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因素对中职生问题行为的影响与矫治策略

2008-03-11 10:10范爱军笱晓葵
总裁 2008年10期
关键词:问题行为学校教育中职生

范爱军 笱晓葵 董 其

摘 要:以公安县职业教育中心学校为范例,以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问题行为的外部成因中的学校教育因素为研究对象,反思学校教育的失误,具体剖析学校教育因素对中职生问题行为形成的影响,提出构建问题行为发生的整体预防系统,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问题行为矫治理念和立体矫治模式。

关键词:学校教育;中职生;问题行为;矫治策略

1 问题行为的界定

问题行为可以界定为那些妨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影响其智能发展,与自己的角色、身份、年龄特征、文化习惯、社会规范不相吻合的行为,这些行为具有经常性、倾向性和有意性,还可能有集团性。

2 学校教育的失误以及对中职生问题行为形成的影响

2.1 学校重智轻德、德育泛政治化与脱离社会现实

在中职类学校,重智轻德的倾向依然严重,而重智轻德是道德行为习惯培养的最大障碍。全员育人意识不强、教学渗透德育少,在学校教育中,“德育首位”没有得到真正的贯彻落实,德育工作依然处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无奈境地,德育活动流于形式,从而使学生对社会消极现象缺乏正确识别力和免疫力。

2.2 学校教育不能满足学生求学、求技需求

学校在专业设置、办学条件、教师配备等方面必须满足学生求学、求技的需求,达到求学有其路、求技有其师、求知有其书的基本要求。由于种种原因,有很多中职学校这些方面的矛盾十分突出,使学生感觉学习索然无味,而过剩的体力和精力必须转移,因此部分学生对学校教育产生厌恶感,进而引起他们产生逆反心理和对立情绪,形成不良品德。

2.3 教师处理问题感情用事、方法简单

教师处理问题感情用事、方法简单容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大了学生的逆反心理。青少年存在逆反现象是正常的,但过强的逆反心理就会引发一些不当行为。例如有的教师在处理问题行为上不够冷静,不从实际出发,坚持统一标准,碰到问题只凭主观臆测就作这样或那样的处理,教育方法简单、缺少与学生心灵的对话、沟通和交流;甚至采取过激措施,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产生更强烈的逆反心理。

2.4 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和管理不善

教师的人才观、教育观陈旧,使教师不能因材施教,而搞满堂灌、一刀切,久而久之,往往导致基础差的学生产生厌烦情绪,从而使学生降低或丧失学习信心,感到自己无论如何努力,也不可能获得良好成绩,消极情绪占了上风,而且有的教师意识淡薄,工作责任心较差,他们在课堂上表现为只顾讲课、不顾效果、放任自流,没有积极的课堂管理要求,学生表面上乐得自在,实际上求知需要得不到满足,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热情低,而且会产生对教师的不尊重。

2.5 教师师德滑坡、职业怠倦

教师把社会道德行为准则教给学生,就其本身来说有两条途径:一是口头讲解或劝导;另一是展示自己的实际行动。这两个方面都是需要的,但在发生矛盾的情况下,自己说的是一套,行的又是另一套,就很难发挥教育作用。这种矛盾会大大降低教育者的威信,也会使学生反感,对一些正面宣传教育的信息产生逆反心理。

现今教师师德仍存在许多不尽人意之处,师德滑坡、职业怠倦现象比较严重,教师的言行不一,肯定会使得教师的说教在学生面前显得苍白无力,甚至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2.6 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

中职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转折时期,随着学习、生活由普通向职业教育转变,发展方向由升学为主向就业为主转变,以及将直接面对社会和职业的选择,面临职业竞争日趋激烈和就业压力日益加大的环境变化,他们在自我意识,人际交往,求职择业以及成长、学习和生活等方面,又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厌学、贪玩、逆反心理仍很强烈。在年龄上,他们处在青春期、生理上基本成熟,心理上渴望得到友谊,特别是异性的友谊。处在“多事”时期的他们,明辩事非能力差,易冲动、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能力弱,处理方法简单,不计后果,同学之间相处困难,人际关系紧张。但是有不少教师对学生中出现的这些心理问题,往往误认为是道德品质问题,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从而使问题进一步恶化。

3 问题行为的矫治策略探究

3.1 构建立体预防系统

(1)发挥群体教育作用,创建文明校园是基础保障 学校要把说文明话、做文明事、成文明人这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渗透到教育教学中,以此为主线,融合思想道德教育、行为规范教育、法制纪律教育、劳动创业教育等,一以贯之,定能形成良好的校园风气,不断延伸德育教育的内涵,提升德育教育的品位,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精神理念的树立,注重德育教育的人文性和可持续发展性,淡化德育痕迹。

(2)整合教育资源,构建教育网络是机制保障。

将思想道德教育、行为规范教育、法制纪律教育、劳动创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教育资源合理地整合,开发多方面的德育力量,构建和充分利用社会——家庭——学校教育网络,发挥其独特的德育效能。整合教育在多个层面可以直接抑制问题行为的产生。

