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终点的追求

2007-04-23 16:27李明新
人民教育 2007年17期
关键词:志向育人作文

放下《名师人生》栏目编辑同志的约稿电话,仔细思考“名师人生”这四个字,我又有些后悔答应撰写这篇稿子。我反问自己:你是名师吗?你名于何处?如果姑且先算个“名师”,那么,你仅仅20来年的从教经历,与那些从教几十年的前辈相比,又怎么称得上“人生”二字呢?是啊,从教近20年,尽管已经成为特级教师,但是随着研究与实践的不断深入和体悟,我感到无论对于教育事业,还是对于语文教学工作,我只是刚刚跨入门槛,我只是行走到了对事业与专业追求的一个新的起点上。“人生”二字,對于目前的我来说太大了,我只能写一写自己的“成长追求”。

做有志之师

39年前,我出生在北京的偏远农村。15岁时考入为郊区县代培教师的北京回民学校民族师范班。毕业时,一个偶然的机会留在了实习的北京小学。是这样一所名校,是这样一块沃土,把我从一名普通教师培养为特级教师。也许有人会问:你是不是从小就喜欢当教师?是不是受了哪位老师的影响从而树立了当教师的志向?说实话,当初我最朴素的想法就是考入师范后可以免学杂费,国家还发给伙食补助,而且从此可以“农转非”。这样的待遇对于一个农村孩子来说已经很具吸引力了。至于从事神圣的教师工作、树立从事教育事业的志向,是一点想法都没有。

立志做好教育工作是当教师以后,是教育实践使我产生了“莫当教书匠,要做教育家”的信念。1988年我参加工作时,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经济待遇都还很低,小学男教师少得可怜,更是被人看不起。不是有那么句老话嘛:“家有三斗粮,不当孩子王。”记得我刚刚工作不久,有一位家长见到我,一个劲儿地说:“你们天天哄这帮孩子,真是不容易。”听着这个“哄”字,望着他异样的笑,我什么也没说,却一下子明白了导致小学教师社会地位低的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没有“专业的形象”,只是做大家都能做的“哄”小孩子的事。从此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工作,让人们知道,教师不是哄孩子的职业,而是一门需要不断研究的专业。

教育工作绝不是随便找个人就能做得了的工作。苏霍姆林斯基、叶圣陶不都是所谓的“孩子王”吗?但是,他们是真正的教育家。我身为一名教师,为什么不能向他们学习,也把教育教学工作干好呢?拿语文教学来说,从教育理论到教学实践,有那么多的问题需要去研究,决不能做一个一辈子就只教书本上知识的教书匠,而一定要在语文教学上有所研究、有所建树,成为这方面的专家。我立下了这样的志向,有了这样的追求。

如果说生活、事业的航船是在茫茫的人生大海中航行的话,那么志向就是彼岸高山上的灯塔与航标,它可以让人搏击风浪,永不放弃。志向给人以勇气,给人以力量,给人以毅力,给人以执著的精神。正是立下了这样的志向,多年以来,我从没有改变过自己的追求,反而随着我对教育工作的认识、理解,这种志向、这种信念更加强烈。正是有了这种志向,社会上几次下海经商的热潮没有动摇我干教育工作的决心;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志向,十几年来,我把自己的岗位作为研究的平台,不断地反思、改进、创新;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志向,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我不断地摒弃落后的教育观念、方法,弘扬新的现代教育理念;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志向,在与家长坦诚的沟通中,他们了解了我的教育思想,感受到我是在真诚地关心他的孩子、研究他的孩子、帮助他的孩子,并从他们孩子老师的身上看到了教育的生机、活力,看到了新时代的教师的新形象;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志向,我更加远离了“实惠主义”的急功近利的手段,沉稳心境,研究育人的方法。

没有志向的教师,只能靠短暂的激情提高工作的质量;而树立志向的教师,理想和信念的力量将使他在脚踏实地和矢志不渝的追求中提升工作的价值。

做育人之师

教师最根本的工作是什么?这是一个最基本、而又往往容易被我们忽视思考的问题。我们许多教师每天都在勤勤恳恳地工作,勤恳得顾不上再思考“什么是教育”、“什么是教学”、“什么是教师”这些看似简单而又应该不断思考的问题。

而我呢?当我有一天在艰难地处理完学生的问题的时候,当我有一天疲倦地整理好判完的作业本的时候,当我有一天自己都不满意课堂教学的时候,我沉静下来,认真地、重新思考“教师”这两个字……

对于“教师”、“教学”、“教育”我一直思考到了今天。近20年教育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告诉我:没有剥离教育的教学;教学工作的根本在于育人;教师是引领学生追求人生幸福的人。如果我们把每天的工作全部定位在那一张试卷上,如果我们的眼睛只盯着书本上那点知识,不把育人作为价值追求,那么就永远成不了“明”师。

