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

2006-12-30 07:54毛自洁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6年9期
关键词:冬景冬雪北国

[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将进入这个模块的最后一个专题——像山那样思考。首先让我们一起来读导言。

学生大声朗读

师:从这段导言中我们知道本专题探讨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它是从哪几个角度来解说的呢?

生:大自然有很多美,我们要欣赏它。

生:人们可以在自然中体味人生。

生:如何与自然相处。

师:这三位同学回答地很好。这也是本专题三个板块的内容:谛听天籁——欣赏和表达自然之美;感悟自然——在自然中体味人世的纷繁,感慨历史的沧桑;湖山沉思——思考人与自然怎样和谐相处。今天我们首先一同进入第一个板块:谛听天籁,去感受郁达夫笔下江南冬景特有的味道。(板书:江南的冬景 郁达夫)

师:《江南的冬景》,从文章题目来看,作者写的是江南这一特定区域冬天的景象。为了突出说明这一点,作者选择了哪些地方与其进行比较。请大家阅读文本的第1小节,然后回答这个问题。

很快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北国冬天,北国夏夜,闽粤冬天

师:(板书:北国冬天北国夏夜 闽粤冬天)这几组比较说明了什么?结合文章内容来分析看。

生:江南冬景与众不同。比北国冬天暖和、可爱,比北国夏夜更给人一种明朗的情调,又比闽粤冬天更像冬天。

师:其实我们通过比较,也只能对江南冬天有一个大体的感受,而江南冬景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就让我们来重点研读文章的第5——10小节,具体感受这份与众不同的魅力。首先要解决的是:这几小节,分别从哪几个角度写了江南的冬景?

学生自读

生:植被、散步、冬雨、冬雪、旱冬。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我觉得散步不是。散步是由上一小节引发的联想,是为了说明江南冬天给人舒适的感觉。

师:大家同意吗?

大部分学生点头

师:那我们少数服从多数。(学生笑)

(板书:植被冬雨冬雪旱冬)

师:画家刘海粟曾经这样高度评价过郁达夫的散文:“青年画家不读郁达夫的散文,就画不了江浙的山水。”可见,郁达夫散文行文如一幅幅画。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文中这四幅画。

如何欣赏:

①给每一段文字取一个既优美又恰当的题目。

②每段文字中分别刻画了哪些景物?

③这幅画面表现了江南冬景怎样的特征?

操作步骤:分组讨论

①每大组同学按次序分别讨论一幅画面。

②每位同学先静下心,将这段文字反复朗读几遍,并把自己对前面三个问题的思考和体会用一段流畅的文字表达出来。

③四人小组进行交流,选出取得最好的一个题目和表达最美的一段文字。

④最后我们进行全班交流。

(每个学生都很投入地朗读起来,并不时地在书上圈圈点点,随后在课堂记录本上快速地写着。接着四人小组热烈地讨论,有的小组还不时有掌声响起,也有的为了一个题目,为了一个词,一句话在讨论着,反复推敲着……)

全班交流

第一幅画:

师:同学们讨论得那么热烈,可见,已渐渐走进了郁达夫笔下的江南美景。谁先来为我们描画一下第一幅画呢?

生:(一生主动站起交流)风和日暖的午后,到冬郊去走走。你看到的将会是一幅明丽的江南冬景图:成片的雪白芦花昂然挺立,红叶迎风颤动,似乎在向过往的行人招手。乌桕树上点缀着雪白的乌桕子,小草虽然大都变成了赭色,根部依然带着绿意。江南的冬天不会使你感到冬的肃杀,反而会感到莫名的含蓄,那里的生机,仿佛在告诉大家春天快来了。

师:这位同学很敏锐地抓住了江南冬天植物色彩的特点,很好。其他同学还有想和大家分享的吗?

生:有。(一同学站起。)江南由于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即使已至冬至,依然有不败的芦花,火红的枫叶。草虽有赭色,但根部还带着绿意,可谓秋去花还在。不像北国的冬天,一入冬,立即冰天雪地,纯白得耀眼,安静得可怕,一片肃杀之气,没有一点生机,人们只能过着蛰居生活。江南的冬是春的前奏,依然会有丛丛绿意,仿佛预示着春天马上要来。不像北国的冬春两季完全是两个断章,似乎从来就没有任何关系一般。故我称这之为“春的前奏”。

师:(学生鼓掌)好一幅“春的前奏”啊!我不禁想到雪莱的一句诗:“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闭上眼睛,感受到的是一幅鲜活而真实,与色彩单调而肃杀的北国冬景截然不同的明丽且富有生气的“春的前奏”图,你们感受到了吗?

(有的学生自然地闭上了眼睛,有的不住地点头。)

第二幅画:

师:好,当我们还沉浸在这一幅“春的前奏”中时,第二组同学早已等不及了,你们也一定有好的作品要奉献给我们吧!

