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习惯养成

2008-01-21 05:28郑晓龙
中学语文教学 2008年12期
关键词:良好习惯诗歌习惯

郑晓龙

习惯养成教育,感觉很近却又很远。平常关于习惯的词句总挂在嘴边上,什么“教育的本质就是要培养良好习惯”,“习惯养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良好的习惯终生受用”等等。可是,日常教学中,习惯养成却如空中游丝,虚无缥缈,总是摸不着,抓不住,难落实。

看看大部分同学的学习实际情况就更清楚了。一篇文章读过,纸面上干干净净,不留一丝痕迹: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没有养成。朗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词,用“什么什么”带过,或“嗯嗯”两声含混跳过,全班同学找不到一本现代汉语词典:查阅工具书的习惯没养成。听老师讲课和同学们发言,如风吹过,不记下一言半语:随手做笔记的习惯没养成。发言交流,语无伦次,前言不搭后语,“啊啊”半天听者不得要领:有见解有条理的口头表达习惯没养成。一篇课文读一两遍就算学过:熟读背诵深思的习惯没养成。课文学过后,没有课后知识的较系统梳理总结:知识主动整合重组的习惯没养成。书写随意,字迹潦草,笔画模糊,难以辨认:规范书写、文面整洁美观的习惯没养成。面对作文题目,略加思考一两分钟,就落笔敷衍成文:认真审题,生发意义,联想想象的习惯没养成。想到哪儿写到哪儿,随心所欲,杂乱无章,意不对题,文不合体:作文的规范意识没养成。凑够字数,交卷大吉:修改润色的习惯没养成。课后有作业应付作业,没作业不知所措:有计划地读课外书,做笔记,写日记等主动学习的习惯没养成……

上述问题可以说涉及大部分同学,较全面养成好习惯的凤毛麟角。这证明语文教学中习惯养成教育还是一句空话。好习惯没养成,原因很复杂。有认识方面的,有制度方面的,有社会环境方面的。有个人的责任,有集体的责任。浮躁的急功近利的环境不利于习惯养成;分数至上、应试第一的教育评价标准不利于良好习惯养成;课时分配太少,高中语文每周三节课,没有时间保证,何来习惯养成?“空中专家”拔着头发上天的教唆,让习惯养成落不到地上;如果其他学科注重习惯养成教育,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也能随之养成。良好习惯没养成的责任需要“集体”承当,但是,教师负有难以推卸的责任,甚至要承担主要责任。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是教育政策的执行者,学生发展方向的引导者,是学生良好习惯的具体培养者。教师的任务是让学生“把某些精要的东西化为自己的血肉,养成永远的习惯,终生为之,永远实践,这才对于做人真有用处”(《叶圣陶全集》)。我们的任务没有完成。

不能完成任务的主要原因,一是认识不到位,二是落实不到位。大部分教师能认识到学习习惯养成训练的重要性,但对学生应养成哪些习惯不是十分清楚,有的还很模糊;对一种习惯养成的过程认识不够深入,心中不明确;对培养习惯的方法步骤,缺少认识与经验积累,不知如何操作。对习惯养成与高考和素质教育的关系认识不清,等等。这些基本的问题不解决,习惯养成教育就不可能得到落实。

习惯很大,习惯很小。习惯养成意义重大。关乎人生的可持续发展,关乎终生,甚至关乎国民素质的提高。教育“方针政策”往往着眼宏观,要求泛泛,《语文课程标准》就概要地提出了“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习惯”,“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但习惯养成落实在行为上、语言上、思维上,又是具体的微观的,体现于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如落实在学生阅读课文中,打开书本前准备好纸笔工具书;阅读时精神专注,边读边勾画圈点,遇到生字词,随手查阅字词典,注上字音字义;阅读中,瞻前顾后,左勾右连,联想想象,随手批注;阅读后,整体思考,提炼主旨,梳理思路,抄写字词名旬美段,记下联想感悟,等等。如体现在习惯培养者身上,也是具体而微的。如教师板书,书写一笔一画,字迹清晰工整,笔画顺序规范,字体工稳漂亮,点读一丝不苟,版面条理明晰,通过久而久之的耳濡目染,对学生书写习惯起到示范熏陶作用。习惯,是具体的行为方式,是一步步的操作顺序和步骤,是认识思考的一个角度方法,是具体行为长期沉淀形成的意识。