我曾教过一个学生,他是个聪明的男孩子,母亲是日语教师,父亲是德语翻译。他一直崇拜的国家是日本,还给自己起了个日本名字。他既不认同自己的祖国,也不认同自己的同学。同学们不太喜欢他,他也不喜欢与同学来往。针对他的这种情况,我找他谈话,他就是认定日本什么都比中国好。我想这与他的家庭背景有关,也与他的年龄有关。怎么办?一味地训斥吗?不行。我接班后没几天,他妈妈郑重地告诉我,从我教的第一天起,他就喜欢我讲课,每天回家都滔滔不绝地模仿我怎样教学。我就抓住他这一点来拉近与他的感情。他本来就喜欢看书,后来在我的影响、鼓励下,又喜欢上作文。暑假,他把所读的成吉思汗的历史故事书编成了“电视连续剧本”。有一次,我讲《草船借箭》,最后的板书是一首诗,很吸引学生们,他更是喜欢。第二天,他竟应和了一首诗,把成吉思汗的故事也编成了古诗。听到我的称赞,他得意极了。凭借这些契机,我和他聊历史,聊祖国灿烂的文化,讲日本侵略中国的罪恶行径,并告诉他日本的文字是从我们中国的文字发展而来的。渐渐地,他改变了自己幼稚而又不正确的认识,思想上有了进步,和同学们的关系也融洽了。

一个语文教师,决不是简单教写几个字、读几篇文章,而是应当传承祖国灿烂的文化,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做一个引领学生追求人生幸福的人。让学生因你的教学感到校园生活是那么快乐,让学生因你的教学感到祖国语言是那样充满魅力。这是一种教学价值与教育境界的追求。

2001年的元旦,我收到了一封以前的毕业生的来信,她告诉我她没能考进名牌重点大学,而是上了一所普通大学,她曾经失落过。但她最终决心用“做有骨气的人”的话勉励自己,要走好今后的路。这使我回想起当年的一些往事:那时我发现她很爱读文学方面的书籍,便送她一本《朱自清散文选》,还在扉页写上了勉励的话语:“做有骨气的人。”谁想,这么长时间了她还记得。我想,这就是语文教师育人的力量所在吧。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感到,无论你是哪个学科的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都要把“尊重”二字摆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这是育人的重要前提。因为,“尊重”更是爱的春风,它能够昭苏万物。我认同這样的说法:教育不是在塑造泥偶,不是在加工机器,不是在训练骏马,而是在影响人的灵魂。因此在工作中,我尊重学生,了解他们,研究他们,洞悉他们的内心世界,使教育工作深入到孩子的心中。在我教过的学生中有一个男孩子,由于种种原因,从来不服从班主任教育,总是跟班主任对着干。我接班后不久,按照他给的地址去家访。在寒冷的黑夜里,顶着刺骨的北风,我找了两个多小时也没有找到他的家。第二天,我耐心询问他是怎么回事,结果他说给我的是一个假地址,理由是:一要考验我有没有耐心,二是他的妈妈正犯心脏病,怕老师告状加重了妈妈的病情。我没有严厉地批评他,而是和蔼地说:“给老师假地址是不应该的。你用这个方法考验老师,不知道老师是不是合格?你妈妈有病,你应该如实告诉我,老师会妥善安排的。不过,从这件事也可看出,你是很爱你妈妈的。只是对老师的信任和爱还不够。”听着我真诚的话语,他感受到了老师那颗坦诚、火热的心,惭愧地低下了头。由于我经受住了“考验”,这个学生逐渐有了很大的进步。后来,他把真实的地址写给了我,主动邀请我家访。正是我把教师的心贴在学生的心上,正是我把学生作为真正的人来对待,满腔热情地爱他们,理解他们,尊重他们,才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健康的发展。

一个成熟的教育工作者应当力避过于学科本位的倾向,语文教师不要只想“语文”,数学教师只想“数学”,必须首先想到“育人”。那些一门心思教知识而全然目中无人的教学,不是成功的教学。一名语文教师必须站在育人的高度来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

做专业之师

教育实践讲究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其质量的生长点之一就是“研究”。我想,小学教师之所以社会地位低,与自身的工作模式有关。为什么许多人看不起这个工作,就因为你自身的工作方式、方法证明了它的层次低,缺乏专业研究的特征。重复过去,重复经验,重复自己,是许多教师容易走的道路。

面对更新的教育理念,面对发展的时代,面对变化的学生,以“不变应万变”的教学经验,往往在教育对象面前显得软弱无力。一句话,教育需要不断更新的经验,需要研究型教师。没有教师的专业发展,没有日常的教学研究,没有不断的创造性劳动,教学工作就会失去生命的活力。

我很庆幸成长在北京小学。它在教师的专业发展中一直倡导教师要有一双发现问题的眼睛,把研究、解决问题作为质量的生长点。“带着课题走进教室”,这是学校的一贯要求。

“带着课题走进教室”,就意味着每一天都有新的创造起点。

记得有一年,我接了一个四年级班,通过调查,我发现学生都很发憷写作文,在学生眼中作文是语文的堡垒,作文是折磨人的学习内容,甚至作文是教师惩罚学生的手段。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作文内容假大空也就不足为怪。

我给学生布置第一篇作文时,朱晓阳的眉头皱成了疙瘩,赌气地趴在桌子上一字不写。我走到他面前,他可怜巴巴地求我:“老师,您干脆让我抄几遍课文吧!我真不会写。”

“就写写你的暑假生活吧。”我说。

“没生活。”

“怎么没生活呢?”

