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人生

2007-07-10 02:04
商界·时尚 2007年6期
关键词:虚拟世界人生

“如果我可以从头活一次,我要尝试更多的错误,我不会再事事追求完美。”

“我情愿多休息,随遇而安,处世糊涂一点,不对将要发生的事处心积虑算计着。其实人世间有什么事情需要斤斤计较呢?”

“可以的话,我会多去旅游,跋山涉水,更危险的地方也不怕去一去。以前我不敢吃冰淇淋,不敢吃豆,是怕健康有问题,此刻我是多么的后悔。过去的日子,我实在活得太小心,每一分每一秒都不容有失,太过清醒明白,太过合情合理。”

“如果一切可以重新开始,我会什么也不准备就上街,甚至连纸巾也不带一块,我会放纵地享受每一分,每一秒。如果可以重来,我会赤足走在户外,甚至整夜不眠,用这个身体好好地感觉世界的美丽与和谐。还有,我会去游乐场多玩几圈木马,多看几次日出,和公园里的小朋友玩耍。”

“只要人生可以从头开始,但我知道,不可能了。”

……

这是一位不久于人世的老先生写下的文字。

生活中无时不刻地充满着“如果”,但是人生却由一串不断的遗憾延绵而成,所以,当警醒的人们开始明白生命需要充分体验,生命需要和谐而生,生命需要恬淡自然的时候,很多人开始尝试一种与自己生活截然不同的生命呈现方式 。

每一次生命历程的反思都会带来生命的重新审视和未来的重新体验;

每一次生活的重新审视也最终带来灵魂的嬗变。人不可能踏入同一河流,这是生命的必然也是自然规律的无奈,所以,当我们已经认识到今生的遗憾和无奈时,为什么不乘着已经觉醒的力量,重新选择一次生命的新活法?

第二人生试验

欲望是人类发展的最大动力,而我们是贪婪的。我们原本行走在一条决不重叠的人生单轨上,却因在一次次的交叉、平行时相互窥视、比较,进而失落于自身的错失与别人的精彩。所以,即管明知虚假,我们总是不由自主为自己假定那样一个命题——假如,人生可以重来一次。

于是,各种各样关于人生的试验诞生了。虚拟世界、改换身份、模拟时代……无数的人,甚至企业、机构与国家都参与到这些庞大的RPG(Role Play Games角色扮演游戏)中来,在这些试验中尝试不同的角色、不同的价值、不同的方式。或许人生到底不能被改变,但存在即被感知的方程充分证明了体验对于人生的价值。也许,当所有人都愿意尝试这样一场集体梦游时,我是谁,我可以是谁,我可以扮演谁,都不再重要,因为重要的是体验,而不再是角色本身。

BIZMODE一直倡导有创意的生活方式,所以我们不吝篇幅,收集整理这些有创新精神的人们所做的创造性的事件,不论正确还是错误,甚至荒谬,我们希望您看到体验不同生活的不同方式。

Event One

Second Life 400万人的虚拟梦想

在美国,这个世界被命名为“Second Life”,一个3D虚拟在线世界(secondlife.com)。这个世界的宣言是——“你的世界,你的想象”。通过一套并不难学的创造技术体系,世界的每一个物件,都由居民想象,创造和拥有。在中国,这个世界叫做“海皮士世界” (Hipihi World, www.hipihi.com),同样宣称“世界因你而存在”。虽然各自独立开发,但他们是精神上的孪生兄弟,承继了嬉皮士所追逐的自由,平等与梦想,也连通了互联网的精神轴心。

这样的虚拟世界,用革命性的方式嵌入真实世界。居民以化身存在,通过创造——交易——社交,不仅复写了真实世界诞生的逻辑链条,也引发了产权与创新,繁荣与监管,权利与秩序等人类发展历史上的经典议题。现在,在Second Life,400万居民日均交易额超过百万美元。他们还写下各种程序,花上一年甚至更久的时间,操控化身上演芭蕾舞剧,在荒漠上建起热带雨林,任高耸的古堡盘绕。

承继了60年代嬉皮士精神的Geek们,一直在追逐这样的世界。但很长时间以来,从建筑,到军事和游戏领域,曾经散落各地的小型3D虚拟世界,只是专家统治的造物空间。现在,在一个恰当的时间点,Virtopia(3D虚拟乌托邦)的诞生和繁荣,不仅是技术基础设施层面(海量硬盘,高速CPU,独立大内存显卡,普及的宽带,3D等虚拟现实技术)的草根化,更是草根生产逻辑的胜利——每一个人,都是新世界的造物主。