所以,习惯培养应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胸中有全局,眼中有小事,手中有行动。把概括的笼统的东西,具体到举手投足中,通过对看起来似乎是属于微观的小事的落实,实现良好整体素质培养的宏观目标。习惯养成不从小事做起,永远是一句空话。我们要明确习惯培养的整体目标,胸中有数;又要把培养的整体习惯,具体为每一项小习惯,把每一种小习惯的养成具体到每一件小事、每一个举动上,把每一个举动作为教学任务写在教案的“教学目标”里。

心中有目标,还要有具体可操作的方法步骤,指导到位。按照好的方法步骤操作本身是习惯,指导学生按照方法步骤操作是习惯养成的途径,笼统的要求培养不了具体的目标。如培养整体阅读把握一篇文章主旨的习惯,可按三步走:第一从题目人手,分析题目短语、短句的结构,确认题目包含的内容范围,意义侧重,悬拟可能表达的思想主旨和表达形式;第二,阅读中用不同符号圈点勾画由题目分析显示出的关键信息;第三,回头检视圈点的内容,梳理整合思路主旨,结合背景体会作者意图。如,阅读鉴赏古诗,第一,由题目确定诗歌的体裁题材,可以通过对题目的理解,去悬拟或认定诗歌要表达的内容和形式。七律七绝,往往先写景叙事,再议论抒情,由此我们可以预测要读的诗歌会是一种什么思路和形式。确定了题材是送别诗,由此调动所学的这类诗歌一般表达的感情和常用形式的经验积累,以此观照本诗,有利于快速理解和把握。第二,确认意象体会意境,因为古典诗歌最突出的特征是情景交融。理解意象可以从意象的选择、意象描绘的形态、色彩和神韵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体会意境,可以从意象所组成的画面,形成的氛围、境界感受诗歌呈现的美。第三,通过诗眼及抒情议论句确认,印证深化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第四,结合背景捉摸作者的写作意图,在此基础上确认鉴赏诗歌的主要表达方法和技巧。正确的方法步骤,是引导学生进入诗文的门径,盲目无序的阅读,费时费力,也养不成固定的习惯。

方法步骤还应是可操作的,适合阅读的,适合学生的,并且是简明清晰的。模糊不清的无法操作,烦琐的难以操作。为了便于操作。可以创造选择一些手把手、扶着走、领着走的教学方法。如诗歌阅读鉴赏,把阅读的内容顺序列成表格,让学生“填表”阅读,循着表格的要求一步步阅读,一项项填写,表格对学生阅读方法步骤起到了匡正牵引的作用,且容易上手操作。只有动手操作起来,才有养成习惯的可能。

习惯养成的教学任务,无论是教学大纲还是课程标准,只是泛泛的“要求”,具体落实操作全在教师自己。目前的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也大多在“重要性”“意义”上打转转。通过科学实验总结出的简明实用的“方法步骤”寥寥。习惯养成难以落实,就难在此处。

有了可操作的方法步骤,下一步的关键是在操作的“反复”上。所谓习惯在习惯中养成,一两

次的训练形不成习惯,多次的往返才能形成内在的思维和外显的行为固定的模式,形成行为的直觉化和自动化。如做诗歌“填表阅读”,就要让学生反复运用,三次五次,十次八次,甚至几十次,直至方法路子已经融化在思想意识里,“表格”已不在白纸上,而是在心里,在手上,再阅读的时候已经潜意识下自觉执行,并且能终生受用。谁都知道作文审题重要,但要告诉他审题的具体步骤,然后每次作文都要求运用,直至形成习惯。对此认识不足,习惯培养常常半途而废。不少老师这次教给了一种方法步骤,学生刚操作训练一次,下次又换了另一种,原来的弃之不顾,变成了遥远模糊的影子,新的还没掌握,这种黑熊掰棒子的方法实在劳而无功。这就要求我们,教过的无论是阅读、写作、思考的方法、角度、步骤,在接下来的每一次训练实践中要一贯到底,直至形成习惯,而不是点到为止,练过即停。

