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新课程,不妨向苏氏求智慧

2007-04-23 16:27文惠林
人民教育 2007年19期
关键词:苏霍姆新课程建议

文惠林

当各式各样新理念、新模式充盈于新课程课堂教学,让我们无所适从、无法把握的时候,我们不妨把眼光转回来,向前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寻求智慧。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来源于他长期的教育实践,是他从“全面和谐发展”的角度,对学生、教师、学校、家庭以及社会长期观察、研究的结果。读他的理论著作,感悟他的教育思想,更能触动我们的心灵,更容易引起我们对过去教育教学行为的反思。因此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重读苏氏的《给教师的建议》,对于我们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升自身的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每个教学班都会有学习困难的学生。为了帮助这些“学困生”,我们通常的做法是:给他们开小灶补课,降低知识难度,减少作业量,不准该生读教科书以外的书,以保证他不分心等。然而学生并不领情,老师的好心往往遭到拒绝或反抗,收不到期望的效果。但是只要打开《给教师的建议》,读一读苏氏著作,你很快就会找到答案。苏氏说:“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正是这一点在‘学习困难的学生的脑力劳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实际上当我们把阅读当作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主要途径时,就能达到苏氏所描述的境界:“通过阅读而激发起来的思维,好比是整理得很好的土地,只要把知识的种子撒上去,就会发芽成长,取得收成。由于能对书籍进行思考,学生就更容易掌握大纲规定的教材。學生对书籍思考越多,他的内心由于书籍而激发的喜爱感越强烈,他学习起来就越容易。”对于因无效劳动而痛苦的教师来说,苏氏的这番话就是一剂良方。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曾经存在形式主义的现象,部分教师为了赶时髦,大搞花里胡哨的东西,课堂效果不好。我带着自己的迷惑向苏氏寻找智慧。苏氏说:“对少年的脑力劳动进行的观察使我们得出一条结论:如果滥用那些有趣的、形象的、鲜明的、花花绿绿的东西,就会导致学生过于兴奋。”其结果不光课堂纪律不好,学生的大脑皮层也会进入“某种麻木状态”,无法从事正常的脑力劳动。学习是一种高级智力活动,苏氏认为学生学习兴趣,并不是靠那些外在的东西引起的,而是教材的实质本身。学生兴趣被激发起来的标志,不是那种热烈的场面,而是一种“灵敏的寂静”,在这种“寂静”里,学生们仔细地倾听着每一句话,积极思考着每一个问题。试想,这不正是新课程应追求的境界吗?

苏氏深刻认识到大自然及周围环境对学生思维发展的促进作用,所以他常常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上“思维课”。他和孩子们一起到花园里、树林中、湖岸边,引导学生去观察大自然中的种种事物和现象,思考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然后让孩子们借助词语来进行生动的创作和表达,这样词语就在孩子们的意识里活起来,成为孩子们借助它去掌握知识的工具。在他看来,自然界是知识的最初源泉,通过“思维课”,“把周围现实的画面印入儿童的意识里去”,使周围世界转化为儿童学习、思考、识记和推理的环境,以此来增强学生记忆的敏锐性和思维的鲜明性。苏氏利用周围环境来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做法,对于今天新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有着直接的借鉴作用和启示意义。

读苏氏的《给教师的建议》,如同在聆听一位长者细细阐述教育的真谛,一个个生动的教育实例,一段段精辟的理论分析,不光让我渐渐认清了教育的本质,也让我的心灵纯洁高尚起来。尽管教育活动纷繁复杂,但教育的本质是不变的。从这一点看,苏氏的《给教师的建议》是永远不会过时的,值得我们读一辈子。

(《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作者单位系湖南省祁阳下马渡中学)

猜你喜欢
苏霍姆新课程建议
浅议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的主要教学策略
2019年全国高考新课程Ⅰ卷生物试题分析与启示
第二届“我即语文”教学奖颁奖典礼暨新课程研讨会在福州一中举行
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做教师
给尊敬的中国教师们
他为什么令人敬仰
O.B.苏霍姆林斯卡娅
关于不做“低头族”的建议
三代人的建议
2009年语文新课程《考试大纲》修订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