这个新世界不需要剧情的预先架设,每一刻居民的创造与交往,都在自动书写最值得铭记的历史。Hipihi的老总许晖说,3D虚拟世界的创造体系,将发挥瓦特蒸汽机于工业革命的引擎作用,驱动世界繁荣。而当人们有一半以上的时间在虚拟世界里交易、娱乐和社交,虚拟和真实已经无法区分。

人生可以如此不同

“星期二早上10时,我这个胖男人穿着一双绿袜子,来到一家俱乐部跳舞。似乎没有人愿意理睬我,或许不是,因为我不断地收到即时信息……”

“我旋转着身躯,事实上我不知如何停下来。身边一个长着狼头的人也在起舞,大家看上去都很愉快,或许我也应该找个伴……”

“我决定和俱乐部老板娘聊聊,对她说:‘音乐不错。她回答说:‘当然。……”

这就是《泰晤士报》记者多米尼克·拉什讲述的他在“第二人生”网络初体验。“欢迎来到‘第二人生,一个席卷这个星球的网络虚幻现实世界,”拉什在文中说,“相信我,你会受欢迎。”

“第二人生”是当下美国最受欢迎的三维网络游戏,由旧金山的“林登实验室”技术公司开发而成。目前,超过400万人注册重塑他们的“第二人生”。在此,他们购买虚拟土地,打造虚拟房屋、商店、俱乐部、宫殿、庙宇和海底洞穴,甚至重建古罗马。

并非如你想象的,这里只是单身男孩打发时间的地方,其实也是很多女子光顾的场所,这些人的平均年龄为32岁。

实际上,“第二人生”用户喜欢被称作“居民”——自己创造了一个勇敢新世界的居民。每个人拥有各自的虚拟形象,称作“化身”,高矮胖瘦,可以随意设计。意料之中地,其中90%的“居民”都为自己选择了年轻和性感的形象。原因很简单,不满意你的第一人生形象?在这里可以“重生”。

拉什汲取了首次涉猎“第二人生”的教训,决定放弃自己的肥胖“化身”,甚至性别,摇身变为一个身穿紧身牛仔、身材修长的妙龄女郎。果然,他结交到更多朋友,特别受到男性“居民”的青睐。

IBM:我们是非常认真的

2006年底,IBM公司在北京举行了名为“市政厅会议” (Town Hall Meeting) 的年度员工大会。近2000名IBM员工在现场参加了活动,还有5000名无法列席的员工则在网上观摩了会议全程。会议进行过半,IBM全球首席执行官彭明盛 (Sam Palmisano) 走向台上的电脑,在所有观众面前熟练地登上“第二人生”客户端,操纵西装笔挺的虚拟化身在数字紫禁城中转了几圈。几分钟后,他又加入了“第二人生”中的虚拟线上会议,与来自澳大利亚、印度、爱尔兰等地的员工们进行了关于超级计算机的讨论。

彭明盛在“第二人生”中参观的虚拟紫禁城正是IBM公司的杰作。在这次“市政厅会议”之前四个月,IBM和故宫博物院正式启动了“超越时空的紫禁城”项目,开始为期两年的合作,让故宫以三维的方式出现在互联网上供网民游览。位于“第二人生”中的紫禁城,除了朝向和周围建筑略有“异样”——虚拟紫禁城是东西朝向,而背后又是个艺术家云集的公共沙滩——内部陈设和宫殿布局几乎与现实一模一样,连石狮和瓦缸都原封不动地进行了数字化处理。

在IBM公司选出的十个优秀商业创意中,三维互联网 (3D Internet) 不仅成为“市政厅会议”上最受青睐的重头戏,还获得了1亿美元的内部投资。IBM公司为“三维互联网”工程所做的注解是:帮助虚拟世界搭建技术平台,轻松实现会议、演讲、产品演示以及虚拟商店等应用。虽然这种想法听起来像是技术狂热者们才会进行的超前体验,但实际上,像“第二人生”这样的虚拟环境在两年半以前就已经成为IBM员工的沟通平台。

“我们对待虚拟世界和三维互联网的态度是非常认真的。这不仅仅是玩新潮游戏那么简单,它还可以为商业的变革提供动力。”帕里斯强调。从2004年底开始,“第二人生”开始在IBM公司里迅速传播。现在,已经有超过3000名IBM员工注册了“第二人生”中的虚拟化身(其中250人是频繁上线的活跃用户),而IBM也在“第二人生”中购买了超过24座岛屿,为公司员工和客户提供广阔的虚拟平台。

“第二人生”在IBM内部最常见的应用就是举行会议、在线头脑风暴以及其他网上合作——正如他们的全球CEO在北京的“市政厅会议”上所做的演示那样。IBM员工用虚拟化身代表自己参加会议,虽然参与者分散在全球的各个角落,但是这种方式相比于电视电话会议更像是当面进行的交流。

