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会堂的门券

2007-05-14 13:37朱大可
杂文选刊 2007年1期
关键词:大会堂人民大会堂建筑

五十多年来,伟大而神圣的人民大会堂,一直是中国人民无限心仪的地点。但它从来都只款待人民代表,而非向人民直接开放。这个历史坚冰最近有了被打破的迹象。一则新闻报导宣称,在每人缴纳餐费三百元之后,五百四十九名海外游客目前云集人民大会堂,出席了北京市旅游局的盛大招待晚宴。虽然价格不菲,但由此换来五百四十九张市场许可证,却是一个象征性的事变。它是大会堂由政治门券向商业门券转型的重要标记。

“人民大会堂”的正确叫法,其实应是“人民代表大会堂”,因为从来只有全国人大代表才能一年一度地出入,人民虽被隆重地代表了许多年,却只能从报纸的新闻图片和电视上目睹它的美妙芳容,距离亲身感受,尚有十万八千里之遥。如今海外华人捷足先登,以三百元的区区之数,得以初窥“中国首席建筑”的迷人真容。中国人的政治建筑知情权,藉国际旅游业率先获得实现,这实在是一个值得鼓掌的进步。此前,大会堂作为会议中心,亦已成为一些商家租来发布新闻的场所。消费市场的魔法改造了权力,令它变得无限亲切起来。

从赋予海外游客以特殊待遇,到向本土草根阶层全面开放,从游客掏钱购买,到请民众免费入内,这其间自然还有一段不小的距离,但进化的时日似乎不会太久。

人民的盛宴,自然当由人民来奔赴,而人民的会堂,也当由人民自己来行走和说话,如同美国白宫和澳洲国会大厦,每周一或数日向公众开放,人民自由出入,旁听列位代表的议政,感受政治建筑的宏大,领略国事讨论的庄重,人民当家作主的感觉,必会油然而生,而民意、民心和民情的传递,也将变得更加通达。

“非典”逼迫北京旅游局悄然改写了历史,这是值得庆贺的事件。它让我们窥见了新的可能性,即每个公民都拥有一张通往不可剥夺之天赋权利的门券。不妨试着让人民大会堂名副其实地属于人民,成为人民大食堂、人民大游堂、人民大观堂、人民大讲堂、人民大笑堂,也就是成为人民的最高公共空间,岂不妙哉!到时候,我一定欣然前往,出席真正属于人民的欢宴,并在大快朵颐之余对人笑言:当家做主的感觉,真好!

【选自朱大可著《守望者的文化月历》花城出版社版】

题图/佚名

猜你喜欢
大会堂人民大会堂建筑
人民大会堂对外开放幕后
人民大会堂对外开放幕后
政协会议闭幕
香港新界地产代理商联会捐赠10000个口罩支持社区抗疫
谁为“人民大会堂”起名
俞敏洪在人民大会堂讲话
人民大会堂建造之谜
人民大会堂对外开放的幕后故事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Chinese Architecture Meets Global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