(3)搭建活动平台,营造教育氛围是载体保障 搭建活动平台,依靠学生群体的教育力量,营造宽松的教育氛围,让问题行为的学生充分体悟品德文化,感受道德魅力。

(4)锻造师资队伍,不断学习反思是理念保障 我国正处于一个由“前信息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的时期,呈现出青少年的价值观和父母长辈的价值观发生冲突,以父母教师为代表的传统权威受到挑战。因此教师要重新学习,重新审视自己在教育中的地位,建立新的教育观和学生观,提高教师的文明执教水平。

(5)挖掘专业教育特殊魅力,融教育于专业意识之中是教育的情境保障 德育教育的“渗透”与“内化”的关键环节是在教学情境中进行的。注重发挥学科教学尤其是专业学科的“载体作用”和“渗透作用”,提倡与职业道德和专业意识紧密结合的教育。

(6)提出适合问题行为学生的培养目标,培养自我教育能力,引导学生自觉践行是内在保障 问题行为学生对自己的前途持消极态度,但这并不代表他们不想有追求的目标,而是他们不知道会有怎样的目标,以及如何去实现目标。所以,让问题行为学生看到希望和前景是有效纠偏的方法。所以学校要开展一系列与专业相关的活动,创设专业学习的氛围,使之产生“我能够靠一技之长生存”的观念,激起他们的学习动机,逐步提出要求实现问题行为的转化。

3.2 更新学校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

(1)提高认识,更新教育方法必须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和新课程理念来指导我们的德育实践。另外,还要更新德育方法,要切实提高德育课的实效,变教师“一言堂”教学模式为“互动式发展”教学模式。

(2)做到心理相融,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师生关系得到改善,是矫正学生品德不良问题的基础。品德不良的学生与周围人的关系是不正常的。他们往往比较“心虚”、“敏感”、“有敌意”,认为教师厌弃自己,有意“为难”他们。这就要求我们做到:重新认识和评价品德不良的学生,尽可能看到他们的“闪光点”,进一步利用成功性原则激励他们改正错误;巧妙地向学生表达教师的善意;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增强他们战胜困难的信心。

(3)保护学生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学生自尊心是一种要求受到社会、集体尊重的情感。它是学生积极向上、努力克服缺点的内部动力。但是,如果片面强调学生的自尊,就可能导致学生只顾个人荣誉,而不考虑集体利益。因此,必须使学生在个人自尊心的基础上培养起集体荣誉感。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创造集体荣誉的条件,使学生明确个人的努力和集体的关系,体验到积极的活动结果给集体带来的荣誉,从而珍惜集体荣誉。

(4)磨练学生意志,巩固教育效果不良行为一方面受到内部错误观念因素的支持,另一方面也总是由一定的外部诱因引起的。为了改变这种联系,一方面必须注意内部观念的改变,另一方面也应该控制诱因的影响以及培养和诱因作斗争的意志力。

(5)重视个体特征,增强教育绩效学生的问题行为由于年龄、个性以及事件的性质与严重程度不同,其行动的表现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应该采取多样而灵活的教育措施。还要讲究教育机智,考虑教育的实际效果,力戒千篇一律和形式主义,提高矫正学生问题行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6)大力开展实践体验活动要通过让学生亲自参与学校和班级多方面的管理,承办多种文体活动,走向社会参观实践,既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又使他们懂得做人做事必须具备的要求,达到帮助学生“寻找一个岗位,扮演一个角色,获得一种感受,明白一个道理,养成一种品质,学会一种本领”的目的。

3.3 重视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全面发展

(1)了解问题行为当事人的基本心理需要

研究表明人的需要是现实生活中所存在的一切现象的动因和根由,是产生行为的原动力,也是人体积极性的源泉,渴望成功的体验是潜伏在人身上的隐性的需要。多元理论告诉我们人有多种能力,而现行的学校教育中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能力,从而充分体验成功的平台太少。因此,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就必须了解、解决或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为其提供更多展示能力的活动平台。

(2)开展个别或团体的心理辅导 有些问题的出现并不单纯是品行问题,所以仅仅采用行政手段和说教是“教”标不“教”本,必须内外兼治才行。学校可以成立心理辅导站,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因心理问题而导致行为出现偏差的学生,做耐心的“解除心结”的工作,给他们提供有力的精神援助。

(3)抓住转化的心理契机“心病要用心药治”,“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抓住问题行为的病结所在,就抓住了转化的契机。问题行为的当事人虽然意志薄弱,积重难返,但是他们内心还是渴望得到老师的关心、肯定和赞扬的。因而,营造促使转机出现的氛围,制造转机出现的机会,掌握抓住转机的教育技巧,使转机真正成为转化问题行为的突破口。

(4)手拉手,师生结对 教师与问题行为较为集中的学生自愿结为对子,相互沟通、理解、关心、学习,携手共进,老师通过与学生写信抒怀、家访、谈心等方式进一步了解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的快乐与困惑,不时为他们指点迷津,学生从老师身上学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许多不能与父母倾诉的知心话可以和结对老师讲,教师心理上及时的亲近与正确的疏导可弱化学生问题行为的产生,并实现转化。

猜你喜欢
问题行为学校教育中职生
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团体辅导的运用
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公民教育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成因与教育对策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规则”先行,追求高效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