下一步,蓝色巨人的“三维互联网”工程将会努力推进虚拟世界的标准开放,并尝试将包括“第二人生”在内的各个平台联系起来。这样,用户从一个虚拟世界转向另一个虚拟世界就会像今天用浏览器在不同的网页之间跳转一样简单。到了那时,更多令人惊讶的创新应用将会被开发出来——问题只在于,人类的想象力究竟还有多大。

虚拟生活,真实生意

“一切由我做主”是SL给居民带来的真正自由,它自创了一种类似C语言的“林登脚本语言”,有了这个强大的三维建模工具,用户可以随心所欲地创造各种能想象出来的3D物体,甚至是非物体的东西,比如一种舞蹈、一项服务。

必须有人能赚钱,林登实验室的创始人兼CEO菲利普·罗斯戴尔(Philip Rosedale)认为这是创建一个在线经济的根本法则。于是,2005年10月,林登实验室正式推出林登币与美元兑换的交易平台“林登指数”(Lindex),据此增加和减少SL的货币供给。“我们相信一个浮动的兑换比率对虚拟经济大有裨益,”Ginsu Yoon说,“我们扮演了Fed的角色。”

SL上现在已经有了很多成熟的职业。社区里的居民把在虚拟社区上的生意当作了他们现实生活的一部分。拥有550个岛屿的Anshe Chung是SL最著名的房地产开发商,按照林登币和美元的实时交易牌价兑换之后,2005年她挣了25万美元。

August Rich是一家名为“城市银行”(the Citizen Bank)的所有人,大约4个月前,他和一个朋友合伙在SL上开了这家银行,他们将美元兑换成林登币带入SL,经营贷款和抵押业务。贷款利息是20%~30%,需要在4~26周内还清。

据“第二人生”统计,凭借在这里的商业行为,大约456名“居民”可以每月获得收入500美元,29人月收入超过5000美元,还有2人每月赚进2.5美元。

此外,不少国际知名公司和企业也在“第二人生”中开辟“第二商圈”。迄今,通用汽车、丰田、戴尔、路透社和IBM公司已经纷纷在此“落户”。它们利用这个虚拟世界展示产品、检测性能和推销理念,通过“第二人生”上放置公司的电子商务网站链接而扩大在线销售。

现在,SL上每个月有10000万个新创造物,其中进入交易领域的有230万个,GDP及人均GDP均以每月200%的惊人速度增长,林登实验室去年的交易总额超过6000万美元(大约270林登币兑换1美元)。SL已经有大约7000个生意实现赢利,前十位企业家每年制造平均20万美元以上的利润。

虚拟与现实的交叠

2008年美国总统竞选的民主党候选人、前维吉尼亚地方长官Mark Warner最近成为第一个在SL上接受采访的政治人物。他的化身也叫Mark Warner,“这是我的第一次虚拟露面,”Warner开玩笑地说,“我感到有一点虚无缥缈。”然后他和记者探讨了有关伊拉克和其它一些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有62位居民以或坐、或站、或悬浮在半空中的状态参与了这次访问。

当然,还不止这些。欧盟正在考虑在网络游戏“第二人生”(Second Life)中建立一间办公室,以加强与欧盟民众的沟通。在此之前,瑞士已经成为首个在第二人生中建立大使馆的国家,法国的总统候选人们也纷纷在其中建立竞选总部,对选民展开攻势。路透社打算在今年召开的“第二人生”虚拟峰会上采访各国领导人;“无国界医生组织”正策划在此建立难民营,以宣传他们的工作;《“第二人生”先驱报》也宣告诞生;这个虚拟世界中甚至出现了恐怖组织——“第二人生”解放军,专门袭击商业区中的繁华街道。

Second Life虚拟世界十大真实富豪

这里所列出的是在Second Life中最成功的10大企业家。他们所拥有的财富均已按照林登元和美元的汇率换算成了美元。

1.艾琳·格莱芙(Ailin Graef)

虚拟姓名:钟安舍(译音)

虚拟职业:钟安舍工作室,房地产开发

在两年半的时间里,这位华裔教师Graef成功地利用9.95美元的入门费创建了她的虚拟地产王国。她在Second Life中的绰号为“洛克菲勒”,其动画形象也是虚拟世界中非常有名的形象之一,她既受到野心勃勃的企业家的追捧,同时也遭遇到那些号称Griefer(在虚拟游戏中专门骚扰和激怒其他玩家的人)的“汪达尔人”的不断骚扰。一位圈内人称她为冒险家,说她敢用1200美元到1600美元每sim(虚拟世界中的土地面积单位)的价格购买400sim的地产。

