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地理学科内综合题

2008-04-15 10:54孙继虎
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 2008年2期
关键词:综合题答题审题

孙继虎

无论是文综卷,还是地理单科卷,综合题都具有分值高、综合性强的特点,主要考查考生灵活运用基本地理知识的能力,因此答好综合题是取得高分的关键。那么如何答好地理学科内综合题呢?在答题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我认为应注意以下两点:

一、审题——成败的关键

审题是解答好地理综合题的第一步,通过审题获取解答题目的关键信息是答好地理综合题的前提,审题的全面与否直接影响考试成绩的高低,所以考生具有较强的审题能力至关重要。从笔者近几年参加高考阅卷的信息反馈看,考生由于审题不清而导致失分的现象非常普遍。在急于答题心理因素的影响下,考生匆匆审题,不注意细节,结果答非所问、事倍功半。那么,在做地理综合题目时重点审哪些内容呢?

第一步,审“在哪里”。

地理学科的突出特点之一是区域性。历年的高考试题中,有关区域定位的内容所占比例都比较大。只有准确确定其空间位置才能进行有效答题,经纬网、地理事物的轮廓(如海陆轮廓,包括半岛、岛屿、海湾、内海、海峡等)、国家轮廓、线状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如山脉、河流、交通线的走向和分布状况)、点状事物的分布特征(如城市、山峰、矿产资源的分布等),以及湖泊的轮廓、地形区的分布、地表的高低起伏、等高线的分布等都可以作为确定区域“在哪里”的重要依据。

例1.(2007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Ⅱ第37题)下页右图为某国简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该国南部海域属于 ① 洋。该国地形、地势的基本特点是 ② 。

(2)从地理位置看,该国属于 ③ 气候,这种气候的特点是 ④ 。

(3)该国人口稠密,在地形、气候条件下,大部分地区形成的农业地域类型为 ⑤ 。

(4)说明该国气候、地形对发展该类型农业的不利影响。

解析:这是道典型的先要确定“在哪里”后才能解答的题目。我们“审”的内容有:纬线:22°N~26°N,该国大部分地处北半球热带地区。经线:90°E~92°E,该国地处东半球。南部有岛屿分布,说明该国是海陆兼备的国家。再结合图中的河流、等高线等可进一步明确该国为孟加拉国。许多考生就是因不能正确判断该国为孟加拉国而导致大量失分。

第二步,审“有什么”。

对于以区域图为载体的地理综合题,确定了“在哪里”以后,就要分析图中“有什么”,即读出图中有哪些地理事物,这些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如何,组合情况有什么特点等。因为近年来的高考地理试题越来越重视对考生地理技能的考查,故综合题目呈现一种现象:读图题,答案就在图中;材料题,答案就在材料中;图表题,答案就在数据中。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图例和注记,明确图中各种符号的意义;通过图中特殊的地区、事物以及图上显示的大陆、海洋、国家、城市、气候类型、矿产等,分析图中的地理事物。这样一方面可以进一步确定“在哪里”,另一方面可以为下一步作答做好准备。

例2.读世界某区域图(甲图)和某城市地域形态图(乙图),完成下列要求。

(1)乙图是城市①的地域形态,如果在其周围A、B、C、D相应位置建工厂,其中不合理的是()

A.软件开发公司 B.水泥厂 C.机械厂 D.印染厂

(2)②地区是所在国最重要的工业区之一,结合甲图并联系当地的地理特征,说说此工业区形成的主要条件有哪些。

解析:首先,确定该区域“在哪里”。通过审题(经纬度定位),我们知道该地区位于德干高原东北部,属热带季风气候,冬季盛行东北风,夏季盛行西南风。由此确定水泥厂不能布局在该城市的东北部。其次,分析图中“有什么”。通过甲图可知,②地区分布有煤炭、铁矿、锰矿资源,所以得出结论:该地矿产资源丰富,而且资源组合好(既有原料铁、锰,也有燃料煤炭);有铁路和河流经过该工业区,并且通往港口地区,所以交通便利。

第三步,审“为什么”。

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都包含一定的规律,对其形成原因的考查是地理高考重点考查的内容之一。所以在审题时,当我们已经知道图中“有什么”了之后,应该仔细分析图中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形成原因,在此基础上进行原理分析,这是做好此类试题的重要因素。

例3.右图中F、H两地的地形是什么?

解析:我们仔细观察等温线的分布规律后可发现,F、H两地的等温线向北弯曲,这也就提醒我们运用以下规律:不管南北半球,还是海洋陆地,等温线向高纬弯曲,该地的气温就比同纬度其他地区要高。由此可知,F、H两地的气温比周围地区要高。读图可知季节是冬季,但F、H两地的气温比周围地区高,就说明F、H两地海拔比周围地区要低。根据定位可以判定F、H处在汾河谷地。类似的问题还有丹江口水库出口处和北京两地的平均温差约为8℃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京津地区水资源短缺的自然原因和社会原因分别是什么等。

第四步,审“怎么办”。

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一定地区的地理环境有其特殊性。人类必须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规律开发和利用地理环境,这是由自然条件和自然规律的客观性所决定的。所以关于人地关系的命题,如与人类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土地资源问题、水资源问题等,是高考命题的永恒热点。这些问题着重考查考生对某区域发展或者国土整治措施的掌握情况。以此向我们传递一种信息:人地发展关系中正确的价值观——资源、环境、经济、社会要和谐发展。

