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中国企业家成“濒危物种”

2007-07-07 09:50
中国中小企业 2007年6期
关键词:企业家企业

黄 鸣

由中华全国工商联合会编写的《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报告》称,全国每年新生民营企业15万家,同时却“死亡”10万余家,有60%的民企在5年内破产,85%的在10年内“死亡”,企业平均寿命仅2.9年。

企业的“难成气候”使中国企业家在成为一种“稀有物种”。

作为企业经营人,能亲身感觉到自身及外界各种环境的制约,我甚至觉得企业家不仅仅是到了“稀有物种”的程度,而是快到“濒危物种”的危险境地了。分析从企业主到企业家这种呈“金字塔”式的,由多到少再到绝少的诞生、成长艰难态势的原因,既有企业主自身成长发展突破不了的瓶颈问题,也有社会上存在的生存环境恶劣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引不起人们的重视,就会形成在从企业主到企业家类型转变中存在着巨大的浪费,更是对国家经济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为了杜绝这种可能的发生,我把一些亲身经历和观察到的、了解到的他人之现象写出来,供大家分析以引起警惕,规避这些显形的或隐形的危险。

压力问题

企业家相较于常人而言,面临的压力更多更大:早期的企业生存压力、企业发展中的融资压力、企业扩张转型中选择战略方向的压力、企业中对股东投资回报的压力、企业谈判的压力、企业经营中生产营销技术的管理创新改善等等的压力⋯⋯万千风险企业家带头承担,他们像陀螺不停地在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的鞭策下飞速地旋转。在这种“高压”生存状态下,企业家的工作时间比常人更长,据一家杂志调查报告:我国民营企业高层管理者每周工作时间超过60小时,还有不少高层管理者每天工作12~16小时。正是这种高强度的脑力心力劳动,使企业家的健康更容易受到侵害。

健康问题

当我们从《2006年世界卫生报告》中得知中国人的人均寿命平均为72岁时,我们不仅为近年来英年早逝的中年企业家而扼腕叹息:上海均瑶集团董事长王均瑶38岁病逝,网易代理首席执行官孙德棣患癌症去世时38岁,上海中发电气集团董事长南民病逝时年仅37岁。据《健康时报》报道的2005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在对3539名企业家的健康状况调查后发现,有90%的企业家表示工作压力很大,76%的企业家认为工作状况紧张。调查还发现,平均每四位企业家中就有一位患有与工作紧张相关的慢性疾病,比如神经衰弱、高血压、慢性胃炎等。

自杀问题

2005年年底,与我同居一城的德州晶华集团董事长、53岁的苗建中在家中自缢身亡令我震惊和心痛,没想到这么残酷的事实竟然发生在我的身边。我和苗董事长是多年的老朋友,在此之前,我们还曾一同去过德国。和一般人相比,企业家需要面对的问题更多、更复杂和更艰巨,压力也大得多,因此企业家出现心理障碍的可能性更大。许多企业家感觉内心孤独,甚至有少数企业家有厌世心理。从对全国数百名企业家的抽样调查显示来看,中国企业家群体已经成为与心理因素有关的多种疾病的高危人群。据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涉中心的数据表明,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已有1200多名企业家因为自己不可摆脱的心理障碍走向了自杀身亡的道路。

安全感问题

媒体上曾多次报道过企业家的人身安全遭遇危险的事件,像山西海鑫钢铁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海仓在山西省运城遭枪杀;南方汇通(前身为贵阳车辆厂)董事长惠金根在上班途中被车撞死;福建省轮船总公司总经理刘启闽在办公室被员工连刺四刀,身受重伤;北京祖豹毛皮辅料综合市场董事长周祖豹在家门口被刺身亡⋯⋯这仅仅是企业家所遇到的人身安全问题,如果是小概率事件的话,那企业家面对的市场竞争则都是大概率事件了。市场经济优胜劣汰乃是自然规律,但激烈的市场竞争,也常给企业家一种风云突变、朝不保夕的不安全感,面对已取得的成功,企业家们更担心失败破产,尤其是企业做大以后,就像是提速后的火车,大到企业的战略规划小到企业经营的一次客户投诉,都会对企业的安全系数有着极大的影响。再如政治安全、形象安全、经济安全等等,也时时需要企业家们费心费神时刻保持警惕。

