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政治学学科建设面临的主要任务

2008-03-12 05:39张英魁朱晓梅
中州学刊 2008年1期
关键词:学科建设

张英魁 朱晓梅

摘 要:政治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当前,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为核心的中国当代政治学之发展,正面临许多新挑战、新问题。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正面临着四大问题,即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核心地位的隐性弱化、西方现代政治学理论的多维冲击、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自我发展能力不足,以及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意识形态化问题。应对外在环境的变化,把握中国政治学学科发展面临的重要任务,是学术界必须关注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中国政治学;学科建设

中图分类号:D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08)01—0032—03

确立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核心地位,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研究中国政治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并汲取中国政治实践中所蕴含的理论资源,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是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客观要求,也是中国政治学这一重要的应用性学科能够更好地承担解释、预测与指导未来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建设重任的内在诉求。我们应立足现实,分析在新的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政治学面临的挑战,探索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创新的现实路径与努力方向。通过研究,笔者认为,当代中国政治学学科建设所面临的现实且紧迫的任务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警惕与克服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地位的隐性弱化

在新的世纪,文化交融与冲突的程度与范围均在扩大,在意识形态领域,存在十分尖锐的论争。传统意识形态具有了新的内涵,新的意识形态也日新月异。新马克思主义、社群主义、女权主义、生态主义、民族主义,这些意识形态既相互交锋,又相互融合,反映了当代西方政治理论的复杂多变。此外,政治学研究不再固守原来的“政治领域”(国家、权力、政治系统及过程、政治行为等),而是涉足原本属于社会科学其他学科的“领地”,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主题日益多样化。新的历史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正面临着自我发展的机遇与挑战。①

回顾历史,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时代的变化,弄清政治学学科发展与时代变化的关系。从政治学19世纪中期以降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政治学沿着两条路径开始由思辨哲学变成实证的科学:一条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开创的通过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而对政治现象进行社会经济考察和社会阶级分析的路径;另一条是由约翰·穆勒和托克维尔开创的通过运用比较的方法而对政治假设进行验证的路径。西方特别是以美国为代表是沿着第二条路径推进,前苏联和中国则是第一条研究路径的典型代表。中国特色的政治学理论是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为主体与核心的科学体系。由于历史原因,中国政治学是在经过长时间的沉寂后,以邓小平提出政治学要补课为契机,于1979年才恢复起来的②,其主流是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原理来铺陈建构的。③

在近30年的发展过程中,政治学学科体系基本上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的本质规定之上,与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建设形成了密切关系,学科发展与中国改革开放相得益彰,相互促进,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可喜的发展。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中国社会转型进程的推进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中国政治学也面临一些新问题新挑战。在形式规定上,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虽然一直作为中国政治学的主体与核心,但在具体问题的研究上,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核心与主流地位却面临着一种隐性弱化的倾向。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主流与主体地位,虽然在显性层面得到加强和巩固,但在具体的研究和实践中,却被弱化了。这种弱化表现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研究与中国实际问题的脱离上,也表现在政治学者们在思维方面的两个教条主义,即“马教条”与“洋教条”。前者禁锢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学科体系发展,使其本应是开放的体系自我封闭;后者则完全运用西方的政治学理论,借用西方的方法、概念来分析中国问题,并不做深入的本土化检讨,其研究成果对中国政治发展了无助益。

这两种“教条”式研究虽路径有所不同,但实质上都造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自我发展的障碍,使得其科学化发展思维错位、路径不畅。一种学科与科学理论如果缺乏与时俱进的品质,或因思维的偏差而阻碍这种品质的张扬,均会损害这一理论体系的发展完善。在新时期,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必须从思想与实践的发展中汲取自我完善的养分。这种汲取过程是一种开放思维指导下的科学发展过程,必须遵循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

二、应对西方现代政治学理论的多维冲击

从西方知识谱系来看,现代政治学研究诞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且有着古老的知识源流。经历了百余年发展与演变的历程,西方政治学已经呈现出理论越来越丰富、方法越来越成熟的特征。

西方现代政治学理论的发展成熟,突出表现在理论范式与研究方法两个层面。经过行为主义到后行为主义的转变之后,价值问题已经不再被政治学者们摒弃于自我的研究之外,经世致用成为努力追寻的潮流。探讨理论及范式的突破已经成为西方政治学尤其是欧美政治学的主要努力方向,立足于多样化的世界发展形态而采用的不同思维及路径的研究,已经对世界的动荡变迁具有了相当高的解释与预测能力。纵观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政治学的发展,在政治发展理论、政治转型政府、政治民主化理论、政治现代化理论等诸多范式之下,形成了以西方文化背景为内在依托,由西方的话语体系、概念、命题构成的诸多新理论,诸如在政府职能转变层面,就提出了“从人治到法治”、“从‘全能政府到‘有限政府”、“从‘管制型政府到‘服务型政府”等一系列新理论。④

