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章”叠奏 参悟人生

2006-10-26 06:35郭树群
人民音乐 2006年10期
关键词:华章协奏曲音色

2005年深秋,津沽乐坛涌动了一股天津作曲家原创音乐作品演出的热潮。11月16日,天津音乐学院院长、作曲家姚盛昌教授的交响音乐会“神话与回声”先期奏响;他的代表作之一交响音乐史诗《东方慧光》紧接着又于11月17日再次回响津沽乐坛;12月16日,他的“民族器乐作品音乐会——唐韵”晋京奏响在北京音乐厅。对于从事以严肃音乐创作的作曲家来说,这一“华章”叠奏的盛景是多么令人期待,又多么令人感慨!已过知天命之年的盛昌教授面对着拂去岁月尘封的一部部倾心之作为爱乐、习乐者所沉醉的盛况,该作何感想?作为深谙其于音乐创作、学术研究诸多领域中思接千载、耕耘有道的同事、挚友,我想说他一定会在“参悟人生”。当然,这也是每一位深为其音乐所感动的同好所感悟的。

“参悟人生”,我们参到了他心中装着百姓的普世情结;我们也悟到了他所凝聚在校训“追求完美,创造卓越”中的刚强、奋进的精神之源;我们参到了他融江南灵秀、精明与塞北刚毅、倔强与一身的人生体验;我们也悟到了他于简洁、朴实之中透露出来的一种“大气”与“豪壮”。在这样一种心境中,那一直萦绕耳际的音响场景不禁一次次拨动我们的心弦……

盛昌教授写过90余部音乐作品,并曾为60余部影视、话剧作品配写音乐和主题歌。这对于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即已担任天津音乐学院领导工作的他来讲,不能不说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献身音乐的精神所结出的硕果。他的作品体裁广泛,涉及到歌剧、交响合唱、小提琴协奏曲、弦乐四重奏、琵琶协奏曲、古筝协奏曲、笛子协奏曲等。应当说,本次“神话与回声”交响音乐会所演出曲目的题材和内容,是作者精心选择、立意出新的体现。

从体裁上看,他选择的为男声与弦乐队而作的《纪念柱》《独奏小提琴、木管、铜管和打击乐的协奏曲》应属于现代风格的室内乐作品。而他选择的第一交响乐《四首短诗的回声》名似赋以现代音乐色彩的交响乐,实则是对民族交响乐形式现代化的一种精心探索。用作者自己的话说是“以音乐的方式表现出这些诗在我心中产生的回声”。他是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本土与西方音乐之间寻求一种可以为广大受众所乐于接受的契合点。此外,他的写作于1992年、首演于1993年并取得较大影响的《东方慧光》以交响音乐史诗闻名于世,其体裁上的创新不言而喻。

从内容上来看,“神话与回声”交响音乐会演出的四个曲目中三个曲目都具有普世情结。《纪念柱》所畅抒的呼唤和平之情是《东方慧光》祈祷世界和平思绪的一种延续。而第一交响乐以四首妇孺皆知的唐诗,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春夜洛城闻笛》《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望庐山瀑布》的意境为原型,将其演绎为一部民族交响乐,匠心独具,成为广大民众感悟交响乐形式的绝佳范本。交响合唱《中国神话四首》将“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夸父追日”这四个古老的神话传说以合唱和交响乐队结合的形式演绎出来,则让听众感受到那冥冥古朴之中的一种“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那高远、强烈、美好的音响震撼显然要比文本的描述更能沁人心扉。

他的民族器乐作品音乐会——“唐韵”则着意于探求以民族乐器的不同组合形式畅抒作者浓烈的西域情怀。弹拨乐合奏《胡旋》轻盈、洒脱的舞姿描述;琵琶协奏曲《唐韵》以西北音乐风格营造出的长安宫廷氛围中的清纯少女形象;竹笛协奏曲《西域狂想》中木卡姆风格的旋律,一次次使听众不断沉浸在大漠、绿洲、欢歌劲舞的西部风情之中。

这次在“神话与回声”交响音乐会上演出的四部作品全部是首次公演。然而当我们关注它们的问世时间则可见:

《独奏小提琴、木管、铜管和打击乐的协奏曲》作于1986年初;

第一交响乐《四首短诗的回响》作于1989年;

交响合唱《中国神话四首(移山、填海、补天、追日)》作于1994年;

为弦乐队和男中音而作的《纪念柱》作于1995年。

他的“唐韵”系列民族器乐作品的创作年表是:

二胡与三组五重奏《向麦考利夫致敬》作于1988年;

弹拨乐合奏《胡旋》初创于1989年;