真实财富:她所积累的财富净值已超过100万美元。

2.菲利普·罗斯代尔(Philip Rosedale)

虚拟姓名:菲利普·林登(Philip Linden)

虚拟职业:林登实验室,Second Life的创建者和虚拟土地销售代理

这位曾经担任过Real Network公司CTO的罗斯代尔在创建了Second Life之后一炮走红。Second Life虽说不是第一个虚拟世界,但其发展的速度却十分惊人,其居民人数每年增长10倍。林登实验室提供免费登录,其主要收入来源在于每月9.95美元的收费用户(附赠一小块虚拟土地)。所以在美丽的场景背后,罗斯代尔其实和格莱芙一样从事者大宗的土地买卖。他那科幻小说般的三维形象——林登(绰号“总统”)更像是个外交官,整天都在忙着倾听客户们的抱怨,规划着Second Life市政厅的建设。

真实财富:林登实验室已从风投手中融资1900万美元。截至今年2月,已有66800人开通了Second Life的收费账户,起步价为每月10美元,依此计算,林登实验室仅在收费登录这一块就能入账1000万美元以上。

3.卢本·斯泰戈尔(Reuben Steiger)

虚拟姓名:Reuben Millionsofus

虚拟职业:MillionsOfUs,营销咨询

斯泰戈尔在林登实验室着手创建Second Life的过程中便提前创建了自己的虚拟公司——MillionsOfUs,也因此掌握了很多虚拟活动的技能。MillionsOfUs可以说是虚拟世界中一批帮助现实世界的企业在虚拟世界中策划营销活动的公司中的先驱。他已签下的客户全是大名鼎鼎的企业,比如微软、通用汽车、丰田、Sun、英特尔、可口可乐和华纳兄弟等,而且看起来这种业务还没出现放缓的趋势。斯泰戈尔的化身在虚拟世界中很受人尊重,但却很少露面。这并不奇怪,因为他正忙着要管理很多正在实施中的项目。

真实财富:MillionsOfUs公司2007年的收入预计将达600万美元。

4.希布利·凡贝克(Sibley Verbeck)

虚拟姓名:希布利·哈瑟尔(Sibley Hathor)

虚拟职业:电子羊公司,营销咨询

《商业周刊》去年5月采访电子羊公司的创始人希布利·凡贝克时,他还只有几个雇员,如今他已经有了55个雇员。按他的说法,他的公司是为各种虚拟世界做“设计体验”的规模最大的公司。凡贝克和他的团队正负责把CBS、AOL/时代华纳、路透社和索尼宝丽金带入Second Life。他在Second Life中头戴宽边帽的化身形象哈瑟尔以及电子羊公司的品牌已经成为Second Life中最有名的标志之一。

真实财富:为企业构建一座虚拟的公司总部或者策划一场交互式促销活动,电子羊公司的收费大约为15000美元。

5.阿莉萨·拉罗彻(Alyssa LaRoche)

虚拟姓名:艾米·韦伯(Aimee Weber)

虚拟职业:艾米·韦伯工作室,营销咨询;*PREEN*品牌服装设计师

服装设计师、艺术家、聚会策划者、商业咨询师,阿莉萨·拉罗彻靠着这些角色,再加上精通于在Second Life中如何作销售而获得了成功。一开始,她向各种虚拟化身兜售虚拟商标*PREEN*的服装;然后以其化身形象——韦伯进入一家咨询公司,她的真实世界的客户有IBM、NBC和美国服装公司。其虚拟化身的典型标志是一对蓝色的翅膀,很好地反映出她那活泼和古怪精灵的性格。

真实财富:现实世界的公司要为拉罗彻为他们创建的虚拟建筑物、脚本和活动主持支付3万到10万美元。她每个月大约会有二到三家新的企业客户。

6.亚当·弗里斯比(Adam Frisby)

虚拟姓名:亚当·扎乌斯(Adam Zaius)

虚拟职业:DeepThink,房地产开发商

虚拟房地产大亨亚当·弗里斯比很早就学会了怎样在Second Life中居住,而很多虚拟居民在此居住,跟在现实世界中完全不同。所以他的公司DeepThink投资了一条狭长的土地,在其上建起了一些稀奇古怪的玩意,比如海滩、火山和荒原。他的Azure岛是Second Life中最令人赏心悦目的居住地。不过他也承认,把真实的钱财投入虚拟世界是有风险的,他说:“任何人要是以为任何时候虚拟世界都不可能崩盘,那他就是在自欺欺人。”

真实财富:弗里斯比所拥有的土地的平均售价在132到330美元(每sim)之间。

7.凯文·阿尔德曼(Kevin Alderman)

