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文课堂小组讨论的几点思考

2006-12-30 07:54卢素琴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6年9期
关键词:冰心小组讨论课文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参与学习,在这一基本理念的指导下,教师们很注重学生的合作学习。小组讨论作为合作学习的一种方式,可以为学生参与课堂学习,在讨论中表达思想和观念,以及听取同伴的想法提供机会。学生能够在活动中丰富知识,开阔视野,锻炼语言和交际能力,培养合作精神,因此受到广大教师的喜爱。但从实际操作及教学效果来看,笔者却发现了诸多问题,本文就此谈谈自已的几点思考:

一、话题设置方面

有些老师设计的话题浮于表面。如《荷塘月色》一文,有位教师的讨论话题为“第四节依次写了哪些景物,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学生讨论气氛也很热烈,但缺少对课文内涵的深入挖掘,教师仅是创设了融洽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掌握了课文中的一些基本信息,而这些信息是通过简单阅读就能获得的。久而久之,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都得不到培养,而且还会导致一部分学生逐渐对小组讨论感到厌烦,丧失参与小组讨论的兴趣。

有些老师为了创造热烈的讨论气氛,在学习完课文后,提出一些拓展性问题,启发学生展开讨论。例如,教《项链》一课时,有位教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假如文中的女主人公找到了项链,故事的结局会是如何?”当时学生讨论的气氛很热烈,答案五花八门,但事后该教师经仔细反思却发现,这一讨论话题和讨论结果扭曲了作家莫泊桑的写作意图,偏离了他的写作初衷。

有些老师计设的话题模棱两可,或过于艰深,学生缺乏与此相关的社会经验或情感体验,或涉及的范围太大,让学生不知所措。如《赤壁赋》一文,有位教师让学生讨论“作者情感为何会由乐而悲?其感情转变的线索是什么?”可是学生却不知如何去讨论这个问题,究其原因是学生不知苏轼歌词的寓意和情感,不了解“桂棹”,“兰桨”,“美人”在古诗词中的意象所指,更没有苏轼那样人生失意的情感体验。

因此,笔者认为,讨论的话题需要精心策划,教师应对课文作深入研究,然后确定是否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活动,哪些地方适合小组讨论,讨论话题是否基于课文之上,能否挖掘课文的内涵,讨论内容能否激励学生有感而发。教师应尽可能把握学生在阅读课文与讨论问题时可能遇到的问题或难点,找准突破口,精心设计话题。对于较难把握的课文,教师不仅要考虑讨论的主话题,还要列出子话题及与主话题相关的启发性问题和相关信息等,给学生必要的提示,使其有话可说。如《梦和泪》一文,讨论主话题是“冰心的伟大人格”,可以依次讨论下列相关问题:“作者选取了哪些材料来表现冰心的伟大人格?”→“这些材料哪些是作者的亲历和见闻,哪些是作者转述冰心所讲的内容?” →“文章细致地描写了冰心的哭(泪),这表现冰心的什么特征?”→“作者花大量的笔墨叙述冰心的父亲和母亲,这与写冰心有什么关系?”→“文中写冰心‘爱做美梦,很美很精,这表现了冰心的什么特征?与写冰心的泪有什么关系?”至此冰心的伟大人格已深深印在学生的心目中,文章的中心、脉络也都一目了然了。教师千万不要忽视这些细节,因为学生对讨论的消极态度很多时候都是源于对讨论话题的“无所适从”,而教师所给的提示则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而使讨论活动顺利进行。

二、小组分配方面

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时,不少教师通常让前后桌的学生组成讨论小组。因为教师考虑怎样分组不仅难度很大,而且又费时费力。于是在实际教学中小组讨论常常浮于形式,教师抛出一个或几个讨论话题,一声令下,前后桌学生围成一团,顿时“叽叽喳喳”的讨论声响成一片,煞是热闹,几分钟后,教师又是一声令下,讨论声戛然而止。每次展示讨论结果时,发言的总是班上少数几位优等生,或是个别胆子较大,表现欲较强的学生,大部分学生则充当了“看客”或“听众”。这往往导致讨论活动收效甚微。

笔者认为,有价值的小组讨论应使学生“人人参与”,并“言之有物”。首先在分组时教师应尽量考虑学生各方面的因素,如学生的个性、学习的风格和与同学的关系等。教师可以安排性格内向又不善于主动发言的学生与性格直爽又能扮演提问者的学生同组;不要安排好朋友在同一组,因为组员之间过于熟悉很容易使讨论变成闲聊;也不要把顽皮的学生安排在同一组,否则他的嬉闹会干扰讨论的进行。第二,角色的分工要明确并到位,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角色主要包括小组长(召集组员,小结讨论情况)、检查员(督促小组成员遵守小组讨论规则,协调组内关系,督促纠正违规行为)、书记员(记录小组内的不同意见,寻找症结,把讨论一层一层引向深入)、发言人(代表小组,就小组讨论情况作总结发言),还有资料管理员、时间记录员等,教师可根据讨论话题和学生个人情况去选择分配。第三,经过一段时间后,还要重新分组、重新分配角色以保持合作小组的“新鲜度”。学生合作通常以3人为最佳,超过4人的小组虽然也能让每个人有机会发言,但是组员的平均“闲置”时间会更长,从而降低了每位学生的参与度。

三、教师在讨论活动中的作用

小组讨论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教师在课堂上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帮助学生从依赖性学习转向自主性学习。于是有些教师片面地追求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完全自主,活动中教师偶尔参与或不参与,甚至到办公室去改作业,这样的讨论活动从表面上看似乎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实际上是对“自主性学习”的一种错误认识。小组讨论是教师指导下的合作性活动,学生的自主并不意味着在学习活动中教师可以对学生活动放任自流。如果课堂小组讨论缺少教师的组织和指导,就很容易演变成学生的无序活动。

还有些教师在学生讨论时对某个学生过多地指导甚至与之交谈起来,将自已的“正确答案”强加给学生,在某个小组旁逗留很长时间。这样的讨论很显然就流于形式了,实质还是教师将自已的思想灌输给学生。

笔者认为,教师在学生小组讨论过程中应担当资源提供者、帮助者或指导者的角色,教师要做到:不坐着改作业、不离开教室、不以牺牲其他小组为代价而花大量时间在某一小组上、不扮演小组活动的统治者或干扰者的角色。

另外,在课堂小组讨论过程中,学生有时情绪浮躁,这往往是由于学生知识积累不够或对课文不熟悉、阅读方法不当或理解能力不强所引起的。教师应随时关注讨论活动的进展,适时反思并改进教学。

(卢素琴 江苏省海安县双楼职业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冰心小组讨论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吹泡泡
迎“春”冰心
母亲
厘清小组讨论的两种取向
如何提升初中社会课小组讨论的有效性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语文学习小组讨论的纠偏与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