竹笛协奏曲《西域狂想》和古筝协奏曲《洛神》均作于1993年;

琵琶协奏曲《唐韵》作于1997年。

从这些重要作品的创作年表可见,其间最早的作品问世已近20年,最晚的作品问世也已10年之多。但这些作品的感人魅力却并未由于时光的流逝而消退,却依然是当之无愧的原创“新作品”。为什么会是这样一种状况?我们想作者的原创脚步是沉稳、踏实的。在盛昌教授的一系列历久而弥精的作品中,我们感受最深的就是他不断地以自己的人生理念引领着他的音乐的展开。他的作品之所以至今仍然可听、耐听,正是由于他是在用现代的音响手段抒写着符合普通民众情感发展逻辑的音响过程。于是作品才沟通了爱乐、习乐者的审美心理,从而历久弥新。

例如,《纪念柱》是以沉郁的大提琴旋律拉开序幕的,它将人们的思绪从一开始就引入到苦难的追忆之中。渐次,钢片琴、钢琴奏出富于幻想色彩的音型,柔和的弦乐进入,这些都在不断拓展着追忆的空间,而定音鼓声若置于其间的艰难步履。而当打击乐响起,特别是小军鼓与定音鼓的交织更多地营造出惨烈的战斗氛围;随着低音弦乐器的进入,这种惨烈的气氛得到进一步渲染;当小提琴声部的快弓、碎音再次出现,则更增强了紧张惨烈的战斗气氛。当钢片琴再次出现时,仿佛又进入了追忆的境界;小提琴声部再度渐次加入奏响开阔的旋律,将纪念之情渐渐升华,及至具有金属色泽的男高音用汉(包括藏)、英、法、俄等11种语言唱出“和平”之声时,真仿佛是一尊矗立的擎天音柱。

在第一交响曲《四首短诗的回声》中盛昌教授将现代的音响造型手法更多地运用到营造唐诗所描绘的意境之中。

第一乐章,在铜管乐朦胧的音色上木管乐器的赋格段以及弦乐碎音背景上的长笛旋律都似在强调一种昂扬行进的动感,极易让人感受到泛舟万里长江、两岸景致飘然而至又倏忽逝去的情状,尾句更有一番“轻舟已过”的快感。

第二乐章的特色在于在弦乐拨弦和颤音背景上出现的笛声,它们在极力营造笛声“暗飞”的意境。仅此一笔就足以将人带入《洛城闻笛》的境界之中。

又如交响合唱《中国神话四首》之一“填海”,以低音弦乐声部开始,小提琴声部渐次进入,勾画出一个深情、邈远的神话意境。紧接着温柔的女中音唱响了以台湾东部古老民歌《打渔歌》变形写成的叙述性段落,这是一种娓娓道来的叙述,述说着精卫鸟的执著、坚韧。而以节奏的变化进入中段以后,那美好的颂扬之情则表达得越来越炽热,以至达于作品的高潮。当《打渔歌》的旋律又一次由男高音唱出之后,听众的思绪又被带入到精卫鸟执著、坚韧的形象之中;伴着“要把那五洲连起来”的歌词,尾声更将神话的现实意义凸显、升华,耐人寻味。

在古筝协奏曲《洛神》中,作者将古筝特有的表现手法和技巧与复杂多变的节奏相结合运用,体现出一种飘逸、高雅、出世般的神韵。颤音琴缥缈的背景上,古筝华彩段旋律流畅、凸显风韵,勾画出天上人间的一卷卷绚丽场景。

通过如上这些曲目的片段,足以让我们感受到盛昌教授是在以现代的音乐创作技法,抒写着当代民众能够把握的情感变化逻辑,以它对于人生的种种感怀,引领着人们去进行一次次情感上的碰撞,从而在古今之间、传统与现代之间架起了音乐之桥。

现代交响音乐的创作特点在于尽可能地拓展可资表达情感的音响空间,这主要体现为创造性地构思新的乐器组合方式,以及变换音色的丰富技巧。盛昌教授深谙此道,它力求将可开拓的乐器组合与音色组合发挥到极致。但他的原则是:对于音色的组合与开拓性尝试不能离开群众所能接受的界限。

