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的合作交往能力

2007-12-04 02:08
西部教育参考 2007年6期
关键词:同伴榜样游戏

张 红

合作交往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形式之一。孩子虽然年幼,但合作的重要程度对他们却丝毫不减,无论是拥有现时的快乐童年,还是顺利地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都需要他们具备良好的合作精神及必要的行为经验。欧洲心理学家阿德勒说:“假使一个儿童未曾学会合作之道,他必然走向孤僻之道,并产生牢固的自卑情绪。”

今日身边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容易养成一些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气,但他们将来要适应的终是充满挑战的社会,有责任感的父母应该摒弃“树大自然直”的懒汉想法,未雨绸缪,在孩子重要观念养成之初便进行必要的引导。

首先,家长要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和正确的教育态度

家长要注意多表扬孩子那些符合社会期望的“好行为”,如合作与分享行为,不鼓励孩子那些“不好的行为”,如攻击性、独自游戏和目中无人等。我国古代著名的“孔融让梨”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当家里有好东西时,可以让孩子充当分配人的角色;当孩子有机会与别的孩子一起玩耍时,要鼓励孩子先想到别人,把玩具分给别人等等。让孩子们聚在一起社交、游戏、玩耍、唱歌,使孩子们从中学习待人接物,克制自己。他们需要的不仅是和谐的生活、优良的环境以及自由发展,还更需要自由交往。

其次,培养孩子对人对事的洞察力

建立合作关系的重要一环是寻找并确定合作伙伴。有诚意、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是合作成功的一半。孩童世界中尚无多少涉及根本利益的合作行为,不外乎是一块游戏、玩耍之类的事。事虽小,然而选择恰当的合作伙伴、捕捉正确的合作时机同样事关合作的成败,因此孩子在一定情境中对人的观察和分析便显得十分必要。

观察同伴的兴趣点,把握适宜的合作时机。人多之时孩子很自然地想找人玩,但若不管他人在干什么、是否愿意,而强行要求其参与,则很可能遭到拒绝或是玩不起劲,降低了游戏的乐趣。家长应适时地指导孩子先静心观察他人当时的行为表现,当别的孩子正津津有味地吃东西或正入迷地看书时,告诉他这不是孩子邀请其从事其他活动的恰当时机;当孩子观察到周边的人无所事事,这时若主动邀请对方合作游戏,则会得到积极的响应,一拍即合;若孩子一心一意地想与那个“小书虫”共同从事某事,则宜待对方当时的活动告一段落,兴趣发生转移之时发出倡议。万一等待不及,可上前试探询问,得到赞同则万事大吉,遭到反对意见亦不能强求。此中原则之一便是尊重他人的选择。

再次,帮助孩子选择伙伴

父母帮助孩子选择伙伴是培养幼儿交往能力的途径。今天的孩子几乎都是家庭中的“小太阳”“小皇帝”,全家人都围着他转,真可谓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总是过度保护。父母更应该让孩子与同龄人交往,经常向孩子提供好的榜样。有研究者做过这样的实验:让一名善于交际的孩子充当模特,向那些性格内向、不善交际的孩子演示各种社会技能,如对别人微笑、分享行为、发起积极的身体接触、给以口头赞许等。结果,这种方法有效地增加了模特所演示的各种行为。研究者还发现,榜样与儿童越相似,效果就越好(例如充当榜样的孩子起先也是内向、退缩的孩子);对榜样演示的行为当场作出评价,提醒孩子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也会增强榜样演示的效果。在家庭教育中,可以充分利用看电视、孩子跟别人一起玩等机会,发现这种榜样,并向孩子作出解释。家庭是孩子尝试合作行为的实验场。家风专制,孩子对成人唯有服从,难以形成平等的合作关系;家风太散漫,每人各行其事,缺少关爱,孩子难以模仿真诚的合作,就会养成“自扫门前雪”的孤立习气。只有家庭成员之间互相关怀、尊重、民主、协作,才有利于孩子在这个实验场中自由酣畅的体验相互依存的滋味,萌生正确的合作意识,为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提供经验上的准备。