例4.如果(河西走廊)农业开发强度超过右图自然条件的承载力,分析将会产生什么环境问题。

解析:我们知道,河西走廊深居内陆,地处干旱区,降水稀少,祁连山上非常有限的冰雪融水和夏季少量的山地降水是人类生活和生产赖以生存的基础(这是地理高考考查的热点之一)。如果这里的农业开发强度超过水资源的承载力,耕地将得不到足够的水源灌溉,加上强烈的太阳辐射、蒸发和风力侵蚀,将出现环境问题——土地荒漠化。这就既考查了地理基础知识和考生的基本技能,同时又给考生以价值观的教育,这是近年来高考地理命题的一大特色。

二、分析题型——有的放矢

目前,地理高考综合题基本上分为填空、简答、分析、阐释(或说明)、对比等题型。研究各种题型的标准答案及答题要求,有利于考生答题时有的放矢,节省时间,提高分数。如填空题的答案具有唯一性,要求简洁准确,运用具体的术语,而且越具体越好。现举一例说明:

黄土高原生态非常脆弱,______问题极为严重。治理该地区自然环境问题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是_______,治理方针是_______。

参考答案:水土流失 小流域综合治理 平整土地——保塬;种草护坡,修筑梯田——护坡;打坝淤地——固沟

下面着重谈谈简答题、分析题、阐释(或说明)题和对比题的答题技巧。

1.简答题

简答题一般在题干中出现“简要回答”或“简答”,“简要叙述”或“简述”,“扼要回答”或“简单评价”等字眼,这类题目一般答出要点即可,但要点要全面,条理要清楚。一般地说,凡是问“是什么”的试题,只要求依据试题的条件正确答出审题结论即可。

例1.(2007年高考地理江苏卷第35题)发源于祁连山的弱水经河西走廊,最终流入内蒙古自治区境内。读“河西走廊弱水流域简图”(如右图)回答问题。

请简要评价该流域所在自然区经济发展的自然条件。

解析:根据审题我们知道,这道题目以“河流流域”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地理原理和主干知识的识记和理解。湖泊萎缩、荒漠化、沙尘暴等是该区域最突出的环境问题,评价该地自然条件,一般从气候、地形、水文、土壤、植被五大要素进行有侧重点的分析:有利条件:矿产(能源)资源丰富;草场广布(草质优良);光照条件好。不利条件:气候干旱、水资源缺乏;生态环境脆弱。

类似的问题又如:“简要回答修建青藏铁路的主要困难”,可以回答为:①高寒缺氧;②冻土广布;③生态脆弱;④地质地形条件复杂。

2.分析题

如果题干中出现“简要分析”、“简析”、“分析”等字眼,这样的题目属于分析题。对于此类题,组织答案时,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析要具体,思路要明晰,逻辑要严密。凡是有关“为什么说”的分析性问答题,不仅要正确回答结论,而且要回答结论的成因,要言之有理。

例2.(2007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Ⅰ第40题)读图(如上图)回答问题。

说明燕京城城址选择的有利自然条件。

解析:分析影响城市区位的自然条件应从气候、地形、水文等几个方面考虑。(参考答案见本期第80页)

3.阐释(或说明)题

描述和阐释事物是2005年高考大纲新增的能力要求,也是近两年来的重要考查点,具体要求如下表:

对于阐释(或说明)题,首先要把图中看到的信息和题目的要求与原有的知识储备有意识地建立联系,快速地组织起答题的思维线索;其次组织的答案要有理有据,逻辑关系正确。

例3.(2007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Ⅰ第40题)读图(如上页图)回答问题。

说明燕京在区际联系中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解析:解答该题要仔细看图,详细作答。(参考答案见本期第81页)

4.对比题

对比题主要考查考生的对比分析能力和基础知识是否扎实,组织答案时要做到线索清楚,要点全面。

例4.读右图,完成下列要求。

(1)近年来,甲、乙两处湖泊面积不断缩小,其原因有何不同?

(2)比较甲、乙两图中河流补给类型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原因。

(3)甲、乙两地所示地区的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何显著差异?

解析:首先根据经纬度判断甲、乙两处湖泊分别是咸海和洞庭湖,这两个湖泊近年来面积逐渐缩小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咸海面积缩小的自然原因是全球气候变暖,蒸发增强;人为原因是沿河地区大量引用阿姆河和锡尔河的水灌溉,使得入湖水量减少。洞庭湖面积缩小的自然原因是上中游水土流失,泥沙淤积;人为原因是围湖造田。甲、乙两图中河流补给类型的不同之处和原因是:咸海所在区域属于内流区,受气温季节变化的影响,该区域河流补给主要是冰雪融水和少量的山地降水;洞庭湖处在季风区,受降水季节变化的影响,该区域河流补给主要靠雨水和少量的地下水。咸海地区深居内陆,气候干旱,外力作用主要是风力;洞庭湖地区处在季风区,降水丰沛,外力作用主要是流水。同学们在回答这类题目时要注意回答全面。

总之,要使自己组织的答案完整全面、逻辑严密、所用术语正确,需要平时加强训练。一要多注重发散性思维,答题时注意“点”化,注意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二要多注重逻辑思维,并将思维过程用文字加以表述。

猜你喜欢
综合题答题审题
一次函数与几何图形综合题
精审题,明立意,读懂童话
准确审题正确列式精确验证
七分审题三分做
再三审题,由表及里
圆周运动与抛体运动的综合问题求解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