虚拟姓名:斯特洛克·塞彭廷(Stroker Serpentine)

虚拟职业:斯特洛克玩具公司,成人娱乐

有些Second Life的居民只对一件事感兴趣,那就是性。阿尔德曼的工作就是满足这些人的需求。他的虚拟化身——塞彭廷毋庸置疑地就是Second Life中的色情之王。最近他就在一些主流媒体上刊登了头条位置的广告,将他在Second Life里的阿姆斯特丹红灯区的地产以5万美元的价格卖给了eBay上的一位买主。

真实财富:塞彭廷每天大约要出售40到50件颇受欢迎的成人用具,每件售价在20到40美元。

8.彼得·洛克(Peter Lokke)

虚拟姓名:Crucial Armitage

虚拟职业:Crucial创意公司,服饰设计师

服装设计师可能是虚拟世界中最赚钱的职业,不过竞争也很激烈。为了站稳脚跟,Crucial创意在Second Life中一气开了70多家店面,还有更多的网点在规划中。洛克的女性虚拟化身——Crucial Armitage就是一个善于经营的典范,她穿的鞋和靴子在虚拟世界中都很有名。

真实财富:Crucial创意出售的商品均价大约75美分;公司的年销售额约为10万美元。

9.克里斯蒂阿诺·迪亚兹(Cristiano Diaz)

虚拟姓名:克里斯蒂阿诺·午夜

虚拟职业:Snapzilla,SL相片共享服务;ANOmations,动画片制作

克里斯蒂阿诺·迪亚兹是藏在虚拟化身克里斯蒂阿诺·午夜身后的企业家,由于他研发了Snapzilla,而被普遍认为是Second Life中的顶尖创新者。Snapzilla是一种软件应用,可帮助用户输出和共享虚拟图像。Snapzilla网站今年3月份的非重复访问量高达675000,这个数字每个月大约会增加10万。这种技术的成本使得其利润较为微薄,但因为它在虚拟世界和Web之间建起了沟通的桥梁,估计其未来的增长会很迅速。

真实财富:每年的复合营业收入约为33000美元。

10.亚当·安德斯(Adam Anders)

虚拟姓名:Barnesworth Anubis

虚拟职业:Tableau,地产开发;Barnesworth Anubis,服饰商店

电子羊公司虽然为Second Life带进来了很多最优秀的设计天才,但是它会允许其雇员在空闲时间经营自己的业务。亚当·安德斯就因Barnesworth Anubis而小有名气,他还运营着Tableau地产,他的主要财富来源就是出售商铺和住宅的预制件。此外,他还拥有一批家庭装饰店和服饰店。

真实财富:安德斯每年的交易额大约为110000美元。

Event Two

梦回中世纪

钻木取火、饲养牲畜、围锅吃饭,如果你以为这些中世纪的原始生活方式早已退出了文明社会的舞台,那就大错特错了。在比利时,有一群人依然留恋着中世纪的生活方式,并将其延续到现代生活中来。

每周一到周五,57岁的爱芙妮·詹森斯都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医院清洁工,可一到周末,她就摇身一变,成为14世纪的“公爵夫人”,头戴亚麻织成的头巾,脖子上挂着碧绿的人造翡翠项链,手上挎着一个装满假金币的皮包,沿着古堡狭窄的楼梯拾级而上,身后跟着一群随时准备抵抗法国骑士入侵的外国雇佣兵。

她的丈夫丹尼尔·格朗让则成了一名肩扛大斧、等待受雇的士兵。多亏他的游说,这个常年冷冷清清的比利时佛兰德小镇才同意让他们夫妇周末住在这座有700年历史的古堡里。夫妻俩平时的生活也保留着中世纪的痕迹,不但自家卧室里摆着一张那个年代的床铺,就连喝咖啡、吃西红柿这样的饮食习惯也尽量避免,因为在哥伦布发现美洲之前,这些食物都还没有传到比利时。至于胡萝卜就更上不了菜单了,在中世纪,教会认为这种长在地里的东西是给魔鬼吃的。站在装饰着佩剑和兽皮毯子的古堡里,詹森斯夫人说:“我很自豪能有机会成为公爵夫人。如果我有足够的钱,我会整天假装生活在那个比利时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在没有电话和吸尘器的中世纪,生活压力远不像现在这么大。”

据《纽约时报》9日报道,如今人口达1000万的比利时有20多个过着复古生活的团体,他们像中世纪的人一样钻木取火,围着大锅吃饭,模拟古代战争和绞刑。詹森斯夫人就是其中一个团体的负责人。据她介绍,前来参加活动的比利时人既有医生、也有律师,“这种复古的生活方式已经成了一种风靡全国的时尚”。

