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理论发展模式及其基本特征

2008-04-30 04:13黄耀明
关键词:社会工作专业化

黄耀明

〔摘要〕从1915年佛雷斯诺(Abraham Flexer)在其《社会工作是专业吗?》的论文中质疑社会工作的专业性至今,社会工作的理论发展模式由追求专业化逐步走向了专业化的反思。在从经验取向迈向科学性的工程中,社会工作的理论体系建构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重用。在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已由民间呼吁进入了官方话语的当下,探讨社会工作的理论发展模式及其基本特征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价值。

〔关键词〕社会工作;理论模式;专业化

〔中图分类号〕 C91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8-2689(2008)01-0006-04

一、研究的问题

在国内引入和快速发展社会工作的十几年中,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建设宏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的决议无疑标志着社会工作发展已由民间呼吁进入了官方话语。在这种背景下,民政部、人事部、劳动部、中组部等中央各部委纷纷针对自己的领域研究和推动着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发展。作为先行者的广大社会工作教育界肩负起传递一整套专业价值、知识体系、实务技能和造就一批愿意奉献于社会工作以增进人类福祉人才的使命。然而,国内目前有两种倾向对于社会工作的良性和健康发展是有害的。一种倾向就是简单地将社会工作视为社会学的应用或应用社会学的一个分支,这一误解被体制化——社会工作成为社会学的一个下属学科。[1](1)另一种倾向就是简单地把社会工作等同于中国特色的民政助人工作,从而在实务取向的遮蔽下忽视社会工作的理论指导和价值建构。要回应和纠正这两种倾向并不复杂,甚至有些问题会随着社会工作专业的逐步发展得以解决。因为社会工作不仅仅是以社会学为基础的,它还借用了心理学、生物学、人类学、伦理学和医学等理论,同时也繁生了诸多自己的实务理论。另外社会工作融知识、价值和技巧为一体,以其独特的价值追求和促进社会改变、增进人类福利的宗旨极大地区别于传统的民政工作。问题是这两种错误倾向直接影响到社会工作的社会认同感,直接危害到社会工作技巧实行中服务对象的切身利益,直接阻碍了宏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因此,系统厘清社会工作的理论发展模式和基本特征就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社会工作专业性和科学性的质疑肇始于1915年佛雷斯诺(Abraham Flexer)在其《社会工作是专业吗?》论文中认定社会工作尚构不成一门专业的争辨,其主要观点是社会工作并非建基于科学知识的实践。两年后,芮奇蒙德(Mary Richmond)写出了社会工作界的第一本专业书籍《社会诊断》(Social Diagnosis)或多或少反映了社会工作者对专业追求的渴望。直到1957年,格林伍德(Emest Greenwood)才在其《专业的属性》一文中用系统化理论体系、专业权威、社区认可、伦理守则和专业文化五个指标肯定了社会工作已是一门专业。虽然,一些社会学家如卡尔桑德斯(Alexander M Carr-Saunders)、陶仁等都认为社会工作只是“半专业”而已。然而,这无损于社会工作成为一门专业的自信。[2](1)在百年的社会工作发展历程中,社会工作代表的是一种基于人本主义的责任和关怀,体现为立足科学知识、回应不同社群的需要并寻求社会的积极改变和制度安排,其对社会稳定和促进人类公平发挥的作用已被众多社会所认同,但由于其助人活动的实务取向一直主导着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与建构,长期以来重实践轻理论的发展路径极大限制着社会工作的专业地位。对于注重实务经验取向的社会工作专业人员来说,理论的研究、检视可能被认为并不怎么重要。事实上,社会工作理论不能孤立于实务工作之外,社会工作实务也离不开理论的指引。对于社会工作者来说,实际上任何形式的助人实践过程都蕴涵了某种知识,只不过这样的知识呈现的方式不同。理论的意义在于预测和解释服务对象的行为,提供关于服务对象问题领域的一般化判断,为干预活动提供结构和秩序,辩识实践情景中的知识缝隙。[3]进一步说,社会工作理论在引导社会工作者的助人过程中如何做,为何那样做,什么时候适合做什么,在哪些机构和处境中做,评估自己做得好不好等环节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社会工作理论发展的主要模式

