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强省内涵与指标体系研究

2008-03-12 05:39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
中州学刊 2008年1期
关键词:模糊层次分析法指标体系内涵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

摘 要: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以后,河南同全国许多省份一样提出了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任务。为了从宏观上把握文化强省建设的进程,有必要厘清文化强省的内涵并建立相应的指标评价体系。就文化强省的内涵而言,应包括公民素质的能动力、公共文化的辐射力、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先进文化的创新力、文化品牌的影响力、区域文化的传承力、文化市场的扩张力、文化人才的创造力等八种能力,这八种能力共同构成了区域文化软实力。就文化强省指标体系设置原则而言,应兼顾全面性、科学性、实用性、动态性、前瞻性、可比性等方面。同时,还需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基本原理,构建文化强省建设指标评价计算体系。

关键词:文化强省;内涵;指标体系;模糊层次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G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08)01—0055—09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以后,文化建设受到各地普遍的重视,江苏、四川、湖南、福建、河北、山西等许多省份纷纷提出要建设文化大省或文化强省,发展势头迅猛,呈现出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局面。

作为文化资源大省,河南省委省政府对文化的发展特别重视。2005年,先后颁发了《关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和《河南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05-2020)》。2006年10月召开的中共河南省第八次代表大会明确提出了“加快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战略任务,文化强省建设全面铺开。

河南的文化发展得到了中央领导的关注。2007年五一节期间,胡锦涛总书记在河南视察时指示:“河南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要弘扬优秀文化传统,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在社会主义文化方面迈出更大步伐。”2007年6月,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到河南考察工作,对建设文化强省提出了重要的指导意见。

文化强省建设在宏观规划、目标动态管理与调控等方面没有现成经验可资借鉴,迫切需要理论支持。为了更全面、科学地把握河南文化强省建设过程,服务实践,本文对文化强省建设的内涵、标准和指标体系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把文化强省的内涵和标准概括为八种能力,这八种能力共同构成了区域文化软实力。在此基础上还设定了衡量区域文化软实力的指标体系和测度系统。

一、文化强省的内涵

(一)公民素质的能动力

具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文明行为方式的公民是文化强省的首要特征,也是文化强省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公民思想道德素质

思想道德素质反映着人的内在价值取向,决定着人对外部环境的评价和行为方式。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够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深入开展。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武装群众,使之入脑、入心,成为全社会广泛认同的主流价值观念,形成团结统一、昂扬向上的社会精神风貌。弘扬主旋律,保护多样性,深入开展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实现不同社会群体不同文化倾向和价值取向的和谐共处、共同发展。

(2)完善的社会诚信体系。诚实守信是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也是现代公民道德规范中最基本、最重要、最必须遵守的规范。完善的社会诚信体系包括诚信教育、诚信机制、诚信档案、诚信环境。培育并形成完善的社会诚信体系是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的基础工程,是文化强省的基本内涵。

(3)现代公民必备的文明行为能力。绝大多数公民如果都能自觉培养以“爱国,守法,诚信,知礼”为准则,以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为基础的文明健康的行为能力,也就有可能初步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进而树立起良好的区域整体形象。

2.公民科学文化素质

科学文化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科学文化素质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1)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一是教育素质。教育素质主要表现为教育程度、智能结构和学术水平等。教育素质是公民素质的基础性素质,教育素质的高低是公民能否提升认知能力和自身地位意识的关键所在。二是科学素质。是指公民的科学知识水平,主要包括对科学精神的把握以及用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判断及处理各种事务的能力。三是文化素质。是指公民对人类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个体特质。文化素质的高低优劣直接影响人的整体素质状况。

(2)完善与提高机会均等的公民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体制。主要包括完备的学历教育与继续教育体系、健全的科普设施和服务网络、强大的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不断增加的科普事业投入等。反映着社会对科学的重视程度以及培养社会成员科学素质的能力。

(3)科学精神、科学行为得以弘扬,愚昧迷信得到遏制。科学精神、科学行为已成为提高公民素质的重要内容,节约资源、保护生态、改善环境、安全生产、应急避险、健康生活、合理消费、循环经济等科学发展观念深入人心,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已成为社会成员的共识和自觉的实践。

(二)公共文化的辐射力

在文化强省建设中,公共文化以其普及性、公益性发挥着重要的基础作用。公共文化体系覆盖率高、辐射力强是文化强省的最基本特征。

1.公共文化政策法规体系

(1)旗帜鲜明的指导思想。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紧紧围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2)正确的发展原则。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以人为本,确保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精神文化成果;牢固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大力提高文化自主创新能力;积极继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优秀文化成果。

