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应重视意象教学

2006-12-30 07:54饶建琼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6年9期
关键词:中学语文意象新课程

传统的语文教学,是一种“读经式”的教学,此种教学方式虽然弊端种种,但其长处也很明显。它使传统文化在学生中得到很好的传承。在西方现代教育观念影响下的现代语文教学有助于学生现代人格的培养,但其短处也不少,兼之在应试教育模式的阴影下,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北京大学教授孔庆东在《天津时报》(2003.2.21)上撰文认为,“许多大学生连中国古典四大名著都未读过”。虽然此语未必尽然,但也确实反映了当前语文教育的一种现状。鉴于小学生认知能力还处于起步阶段,小学语文教育侧重于识字和语法等汉语基础性知识,这或许无可厚非。但中学语文教育决不应只是停留在语言方面,而应上升到文化方面。它应该承担起培养文学情趣、传承民族文化的职责。在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如何继承乃至发扬传统语文教育的长处?笔者认为,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注视意象教学是一个有效的手段。

意象,从文化学的角度看,它凝聚了一个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积淀;从作家学的角度看,它凝聚了一个作家独特的心理情感积淀。从捕捉意象、阐释意象出发,去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解读一个作家的作品,此举往往能事半功倍。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注重对作品中出现的一些意象进行梳理、归纳、解读,即教师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意象教学,这无疑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趣味,传承民族文化。而近几年倡导的新课程理论,以“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大增加了语文教材中的文化性和文学性的课文,这些课文中往往潜藏着很多意象,这也为意象教学提供了条件。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重视意象教学,就是要在课文中将一些重要的意象找出来,同时进行纵向的意象关联。比如在讲解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就应把“月”作为一个重要的意象来讲解。同时,对“月”的意象进行关联。传说中的嫦娥奔“月”,李白的“床前明月光”和“举杯邀明月”,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等,这许许多多的月的意象,它们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意蕴,将它们梳理出来,无疑会为苏轼的“月”提供丰厚的解读背景,使学生在了解了苏轼的这首词借月抒怀,以月之阴晴圆缺之自然规律喻人之悲欢离合之无常的同时,知道了月在我们的传统文化和文学里面是一个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意象,它有着一些独特的但也是相对比较固定的内涵,如思乡,如离情。又比如在讲解柳永的《雨霖零·寒蝉凄切》时,“离别”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意象,在阐释时就应尽量将江淹的“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别赋》),李煜的“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清平乐》),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无题》)等关于离情别绪的典型意象罗列在一起参照解读。

文学中的意象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的积淀,而且凝聚着作家本人强烈的情感体验。前者可以让学生对传统文化管窥见豹,后者可以让学生深受文学情趣的感染。新课程理念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以人为本,倡导学生的全面发展。霍姆林斯基在《教育的艺术》中认为:“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意象,就可以充当这条清泉。由于它内蕴了作者强烈的审美体验,给学生传达的是审美的愉悦。也正是因为意象教学可以让学生处于审美的愉悦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接受才更能行之有效。

意象教学要求对意象进行关联,这本质上也是发散思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运用,是反刍式教学的另一种体现方式。通过关联,学生的思维将不再局限于当前解读的这单个意象,而是由此引伸出许多的相关联的意象。通过关联,学生以前学过的相关意象会被再次唤醒,与这些意象相关的课文及其知识点无疑也会在意象被唤醒的过程中再次在记忆中温习一遍。

素质教育讲了很多年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进行了好几年了,但语文教育依然在应试教育的框框中深陷于知识性教育的泥潭,传统语文教育中的情感教育和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却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承续。中学语文教学中,意象教学应该尽早地得到重视。诚然,意象教学对中学语文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它要求语文教师要有丰厚的传统文化素养,对高中、初中以及小学的语文教材比较熟悉。但社会已经在呼唤学者型老师的出现,这实为大势所趋。

(饶建琼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均安中学)

猜你喜欢
中学语文意象新课程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如何让现代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对中学语文情趣化学习的思考
“玉人”意象蠡测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
高中体育新课程实施“碰壁点拔”式教学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