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应焕发审美光辉

2006-12-30 07:54秦秀荣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6年9期
关键词:美感美育美的

语文教材储玉藏珠,是一个“美的富矿”。它主要包括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典范性作品、具有基础意义的语言知识和情意表达丰富的作文训练。这些内容中,作为范例的课文具有多样的美的样式:语言美、情感美、人物美、意境美、音韵美、结构美等。另外作为基础知识的修辞,也具有丰富的形式美,更不用说作文训练所要求的学生审视自然、观察社会的欣赏美、表达美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蕴含其中的美尽可能地挖掘出来,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其如沐甘霖,更要渲染美、激发美,使语文教学活动“美”起来,使学生能够轻松愉快地学习语文,培养起浓厚的学习语文的兴趣。要通过语文教学,使学生成为情感自由、开放的人,随时在学习中都能对“美”产生愉悦、震撼、表达,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高尚的审美理想、正确的审美观念,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一、以身作则展示美

语文教学是美的事业,语文教材是美的宫殿,语文教师则应是美的使者。教师“本固根深”,方能使学生“枝繁叶茂”,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全面加强美学修养,奠定扎实的美学知识基础,树立高尚正确的审美观,养成较强的审美能力,再通过自己的感受和领悟,挖掘语文教材中美的因素并把它表达给学生,把用文字表现的意象还原为一种生动的画面,把语文教学变成最优化、富有美感效应的艺术,使语文教学变成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活动,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人格高尚、学识渊博的教师本身就是一种美,教师的品德、信仰、情操、见解、治学态度、工作作风乃至衣冠服饰、举手投足等都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我们能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展示听说读写所蕴含的美感,展示出听的声音形象美、说的表情达意美、读的语言情境美、写的能力再现美,就能让学生在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领略教师所展示的语言文学美、师表形象美、人格魅力美。此外,我们如能将相关的实用知识、交际口才、益智故事等生动有用的知识贯穿其中,也定能丰富学生的生活美感。

二、触动心灵感受美

语文学科的美育因素极其丰富,教师必须善于发现语文作品中的美育因素,同时,要让学生会欣赏、受陶冶。

美感能力的培养应发展学生对审美对象的比较、想象、联想等种种能力。没有一定比较能力,就不可能正确辩别美与丑、善与恶;没有丰富的想象、联想能力,就不可能体验众多的美好的艺术形象,去再现生活和画面。如老舍济南的冬天的美,鲁迅百草园的美,尽管我们不能“亲历其境”,但通过想象,就能“如临其境”,这就能感受到美了。也可以通过提供直观的画面和经典的音乐,如那些或婉转、或凄美、或悠扬、或激昂的乐曲;那些或隽秀、或雄浑、或壮丽、或别致的画面,攫住学生的心,让学生感受到美,并自觉地融入到师生对作品的共同鉴赏和品味之中。 全国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在讲《茶花赋》一文时,先向学生出示了一束鲜艳的童子面茶花,让学生直接感受到它那美的鲜明的形象。她说:“我的意图不仅在顺着文章的脉络帮助学生理解有关的语句,更在于把这鲜艳的童子面茶花的形象印在他们的心上。用这样美好的形象在学生心田撒播热爱祖国的种子,激发他们热爱社会主义的深情。”这番话说出了美感直觉性的重要作用,直观效应的这种作用是以情感性语言为中介,与联想、想象相辅相成的,从而使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在类似的情境中产生类似的情感。

三、以读传情赏析美

叶圣陶先生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务必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

许多古典诗词中所营造的情感,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有时教师的滔滔不绝反而会使作品失去其本有的情感张力,并且禁锢住学生自我体验的心灵,所以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就要大大加强朗读的比重。声情并茂的朗读,能够展现艺术境界,它是使学生直觉到美的方法之一。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具有移情作用,能够激发美感,唤起内心体验,感受作品意境,并能引起群体效益。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解析,能以声音增强原作的力量,诱发通感起到培养审美感知能力的作用。而且听别人读时,可以自觉地进行审美判断,真切地感受到作品的情韵和气势,产生共鸣,受到感染,怡情怡性,自觉接受语文教育。