“神话与回声”中唯一的无标题室内乐作品是《独奏小提琴、木管、铜管和打击乐的协奏曲》。这一特殊的乐器组合模式来自于作者采风时看到云南石林中铁灰色的巨石上垂下的一根翠绿的细藤。通过作品的演绎,我们似乎体会到作者在结实的打击乐器音色和坚硬、粗犷色泽的铜管音色与柔美的小提琴音色之间,通过繁复的演奏技巧寻得了一种平衡与和谐。这是作者“触景生情”之作,但手法则并无怪异之感。作品中用到的中西打击乐器包括小军鼓、排鼓、镲、碰铃、军鼓、定音鼓等,它们的乐器性能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却毫无不协调之感。它们共同铺就了坚硬、结实的“底色”,而刺激的铜管、凌厉的短笛则又在这底色之上晕染出一层粗犷、一层刚毅。与之形成更大音色反差的是独奏小提琴,盛昌教授开掘出它的各种拨弦技巧,并使用不协和的双音、和弦以求与“底色”风格的统一。但它的柔美无疑给这一室内乐作品增添了一种生机与活力。其精巧、柔美的段落配以明快动感的节奏变换使我们感受到盛昌教授的音乐思维中既有江南的灵动,又有北国的坚毅。这是他人生之路的自然积淀,是一种深植于生活而铸就的精神气质的自然流露。

关于音色组合上的精彩之笔在系列音乐会的曲目中几乎曲曲都有体现。例如在交响合唱《中国神话四首》“移山”中首先用铜管合奏与短笛的尖厉音色奏响旷远的、号角般的音型,是为“愚公移山”营造了古朴神秘的色彩。而后融入的人声哼鸣又造成一种飘渺的意境。合唱进入前的这段音乐以不同音色的交互鸣响非常简洁地展示出“移山”的背景。这种虽然刺激但并不怪异的音响场景能够调动起听众,符合时代发展的听觉追求,从而使现代交响音乐的大众化理解成为一种实实在在的可能。

二胡和三组五重奏《向麦考利夫致敬》是作者精心探求利用民族乐器的不同组合形式表达当代情感理念的尝试。为此盛昌教授结构了三种五重奏组合:1.唢呐、琵琶、中胡、大阮、打击乐;2.埙、三弦、古筝、大提琴、打击乐;3.管子、板胡、中阮、贝司、打击乐。这里每一种乐队组合中都是吹、拉、弹、打乐器俱全,作者所追寻的则是民族乐器微妙的音色差别以及它们在多种组合的过程中所产生的表现力。作品使用严格的12音体系写成,在主奏二胡与三种五重奏组合的演绎过程中,能够深刻感受到一种精于计算的旋律进行与一种精于计算的乐器音色组合达到了完全的默契;空旷、邈远的音乐氛围中一次次陌生而生动的音响运动揭示着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从而也向第一位遇难的女航天员麦考利夫送上深深的敬意。

盛昌教授在这次系列音乐会上展示给听众的音乐作品是其漫漫人生路上的呕心沥血之作。作品体现出的普世情结,出色的创作技巧,和着当代生活的种种情感体验,阐释出它们的时代意义。透过这些精心之作,我们在盛昌教授艰苦创作的人生历程中感悟到了他对于音乐的倾心,对于生活的热爱,对于传统的依恋,对于现代技法的吸吮,以及他对于文化修养孜孜矻矻的追求。

盛昌教授是一位精于读书的人。他读书之广博,才思之敏捷,是令同行所仰慕的。他对音乐理论界的同行说“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易·系辞》);他对作曲界的同行说“天地有大,美而无言”(《庄子》);对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探索,他可以深入到《唐代的音高体系及其语境》(论文)这样非常专业化的程度;对于西方现代音乐的追寻,他也能深入到《勋伯格的自由无调性》、《巴托克的线式对位和声基础》及《埃利奥·卡特的音响结构和空间》(论文)这样颇具哲学意味的探求中而对现代技法有所发现。他的原创脚步之所以走得坚定、沉稳、扎实,正是基于这广博的修养积淀。

盛昌教授也是一位颇具浪漫情怀的人。它可以将他所主编的刊物——《天津音乐学院学报》以“天籁”名之,这大胆、新颖的创意,令不少同仁称赞。

盛昌教授还是一位精品意识极强的人。“追求完美,创造卓越”是他所凝练出的校训,可以毫不含糊地说,这正是盛昌教授音乐创作境界的真实写照。

郭树群天津音乐学院教授、学报常务副主编

(责任编辑 于庆新)

猜你喜欢
华章协奏曲音色
精雕细琢的外形与音色 Bowers & Wilkins(宝华韦健)805 D4
百年华章
我与扬琴协奏曲《凤点头》的“缘”
扶贫路上谱华章
擅长营造美好的音色 Marantz SA-10 S1/PM-10 S1
论长笛演奏的音色变化
百年传承 再谱华章
从辉煌到柔美——七彩音色之西方管乐篇
海浪协奏曲(上)
海浪协奏曲(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