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淡非言语信息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2006-12-27 03:44
中学理科园地 2006年3期
关键词:言语眼神师生

韩 宗

非言语信息主要是指人的面部表情、眼神、姿势、动作等包含的信息,以及各种事物的形态、颜色、空间位置及其所处的时间、地点、环境所形成的氛围等所发出的信息。同样的话在不同的时间、地点、环境中讲效果不同:当时间、地点、空间环境相同时,不同的人讲相同的话效果也会大相径庭。这些都和人发出的非言语信息有关。

莫里斯通过对人身体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人体的各个部位都能“说话”。常常反映出人们最真实的感受和最内在的需要与渴求。伯德惠斯特尔发现。观察一个人脸部不同部位的动作,可以在不同程度上洞察一个人的内心世界。费里森的研究则证明,眨眼次数(除生理和反射性眨眼之外)与人的心境和大脑思维有密切的关系,人脑在获取信息时,会使眨眼次数减少,甚至短时间内暂停眨眼,直到大脑完成思维和贮存为止。霍尔的研究表明。人总是根据某个特定的时刻,对他人的感情选择彼此之间的距离。经量化实验,从接触到18寸左右是情同手足的亲密距离:18寸到4尺是比较亲密的距离;4尺到12尺是社交距离;12尺到25尺是公共距离:如果超过25尺(8米左右)双向非言语交流几乎成为不可能。另一位语言交流心理学家梅拉比,通过大量实验得到一个公式“交流的总效果等于0.07的言语加0.38的音调加0.55的面部表情。”可见非言语信息的传递量及其作用是很大的,不可忽视的。它传输的是非理性的情感信息,而这类信息是言语载体不能携带的。

在物理教学中。非言语信息是丰富的。交流也是广泛的。深刻地影响着教和学的过程及其效果。一个优秀物理教师的教学,不但课堂设计科学严谨,语言准确精炼,而且非常注重师生感情、课堂气氛、教态、教学环境、课外活动等的非言语信息的沟通。因为他们的知识传授是在情感交流的氛围中进行的。课堂上学生不仅是从教师的言语中理解知识,而且要从教师的语气、音调、面部表情、眼神、动作等非理性的情感信号中来感受知识。

教学实践亦证明,如果教师对所讲知识的理解深透,掌握熟练,且能感受到它的美之所在时,在教学中流露陶醉的激情,讲起课来或铿锵有力,或娓娓动听,表情眉飞色舞,神采飞扬,眼睛特别明亮,特别具有吸引力。这些言词之外的非言语信息能集中学生的精力。引发学习兴趣,激励学生的求知欲,唤起学生的心灵智慧,触发学生的直觉与灵感,使学生的心理、情绪和智能协调发展。而学生的情绪也必然反馈给教师。当教师从学生的跟神、面部表情中得知学生理解了所讲的知识。感受到知识的美妙和自己的心境时。教师也会因遇到“知音”而更加兴奋。师生的这种情感的互相激发,使教学活动产生“共振”,这种和谐状态必将促成教和学的高效率。反之,教师备课不充分,照本宣科,对知识的理解肤浅,甚至含混不清时,不但言语干干巴巴,而且表情呆滞,眼神飘忽不定,动作手足无措,学生必然感到疑惑乏味。于是,精神涣散,思维紊乱,进而产生厌学情绪。同样,学生的情绪也反馈给教师,师生互相削弱。这种反馈的不良循环机制,使教学难以正常进行。效果可想而知。

眼睛是人类心灵的窗口,靠它摄取信息,也靠其输出信息。据有关研究表明,视觉的摄入信息量占所有活动总摄入量的83%~85%,而听觉的摄入量仅占11%。可见,正常人主要是靠视觉摄取信息的。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而实验的出发点是观察。目前,有的教师仍在用讲解实验来代替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用大量的实验练习题来代替实验操作;学生则是在听实验,背实验。其原因,除了设备条什、考试方法等因素外,关键是教师的教学观及对非言语信息的作用还不太了解所致。事实上,从言语与非言语信息的作用机制来说是不能轻易互相代替的。因为不论怎样生动形象的言语也不能在学生头脑中直接形成物象,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就是这个道理。例如短路现象和保险丝的作用,如果只用讲的方式来教学,尽管反复讲解多次,学生的印象总是不深刻,容易遗忘。如果用实物现场接好保险丝,闭合电键,灯亮了,当用带绝缘柄的导体将其短路时,火光闪处,啪的一声,一缕青烟冉冉升起,灯灭了;解除短路导体,重新接好保险丝,灯复明了。毫无疑义,实验现象给予学生的这种非言语信息,胜过教师的千言万语。学生将终生难忘。

