地把握其含义。把选项和与选项有关的原文信息结合起来,从范围的大小、数量的多少、程度的高低、可能与必然、部分与整体、现象与本质、肯定与否定、设想与现实等方面多方位多角度地思维,仔细比较,明辨差异,分清真伪,做出判断。以2005年高考全国卷2的第5题为例:“A.指植物的叶子为适应外界环境而自动闭合起来的现象”原文讲“自然界有许多植物的叶子会运动”时,举了“含羞草、合欢等豆科植物白天张开叶子,晚上会合上叶子‘睡眠”和“捕蝇草的叶子能闭合起来,捕食苍蝇等昆虫”两个例子,其中“含羞草、合欢等豆科植物白天张开叶子,晚上会合上叶子”才属于“睡眠”现象,而A项将“捕蝇草的叶子”为“捕食苍蝇等昆虫”而“闭合起来”的运动现象也包括在内了,且文中没有“为适应外界环境”的表述,显然与文意不符。

第四步:定(验证确定)。试题的四个选项除了正项外,还有起干扰、迷惑作用的错项,每个题目中设置的干扰项,也都是可以从原文中找出依据排除的。我们可以找出排除的依据,来验证对正项的判断,确保答题准确。当然,确定正项和排除错项往往是同时进行的。

需要进一步强调的是,这些解题方法的运用必须建立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建立在忠于原文(不夸大不缩小、不改变原文的观点态度)的基础上,否则容易发生断章取义,肢解甚至曲解原意的错误。

了解高考自然科学类试题最为常用的几种设误方法,对考生作出正确的判断也很有帮助,常用的设误方法有:

1.曲解原意:即故意歪曲理解原文语句的意思,或错分类别,或混淆指代。如2005年高考江苏卷第5题为例,关于“小春虫”的说法,C项“‘小春虫化石是根据这种动物的体形特点和它生存的时期、季节、地点来命名的。”的表述,原文最后一节表述为:“由于这种两侧对称动物很小,它所生存的时期又非常特殊,相当于地球演化过程中严冬刚刚过去、早春悄然而至的瞬间,于是我国古生物学家就将这一化石命名为‘小春虫,并冠以化石产地名,称为‘贵州小春虫”。

比较发现,原文中“相当于地球演化过程中严冬刚刚过去、早春悄然而至的瞬间”的说法与C项“生存的时期、季节”的说法不同,原文为能清楚明白、浅显易懂地说明,将地球演化过程中经过的不同时期比喻成一年中四个不同的季节,而“C.‘小春虫化石是根据这种动物的体形特点和它生存的时期、季节、地点来命名的”的表述中变成确指一年中不同的季节了。

2. 偷换概念:即在一些重要概念或关键说法上故意张冠李戴,使人误入歧途。如2005年高考全国卷2的第7题“A.叶子珠体内的生物钟控制了其安眠物质和兴奋物质的合成与分解”,原文相应的表述是“而配糖体的合成分解是由叶下珠体内的生物钟控制的”,A项将“配糖体”偷换为“安眠物质和兴奋物质”了。

3. 无中生有:即选项所表达的意思脱离了所提供的语境,凭空捏造或妄作阐释。如2005年高考全国卷2的第5题“A.指植物的叶子为适应外界环境而自动闭合起来的现象。”中除“植物”扩大了范围外,“为适应外界环境”就属无中生有。

4. 改变状态:即将原文中不确定的、偶然的或是设想中的说法变成确定的、必然的或已成现实的说法。如2005年高考全国卷2的第7题“D.目前只让田菁枯萎而不损害大豆生长的‘绿色农药已经研制出来。”中“目前”“已经研制出来”说法就有误,原文只是说研究有成果。

5. 以偏概全:即选项故意缩小(扩大)信息的范围、作用、程度等,或者断章取义。如2005年高考全国卷2的第5题“C.指所有豆科植物都具有有晚上把叶子闭合起来的现象。”中,就是将原文“许多植物”“比如含羞草、合欢等植物”这个范围扩大到了“所有豆科植物”而设置的错项。

6. 关系不当:

(1)因果不当。强加因果,即选项不是题干内容的因或果,或选项中两个分句间不属于因果关系而用因果关联词硬性组合,或颠倒因果。如2005年高考湖南卷的第9题“B.新生儿听不见外界的声音,是因为只有母亲的声音才能够对他产生影响。”

(2)条件不同,混淆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如2005年江西卷第8题“C.没有太阳风的影响,地球磁场是不会变化的。”就将原文“强大的太阳风能够破坏原来条形磁铁式的磁场……”中充分条件说成了必要条件。

7. 答非所问:选项所说的内容是正确的,但和原文无关或是原文有却不在题干要求的话题范围内。如2004年江苏卷第8题要求选出“下列对‘气冰‘是一种危险的能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而B项“‘气冰有利有弊,本身就像一柄‘双刃剑,从目前的情况看,‘气冰的危害远大于功用。”的表述是讨论“气冰”利弊问题,而不是对“气冰”“是一种危险的能源”的理解,就属答非所问。

其实,只要我们调整好阅读心态,克服题材的陌生带来的畏惧感,掌握科学的解题方法,耐心读透,细心比照,反复操练,提高科技文的得分率也是探囊取物。

(沈月华 江苏省海安第一职业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豆科植物小春含羞草
深深地爱着你
“登堂入室”闹笑话
科学家揭示豆科植物能与根瘤菌共生固氮机制
小春芽
科学家揭示豆科植物能与根瘤菌共生固氮机制
秋叶
含羞草为什么害羞?
CROSSED PRODUCTS BY FINITE GROUP ACTIONS WITH CERTAIN TRACIAL ROKHLIN PROPERTY∗
论豆科植物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
新型天然纳米载体——豆科植物铁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