在研究方法上,同样也历经了从执着于对类似于现代自然科学方法的追求到以科学化为主流、多元发展的历程。由于西方的理论范式与研究方法契合程度高,使得政治学的研究方法显示出崭新的时代价值。实证研究方法仍旧持续向深度和广度推进,电子信息技术的运用依托于理论范式,其功用得以张扬,大规模的实证研究借助于学术团队的能力协作,也成为现实。在科学方法持续深入之际,伦理与价值研究也得以复兴,对政治哲学中经典命题及核心价值进行反思的著作层出不穷,并有打通传统与现代,贯通中西之势,尤其是西方关于市民社会(civil society)、治理理论、公共服务理论等具有自身文化特质的范式,对中国学术界的影响尤为明显。

西方政治学理论因其具有深厚的学科基础以及依托较为发达的科学技术,在理论化、方法论与研究能力方面无疑具有领先意义。伴随中西文化交流日渐深入,西方比较成熟的政治学对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形成了多维度的冲击,挑战中国政治学研究的理论范式。这种冲击表现在学科与学者两个层面。就政治学学科而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面临着自我发展路径的抉择。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是依旧沿着以国家政权为核心,在经济与政治关系的宏观背景之下探究社会与人类的自由和发展,还是转向西方的范式与方法,借助成熟的西方理论来拓展自我认识?较之西方更具世俗化与功利化的研究范式,马克思主义政治学遭遇到一种必须应对的挑战。就政治学研究者而言,采用西方的理论范式研究中国问题,已经成为不少中青年学者的时尚。纵观中国政治问题的研究,从国家政权层面到农村政权建设方面,以西方理论和范式进行研究的成果随处可见。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研究者似乎在这种西方理论热之际,并没有形成与之充足的对话空间,也没有主动应对西方理论。很显然,我们在接受西方现代政治学理论挑战之时,应着力于西方理论的本土化过程,对西方政治学理论的概念、范式与研究方法做深刻的检讨,寻求中西文化中相通的因素,以达成二者的对应性。

三、培育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内在发展能力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自我发展,主要应该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其一,从政治学说体系的逻辑自身向前推进。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以国家政权为核心,在新的历史时期,对国家政权的获得、掌握,国家主权、发展模式与人民群体的关系等问题,必须作出与时俱进的学理规定。其二,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应对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政治实践的探索,进行理论抽象与逻辑归纳,并吸纳入自我体系之中。理论体系发展最根本的依据与动力在于实践之中,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迫切需要中国政治学理论对之进行深入挖掘、系统归纳与深刻抽象。

从这两个层面来考察,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自我发展能力还显不足。马克思主义学科所面临的问题是,学科内部体系建构工程并未系统展开,整个学科的研究依然倾向于宏观层面,而与此同时,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及民主政治建设等贴近大众日常生活、反映社会时代需求的问题研究不够,这种理论与实践上的脱节,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科发展和学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时代所赋予中国政治学发展的机遇是不可多得的。当代,中国共产党执政思维的拓展,其推动中国政治、经济与文化改革的决策模式,均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发展的深厚基础和充足营养。我们一定要立足自我本位,保持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体系的开放性与自我吸纳性,迎接西方挑战,发展和完善中国政治学理论体系,提升中国政治学研究的学术尊严。

四、建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与意识形态的和谐关系

意识形态是“一种有关美好社会的文字幻象,一种建构此种社会的信仰形式”⑤。笔者此处使用的意识形态化,是指把某一事物、科学理论赋予了信仰的形式。虽然科学有时候也会成为一种信仰,但要防止信仰的情绪毁坏科学本身。

在人们传统的思维方式中,或多或少都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包括其政治学说)多与政治统治与阶级分割有关,倾向于认定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而缺乏对其进行科学化的检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应该符合一门学科或社会科学的本质要求,其逻辑应更符合科学化的诉求,严谨集中,其理论框架应更为具体和有针对性。

政治学作为一门最具现实意义的科学,必须立足于现实的政治问题并提供解决方式,预测政治未来的发展走向。正如西方后现代主义政治学所要求的,应该既承担学科或知识发展的学术重担,又必须经世致用,以投身社会事业、解决社会问题为己任。因此,学术界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进行适当的学术反思,必须以科学和理性的态度,把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作为学术视野中的一个理论体系,一个分析解构的样本,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又应消除笼罩于这一理论之上的意识形态色彩,对这一理论体系之缺陷和优势进行分析,并作适当的修正,增加或者减少其分析变量,使其更适合现阶段对政治生活的分析与研究。

注释

①陈振明:《20世纪西方政治学:形成、演变及最新趋势》,《厦门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80—181页。③葛荃、张英魁:《本土化:建设中国特色政治学理论面临的诸问题》,《华侨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④王一程、房宁:《对于政治学领域需要加强研究的若干问题》,《理论研究动态》2006年第8期。⑤迈克尔·罗斯金、罗伯特·科德等著,林震、王锋等译:《政治科学》,华夏出版社,2001,第104页。

责任编辑:浩 淼

猜你喜欢
学科建设
探究高校学生工作专业化的发展
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建设实践与发展探讨
武警院校应急救援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