(3)健全的文化法制环境。公共文化立法有序推进,文化法规体系完善;文化领域执法活动规范,文化法制宣传教育深入开展;文化机关、企事业单位和人民群众依法行政、守法经营和维护文化权益的自觉性不断提高;政府支持文化发展的公共财政投入政策、产业政策、鼓励政策完备。

2.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体系

(1)公共文化设施的覆盖率和达标率高。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布局合理、功能齐备。省、市、县(市)、乡镇(街道)四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齐全;文化基础设施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增长;政府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中发挥着积极的主导作用,民间兴办特色文化基础设施和基层公益性文化设施得到鼓励和扶持。

(2)文化资源得到有效整合,文化设施利用率不断提高。文化设施的功能和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能够最大限度地为社会提供服务,实现了公共文化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共享。

(3)城乡公共文化建设趋于均衡。农村的文化基础设施薄弱局面得到彻底改善,广播电视实现“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新农村书屋”工程和“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等公共文化惠民工程顺利完成;农村文化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广大农民的文化消费水平有显著提高,城乡文化发展差距明显缩小。

3.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1)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以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为目的,体现公共服务普遍均等原则、覆盖城乡居民的实用、便捷、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已经形成。

(2)健全的公共文化服务组织体制和运行机制。政府转变职能,由办文化转到社会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上来,对公共文化机构指导有力、监管有效;公共财政为公共文化设施的功能充分发挥提供切实保障;公共文化机构功能定位准确,机制完善,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

(3)满足实际需要的公共文化产品。公益性文化团体和文化工作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文化主力军作用,创作出大批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多样的文化艺术作品,较好地满足城乡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4)公共文化设施免费或优惠开放制度。公共文化设施对未成年人等免费或者优惠开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公共文化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采用政府购买、补贴等方式,向基层、低收入和特殊群体困难群众提供免费文化服务。

4.公共文化资金保障体系

(1)目标明确的公共文化发展专项资金和基金。重点用于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支持文化创新和精品生产;扶持关键领域或具有示范性和导向性文化产业项目的研发;用于重要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支持地方重大文化工程项目的建设;用于支持重大出版项目等等。

(2)导向明确的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政策。形成规范有效的公益文化事业筹资机制和对公益文化事业多渠道投入的体制。公共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入,随着经济的发展逐年增加,增加幅度不低于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形成长效的农村文化建设投入机制,将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纳入各级政府目标管理责任制,确保农村文化事业经费。

(3)完善的公益性文化事业资金筹措引导机制。国内外经验表明,公共财政对公共文化只能进行有限度的投入,政府还有责任引导更多的企业和社会公众对公共文化进行投资。通过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国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自我发展;通过在融资、用地、税收等方面给予与国有单位相同的政策优惠,吸引和鼓励社会力量捐助和兴办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公益性文化事业。

5.公共文化监督评估体系

(1)健全的评估框架。建立健全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及其机构的非营利性使命和战略规划项目的组织能力、绩效等方面进行评估的框架体系,确保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提高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公信度,提高服务能力和效率,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完善的指标体系、多元的评估主体。在评估框架下建立可行的指标要素和指标体系,通过政府、独立的第三方、同行、媒体与公众以及行业自律五个方面进行监督和评估,有效地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公信度。在此基础上形成健全的公共文化绩效评估体系和监督制度。评定公布各类文化事业单位的等级、规格、水平、排名等,充分调动社会各方关心、支持公共文化事业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公共文化事业的全面发展。

(3)较高的人民群众满意度。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文化的发展是为了造福人民。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绩效的评估最终还应以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为主要标准。

(三)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1.总量较大的文化产业规模和产值

(1)文化产业具有相应规模,已成为区域重要支柱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在国内居领先地位;文化产业政策健全,指向明确,形成了特色鲜明、势头强劲、潜力巨大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2)文化产业的总量指标达国内先进水平。总产值、总就业量、文化事业总收入和总固定资产存量规模处在国内各个省(市、自治区)第一方阵。文化产业年增长速度达到15%以上,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服务消费支出占整个消费支出的5%以上。

(3)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

2.合理的文化产业结构

(1)优势文化产业得以确立。新闻出版业、广播影视业、文化演艺业、文化旅游业等核心文化产业发展迅速。整合资源、市场化运作成效显著,文化产业吸引力、影响力持续扩大,较好地实现了文化资源优势向文化产业优势的转化。

(2)以高新技术为依托的新兴文化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以高新技术为依托的网络服务、广告会展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动漫、网络游戏、文化创意等新兴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并已形成后发优势。