学生的眼睛是非言语信息输入的主要渠道,那么教师则要尽量使用面部表情、眼神、动作等向学生发射信息。例如讲话时用眼神、表情等与之相配合。眼要始终对着学生,并适时地变换角度,使大多数学生能直接从教师的表情与眼神中获得言语中不能携带的信息。在提问学生时。要用信任、期待的目光注视着回答问题的学生。在回答出现偏差时,要表现出耐心,保持信任,给以鼓励的目光。除必要的提示外尽量不说话,留给一定的思考时间;回答正确时,老师点头含笑,表现出满意欣慰之情;有创新时,则要报之以欣喜赞赏之情。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些非言语的情感信息对于学生就象春雨对禾苗一样“润物细无声”。与此同时,也要及时从学生的表情、眼神、眨眼次数之变化等非言语信息中扑捉他们的思维状况与内心的感受。根据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安排。

板书、板画、挂图、模型、实物、投影和录像等也包含丰富的非言语信息。在教学中应用好这些信息载体,同样是对言语教学的重要补充。在教学中,遵循感知的规律,黑板力求整洁,板书字迹和板画形态要俊秀且安排条理,重点内容的位置要居中突出,并且使用颜色彩笔画或加重点号:制作的模型、挂图要尽量简洁,重点突出。唯此,才能使这些非言语信息的载体相得益彰,充分发挥其作用。

个别辅导和面批作业,也是发挥非言语信息作用的渠道。根据霍尔的空间也是信息的理论,师生越近“身体语”效应越强烈。师生同性时一般来说距离越近越好,考虑到眼神、表情的交流,最好对面而坐,必要时可以借助拍拍肩膀,摸摸头发交流感情。此时教师对学生发自内心的热爱、信任、期望、鼓舞,对他们理解问题后的欣慰之情,可强烈的感染学生,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情感。如果师生是异性的,却要考虑到文化传统与习俗,注意保持恰当的距离,防止无意中触及身体与头发,而且身体姿势要端庄。眼神、表情要亲切而庄重。

另外,开放实验室,师生共同设计操作新实验;利用自制教具、学具和生活用具进行课外小实验;指导学生进行科技小制作、小发明活动:一起参观科技成果展览;甚至一起进行文体娱乐活动等,都是师生进行情感交流,教师以其品格、气质、学识感染薰陶学生的良机。在这些活动中,师生之间以心理上的微妙碰撞为主要特征的情感交流。使教师的热情豁达、耐心诚恳、细致人微及诲人不倦的精神,对学问一丝不苟的严谨作风,思考问题的机智聪敏、深刻严密,操作实验的精湛技巧,左右逢源的渊博知识,落落大方的在不知不觉中潜入学生的心里。长此以往。必然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正如乌申斯基所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应当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教育的力量仅仅来自个人的个性这个活的源泉。

苏霍姆林斯基也说:“我们的工作对象是正在形成中的个性的最细腻的精神生活领域,即智慧、感情、意志、信念、自我意识。这些领域也只能用同样的东西即智慧、感情、意志、信念、自我意识去施加影响”。教师只有加强自身的各方面的修养。使之真正成为学之“师表”时。才具备了进行教育的先决条件。这样即使教师在教学和与学生的各种交往中是无意识地流露对学生的影响也是深刻的。教学是个艺术创造的活动过程,教师如果认识了非言语信息的作用后,对自己教学中的非言语信息加以组织和运用,就能使自己的教学活动跃入一种新的高层次高效能的境界。

(责任编辑:邱金章)

猜你喜欢
言语眼神师生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生命的顽强
“反”教语文 破解文本言语形式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作品展示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
《世说新语》中的“言语”趣味故事
空洞的眼神
我敢
麻辣师生
借你一双慧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