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材料题“三步”解答法

2007-12-04 02:08卓俊杰
西部教育参考 2007年6期
关键词:不修边幅词句课本

卓俊杰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思想品德考试卷由闭卷转为开卷,题型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材料题所占比重增大,达到70%以上,这里的材料题特指分析题和应用探究题。大多数学生对这类试题往往无所适从,失分率较高。下面我结合教学实例,谈谈思想品德材料题的解答技巧。

材料一:2006年“五一”黄金周结束后,某风景旅游区垃圾遍地,工作人员一直打扫了两天才恢复原貌。

材料二:近年来,一些中国公民在旅游活动中“不修边幅、不讲卫生、不懂礼仪、不守秩序、不遵法规、不爱护环境和公共设施、喧哗吵闹”引起了海内外舆论界的广泛关注和批评。

材料三:2006年8月,中央文明委发出通知,部署在全国实施“提升中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行动”。该行动从2006年8月中旬启动,持续3年,到2008年奥运会前要取得阶段性成果。

阅读上述材料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了当前社会中存在的什么现象?

(2)为避免材料中现象的出现,请你向有关部门提出至少两条合理化建议。

(3)针对材料中的现象,我们中学生应该做些什么?

第一步:阅读相关材料,读懂读透材料。

阅读是解题的必要阶段,读懂、读透材料,是解答材料题的第一步。这里的“阅读”并不是泛泛而读,应该做到以下几方面:

首先,先读问题,再读相关材料。通常我们都是先读材料,后看问题。事实上这样做,不但浪费时间,而且在不了解问题的要求和方向的情况下,阅读材料的针对性不强,再看问题思维容易混乱、模糊不清。如果先读了问题的具体要求,可以带着问题的信息有针对性地阅读材料,既节省时间,又有很强的针对性,便于更好地解决问题。如:材料中的第(1)问“上述材料反映了当前社会中存在的什么现象”,如果我们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去阅读材料,首先找出“社会中存在的现象”这个解题关键,就很容易得出答案。

其次,粗略阅读材料,找准有效信息。一般在所提供的材料中都会给我们的解题提供暗示或有效信息,找到有效信息,也就找到了答题的切入口。如材料二、材料三里面分别暗示“近年来,一些中国公民在旅游活动中“不修边幅、不讲卫生、不懂礼仪、不守秩序、不遵法规、不爱护环境和公共设施、喧哗吵闹”“提升中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行动”的内容。

再次,精读相关材料,避免失误。对相关材料的阅读,一般情况下通过前面的做法,基本上可以找到材料叙述的核心内容,并理解其中的观点。精读一遍是为了避免匆忙中答题出现失误而必须完成的一个程序。

第二步:找准有效信息,抓住解题突破口。

寻找解题突破口就是从相关材料和所学知识中选取解题点,明确知道用哪些知识点去回答。当然,它与阅读材料是一致的,不能分开的。

首先,要找准解题的有效信息。从相关材料内容中寻找解题信息时,要抓住关键词句,不论材料中有多少文字,但其要表达的主题往往就在关键词句上。如材料中第(1)问的关键词句“不修边幅、不讲卫生、不懂礼仪、不守秩序、不遵法规、不爱护环境和公共设施、喧哗吵闹”、第(2)问与第(3)问的关键词句“提升中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行动”。

其次,要找准材料与所学知识的关联点。不管材料来自何处,其内容总以课本知识为依据。材料题的解答,一般都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不管材料出自哪里,必定与课本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如例子中第(2)问与第(3)问,若切准材料三中“提升中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行动”的关联点,问题就很容易回答了。

第三步:条理清晰,精确做答。

答题是该方法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一般来讲,一道材料题往往有很多设问,且设问间通常相互联系,第一问的作答准确与否,直接影响下一问的作答。如该例即为典型。另外要审准问题,注意要点,问什么答什么,切忌答非所问。作答时必须条理清晰,语言简练,答准要点即可,切忌冗长繁杂。

猜你喜欢
不修边幅词句课本
蝙蝠飞呀飞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
戏说老公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只认衣裳不认人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