生:(第二组同学)对。(大家鼓掌)

师:好,来吧。

生:我们小组的题目是:江村暮雨图。纯正的江南小村,清澈见底的小河从远处像一条丝带飘来。两旁的树木虽没有了绿意,却不失几分生气。几间小屋里人们正在闲谈,他们坐在一起,显得十分高兴。屋外下着绵绵的细雨,雨声和谈话声交错在一起,组成了一首美妙的乐曲。

师:江南的冬雨确实别有一番韵味。只是既然题目叫:江村暮雨图,“暮”字从你的文字中如何体现呢?作者又为何把冬雨放在垂暮?

(学生同桌讨论起来)

生:(同组另一同学站起,大家停止讨论。)文中写到“一味红黄”、“月晕”暗示天渐渐暗下,并写出了灯火的颜色和效果,显得很柔和,在屋外淅淅沥沥的微雨衬托下,给人一种很温馨,悠闲的感觉。而把冬雨放在垂暮,是为了更好地表现整个环境的静谧。

师:从哪些细节可以感受到这份静谧呢?

生:(又一学生发言)这个问题其实不难。(大家笑)我们从小就生活在江南,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当天已垂暮,江南农村,人们早已回家,更何况在这样的季节,这样的雨中。屋外惟有被微寒的濛濛冬雨浸润了的小桥、远山和那树枝杈桠的杂木树林还在那静静地享受着。门前泊了一只乌篷小船,在雨中独自摇摆。江南的冬雨洒脱却不失柔美,微寒却不失温馨,在这垂暮时分,灰白蒙蒙,整个儿给人一种朦胧之感。她的降临给大地披上了一层飘逸的薄纱。这时最惬意的事莫过于躲在家中静静品味这份朦胧与细腻。或者两三知己,斟上酒尽情谈笑,任凭灯光与喧哗点缀屋外的一片静谧。环境的静谧,其实也是更好地展现了人心灵的宁静。江南的冬雨就应该是这样美,而我们生活的江南,也正是给了我们这样的感受。

师:(学生和听课老师鼓掌)这真是一番灵魂的享受啊!此般如诗如画的境界,怎能不令人为之陶醉?怪不得作者在这江南微雨寒村中会发出如此感慨:“人到了这样的境界,自然得会胸襟洒脱起来,终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作者在这里还提到了一句诗,“暮雨潇潇江上村”,请大家看大屏幕有关介绍。作者的用意何在呢?

(幻灯片:唐五代 李涉《井栏砂宿遇夜客》:“暮雨潇潇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他时不用逃姓名,世上如今半是君。”李涉曾官至太学博士,颇有诗名。一天夜里,江上遇群盗,盗首问:“来者何人?”李涉随从答道:“李涉博士也。”盗首云:“若是李博士,吾辈不须剽他金帛,闻其诗名久矣,但希一篇,金帛非贵也。”李乃赠这首《井栏砂宿遇夜客》。)

(学生思考片刻)

师:让我们想象诗人与绿林豪客相遇的场面,没有刀光剑影,没有血肉横飞,人们印象中性格彪悍、暴躁的绿林豪客,此时也变得平淡温和了,而诗人也那么客气地赠诗一切是那么宁静而悠闲,这难道不是从一个侧面表现潇潇暮雨笼罩下的静谧江村迷人的魅力吗?

第三幅画

师:说完雨自然也要来说说江南的冬雪。江南多雨而少雪,即使下雪,也少有北方冬雪的粗犷。下面就让我们来读读郁达夫笔下的江南冬雪,又给人怎样的独特感受?第三组的同学,该你们了。

生:江南冬雪图:不论是日暮的雪景,夜深人静后的雪景还是早晨的雪景都如同一幅幅的画,给我们讲述江南冬雪的美丽和迷人。

师:有一点很好,把这段文字在脑海中化作了一组连续的江南冬雪图。只是你说的美和迷人太笼统。作者是如何表达的?

生:作者引用了四句诗。

师:很好。大家一定发现了作者在这小节中并不直接描写江南冬雪的样子,而是引用四句诗。请关注每句诗所描写的时间、雪下的强烈程度,想象一下当时的场景,能否将这组连贯的冬雪图描绘出来?

生:“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描绘了日暮时分,天快下雪的情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入夜,梅花在月光下的影子像沙撒在雪路上,微雪也许还在飘着。夜深人静,风雪越大了,“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这样的天气,这么晚,行路一定很困难吧。到了第二天早晨,雪经过了一夜的飘舞已经积了厚厚一层,这时孩童欣喜的来报告,“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深雪中一枝红梅已经悄然绽放,与这白雪较相辉映,清新而富有生气。四幅画面时间是连续的,雪也是由将下,到小到大,最后停的过程。

师:分析地很细致,同时融入了自己的想象,很好。这些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写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作者却把它们组合在一起来表现江南冬雪的美,这样表达有何效果?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假如这是一段实写下雪过程和场面的文字,效果又有什么不同?