(3)社会文化产业形成规模。充分发挥区域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健康文明、时尚高雅的文化娱乐项目,深入挖掘传统优秀的文化娱乐资源,发展科技含量高的现代文化娱乐项目,不断满足大众休闲和娱乐需求。

(4)鼓励发展民营文化产业。调动全社会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办文化。建立健全文化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引入市场化运作方式,开辟多种投融资渠道,鼓励各种所有制成分、各类企事业单位和社会资金直接进入文化领域,逐步形成以国有文化企业为主导、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

3.具有一大批创新型文化企业和大型文化企业集团

(1)文化企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成效显著。骨干型文化企业基本实现了从单纯依赖数量、规模扩张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向大力提高质量、效益的集约型发展方式的转变;文化产业结构整体优化,形成了一批实力雄厚、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在大型文化企业集团的带动下实现了区域产业集聚和规模化经营,经济效益显著。

(2)文化产业集群化、专业化发展。形成了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园区和电子音像、影视、动漫制作等产业基地,演艺、会展、文化产品分销实现了专业化、网络化经营,各种资源实现有效配置,产业分工明确。骨干文化企业打破地区、部门、行业、所有制界限,实现了跨地区、跨行业投资和经营,拓展发展空间,提高经营水平。

(3)初步形成文化产业优势,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通过一批重点产业集团,倾力发展传媒出版、文博会展、文化旅游、功夫娱乐、影视动漫、戏曲演艺、书法绘画、网络创意等产业,在重点领域取得跨越式发展,在国内形成行业优势,在国际产生较大影响。

(四)先进文化的创新力

文化发展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创新是文化的本质特征。大力推动文化创新,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发展繁荣文化、提高文化软实力的根本途径。

1.思想观念创新

树立人本发展理念,大力培育文化意识,增加文化消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通过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提高人们对文化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形成文化发展的聚合力。积极培育崇尚创新的文化氛围,形成尊重创新、鼓励创新、保护创新的良好环境。形成有利于集体和个人充分发挥创意、技艺、技术的氛围,培育广播影视、动漫、音像、传媒、视觉艺术、表演艺术、工艺与设计、广告装潢、服装设计、软件和计算机服务等方面的创意群体。

2.体制机制创新

通过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确立它们的市场主体地位,使其真正融入市场经济体制之中,从根本上改变财政供养制,增强文化企业的活力,促进文化产品的生产。通过深化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转换内部机制,引入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实行全员聘用制,健全岗位目标责任制,形成科学的业绩考评机制、有效的经费保障机制和完善的管理运行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增强发展活力,使公益性文化事业的社会效益得到充分发挥。加快文化领域的所有制结构调整,增强国有文化资本的市场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资本进入非特殊化的文化领域,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

3.内容形式创新

内容形式创新是文化吸引力、感染力和生命力的源泉。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深入挖掘、充分利用文化资源,在内容上创作出具有时代精神的,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优秀文化产品。文化形式创新,就是依托现代技术手段,不断创新文化生产方式,不断创新文化的存在形态,不断创新文化的传播途径和培育新的文化形态。发展文化科技、影视制作、音乐制作、时尚设计、艺术创作、工艺美术、广告创意、动漫游戏等文化类创意企业,形成一批以提供文化数字信息、演艺、动漫、文化资讯等内容为主的大型企业,利用文化创意成果拉动相关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发展。

4.传播手段创新

文化传播手段创新,就是借助新的文化传播媒介迅速、便捷地将新的文化发展成果传播出去。这既包括借助互联网、手机、数字电视等全新的文化传播途径传播文化成果,同时还包括对原有文化传播媒介与途径的更新工作,尽快建立起覆盖广泛、传输快捷的传播体系,让更多人共享文化成果。借助国内外著名的电影节、电视节、艺术节、书展、博览会等平台,积极推介文化产品和服务。鼓励人民团体、民间组织、民营企业和个人从事对外文化交流。

(五)文化品牌的影响力

文化品牌可分为市场化品牌和非市场化品牌。市场化品牌是指可以在市场经济中赚取利润的品牌,并且具有排他性和独占性。非市场化品牌是指具有公共物品性质的品牌,即通常所说的地方品牌或原产地品牌。品牌效应是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对文化强省建设至关重要。

1.形成一批代表区域形象、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

以河南为例,就是要做到着力打造黄河文化、黄帝文化和中原文化品牌,推出更多具有河南特色、反映时代风貌、在社会上叫得响、在全国有影响的知名文化品牌。重点培育以武术、杂技为代表的演艺品牌,以《风中少林》、《程婴救孤》为代表的舞台剧目品牌、以《大河报》、《销售与市场》为代表的报刊品牌,以《梨园春》、《武林风》为代表的影视栏目品牌,以宝丰魔术、马街书会为代表的民间演艺品牌,以及文学豫军、中原书法等河南文化“名片”。

