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盥洗三件事

2008-03-10 05:21
决策与信息 2008年1期
关键词:皂荚文豪香皂

尹 琳

《礼记·内则》云:“鸡初鸣,咸盥洗”。说明古人早已养成了早起梳洗的卫生习惯。古代的人们是怎样梳洗的呢?又有哪些细节值得现代人借鉴?

刷牙

最早的牙刷随着佛教传人中国。东汉高世安所译《佛说温室洗浴众僧经》中讲到洗浴所需的7种用具,其“六者杨枝”,是将杨枝的一端打造成刷状蘸药或香料刷牙。还有直接咀嚼杨柳嫩枝清洁牙齿的,即“晨嚼齿木”。《外台秘要》记载,将杨枝一头咬软蘸药物揩牙可使牙“香而光洁”。明代李时珍也认为,将嫩柳枝“削为牙枝,涤齿甚妙”。南宋时期,民间已经可以买到批量生产的牙刷,即用骨、角、竹、木等材料做握柄,一端钻毛孔两行,刷毛为马尾,几乎和现在的牙刷外观一致。元人郭钰《郭恒惠牙刷》诗云:“南州牙刷寄来日,去垢涤烦一金值。”

古代漱口普遍采用含漱法,最早使用的漱口剂有酒、醋、盐水、茶及清水等。

药物牙膏的雏形。最早出现在宋太宗下令编纂的《太平圣惠方》中:将柳枝、槐枝、桑枝煎水熬膏,入姜汁、细辛等,每用擦牙。后来还在药膏中又加入清热解毒的中药,如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藿香、佩兰等,不仅能去除异味,还有治疗口腔疾病的作用。金代元好问《揩齿方》用茯苓、石膏、龙骨各一两,寒水石二两半,白芷半两,细辛五钱,石燕子大者一枚,研成粉末,早晚揩牙,可以算是现代牙粉的雏形。

此外,古书中还有用牙签在饭后清洁齿缝的记载。

洗脸

民间日常去污的肥皂,明代的《本草纲目》中也有详细记载:“肥皂荚生高山中,其树高大,叶如檀及皂荚叶。五六月开白花,结荚长三四寸,状如云宝之荚而肥厚多肉……十月采荚,煮熟捣烂,和白面及诸香作丸,澡身、面,去垢而腻润,胜于皂荚也。”清代李渔的《闲情偶寄》中也提到“皂之佳者一浴之后,香气径日不散”,当时的香皂与现在的香皂无论从功效还是气味上都很相似。

自古以来,许多市井、山村的女子,用不起昂贵的草药香皂,就将每天做饭前的淘米水澄清后洗脸,也可以令面部肌肤柔润嫩白、美丽年轻。

梳头

中医认为,发为肾之华、血之余,头发的生长与脱落与人的气血盛衰密切相关。古人云:“欲发不脱,梳头千遍”。《黄帝内经》中也建议“一日三篦,发须稠密”。

古代许多文豪墨客也饱受脱发之苦。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曾一度脱发,受名医指点后坚持早晚梳头,“梳头百余下,散发卧,熟寝至天明”,不久就阻止了头发脱落。

古人对梳子的材质也大有讲究,金、银、玉石、象牙、犀角、玳瑁,以及各种名贵木材都可以做梳子,功效各有不同。《本草纲目》中推荐了有清热、凉血、解毒功效的黄杨木梳:“世重黄杨,以其无火,其术紧腻,作梳最良……可清热、利湿、解毒。”过去宫廷贵妇常用天然犀牛角制成的“犀梳”梳头和做装饰,犀角清热解毒,善清血热,可以治疗热病头痛,火炽神昏,是珍贵的药材,十分难得。民间用牛羊角制成的梳子,作为犀角的代用品。

猜你喜欢
皂荚文豪香皂
香皂放哪儿了
没上过大学也能当文豪吗?
香皂小妙用
重要的事
刘老师是一本万能书
香皂在家居中的巧妙用法
难忘皂荚
往事
小白兔迷路了
皂荚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