“暑假天天呆在家里,哪也没去,所以也没碰上谁掉到水里,没法救人。这怎么写啊!”

我忍不住笑了,他竟然认为写暑假生活就是写做好事、写英勇救人。原来学生把作文与生活割裂开了。

于是,我把调动学生作文兴趣、提高作文能力作为研究的课题,从激发作文兴趣、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入手,使学生逐步消除怕作文的心理。

一周的课就要结束了,周五放学时学生问我留不留周记或大作文,他们说最好别留!“那好,今天不留作文,也不留别的作业,老师只是特别想知道你们上了一周语文课的感受,还有希望我今后怎么教语文、怎么留家庭作业。可是时间来不及了,你们回去能不能给我写封信,把心里话说出来?”学生说行。结果周一都交上来了,连朱晓阳都写了几句希望的话。其实,这就是一次作文练习,只是不动声色,消除了习作者的心理障碍。它帮我摸到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许多真实情况。

在研究中我发现,学生作文要写得好一定要有一种冲动,一种倾吐的欲望,否则,就会生编硬套。我开始寻找契机,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春天来了,学生们提出要去春游。我便在语文课上引导学生描绘初春的美景,用古诗颂春,以歌声赞春。学生情绪高涨了,我借机向学生发问:“谁能说说春游的好处?”学生纷纷发表意见。正在学生说得兴高采烈时,我一本正经地对学生说:“这么大好的时光别荒废了。现在外出容易发生安全事故。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要珍惜春光,多读几篇课文,多学点知识多好啊!因此,我决定今年我们班不去春游了,继续上课。”话音未落,班里已像炸开了锅,许多学生站起来表示坚决反对,有的涨红了脸和我辩理,有的表示下课后要找校长反映情况,还有的干脆说要把情况反映给教育局。我说:“这样吧,你能不能给我写封信,讲讲道理,让我改变这个决定。谁写得好谁就为全班立了大功。”学生马上表示:“好,就这么办。”

教室里安静下来了,刷刷的写字声如同哗哗流淌的溪流令人心醉。田晓晔下课了也不休息,一气呵成,写了一封一千多字的长信,语言委婉,对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其他同学也写出了情理相融的好“作文”。课题研究,给了我教学的智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质量。

研究语文、教学语文19年,“不重复过去”是我一直遵循的原则。任何的教学设计都应随时间、环境、学生等因素的变化而进行调整,乃至动大手术,绝不“克隆”、“复制”。无论是日常教学,还是上公开课,我都要让自己的备课体现出对学生、教材、教学理論的最新认识。也正是不断的研究,我享受了教学的乐趣,并从中感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

语文教师整天在做的工作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教师自身的语文素养至关重要。拿朗读来说,我喜欢朗诵,在教学中就发挥这一特长,用声情并茂的朗诵吸引学生。《小英雄雨来》这篇小说很长,但我朗诵时,学生听得聚精会神,津津有味,时而屏住呼吸,时而发出笑声,他们对凶狠的鬼子恨之入骨,对机智的小英雄无比敬佩。这就是教师基本功的魅力。

最近,我在许多研究课上看到,语文教师板书不但不漂亮,而且速度很慢,甚至写错别字;还发现一些老师的朗读平平,语言也没有魅力……有些教师钻研教材总不能深入,因为他自己就读不深入,总在教学参考书上绕来绕去。这样的教师怎么能培养好学生的语文素养呢?做一名专业型的语文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教师专业的发展也要求不能停止对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语文教师应该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如蜜蜂采蜜,广泛涉猎,什么言语教学论、什么语感教学论等等,都应学习,特别是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理论更值得细细咀嚼、吸纳。只有丰厚了理论素养,再加上自己的深入思考,才能较好地把握语文教学改革的时代脉搏,不至于跟“风”跑。“治学不为媚时语,独寻真知启后人”,要达到这样的专业境界,没有理论功底,就没有实践的“底气”。

思考成长的历程,我感到,虽已从事教学近20年,今天还做了副校长的工作,然而自己仍是刚刚起步,对教育的追求永远没有终点。对我说来,头等重要的还是孜孜不倦地学习,向语文老前辈学,向同行学,向学生学,向书本学,向社会学,向实践学。宋人张载《咏芭蕉》诗这样写道:“芭蕉心尽展新枝,新卷新心暗已随。愿学新人养新德,旋随新叶长新知。”我愿以此与语文教师共勉,增添新知,与时俱进,向着更高的目标不懈追求!

作者简介:李明新,1968年出生,现任北京市北京小学副校长,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北京市劳动模范,北京市“五四奖章”获得者,北京市学科带头人,曾被授予美国华裔陈香梅校长奖章,获全国首届小学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一等奖。出版了《追求实与活的语文教学》、《语文教学活力说》、《建构主体性课堂教学》等专著。

猜你喜欢
志向育人作文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谈志向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确立适当的志向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
天鹅de志向
终身不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