2.不断推出市场占有率高的文化产品

形成完善、及时的群众文化需求和文化市场消费调查研究系统,适应现代受众的审美需求和愉悦方式,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富有创意的挖掘和提炼,开发深受群众喜爱、市场占有率高的文化产品,满足不同群体、不同地区的文化需求。

3.形成代表区域特色的艺术表演团体

具有若干富有区域特色、人才集聚度高、市场开拓能力强、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的艺术表演团体,形成布局结构合理、多种所有制艺术表演团体共同发展的格局。

4.有效开展打造品牌的文化艺术活动

改革政府举办文化艺术活动的方式,实施政府采购和市场运作相结合,以大型文化艺术活动为龙头,以具有区域特色的地区文化艺术活动为基础,逐步打造一批具有鲜明地域特色、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文化艺术活动品牌;实施文化精品战略,扶持原创性作品;加强对著名美术家作品以及具有历史意义、学术价值的重要美术作品的收藏;积极引导广大群众自主参与各种形式的文艺创作活动,建立群众文化优秀作品的创作、选拔和推广机制;依托各类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培训艺术创作人才。

(六)区域文化的传承力

1.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

(1)保护工作机制协调有效。政府的主导作用得以发挥,文化部门牵头,各相关部门积极配合,形成合力,建立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协作机制,统筹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广泛吸纳有关学术研究机构、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各方面力量,共同开展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家咨询机制和检查监督制度健全完善。

(2)区域文物数据库动态管理系统完善。区域文物普查数据库动态管理系统形成。重要革命历史文物的收集、整理和重点革命历史遗迹的保护得到高度重视。世界文化遗产、大遗址、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和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管理加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规划制定并付诸实施。

(3)文物保护科技含量较高。文物保护标准化建设加强,文物流通秩序规范,文物进出境许可制度完善。对少数民族文物、古籍的抢救与保护加强。文物保护相关学科发展,重点文化遗产保护技术专项、文化遗产保护关键技术研发得到实施。

(4)物质文化遗产在安全保护的前提下得到充分利用。以馆藏文物精品为主体,形成专题精品组合向海外发展的文物外展业务;以文物建筑业为龙头,整合古建维修力量,形成文物古迹整修与文物仿古建筑产业;以文物精品修复为标志,整合省内各博物馆的技术力量,形成文物仿古复制产业;以文物古迹为依托,形成有较高水准的文物旅游产业;以社会收藏为基础,发挥区位优势,形成在国内有影响的文物艺术品交易市场。

2.非物质文化得到传承和发展

(1)形成科学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采取命名、授予称号、表彰奖励、资助扶持等方式,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传承人(团体)进行传习活动。通过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传承后继有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的保护。

(2)完善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措施。坚持积极保护的原则,按照整体性社会保护的思路,从保护方式和形成保护生态两方面创造整体性保护的环境。开展普查,制定规划,建立省、市、县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

3.传统文化在扬弃中得到弘扬

(1)充分重视传统文化传承的风尚已经形成。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进入中小学课程。改造和发展富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民间传统节庆风俗、礼仪,完善中华民族始祖的祭典活动,充分发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民族节庆在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2)文化遗产的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各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机构积极开展对文化遗产的传播和展示,普及保护知识,培养保护意识,全社会形成营造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

(七)文化市场的扩张力

文化市场的扩张力主要指在文化领域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文化市场主体明确、体系健全,文化产品和文化要素能够较好地流动。

1.比较发达的文化市场体系

(1)文化产品市场比较发达。形成了音像制品、演出娱乐、影视剧、艺术品等文化产品专业市场,特别是以网络为载体的新兴文化市场得到有效拓展;农村文化市场趋于繁荣。通过市场准入、价格调节、财税优惠等政策,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在出版发行、电影放映、文艺表演、网络服务等领域,积极开发农村文化市场。城乡文化市场一体化得以实现。

(2)文化要素市场完善、规范。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本市场,拓展文化产业投融资渠道;形成文化行业人才市场,建立并不断完善文化人才评价体系,实现了文化专业人才合理配置和有序流动;通过执业培训、资格认证等制度,培育并完善了文化经纪代理、评估鉴定、信息咨询等中介服务机构,实现了文化市场专业化、规范化发展。