不久前,佛兰德传统基金会对1000名年龄在35至65岁的比利时人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比利时举国上下正为复古着迷。大多数被调查者表示,如果能重回高中,他们将选修历史课,其中30%的人选择了中世纪史。不仅如此,大学校园里选读中世纪史的博士申请人数量也直线上升。

近年来,比利时人对中世纪的迷恋是如此之深,以至于如今佛兰德的少年犯被允许采用一种特别的赎罪方式:他们将在一名警卫的带领下,沿着中世纪的朝圣路线,徒步行走1250英里,前往西班牙北部历史名城圣地牙哥康波思特拉。行为心理学家科宁斯认为,当代比利时人对中世纪的疯狂迷恋源于对一个辉煌时代的过度怀念。

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啤酒比历史更出名的小国,比利时已受够了欧洲其他国家的奚落。回想起布鲁日和安特卫普曾经是比巴黎和伦敦更著名的世界贸易中心,当地人难免会充满怀念之情。

对邮递员梅尔法特来说,中世纪不仅仅是一个历史时代,更代表了一种精神状态。每个周末,他都要扮成英法百年战争中效力于英国国王的佛兰德士兵。“当我以一名中世纪掠夺者的身份出现时,我想干什么就能干什么,这种自由实在令人着迷。”

也有一些人被中世纪那种与自然抗争的生活方式所吸引。51岁的劳厄斯太太就爱上了那个一切都靠手工制作的年代。“现在的我对自己所做的一切都非常欣赏和陶醉,而这份喜悦很久以前就从人们的生活中消失了。”

Event Three

美国人理解生活的极端试验

Just do it!这是典型的美国式行为方式。当我们还在用“人类失去联想将会怎样”的方式假设无数可能的时候,美国人则拿自己的生活做试验,用真实的生活体验来了解生活本身。

非购物生存试验

在生活富裕的旧金山,莎拉·皮尔玛斯和她的邻居彻底做了一次大清扫,他们发现家中的“废物”实在是太多了!他们决定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他们组建了一支“朋友小分队”,发誓6个月内不再购买任何新的生活用品,当然,食物、药物和内衣不在“黑名单”之列。

现在,由于网络的快速传播,他们抵制购物运动俨然成为一种时尚。有800多人通过网站注册成为他们的组织成员,此外,他们还在缅因州、亚拉巴马州、得克萨斯州、俄勒冈州和威斯康星州设立了分支。

皮尔玛斯说:“无论是美国还是全世界,通过购物填补精神空白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而美国的情况尤为严重。购物狂在满足商贩的同时,也满足了自己的心理需要。我们的做法就是要告诉人们,生活中有比花钱购物更有意义的事情。”“朋友小分队”的成员大部分和皮尔玛斯一样,都是学校的教师。他们将这个组织命名为“契约”。

抵制购物运动与刚刚问世的《看好你的钱包:没有购物的一年》一书的想法不谋而合。这本书的作茱蒂丝·莱恩2004年除了生活必需品外,没让商贩赚走一分钱。

如果不是2003年圣诞节的一场疯狂“血拼”,53岁的莱恩从来不会想到要戒掉购物瘾。当时,买下成堆礼物的莱恩足足刷爆了一张信用卡。“反省”过自己的行为后,莱恩毅然决定从此摆脱疯狂购物的生活。“我把巨大的礼物袋扔到路边,然后对自己说,‘生活不应该仅仅是购物。”莱恩回忆道。

经过深思熟虑,莱恩发现这个决定并非不合情理的戏言,而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她希望通过一年的试验,“调查”购物在现代生活中究竟占有多大比重,具有多大作用。“购物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它本身是一种情感的产物,而消费过度却是社会问题。”莱恩分析说。

于是,莱恩和男友保罗·西罗分别放弃了自己的最爱——冰激凌和红酒,压抑起自己的购物欲,开始洗心革面的生活。

然而在纽约这座城市生活,要彻底摆脱商品、实现“自给自足”却是不可能的。因此莱恩和男友定下严格规则——只能买生活必需品。但什么才是生活必需品?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对于莱恩来说,她就得学会区分面包和精致糕点、普通肥皂和沐浴香波、报纸和昂贵书籍、咖啡豆和咖啡饮品之间的区别。前者是生活必需品,而后者则是严禁购买的消费品。当然,卫生纸和简单的清洁用品也是可以购买的一类“必需品”。至于莱恩放弃的东西,她表示简直“不胜枚举”。除了女性喜爱的衣物鞋子和装饰品外,莱恩还不能接近超市贩卖的饮料、电影和影碟、星巴克咖啡、鲜花,包括自己的“最爱”——冰激凌。而她意大利裔的男友则放弃了葡萄酒——要知道,传统意大利人可是把葡萄酒当成凉水来喝。