社会工作理论无疑是关于社会工作的各种知识模式的总称。考察社会工作理论的发展历程及框架,其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为社会工作的理论和社会工作的理论。为社会工作的理论关注的是人与社会的本质、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联。社会工作理论则涉及社会工作的本质、目标、特色和过程。至于社会工作理论在社会工作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与功能,有学者认为社会工作理论可以解释人的行为与社会过程,确定社会工作者将要协助解决问题的性质与原因。社会工作理论还根据其对行为与社会问题的性质与成因所做的解释,设定社会工作过程的工作目标,为达到目标提出一整套实务工作方法、技巧及模式。[4](60)在社会工作的助人过程中,个人经验具有生动、具体等优点,但它主要是种覆盖有限时空范围的表现知识,不能为社会工作提供一般性的、理性的指导。在社会工作领域,诸如心理分析理论、认知行为理论、系统生态理论等,它们对大体相同的对象与问题作出了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解释和说明,也提出了不同乃至相反的工作目标和工作模式。选择不同的理论,就可能意识着对同一类对象和问题作出不同的界定,设立不同的工作目标而采用不同的工作方式,最后产生不同的工作效果。因此,对于社会工作者来说,对不同的社会工作理论模式进行研究、验证和选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里重点考察三种较有代表性理论模式来讨论他们的共同特征:

(一) Payne的三分模式

Payne将社会工作理论分为三类:(1)反思性——治疗性理论将心理动力理论、人本主义理论、角色/沟通理论和危机调适与介入理论等纳入其中,认为社会工作的贡献在于增进和帮助案主成长和自我实现,努力实现个人、团体和社会可能拥有的最大福利。社会工作的治疗作用使得人们获得能力以控制自己的感觉和生活方式,能够克服或摆脱痛苦与不利的境况。(2)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理论则将激进的理论、反压迫、社会行动的理论和赋权的视角归为一类,强调社会工作应致力寻求社会合作和社会互助,从而让最受压迫和最弱势的人们可以获得控制自己生活的能力,社会工作要尽力增强人们参与学习和合作过程的能力,这一过程会创造出所有人都可以拥有并参与其中的体制。要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路径就是进行重大的社会变革,否则难以全面提升被压迫者的生存机会。(3)个人主义——改良主义理论涵盖社会发展理论、系统生态理论、认知行为理论、任务中心理论等视角,认为社会工作是向社会中的个人提供福利服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努力进行社会变革使之更为平等,或通过个人和社会实现个人或社会目标是社会工作的宗旨。[5]

(二) 大卫·豪(David Howe)的四分模式

Howe从激进与非激进、客观与主观两个重要维度出发,将社会工作理论归类为四个模式(或称范式):激进社会工作、马克思主义社会工作、阐释主义社会工作和功能主义社会工作。四个模式下的社会工作承担的角色不同,分别为启蒙者、革命者、意义追寻者和修补者。传统社会工作强调的是对现有结构的纠偏,从而实现各个有机体的正常功能,其中包括心理动力理论、认知行为理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工作凸显的社会问题是因阶级冲突、矛盾和斗争而导致的,因而需要从赋权、倡导或社会运动的角度出发促进社会的变迁,从而提升人们的福利。阐释主义社会工作包括标签理论、沟通理论和人本主义,强调了互动和理解对于个人改变的重要性。激进社会工作是从激进人本主义或女性主义的角度致力于寻求改变。[6]

(三) 何雪松的四个传统模式

何雪松博士在《社会工作理论》中对前两者的归类模式进行了梳理、批判和反思,认为Payne的归类方式不甚清晰,有较武断的成分,而Howe的模式在激进社会工作和马克思主义社会工作上具有较大的含糊性,因为对这两者确实难于有很好的辨别。他提出了四个传统的分类模式:实证传统、激进传统、人本传统和社会建构传统。[1](11)实证传统坚信社会工作的知识是建立在自然科学的方法之上,理论可以经由科学方法证明其有效性而推至更大的人群,这一模式包括心理动力理论、认知/行为理论、生态视角和系统视角。激进传统主张从结构的层面推进社会变迁,包括赋权视角、结构视角和女性主义社会工作。人本传统从全人的观点理解人与环境的互动,提倡在助人过程中尊重个人对自己经历的理解,相信每个人内在的改变潜力,包括存在主义视角和灵性视角。社会建构传统强调知识是社会建构的,变化的动力来自发现、讲述新的故事或探索服务对象的优势,包括优势视角、叙事治疗和寻解治疗。当然,这样的归类也是一种初步的探索,因为其中的各个模式之间具有较强的兼容性。

综上所述,考察社会工作理论的各类模式基本涵盖三个比较独立的传统。一是实证主义的传统,这个指向与社会工作试图把自己建构成一个可观察、可研究、有证据的科学性专业有关,16世纪英国济贫法的出现及稍后在美国、加拿大和欧洲各国设立的社会安全机构都把社会工作的实务发展比对为法律或行政管理一样去推行,其中就是要撇开对社会工作纯理论建构的质疑。二是社会主义的传统,强调以集体或社会行动的方式进行社会改革、社会批判及社会干预,以协助多数弱势及受压迫的社群。三是社会治疗的传统,如心理动力理论、认知/行为理论、生态视角和系统视角等框架,强调协助个人或社会处理所遇到的困境和问题。