最后,教会孩子交往的技能

经常性的训练非常必要。有些社会技能是必须“教给”的,如怎样参与到别人的游戏活动中去,怎样对同伴的友善行为作出回报,怎样与同伴分享食物、玩具,怎样给予同伴关心、帮助和同情,在这些时候应该说什么话,做出什么样的表情和动作等。经常向孩子讲述这些,比简单地让孩子模仿别人效果要好得多。合作过程中必须伴随语言的交流。语言交流既能表达自己的意见,不断地推进合作活动的开展,又能传递自己的情感态度,影响他人。在孩子能够用口语表情达意的同时,家长应培养孩子良好的语言表达修养,包括:用自然温和的态度文明地说话,不粗暴地命令、呵斥他人,不撒娇,不以哭闹威胁同伴等。这既是合作的自然要求,也是有效沟通感情信息所必需的。

比口头讲述更好的一种方法是角色扮演。上面提到的让孩子“扮演”孔融的角色就是一例。国外有人做了这样一项实验:为了帮助学前儿童对一些社会问题作出解释和评价,研究者让儿童在一个由木偶组成的情境中扮演角色,让他人解释参与到这场冲突中去的所有当事人的心情,并展开讨论。结果发现,儿童接受训练的时间越长,他们作出的攻击性的解释就越少;而且,由于他们在开始就能够考虑到自己行为的后果,所以他们较同伴的表现具有明显改进。

如果家长热情而态度鲜明地要求孩子遵守社会礼节所要求的各种规则,他们就往往能教育出懂规矩、善于和别人交往的孩子;相反,那些不大向孩子提要求、纵容孩子的家长,培养出的往往是攻击性强、不受同伴欢迎的孩子,对别人提出的要求常采取对抗态度。有研究表明,对孩子过于保护的母亲培养出的孩子(尤其是男孩子),在和成人打交道时表现得非常善于交际,但他们在周围同伴中常显得不安和拘束。因此,对孩子过分保护并不是一种可取的教育方法。

(一)使孩子养成有礼貌的习惯,学会尊重别人平等待人

父母可以要求孩子在交往中对同伴采取友好的态度,不逞强、不霸道。例如,不要和同伴争着做游戏中的主角、不欺负弱小的孩子、友好地对待每一个人;用商量、请求的口吻与人说话、无意伤人时会道歉、请求原谅;玩他人的玩具时应说:“请你把玩具给我玩一玩,行吗?”别人给了自己玩具时应说:“谢谢!”把别人的东西碰翻了要说:“对不起”。

(二)要教会孩子学会忍让

在交往中,遇到与自己意愿相悖的事能暂时克服自己的欲望。服从多数人的意志。例如,几个孩子商量做什么游戏,大家都说玩“过家家”,而自己却想玩另一个游戏,此时要克服自己的欲望和伙伴们一起高高兴兴地玩“过家家”的游戏。

(三)遵守集体规则

孩子们在交往时,制定一些规则约束每个人的行为,谁破坏了这些规则便会遭到集体的排斥。只有能够遵守集体规则的孩子,才能得到大家的喜爱。

(四)培养孩子乐于助人的品质

孩子在交往中会碰到一些困难,家长应支持孩子帮助他人克服,乐于助人的孩子会有许多朋友。例如,在玩角色游戏“医院”的过程中,李?菖小朋友突然肚子疼,王?菖小朋友赶快送他去医院看病并送他回家,这种互助行为使李?菖愿意和王?菖交往。

(五)注重孩子独立性的培养

孩子独立性是通过日常生活、学习、游戏活动中各个环境因素和各项教育措施来培养的。独立性差直接影响孩子的交往能力。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独立睡眠、起床、(下转第136页)(上接第139页)穿衣服、洗手绢等。

综上所述,孩子合作交往能力的培养在幼儿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家长和教师要珍惜孩子的交往,不能太溺爱自己的孩子,要积极地创造条件引导孩子去交往,多启发他们,让孩子从小与同龄孩子接触,适应集体生活,使孩子具备积极向上的心态,活泼、快乐、健康茁壮地成长!

猜你喜欢
同伴榜样游戏
寻找失散的同伴
嘿,这欢乐的日子!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爆笑游戏
第八章直接逃出游戏
落地
榜样
榜样
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