“在‘需要和‘渴望之间分界是很私人的事,而且会考验一个人的毅力。”莱恩总结说,“少了购物带来的愉悦,生活变得简单却光荣。”

为了坚持这样的“原始生活”,莱恩和男友吃尽了苦头。她回忆说,两人不得不回绝许多外出吃饭的邀请,因为“下馆子”也是一种消费。不过令她印象最深的一次,还是去华盛顿的“悲惨经历”。当时她不得不搭最便宜的火车,而不是飞机去看望华盛顿的朋友。“当我又累又饿却不得不站在车站等候公车时,我觉得自己快崩溃了。”莱恩总结说,遇到困难就花点钱来解决,这些在平时只是人们很容易忽略的小细节,但只有“失去”后才体会到其珍贵。

莱恩颇为惊讶地意识到,失去购物的生活比她原先想象的更艰难。她表示,长期远离购物的诱惑,她的性格开始变得脆弱敏感、孩子气,常常觉得自己“很愚蠢”,甚至“有点像乞丐”。总而言之,“突然远离购物几乎是对心理的一种摧残”。

更令她难以接受的是,不购物的原则使她远离了亲朋好友。“每次有什么活动、聚会,我那一大堆原则就会变成众矢之的。”一些朋友为她而把舞会改成“下厨活动”而出门旅游则变成了“远足”——只能靠两条腿来完成。

当一年时间宣告结束后,莱恩和男友发现,他们总共省下了8000美元。对此两人欣喜不已:“我们刚开始并没打算省钱,也没有精打细算,只是尽量只卖生活必需品而已。”虽然8000美元并不是一笔巨大的数目,但却是个额外的惊喜。

莱恩回忆说,当她和朋友们在家里亲手做小饼干,并将它们分发给邻居作为圣诞礼物时,她体会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快乐。“不购物虽然很艰难,但却给我带来另一种幸福生活——不再为挑选礼物发愁,不再在商场里浪费时间。最重要的是,我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奉献和付出。”

南加州福尔曼大学校长大卫·斯西评价说:“俭朴生活的观念是我们最应该重新提倡的道德准则之一,也是现实生活中最难实现的,无论你采取什么样的方式。”

城市“原始生态”试验

纽约市男子科林·比万决定和妻子米歇尔、两岁女儿伊莎贝拉进行为期一年的“家庭实验”,过一种不对环境带来任何影响的“原始生活”。在1年时间中,他们都决定不坐汽车、不乘电梯、不读报纸,不看电视,不吃通过汽车从数百公里外运来的食品蔬菜,他们甚至还决定不用卫生纸。从2007年5月12日开始,他们将彻底告别电力。

从表面上看起来,科林的家和其他美国家庭没啥两样,他们早晨一起吃面包、刷牙,然后将两岁女儿伊莎贝拉送往托儿所。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他们家不看报纸、不看电视,甚至不喝咖啡。在科林长达一年的“家庭实验”中,他们将尽量摈弃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包括不坐汽车、不乘电梯、不读报纸,不吃通过汽车从数百公里外运来的食品和蔬菜!总之,任何可能创造废料和废气的现代化设备,都在他们的排斥之列。

在“家庭实验”期间,科林一家从来不买任何全新的东西,或任何带包装的东西,他们食用的食品都是在附近乡村土地上生长或制造出来的;他只在一个当地农夫集市上购买食品,并亲自为家人做面包。科林说:“美国人盘中的食物很多都是从1500英里外运输过来的,这些运输过程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此外,科林一家决定不开汽车,甚至绝不乘坐公交车。科林和妻子通常会使用一辆单脚滑行车。此外由于他们不乘电梯,所以他们每天都要爬很多级的楼梯。科林一家上厕所甚至都不用一张卫生纸。

据科林称,这一“家庭实验”已经让他们和家人、朋友的关系变得更密切。科林说:“我们家庭的娱乐生活现在不包括看电视,我们只是玩字谜游戏或其他什么,这让我们家人和朋友的关系变得更密切。”科林称,这一“家庭实验”已经让他成功减肥9公斤。科林说:“我已经减肥9公斤,米歇尔也非常健康,每个看到她的人都说她看起来容光焕发。因为我们不看电视,这种生活还让我们的精神保持健康和自由的状态。”据科林称,他的朋友们都将他当成“可爱的疯子”,在他的影响下,一些朋友也开始变得环保起来。

当科林关掉家中的电路开关,把电灯和电器全变成“摆设”时候。科林甚至举行了一个派对来和朋友们进行庆祝。不过,科林说:“这只是一项实验而已,我并没有说我们的余生都将过这种生活。但这个实验将显示,我们完全能够依赖更少的东西而生活。”