(3)形成一批以跨地区连锁经营、信息化管理和现代物流为特征的大型现代文化流通企业。按照现代流通组织和流通方式实现文化产品的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建成覆盖全省的文化产品流通网络,实行新型代理配送制度。

2.规范有效的文化市场管理

(1)健全的文化市场管理长效机制。政府管理职能得到充分发挥,市场执法规范有力,管理规则完善,形成了依法经营、违法必究、公平交易、诚实守信的市场秩序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市场监管效率高,执法主体公正廉洁。文化市场标准体系比较完备,形成了规范的文化产品安全、工艺、功能、检测技术的标准和演出场所、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市场、社会艺术教育、乐器等方面的技术标准和服务标准。

(2)纯净的基层文化环境。文化市场建设健康发展,“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得到较好贯彻,能够按照“控制总量、优化结构、合理布局、强化管理”的原则,积极促进歌舞娱乐、出版物、网络文化、演艺、经营性体育、美术等各类文体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坚持不懈地开展“扫黄”、“打非”专项斗争,扫除文化垃圾,净化市场环境。

(3)科技含量较高的文化市场管理。科技手段在文化市场管理领域的利用率高,能够适应文化产业网络化发展形势,建成文化市场管理的信息网络系统,实现了市场监管信息化、数字化。

3.不断提高的文化消费水平

文化消费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文化产品生产能力和流通效率。河南文化强省建设大型调研的结果显示,河南居民文化消费潜力十分巨大,居民实际文化消费不足消费潜力的1/5,如果将这些消费潜力转化为现实消费,必将强力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1)大力发展经济,提高群众收入水平,特别是着力提高广大农村群众的收入水平。重视加强农村文化建设,逐步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文化消费水平。

(2)开发消费潜力、促进文化消费。通过舆论引导、兴趣培养和素质教育,大力提高居民文化素质,改变文化消费观念,培养文化消费意识,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营造文化消费环境,催生文化消费群体,拉动文化消费需求,促进文化消费稳步增长。城乡居民文化消费在消费性支出中的比重有较大提高,为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不断增长的需求市场。

(八)文化人才的创造力

无论文化事业还是文化产业都是知识密集型的,发展文化,一方面要靠资源,另一方面要靠人才,两者缺一不可。但在这二者中,起决定作用的仍然是人才资源,尤其是能够提供文化创意的人才资源。

1.文化工作者队伍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

文化是社会的灵魂,同样,文化工作者也担当着人类灵魂工程师的重任。这是我国文化的社会主义性质所决定的。文化强省必须具备这样一支文化工作者队伍,即:政治上,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自觉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经得起各种风浪的考验;业务上,具有开阔的眼界,熟悉省情,熟悉国情,了解世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作风上,具有优良的作风,廉洁勤政,艰苦奋斗,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谦虚谨慎,联系群众,真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

2.作家艺术家队伍德艺双馨,影响较大

(1)具备鼓励各专业领域领军人物和高层次专门人才脱颖而出的文化人才培养机制。着力加强领军人物和各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培养,完善公平竞争和分配激励机制,保有一批在国内有重要影响,在国际有一定知名度的作家、记者、出版家、演员、导演和其他艺术家。

(2)形成推介文化领域领军人物的良好舆论环境。积极宣传文化领域领军人物、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及其主要业绩,扩大他们的社会影响和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不断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舆论环境。

3.文化企业拥有一批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1)形成培养文化经营管理和文化产业高新技术人才队伍的机制。具备培养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和文化产业高新技术人才的区域中长期发展规划,定期开展专业人才专项培训,加强文化管理、文化营销、文化经纪和高新技术等各类人才的引进,促进文化艺术经营管理和技术人才专业化、职业化。鼓励和资助经营管理和技术人才接受在职教育。

(2)制定文化经营管理人才经营业绩和综合管理能力评价体系。采取共建、合作等方式,建立若干个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基地,鼓励支持有条件的综合性大学参与文化经营管理和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工作。

二、文化强省指标体系的设置原则

1.全面性原则。文化强省指标必须全面反映一个省(地区)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各个方面,既要反映文化资源、文化产业、文化人才等方面的总量指标,又要反映它们之间的内部结构关系,还要符合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内涵,使评价目标和评价指标有机联系起来,以避免指标项目的重复设置。

2.科学性原则。文化强省指标要能够客观地反映文化建设发展各方面的变化情况及其内在联系,每个指标的概念、数据收集及计算方法都必须要有科学依据,指标的选择也要以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理论、经济理论、社会理论、环境理论以及统计理论为依据。

