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方教育透视中国农村课程改革

2007-12-04 02:08陈志义
西部教育参考 2007年6期
关键词:农村教师理念新课程

陈志义

进行教育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改变民族命运的关键。我们知道: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决不是换一套教科书,也不仅仅是课程内容的调整,而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调查表明,农村存在的传统型课堂教学模式已经成为农村人才培养的束缚。如何让农村课程改革牵动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我们先要从中西方教育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的差异来透视一下问题的所在。

从教育的理念看,《论语》和《理想国》都是世界文化的瑰宝,其风格似乎预定了中西方文明的传统。《论语》是年纪越大越读得有滋味,对孔子的敬意越多。不过有一点,读《论语》你总要面对一个大权威。《论语》中,常常一方是圣人的训话,一方是受训者小心问老师应该如何如何。孔子比别人高的地方在于他知道的最多。

《理想国》中的苏格拉底则全然不同。他有名的话是:我一无所知,唯一比你们知道得多的是我知道我不知道。他用他的问题,把那些自以为知道的人逼入绝境,从而面对自己无知的真实面目。

如果说中西方教育在理念上真有什么不同,那么中国教育的理念是孔子式的,西方的教育理念则是苏格拉底式的。在孔子式理念的背景下,我们农村教育的理念:老师一定要比学生高出许多,即所谓“要给学生一滴水,必须得有一碗水”。农村课程改革调查结果显示:农村课程改革其实还是一个营造现代孔夫子的活动,多数课堂仍由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听讲组成,很少有学生的参与行为和师生的互动行为。一位西方教育家讲过,教育的本质在于把一群孩子聚在一起,让他们的创造力互相激励,产生使他们终身受益的智慧。所以,教师是哪里毕业的,出了多少著作,写了几篇论文,还在次要。重要的是,看他能否为学生创造一种有效的互相激发智慧和创造力的课堂环境。“从雪花到白灰”现象更是传统型课堂教学模式所造成的严重后果,我们农村现行教育没能“把一群孩子聚在一起,让他们的创造力互相激励,产生使他们终身受益的智慧”。

从教育的方式看。一位外籍华人讲了这样一件事:“我女儿从1岁就上当地(美国)的幼儿园,现在快到4岁了,幼儿园却不教认字。而国内比她小的孩子已经很有‘学问了。认字不说,更别提什么‘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呀,什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呀,可女儿全无这些压力,每天几个同龄孩子坐在一起,边玩边谈话。一日,一个大一岁的孩子突然问:‘我们是怎么来的?谁造了我们?另一个孩子回答:‘上帝造了我们。女儿马上问:‘谁造了上帝?讨论没有结果,似乎也没有什么知识的积累。但这种讨论,会一直跟着她进入大学”。

回想这样的讨论,在我上农村中学时,只有天下大雨(或其他原因),大多数同学都不能按时到校时,几个离学校近一点儿的学生在教室里“放纵”一下时才会出现。而且这么聊一上午,事后常常有负罪感,觉得误了功课。直到毕业多年后,才意识到那几个上午的聊天是中学时代最有价值的经历。如今许多没有上过大学的老学者比一些享受了优越条件的教育专家更富有创造力,除了个人因素外,与他们在那年头干完农活后的这类地头“讨论”大概不无关系。

其实,从资料上看,西方许多名校严格限制课堂的上课人数。平均课堂人数一多,排名就下降。道理也在这里。如果能够学习这样的理念,就完全可以不为学校的生源问题而头痛。比如,老师人数多,正好为增加小型讨论班提供机会,教学质量也会提高。国家给每位农村学生发放教育经费,用来做什么呢?请名人请教授吗?其实,在西方(尤其在美国),衡量一个一流学校的重要标准,是给学生奖学金的数量。

以上我们从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两方面了解了中西方教育的差异,当然,完全借用西方教育是不符合中国当前农村实情的,也是不科学的。那么结合当前农村课程改革的实际情况,我们能否将两者完美结合起来呢?

一、提出问题

农村的课堂教学重书本知识传授,轻实践能力培养;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重间接知识的学习,轻直接经验的获得;重教师的讲授,轻学生的探索;重视考试成绩,忽视整体素质。而与我们相反,西方教育淡化书本知识传授,重视实践能力培养;重学习过程,轻学习结果;重视直接经验的获得;轻视教师的讲授,重视学生的探索;重视整体素质,忽视考试成绩。那么如何在两者之间选择一条适应于农村的课改道路呢?

二、探讨问题

(一)要改变农村以传授和灌输为主要方式的课堂教学模式,融入以学生主体实践活动为基础的课堂教学,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的、沸腾的、真实的生活体验。

(二)要破除农村传统观念的束缚,破除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建立教育民主化思想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有效指导相结合的教学过程,让传统权威式的师生关系转变为平等的、互相尊重、相互负责的交往方式。

(三)能否提倡和推进活动教学。活动教学重视活动在教学中的独特价值,必然注重学习者“学”的活动。活动教学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习主体对学习客体主动探索、不断创新,从而不断发现客体本质、不断改进已有认识和经验、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的过程,而不是通过静听、静观接受现成知识结论的过程。