Event Four

查尔斯“镇长”的“查尔斯村”

英国从来都不缺乏纯粹的理想主义者,也不缺乏理想的实践主义者。如果空想社会主义教主欧文能活到今天,他大概会很得意这项优良传统在英国的发扬——尤其,是一位王储身体力行着这种实践梦想的方式。

1984年英国查尔斯王子在海格罗夫(Highgrove,位于英格兰西部格罗斯特郡,属于英国王室直辖领地)以及其他王室领地开始其有机农业的实验以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很多英国人是不以为然的。他们觉得这不啻是否定了高效高产的“现代”农业。他们对此进行了激烈抨击,说他“无知”、“傲慢”、“虚伪”。《泰晤士报》上有人说他所提倡的“直觉的智慧”是“危险的胡说八道”;《独立报》上则有人说若采用他的思路,让每个农民都搞什么有机耕作,世界上60几亿人口中将有20多亿人没饭吃。直至2000年,一些左翼人士仍在批评查尔斯攻击自哥白尼、笛卡儿以来的所有进步思想家,说他极端保守,反科学、反理性、反进步,沉迷于落后的传统甚至神秘主义。

与海格罗夫的实验密切相关的,是查尔斯在庞德伯里镇(Poundbury,位于英格兰西南部的多塞特地区,属于英国王室直辖领地)进行的传统而环保居住方式的实验。当初,查尔斯方面抛出庞德伯里计划时,建筑师、城镇规划者和经济学家有多少人激烈反对!现如今,庞德伯里已然是一个名闻遐迩的传统人居模范镇,国内国外——包括美国这种一流的发达国家和沙特这种富裕的阿拉伯国家——来这个偏远小镇朝圣的规划者和高官络绎不绝。

但庞德伯里并非一项高科技实验,而是一种低科技实践。它靠的是回归传统这一根本理念。在这里不仅能看到地热利用和雨水收集设施,也能看到用芦苇席过滤排泻物的传统做法。这些设施对于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乃至有机耕作是不可或缺的。查尔斯认为,传统居住方式不仅更环保、更健康、更合乎人性,而且完全能够适应现代市场的运作。如果这种居住方式能得到推广,所收到的效果将与某些发达国家斥巨资进行的实验——那种完全依赖高科技的昂贵的环保房或环保大楼——的效果没有什么不同。

除了稀稀落落几家不大的工厂以及学校、邮局外,庞德伯里全是居民房。这些房子是按照传统农舍的样式、沿几米宽的小街修建起来的,所用的建材大多是当地使用了上千年的传统材料,连人行道也是用鹅卵石而非水泥铺成。这里绝对看不到我国一些富裕起来的城镇动辄宽达几十米的炫耀性“大道”,因为房屋规划得十分密集,路面也十分狭窄。大多数道路其实只是巷子,只够步行者和骑自行车者通行。即使有稍稍宽一点的“大路”,能通汽车,也被修成“之”字形,以方便步行者,或者说故意让驾车者只能以较慢的速度开车。人们购物,只需步行或骑自行车去商铺,而不是驾车去超级市场,因为这里压根儿就没有超级市场或购物中心,只有遍布各处的方便的商铺。大人上班,小孩儿上学也只需步行或骑自行车。孩子们要想出去玩玩,一出门便可投入大自然的怀抱——树林、山丘、草地、河流和有机管理的农田就在不远处,或者说就是庞德伯里的一部分。由于房屋密集,一出门便会碰到人,所以这里邻居间交往频繁,孩子绝不会像在现代化都市那样缺乏玩伴。

庞德伯里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它是一种环保、健康的生活方式。与它恰成对照的,是现代化都市动辄高几十层的大楼或现代化农村动辄占地一英亩以上的“独立家庭房”(independent family house,这在美国农村或大城市郊区相当普遍)。住在这种环境中,明明是邻居却可以形同路人,老死不相往来。相比之下,庞德伯里代表了一种传统而新型的居住模式,因为这里能找到自然、惬意的人际交流,能找到“现代”生活中久违的、合乎人性的社群关系。此外,现代化城镇或现代化农村式居住模式要求方便的交通运输,刺激了汽车、公路的发展,这不仅是一种巨大的资源浪费,同时也对地球生态系统造成很大压力。由此不难看出,庞德伯里对于地球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具有深远的意义。

猜你喜欢
虚拟世界人生
人生中的某一天
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的纽带
虚拟世界大门正启
拥抱虚拟 珍惜现实
拥抱虚拟 珍惜现实
在虚拟世界关爱“小博友”
黑白人生
斜倚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