课文朗读得流利有感情,这就是美。能够对课文中的人和物加以爱和憎,这就是美。文学作品中那些真善美的情感和思想,会像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起到潜移默化美的教育作用。文学中的语言美和形象美都是体现美的重要方面,比如教材中的优秀散文诗歌,不仅语言生动优美、音韵和谐,而且作者总是根据自己的审美标准去歌颂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揭露和鞭挞丑的事物。因此,学生要把这些作品朗诵好,首先必须读懂它、细细体味它,然后才能表现它,要“因读悟文”,“因读悟美”,要去美读,去感知教材和获得作品美感。

当然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尤其是老师的范读,这就要求老师在上课前要熟悉课文,掌握准确的节奏感,基本做到确定感情基调,注意停顿,突出重音,在讲台上先范读一番,尽情渲染一番,使文中的人物形象,能跃然眼前,把枯燥的视觉文字转为生动的听觉声音,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沉浸于课文的艺术境界。为了加强范读效果,有时还可以播放录音磁带,让同学们能尽情为著名播音艺术家优美的朗读所陶醉。比如朗读都德的《最后一课》,要时而激昂愤慨,并辅之以一定的痛苦表情以及体态语,尤其是手势语,以读出韩麦尔先生因为再也不能教法语课而沉重的心情以及他对普鲁士侵略者不准许法国人学习本国语言的愤慨;时而又要轻缓柔和,在朗读中体会出深切关爱,希望学生们都能上好这最后一节课;时而又要激昂慷慨,读出韩麦尔先生对法语的深切热爱,从而体会出他那颗拳拳的爱国之心。这样,学生的兴趣就会调动起来,沉浸于艺术境界之中。此外,老师还应着重指导学生自己去读,教会学生朗读的技巧,让他们自己反复朗读,懂得轻重音、停顿、速度、语调等要领,并在反复诵读中尽可能达到“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的艺术效果。

四、鼓励学生创造美

审美教育渗透于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并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可以进行美的表达和创造。作为语文教学,创造美的阶段即是化知识为能力教养语文素质的过程。创造美集中体现在语文教学中的写作训练上。学生在接受了文学作品的长期熏陶后,就能产生强烈的向往美、追求美的心理倾向要求和表达美、歌颂美的愿望。当学生在对社会生活有了一定的体验和观察以后,在掌握了一定的遣语造句能力和写作方法以后,在对美能够作出较正确的鉴赏和评价以后,就能用自己的笔来歌颂伟大祖国的壮丽河山,描绘秀美多姿的自然风光,抒写生意盎然的生活情趣,讴歌高风亮节的人物形象,同时也对假恶丑无情批判。应该看到,一些学生的优秀习作,虽称不上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也不失为才情横溢的得意之作。他们力图用正确的审美观点对自己的习作进行加工、锤炼,力求达到完美。这样,教师通过写作训练,不仅发展了学生表达和创造美的能力,而且有效地巩固和提高了感受美和鉴赏美的能力。

在语文美育中,要充分利用课外活动的美育因素,使语文美育切实生动活泼愉快起来。课外审美活动的特点在于寓理于情,以情动人,使学生在娱乐中接受教育,在愉快中受到熏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学校校园文化活动,诸如文学社笔会、书法比赛、朗诵诗会、手抄报展览等等,同时还可以指导学生写生、摄影、采集标本等。通过这些活动,要求学生撰写游记,记叙参加活动的心理感受,描述一些活动的美,美在哪里,使学生感同身受。总的一句话,就是要在活动中,用学生语文美育的能力去提高自己的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总之,语文教学实施美的教育,有利于学生塑造形象、净化心灵,有利于学生的人格培养;能够提高学生的洞察力、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和想象力,能够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和健康的审美情趣,能够将学生塑造成心灵美、行为美、语言美和仪表美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只有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实施审美教育,语文教学才更具开放性、更具接受性,这是语文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的必然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愿我们语文老师面对语文教材这座美的宝库领着天性爱美的学生喊出自己的“芝麻开门”来。

(秦秀荣 河北省邢台市二十三中学)

猜你喜欢
美感美育美的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好美的雾
兼具力度与美感 Bowers & Wilkins 702 S2/707 S2/HTM71 S2/ASW10CM S2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关于书法美感问题的几点思考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大桥下面:我喜欢被遗忘的美感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