(四)能否使教育具有开放性。开放的过程就是以学生自主活动、自主学习、互相学习、互相讨论和探究为主,对学习可采取各种不同的方法与途径去探索问题的解决,教师较少干预;在活动氛围上,努力创设一个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并乐于、敢于表现自己所知、所想、所能的民主氛围,以利于共同进行知识的发现、创造和分享,同时创设自主、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实现学校生活和管理的民主化。

(五)能否让课堂教学转变成具有创新水平的教学。学生处于主动创造状态,教师表现出较大的创造性,不再为预先设计好的教案所左右,对于超出备课范围的意外问题和突发事件,能因势利导将教学引向深入。教师通过创设适宜的对象性活动情境,给学生以思维的空间,不把学生的思维局限在设置的教案框架里,学生始终处于独立探索状态,能主动积极地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发展创造思维的能力,从而表现出热情、活跃、关注等积极情绪。

三、解决方案

(一)农村教师转变教学理念

1. 变革自我、重新定位,树立“以生为本,服务学生”的教学理念

农村新课程改革改变了以往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他将同时成为组织者、协作者、参与者、研究者、指导者、促进者,“师道尊严”已不能适应教育教学形式的发展。由于新课程改革大量地依赖教材、教师和校园以外的资源,课堂已不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场所,学习内容也不仅仅局限于教科书。因此,要把农村课程改革落到实处,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农村教师就要重新定位,树立“服务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的教学理念。

2. 审视自我、变更知识结构,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认识

新课程改革对农村教师的知识要求是由农村新课程改革的特点所决定的。教学资源不局限于课堂,而面向社会开放;教师在其中处于指导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就要求农村的教师要具备常用的信息技术、科研知识及学生心理知识等。具体地说:第一,农村教师要掌握网络技术,在网络中寻找资料,利用网络建立起交互学习的指导方式,通过网上专家,让学生有更多的请教对象;第二,农村教师要掌握观察法、调查法、文献法、比较法、经验总结法等最基本的教育科研方法,并用这些方法来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这些都对农村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审视自己、不断地充实自己。农村教师必须终身学习,不仅学习本学科内容,还要有兴趣探索其他学科,注重各学科的渗透,紧跟时代,不断进取,身体力行,做学生的榜样。

3. 学会欣赏学生

在新课程改革中,农村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学生:重过程、轻结论;多鼓励,少批评。要为学生提供自由的思考空间,不要把自己的意见、结论强加给学生。珍惜学生的每一束思想火花,关注学生的进步,学会欣赏学生。

(二)学生转变学习理念

1. 转变学习方式

传统的课程是一种以知识为本位的课程,它把课程内容看成是预定的、固定的、确定无疑的东西。而在农村新课程改革学习中,由于课程是以经验、实验为本位的,课程内容是生成性的、建构性的,因此学生的学习方式要有很大的转变。具体地说,新课程学习的着眼点是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在开展接受学习的同时,形成一种对知识主动探求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积极的学习方式,即学生的学习方式应该是参与式的、活动式的、行动式的。

2. 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思维品质

培养良好的创新思维品质是发展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关键所在。新课程学习强调学习的探索性,这就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独立地完成探索知识发生和发展过程的任务,促使其进行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和探索能力;新课程学习注重学生主动收集信息、加工处理信息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就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新课程学习是一种开放性学习,强调学习的实践性,在学习间接经验的同时,注重向学生提供获得直接经验和在探究实践中获得积极情感体验的途径和机会,让学生亲身感受具体而丰富的客观世界,亲身感受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这就激发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3. 重视团队精神

当今社会,竞争与合作并存,具备积极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是现代人高素质的一个重要标志。在新课程学习中,合作无处不在。在与同伴分工合作、共同努力、提出问题、制定方案、收集信息、寻找答案、完成学习课程的过程中,团队精神无处不在。在学习中,尊重他人意见,善于发现合作伙伴的长处,不固执己见、有商有量,遇到挫折相互鼓励、群策群力,都是必须的。

4. 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随着心理科学的发展,人们发现学习不仅要依赖智力因素,而且更重要的是依靠非智力因素,包括学生的毅力、自信心,不怕艰难、勇往直前以及勤奋、细致、踏实等性格特质。新课程学习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强调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在学习的每一个环节中,非智力因素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5. 农村教育制度上的转化

对农村学生国家除了教育补助外还应发放奖学金,让农村家长参与教育的目的除望子成龙外又多了一层意义。理由很简单,在农村学校里教书的,不仅有教师,还要有学生本身。给得起钱,才请得起那些来自社会各阶层的付得起学费的(如富家子弟、城市学生)、付不起学费的学生来上学(同时教学)。富家子弟(或城市学生)才能了解社会底层是怎么回事,贫穷孩子也能了解高层社会是怎么样的。在一个社会的特定时期,只有奖学金才可以把社会各层的优异子弟的智慧和经验带进学校,这是教师所无法提供的财富。

猜你喜欢
农村教师理念新课程
基于OBE理念的课堂教学改革
遵循课程理念,探寻专业成长之路
浅议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的主要教学策略
2019年全国高考新课程Ⅰ卷生物试题分析与启示
第二届“我即语文”教学奖颁奖典礼暨新课程研讨会在福州一中举行
用心处事
农村教师的课改观
报告显示:超六成农村教师希望流动到城市任教
2009年语文新课程《考试大纲》修订记略
现代陶艺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