3.实用性原则。指标体系的统计要有利于资料的取得,指标内容应简单明了,并具有较强的可比性和可操作性,而且在目前的技术水平下能够予以计算研究和分析。在测评方面,能量化的尽可能量化;不能量化的,进行定性分析。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力求做到评价指标体系的简洁、实用。

4.动态性原则。在社会发展加速的新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物质文明不断更新换代,人们文化素质不断提高,相应的文化消费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促使文化建设也必须不断出现新的内容。因此,文化强省的内涵和评价指标应是动态的、变化的,这样才能较好地描述、刻画与量度未来文化建设的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

5.前瞻性原则。文化强省的内涵应是与时俱进的;内涵不断发生改变,各项指标在指标体系中的重要程度也将发生改变,建设文化强省,必须以前瞻性的眼光和态度来确定文化强省的指标,从而站在科学的高度上来规划全省文化建设的进程。

6.可比性原则。衡量和判断一个省、一个地区文化建设的好坏,必须有参照物,通过自身纵向的和各省之间横向的比较而得出结论。指标体系的设立应能进行多角度、多方面的比较:既可以是历史性的纵向比较,也可以是同一空间水平的横向比较。

三、文化强省的测度方法

(一)基本思路与步骤

文化强省建设指标体系综合评价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基于文化强省建设指标体系的指标构成、指标含义,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建立文化强省建设指标体系的计算评价方案。也即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基本思想,辅以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的基本原理,构建文化强省建设指标评价计算体系。

1.评价集合的确定。评价集合是由对评价对象可能做出的评价结果所组成的集合,是对各种指标做出各种可能结果的集合。

基于对文化强省建设发展水平评价的认识以及评判的目的,可以确定评判集合为V:V={V1,V2,…,Vj,…,Vn),其中:元素Vj(j=1,2,…,n)是若干可能做出的评价结果。

模糊综合评价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对评价对象综合考虑所有的影响因素,以便能从评价集合V中获得一个最佳的评价结果。评语等级划分越细,评价越准确,但过程越繁琐,越难以掌握,所以评语等级要选择适当。考虑到三级评语集表述过于粗糙,而七级和九级评语集又过于繁琐,出于简便可行的考虑,本模型采用五个等级的评语集,将评价集合定义为:V={V1,V2,V3,V4,V5}={很好,好,一般,差,很差}。

2.原始数据的采集。文化强省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所采用的数据主要有两类:品质型数据和数量型数据。

品质型数据又称属性型数据,是一种定性数据,如道德素质等。品质型数据多数情形下表现为文字,但有时也可用数字表示,而所用的数字实质上只是一种代号;对于该类数据的采集,主要通过统计部门,采用大型的抽样调查办法,如专家调查法、德尔菲法等,经过主观判断并加以汇总而得到。

数量型数据的具体表现为数值,如文化产业的生产总值、文化产业结构比重等。数量型数据可以分为绝对数数据和比率类型数据。绝对数数据是通过计数、测量得来的,比率类型数据则是两个绝对数数据相比计算而来的。对于该类数据的采集,主要采用各级、各地统计部门的统计报表,经过汇总而得到。

3.原始数据的预处理。文化强省建设指标体系涉及不同的研究对象,其原始统计数据具有不同的属性和量纲。因此,应首先对评价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即无量纲化处理,以统一计量口径,避免量纲影响评价结果。在此可采用相对化处理的方法,其具体处理步骤为:

第一步:将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每个指标按指标值的作用方向进行分类。指标值越大,在评价中所起作用越大的指标为“正向指标”,如文化产业生产总值这类指标;另一类指标值越小,在评价中所起的作用越大的指标为“逆向指标”,如不满意率这类指标。

第二步:选择比较的标准值Xm。对“正向指标”选择最大值作为比较的标准值,对“逆向指标”选择最小值作为标准值。

第三步:进行相对化处理消除量纲,确定每个指标的相对化得分。用每个指标的实际值Xi与相应的比较标准值Xm进行比较,对“正向指标”,采用公式Xi/Xm进行处理,对“逆向指标”采用公式Xm/Xi来处理,可计算得到每个指标的相对化得分值,达到同度量的目的。

4.指标权重集的确定。在文化强省建设指标体系综合评价过程中,各个指标所起的作用和影响程度是不同的。因此,为体现评价的科学性,通常需要对不同指标赋予不同的权重。所谓权重系数是指某一指标在整个指标体系中具有的重要程度。权重是对每一种单因素在总评价中影响程度大小的度量,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单因素评定等级能力。