动作行为的来回重复,基本动作的反复训练,最见功力,也最难,需要有恒心,有毅力,坚持不懈,甚至需要点“强制性”。贵州有个地区叫凯里,大街上行人习惯看红绿灯,走斑马线,街道熙熙攘攘,车水马龙,但秩序井然,偏僻山城能如此,令人肃然起敬。据说这有赖于政府提倡管理,有位监察局长没走斑马线而且打了警察耳光,马上被政府解职并且罚款。从此不论市民还是外来商贩,逐渐养成了遵守交规的好习惯。教师也有“管理”“强制执行”的职责义务。曾经去一所学校听课,见每张课桌的相同位置都码放着一本词典。原以为做做样子,但上课过程中看到很多同学在翻阅,看看学生课本,都有红笔记下的字音词义。校长说。有一天一位同学没带词典,老师强令午休的时间往返十里回家取回。教师要敢于善于使用自己的“权利”,严格管理,严格要求,严格落实。课堂上积极举手发言值得表扬,但声音模糊不清,要重新大声响亮地再说一遍,下次发言照此办理。表达语无伦次,教师要“强制”学生按照“我认为,首先,其次,所以”的公式表述,不合格重来,直至合乎要求。写作行文前十分钟按步骤审题,教师巡视或互相监督,十分钟内不准下笔,作业不合要求退回重做。

习惯养成训练,实际上就是反复明确规范,执行规范,按规范思考,按规范行动。这与素质培养并不矛盾,恰恰是素质培养所必需的。“规范”外在表现为一种方法步骤,一种行为,内在蕴含的往往是一种思路,一种思维方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表现在学习行为上,是搜集材料,发现问题,研究材料,证明观点,寻找途径,提出解决的方法。表现在思维上,是由因求果,由果推因的逻辑模式。诉诸文字,连缀成文章,形式上是引论,本论,结论,或者起承转合。养成这样的学习思维习惯和品质,发言不会语无伦次,颠三倒四,写议论文就不会旁逸斜出,杂乱无序。这种习惯本身岂不是必需的素养?长期严格要求,养成良好习惯的人才叫训练有“素”。

很多老师,不敢教给学生规范,不敢让学生按规范模式操作,担心妨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学习中的自由言行,听之任之,只有鼓励表扬,没有纠正,没有引导,没有批评。阅读永远是自由浏览,发言永远是信口开河,畅所欲言;作文永远是“放胆”为文,无拘无束。甚至课堂秩序混乱成“闹市”,教师熟视无睹。这样怎么能培养出学生的高素质呢。创新能力,就是具有敏于发现,敢于质疑,善于解决的习惯,无规矩的胡言乱语、随手乱画不是创新。那些在科学上敢于创新取得突出成就的人物,往往是良好的习惯成就了他们。一名记者和一位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对话,是大家所熟悉的:“请问您在哪所大学学到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科学家:“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了什么?”“学到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做错事要道歉,仔细地观察事物。”科学家的回答,表明了良好习惯对于创新的意义。良好的习惯,可以通过生物钟、通过条件反射自动提醒你自觉地去井井有条地做应该做的事,有利于探究创新;可以发挥下意识潜意识的支配作用,有利于发现和创造。一些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之所以能在休息的时候,甚至在睡眠的时候产生灵感,就是因为他们的潜意识与外界刺激,与自己不懈寻觅、孜孜以求、长期探索的问题之间保持了必然联系。

所以,为了提升素质,培养创新能力,应注重习惯养成教育,把习惯养成教育化为具体的方法步骤,落实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猜你喜欢
良好习惯诗歌习惯
如何培养幼儿良好习惯
我和诗歌的关系(创作手记)
习惯
上课好习惯
七月诗歌
诗歌的奇怪队形(一)
辽宁省盘锦市注重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好习惯
小学体育教学中良好习惯养成策略探究
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