三、社会工作理论发展模式的基本特征

毋庸置疑,特定的理论在社会工作界都有特定的利益群体,他们都致力地让我们接受某种理论而影响我们对社会工作的本质和实践的认识。因此,Payne强调理论的选择和应用是“政治性的”,这背后涉及意识形态、哲学理念、实践情景、机构情景和财政政策的差异。在实际的助人过程施行中,社工们往往容易在实践中以一种不自觉的方式含混地使用各种不同的理论知识,他们甚至会形成自己的特定的知识框架,但这未必能清晰地表述出来。就是从实践到理论,又在实践中反思理论的特质使得社会工作理论建构的一个重要路径是将这些未能清晰表述的经验转化为专业的话语。

当然,纷繁复杂的社会工作理论模式中存在着一些共同的特征,讨论这些特征在很大程度上有时比我们常常去强调它们的差异还要重要。这些特征本来就源自于社会工作所实施的具体社会背景和社会文化之中。社会工作理论中新兴的理念因应不同的社会处境以各种方式出现,并经过本土化的历程,经调整而进入社会工作的传统架构。有些理论之所以未被完全本土化,是因为其并未能适切地处理社会工作某些时期中某些重要的特征。因此,讨论社会工作理论发展模式的一些基本特征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社会工作理论的时代和现实性特征

社会工作在西方国家发展的百年历程中,一直是执着于回应社会问题和弱势群体的困境而产生和发展的。因此,从实际的助人实践中建构起来的社会工作理论经历了一个由没有理论指导到自觉采用理论指导、从指导理论的单一化到指导理论的多元化、从主要借用心理学的理论到尝试使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学科视角的发展路程,具有明显的时代和现实性特征。上个世纪20年代以前,社会工作专业理论影响几乎完全来自于社会学或政治经济学,社会工作者的行动被称为是一种“助人的艺术”。他们重点聚集于实际的助人活动而忽视了理论的反思和专业话语的建构。20-30年代社会工作为了突显自己的专业属性和科学性,片面强调自身的临床实践与专家身份。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理论的强大影响下,社会工作经历了一个被大卫·豪(David Howe)称的“精神病学的洪水期”。[7](124)30年代之后,随着社会对精神分析视角的质疑和社会工作者自身对专业的反思,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理论再度进入社会工作领域,使之专业学科基础开始趋之多元化。40-50年代,整个社会学界由于美国社会表象繁荣的影响,功能主义主导着社会学科的同时也影响着社会工作实践和理论的建构。功能诊断学派随之兴起,这一观点认为社会工作机构的功能是由社会中的份子所决定的,它是为了达成某种社会目标而设立的。60年代以后,社会工作开始严肃反省自身的专业主义本质,如季尔伯特(Neil Gilbert)就指出社会工作是一个“不完整的专业”,因为社会工作的发展重在服务而过分忽视福利。这种自觉的结果使得社会工作再次展现其介入社会发展及变迁的功能,政治学、经济学、公共行政理论广泛应用与社会工作领域(王思斌,2004:124)。⑧进入70年代以来,福利国家的扩张逐渐面临来自左右两派的挑战,尤其以美英两国最为典型。这些挑战包括对福利国家官僚化、大政府、财政危机、合法性以及道德适当性的指责,这种反福利的浪潮在70年代末达到顶峰。在社会工作领域中,人们开始把个人及群体问题的归因放到家庭、社区乃至社会的环境适应上,来自物理学和生物学的系统论和生态论也进入了社会工作的理论框架,并且成为影响一时的治疗取向理论。直到80年代以后,社会工作理论的时代和现实性特征更是突显无疑,多元化和批判性成为当下社会工作理论建构的主流。西方马克思学说、女性主义思潮、后现代主义思潮、社会建构理论等成为社会工作者助人实践重要的理论分析工具。

(二) 社会工作理论的文化性特征

在所有社会科学的学科中,社会工作几乎是最具本土化色彩的,建基于实践和经验之上的理论,自然也就具有非常显著的文化性特征。由于社会工作要面对具体的社会问题,而且这些问题又是独特的,它受着具体的社会情境的影响或制约。因此,社会工作比较注意社会的文化性,即在某种特定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社会文化传统的背景下开展工作。在西方社会文明的土壤中发展起来的社会工作理论更多聚焦于个人权利的重视和个性张扬发挥,其社会服务自然也从残补式政策发展到制度化模式。而中国社会有其特定的传统文化内涵,内敛和含蓄成为中国人处理问题的指向,人们在面对困境时并不能及时和主动地寻求外在资源的帮助,他们觉得个人权利并不是最重要的,做为家庭及社区关系网络中一份子,应担负的责任及义务甚至于忍辱负重乃是一种美德。如心理动力理论在实施于中国人的问题解决中,就会遭到被冷落或驳斥的境遇。对于社会工作理论的建构来说,文化架构的差异性是必须引起足够重视的。因为西方社会工作理论更多地倾向于分离人类和诸多社会问题的不同层面,而非寻求综合性的社会服务供给。鼓励多元化及强调差异性成为西方社会工作理论发展的主要倾向,而中国本土的文化传统是力争在不同的阶层中建立起一种有效的连接并避免冲突。如精神分析理论、心理动力理论和叙事治疗等治疗模式更多地施行一城市社区,他们将西方非指导性技术转化成文化上较能接受的权威主义取向。但从近几年的实务历程考察,这些模式由于提供可行的模式和适当的训练,尤其在农村发展和社会变迁中作用而倍受质疑。