因素权重系数的确定是指标综合评价体系的关键环节之一,可以直接影响到综合评价的结果。在实际应用中常用的方法有:德尔菲(Delphi)法、专家调查法和层次分析法(AHP)。在本文的评价模型中,鉴于所设置的指标体系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多层次结构,我们通过Delphi法和AHP法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从而确定各因素的权重系数。

本文认为,对文化强省建设的发展状况和水平进行评价,应通过专家调查法以及统计处理可获得各判断矩阵,利用Matlab软件获得各指标的权重集。指标权重集的一般表达式为:A=(a1,a2,a3,…,an),为一行矩阵。

5.确定各层面指标的隶属度。隶属函数是模糊数学中重要的基本概念。进行模糊评价的时候,如何确定各个因素对应于各个评价等级的隶属程度的大小,是整个评价能否进行的关键。隶属函数的确定方法有很多,有模糊统计法、模糊分布法、构造隶属函数的待定系数法等等。还有常用的通过专家评价给分的方法来确定,即专家调查法。无论采用何种方法确定隶属函数,隶属函数的定义都可归结为三个途径:根据主观认识或个人经验,给出隶属的值;根据问题的性质,选取某些典型的函数作为隶属函数;以调查统计结果得出的经验曲线作为隶属函数。

对文化强省建设的发展状况和水平进行评价,在我国还处于初期阶段。各类文化产业、企业、设施等等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统计范围划分存在遗漏,甚至还有很多方面尚未纳入统计范围,可供利用的数据较少。因此,很多必需的各类合适的标准无法确定。本文认为,各指标的隶属度可采用专家主观调查法辅以模糊层次分析法来确定。由专家根据其对文化强省建设状况的了解,对各个评价指标的隶属进行评价,再经过模糊数理计算得到。

6.模糊变换矩阵的建立。

其中,n——表示评价集合中的评语数目;m——表示评判指标集Uk中的指标数目;rij——表示二级评判指标Uki对第j级评语Vj的隶属度。(i=1,2,3,…,m;j=1,2,3,…,n);…表示省略号。

在下列公式中,rij的值按如下方法确定:对专家评分结果进行统计处理,得到对于指标Uki的评语中,有Vij个Vj级评语,则有:

二级评判指标对应三级评判指标,可依此类推。

7.进行模糊综合评判,得出评价结果。运用模糊运算法则,进行模糊综合评判。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得出评判结果,其计算公式为:B=A•R。式中,“A”=(a1,a2,a3,…,an),为关于权重的行矩阵;“R”表示U与V对应下的模糊变换矩阵;“•”表示模糊变换矩阵乘号。

(二)指标体系的实际运用

为了进一步说明文化强省建设指标体系,下面运用文化强省建设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对文化强省建设的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考虑到文化强省建设指标评价体系中牵涉到的指标具有定性和定量等方面的复杂性以及统计范围的不完善、数据的获得需要抽样调查配合等等,在此仅能示例性地对文化强省的发展状况和发展水平做出评价。

例子是评价某个地区文化强省建设中“区域文化的传承力”部分的情况。假如原始数据如表所示,运用上述模糊层次分析评价文化强省建设发展水平的基本思想,辅助以德尔非法和问卷调查法,并结合多级模糊评价的计算方法,可确定文化强省建设发展水平的综合结果。具体过程如下:

1.区域文化的传承力U6发展状况和水平的评价过程

(1)权重矩阵

第一,区域文化的传承力U6下属的二级指标:区域文化的保护U61的权重(例)0.6667;区域文化的传承U62的权重(例)0.3333;其权重和为1。也即,权重矩阵A6=(0.6667,0.3333)。

第二,区域文化的保护U61下属的三级指标:文化遗产保护单位数量U611的权重(例)0.4914;文化遗产保护经费占财政预算比例U612的权重(例)0.2689;文化遗产的保护规划实施率U613的权重(例)0.0937;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的数量U614的权重(例)0.1460;其权重和为1。也即,权重矩阵A61=(0.4914,0.2689,0.0937,0.1460)。

第三,区域文化的传承U62下属的三级指标:各级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率U621的权重(例)0.6667;特色文化之乡个数U622的权重(例)0.3333;其权重和为1。也即,权重矩阵A62=(0.6667,0.3333)。

(2)评价矩阵

第一,在评定级别(例)为很好、好、一般、差、很差五种情形下,区域文化的保护U61下属的四个三级指标所组成的评价矩阵,R61为:

第二,在评定级别(例)为很好、好、一般、差、很差五种情形下,区域文化的保护U61下属的两个三级指标所组成的评价矩阵,R62为:

(3)模糊计算。

B61=A61*R61=(0.0983,0.4134,0.3521,0.1363,0)

B62=A62*R62=(0.2,0.2677,0.4333,,0.1,0)