生:我觉得作者引用诗句给予了我们比实写雪景的文字更多想象的空间。

生:作者引用诗句,使江南冬雪更富有诗意,也更传达出了作者的喜爱之情,意境更美。

师:是啊,江南的雪,虽然演绎不了“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豪迈,更没有那北国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壮阔,但却展现了“皑皑轻趁步,翦翦舞随腰”的韵致,足以让人们领略到江南丝竹般的韵味。下雪的夜晚,一壶热酒,一只小暖炉,静听屋外的飘雪静静洒落的声音,伴着几声犬吠也别有一番味道。清晨,孩童惊喜的报告白茫茫的寒雪中一枝红梅盛开,那是多美的画啊!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幅如诗般美丽的画吧!

(师生齐读)

第四幅画:

师:江南的冬雨、冬雪令人如痴如醉,那无雨、无雪的旱冬是否了无生趣呢?第四小组的同学,你们准备好了吗?

生:没有冬雨的滋润,没有冬雪的点缀,晴空高爽,日光洋溢,喜欢徒步旅行的江南人在这样的旱冬愿意去郊外闲步逍遥,定能感受江南冬景的独特美妙之处。

师:我想一定会的。其他同学的感受呢?

生:江南的旱冬无雨无雪,天气格外的干燥。枯黄的草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给这个冷寂的冬日增添了几分活力。路边,熙熙攘攘的人群正在悠闲地散步,温暖的阳光洒在他们的脸上,笑容显得格外的灿烂,有些人闭着眼睛,似乎是在感谢这特别的恩赐。

师:是啊,这份感觉对于我们每一个生活在江南的人来说都是那么熟悉,那么温暖。如此可爱的冬景,难怪作者也终于禁不住“引诱”,搁下笔,出去散步,好好享受这江南冬景!

师:在郁达夫的引领下,我们欣赏完这四幅江南冬景图,同学们现在能否概括出郁达夫笔下江南冬景的特征呢?

生(自由回答):温润,生气,悠闲,诗意,明朗。

(板书:温润生气悠闲诗意明朗)

师:同学们,这就是美妙的江南冬景在郁达夫眼中的呈现。而他又用细腻、流畅、洒脱的行文将这份美的感觉奉献给了我们。其实,我们自己身边也蕴涵着很丰富的自然之美,你们感受到了吗?能否也用自己的方式把曾经感受到的最美的那幅画面展现给大家?可以是一段文字,可以是一幅画,也可以是一首歌曲。这就作为我们这节课的作业吧。下课。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这是笔者在苏教版语文教学研讨活动中上的一堂研讨课。课上完,有几点思考。

其一,语文教学要有整体意识。

《江南的冬景》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像山那样思考”专题中的一篇文章。这一专题探讨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它分别从三个角度来具体解说:感受——感悟——实践,《江南的冬景》则属于第一个层面的解读。所以在备课时,我把文章目标确定为:通过文本研习,让学生真切感受江南冬景的独特韵味,从而提升审美品位,更加热爱自然。同时通过对文本语言特色,文章意蕴的赏析,鼓励学生用最恰当的形式把自己对美的观察及感受表达出来。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从专题导言入手,与学生一起研读专题内涵,增强学生对本专题内涵的整体理解,有助于对文本研习方向和重点的把握。然后通过解题,既理清思路,又突出研习重点,即直接描写江南冬景的四幅不同的画面。最后通过对四幅画面的欣赏以及师生品读感受的交流,归纳出江南冬景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和及时发现自己身边的自然之美,并用恰当的方式表现出来。最终完成专题内涵中“感受”这一层面的教学任务。

其二,语文课堂应该成为师生共同交流的平台。

一直在追求这样的课堂教学:师生是平等的阅读主体,对于文本可以在阅读的基础上,自由交流感受。教师除了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还应该是交流的主体之一。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惟有思想的碰撞。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学习目标明确后,放开手脚,让学生自己去读,自己去感受,自己来表达,鼓励每个孩子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理解。同时也把自己融入这场交流中,不时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不断激发学生的思维。在教《江南的冬景》时,对于四幅画面的讨论交流,我就在尝试这样的教学方式。生活在江南,为学生理解文本提供了有利条件,所以指明学习交流的方向和方法后,就充分给他们阅读、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在全班交流过程中,发现学生讲得很好,有些甚至超出了我的预料。而对于我来说,放下架子,融入其中,一次次为他们的美所打动,并通过我与学生阅读感受的相互讨论交流,使我们对于文本的理解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会不断尝试并改善。

其三,这堂课也存在不少遗憾。

因为是公开课,想追求完整,所以前面节奏有点快,特别是语速的处理,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造成了紧张感。还有文章的重点是后面四幅画面的欣赏,有些画面比较容易感受和理解,但也有些还是难的,像雪景就比较虚,学生难以把握,而为了进度没有能够很细致地引导。还有一点就是由于时间原因,学生身边的美,无法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其实对于身边的美学生即熟悉又感受深,本是可以出彩的地方,最后只能作为作业到课后完成。

(毛自洁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堰桥校区)

猜你喜欢
冬景冬雪北国
辞寒去冬雪 暖带入春风
《太湖冬景》
东北冬景
江南如今到北国
薛冬雪教授简介
北国红豆
211369 Expression of Nanog in brain tumor stem cel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