“小富即安”问题

这是影响企业做强的一个毒瘤,是影响从老板到企业家转变的桎梏,在经营管理中我体会很深。在我们企业创业之初,由于当时的市场环境很恶劣,我们前期寻找的经销商多是以夫妻店为主的水暖店、暖气炉店的老板。他们前期在接触到公司化管理时,学习劲头非常大,每年的经销商大会接受学习和培训可以说是如饥似渴,他们也随着皇明迅速做大,多则过千万,少则几十万,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富人”。但在接下来的转型过程中,有很多的经销商不再像前期那样动力十足,认为“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有了几十万上百万的财产,足以过体面生活,以至于跟不上公司的形势被迫淘汰。我曾多次以“从老板到企业家”为题对“小富”起来的经销商进行培训,但“小富即安”的观念根深蒂固,仍使一部分很有潜力的经销商丧失了发展做大的机会。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我们的经销商中,在我们身边的企业中也普遍存在,因满足于“一时一地”的市场而裹足不前,最终于市场潮流中销声匿迹。

交不出班的问题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国内诞生了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家。这批“刀马皇帝”式的创业型企业家由于受自身知识、年龄、身体健康状况等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大多都到了隐退的阶段,而交接班的对象却使这些企业家们犹豫不决下不了决心:一是对于企业家的子女们,有的是没有能力接替父辈的经营,有的是对经营企业没有丝毫兴趣;也有的年纪轻轻就到国外留学,之后便未再回国。在父辈财富的荫蔽下,他们大多生活条件优越,不愿再受经营企业之苦。二是职业经理人体制的不完善使企业家不敢贸然交班。现在国内还没有成熟的职业经理人体系,与之相关的诚信配套措施还欠缺,激励与约束机制均尚未完善,权责、风险等问题未能很好的解决,一旦完全放权给某些工于心计、不讲诚信的职业经理人,整个企业的控制权很有可能会旁落他家。对于企业家来讲,交班问题如果解决不好,轻则使企业遭受重创,重则可能使企业走向灭亡。所以接班问题成了现今企业家流失的最大问题。

……

4月21日是“企业家活动日”,那是1994年“为提高企业家的社会地位,增进他们勇于改革的光荣感、使命感和敢为天下先的开拓精神,培养造就一支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企业家队伍”而设置的一个活动日。时至今日,我们已经看到了一批企业家担当了社会的栋梁,无论是张瑞敏的“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还是任正非的低调做事,都从一个侧面代表了我们当代企业家励精图治振奋民族企业的风采,这一时代的企业家顶起了社会经济的主脊梁,用智力、体能、勤劳、坚韧铸就了成功,成就了企业的辉煌,为员工、为社会、为国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我们也深深地体会到,这些的背后是日复一日的不眠之夜,年复一年的呕心沥血,精神之弦始终紧绷。经商,经商,经常受伤,企业家表面看上去风光,一个人一旦选择了以企业家为业,便意味着他的一生从此将与压力、竞争、劳累、焦虑结伴而行,再也不得轻松(这也是我在博客文章里不主张年轻人创业的原因之一)。社会改善环境之路依然漫长,制约企业家发展的阻力因素还很大,这需要社会来酿造一种好的风气,配合着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不让想成为企业家的人们望而却步,不让他们小富即安,不让他们因缺少安全感以至于将财产转移到国外,改变中国企业家的“稀缺濒危”现状,使企业家群体成长为一个强大的种群,以使企业家创造更多的经济和社会价值,对经济发展、对国富民强做更大的贡献。

猜你喜欢
企业家企业
企业不诚信怎么办?
对话“疫线”企业家
对话“疫线”企业家
对话“疫线”企业家
商业企业品牌信用认证企业认证组织
2018上海企业100强
2017中国ICT企业家大会榜单
2016,中国企业500强发布
新申请企业一经受理便预披露
新申请企业一经受理便预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