B6=A6*R6=A6*(B61,B62)T=(0.1322,0.3645,0.3792,0.1242,0)

2.评价结果的进一步分析

(1)区域文化的传承力U6发展状况和水平评价分值。在前文中,本文将评价集合定义为:V={V1,V2,…,Vn}={很好,好,一般,差,很差}。

在实际工作中,人们往往习惯于采用百分制进行打分。因此,按照习惯对评价集中的各个结果进行赋值即:V={95,80,65,50,35}。这时,可以获得文化强省建设区域文化的传承力U6发展状况和水平评价分值:0.1322*95+0.3645*80+0.3792*65+0.1242*50+0*35=72.57。也即,区域文化的传承力U6发展状况和水平评价:72.57分。

(2)文化强省指标八个方面发展状况和水平评价分值。同理,按照同样的计算规则,可得各个层面发展状况和水平评价分值,也即可得:公民素质能动力U1;公共文化辐射力U2;文化产业竞争力U3;先进文化创新力U4;文化品牌影响力U5;区域文化传承力U6;文化市场扩张力U7;文化人才创造力U8等发展状况和水平评价分值。

(3)综合发展状况和水平评价分值。根据上面的综合评价结果,按照加权平均的思想,可得该区文化建设发展状况和水平评价综合分值。

3.文化强省测度配套措施的建立。文化强省测度管理是涉及文化生产、经营和消费等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需要在全面规划、系统设计、综合配套的基础上逐步实施与改善。为使文化强省测度工作实现预期的目的,建议在文化强省测度方案系统自身设计的同时,应逐步做好相应配套制度的设计,而且必须使各项管理活动规范化、制度化。以下是一些重要的配套措施:

(1)建立战略管理机制。有目标才有任务,有任务才有标准,有标准才能考核与管理。只有建立文化强省测度体系各个方面共同认可的科学可行的战略目标,各项工作的开展才能有明确的方向,才能保证文化强省测度体系管理机制的有效运行。

(2)构建与战略目标相适应的精简高效的组织运作体系。构建与文化强省测度体系战略目标相适应的组织运作体系,并以流程分析为基础不断进行组织优化,形成动态适宜的组织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使文化强省测度体系各环节与岗位分工明确,相互支持,协作顺畅。

(3)制定与文化强省测度体系配套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设立多方面、多层次的综合激励机制,具体表现在文化强省测度体系工程激励报酬的确定与分配等各个方面。

(4)搭建与文化强省测度体系配套的管理信息系统。客观公正的文化强省测度体系与管理,应建立在及时、准确、全面的多种数据基础上;各项指标的设立与数据的采集,是关系文化强省测度体系管理成功的重要因素。为了做好文化强省测度体系管理工作,除要加强统计数据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全面性,加大对统计数据的整理、分析和运用的力度外,还应建立科学规范的综合统计报表和统计分析制度,全面监控文化市场运作的环境与技术变量的动态特征;在整合通畅的内部数据沟通渠道的同时,一定要充分发挥内部计算机网络平台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河南省统计局.河南统计年鉴2006[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2]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6[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3]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M].2006年09月13日,来源:新华网,网址: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09/13/content_5087533.htm

[4]高占祥.文化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5]孙家正.文化境界[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6.

[6]徐光春.《坚持三大创新 实现三大跨越——推动河南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式发展》[J],求是,2006,(12).

[7]徐光春.努力加快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J].光明日报,2007—06—21.

[8]韩永进.新的文化发展观[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9]张晓明等主编.2007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10]叶取源等主编.中国文化产业评论(第四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11]胡惠林.文化产业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行 健

《河洛文化概论》出版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程有为研究员撰写的《河洛文化概论》一书,近期由河南人民出版社付梓,与读者见面。本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委托项目《河洛文化研究》的最终成果之一。全书共15章,50万言,对河洛文化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阐释和论述。本书在《绪论》部分首先对河洛文化的时间断限、地域范围、文化内涵等进行了界定,接着对河洛地区的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进行了简要的说明,然后将河洛地区的精神文化分为思想学术、宗教、文学、艺术、科技、教育、风俗等几个部分,予以较为详尽、深入的阐述,最后对河洛文化的起源、河洛文化与周边外国文化的交流与互动、河洛文化的特性和历史地位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地研讨和分析。本书是河洛文化研究方面的新成果,读后可使读者对河洛文化有较为全面系统的了解。

(洛 崤)

猜你喜欢
模糊层次分析法指标体系内涵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挖掘习题的内涵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美国经济金融化测度研究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
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建立中‘3414
土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