(三) 社会工作理论的反思性特征

反思性应该被视为社会工作实践与理论的本质。在西方国家社会工作专业百年的发展历程中,曾经受到过分强调专业主义、治疗性目标等倾向的困扰而被指责,正是这种反思性才使得社会工作者在助人过程中重新检视自己的专业使命,巩固和回归社会工作当初对追求人类公平和正义目标的主题。在不同的时代和社会现实处境中,确实没有一个理论或视角可以整全回应和解决所有的问题和困境。每一个理论都在自己的时代脉络中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方法解决特定的问题而无法穷尽一切,保持反思性是社会工作专业跨越文化与国界栏栅的重要特质。任何把社会工作等同于有爱心的助人活动和现存的社会服务的倾向是错误的,其实社会工作的本质应该超越现存社会服务的框框,是应该按社会工作的目标及价值观,及因应时代处境的需要而去建构的。[8](461)面对纷繁复杂和不同流派的社会工作理论模式,要回应不同处境中的服务对象的具体问题,秉承社会工作特有的专业价值观与追求,保持反思性是非常重要的。无论是心理动力理论、认知行为治疗理论、系统生态视角、社会发展视角、存在主义、灵性视角、结构视角、赋权视角、女性主义视角、叙事治疗、寻解视角和优势视角都是不断的实践和反思中成长丰富起来的。传统证据为本的助人实践已经被证明是有局限性的,因为社会工作者所面对的具体处境并不能以既定理论所期望的方式呈现,现实和问题是零乱的、非决定性的,因此需要社会工作者实践的智慧或是默而不识的知识。强调实践中的反思和反思中的实践也就成为社会工作者施行助人活动的重要守则,所有的社会工作者都应该成为反思性的实践者,而非经验指引或理论指引的简单使用者。

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建设宏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决议预示社会工作专业在今天中国的发展已经上升到自上而下的轨道,如何在尊重社会工作作为国际性专业学科的前提下结合中国特有的文化处境建构一套适合本土的理论,是我们必须积极反思和行动的主题。经过十几年来的探索与发展,作为社会工作的后续发展国家,有效借鉴西方先进经验,看齐社会工作发展的国际前沿是必要的,它能促使我们在构筑中国本土社会工作制度化和专业化的进程中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学科性。同时我们更要立足于中国实际的处境和文化总结出新的理论和创见,致力于从不同的认识论出发去建构和整合具有广泛解释力和社会工作理论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何雪松.社会工作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林万亿.当代社会工作理论:批判的导论[M].周玫琪等译.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5.

[3]Walsh, J. Theory for Direct Social Work Practice, Brooks/Cole, 2006.

[4]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5]Payne, M. 现代社会工作理论[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6]Howe, D. An Introduction to Social Work Theory, Wildwood House, 1987.

[7]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8]阮曾媛祺.迈向21世纪香港社会工作的趋势、挑战与使命[A]. 何洁云. 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新趋势[C]. 香港:八方文化企业公司出版,1999.

(责任编辑:左鹏)

Development Pattern of Social Work Theory and Its Basic Characteristic

HUANG Yao-ming

(Z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Zhangzhou 363000,China)

Abstract: Abraham Flexer questioned the specialization of social work in 1915 through the paper “Was Social Work Specialized?”, and until now, development pattern in social work theory has moved from the pursuit of specialization to the reconsideration of specializ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work theory system played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from experience-oriented to scientific.Now, development of social work in China had be appealed from the folk to the official, so discussion on development pattern in social work theory and its basic characteristic has much academic significance and realistic value.

Key words:social work; theory pattern; specialization

猜你喜欢
社会工作专业化
劳动教育课程的常态化、专业化还有多远
基于学科教学能力提升项目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心得体会
幼儿园保育员专业化现状调查与分析
区域教学视导: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助推器
我国航天航空产业专业化水平测算与分析
我国航天航空产业专业化水平测算与分析
结构性嵌入:社会治理视域下强制隔离戒毒“民警+社工”工作模式研究
社区退休老人的老有所为与社会工作介入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需求与服务研究
以社会工作视角解决四大国有控股银行服务质量提高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