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生命视界下的语文课堂文化建设

2008-05-14 10:29袁爱国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8年3期
关键词:语文课堂生命文本

袁爱国

语文教学的魅力和每节课堂的温馨记忆有关,和质朴细腻的生命体贴有关。生命化,是语文课堂文化建设的根基和灵魂。有文化意义的语文课堂,一定是充满生命激情、显示生命质感的课堂。生命视界下的课堂的实质是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掘师生的生命价值,赋予课堂教学以生命的意义。

课堂文化是“课堂教学中的规范、价值、信仰和表意象征符号的符合体”①。语文特有的学科特点赋予语文课堂以独特的文化特点。语文课堂文化是在语文课堂中形成的师生共同遵循的一种课堂精神、教学理念、规范及学习语文的一种环境。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呼唤生命视界下的显在文化与潜在文化的融合,从而建设生命在场的和谐文化。

一、山的稳重:追求生命的高度,建设语文课堂的显在文化

所谓显在文化,是指能够直接观察的或是该社会成员谁都知道的文化层面,语文课堂的显在文化,包括以国家正式文件的形式被明确规定下来的,如教学大纲、教科书等,也包括课堂中约定俗成的、符合社会要求但并无明文规定的那些行为方式以及表意象征符号等。②着力于生命高度的追求,语文课堂的显在文化的特质体现为:扎实、朴实、厚实。

1.教学内容的明晰化:追求扎实的语文课堂文化。

语文课堂显在文化的建立首先在于知识地位的确认与明晰。知识的传递需要文化的规范,生命的提升需要知识的积淀。李海林认为:“语文知识创新是语文课程改革的突破口。从实践上看,教学方法的本质就是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因此在课程与教学内容没有变化的情况下,单方面展开教学方法的改革,实际上是玩空手道。”③语文知识的学习,伴之以理性的引导,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生命基础的基石。

作为文化过程的语文教育,通过规范的语言文字训练,规范的课堂指导,帮助学生认知发展是必然的。语文课堂传递的语文知识,例如字的正确读音、字形的正确书写、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以及写作各种文体的规范要求等等,表现出的都是不可更改的显在文化。语文课堂教学的目的之一是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掌握人类积累的语言文化遗产,因而,课堂上的知识教学必须有一系列的明确要求,注重有效性。

2.教学过程的规范化:追求朴实的语文课堂文化。

一个正处于成长期的学生行为习惯需要规范的引导。语文教师结合学生的文化接受水平和认知心理发展水平,有针对性地施以切合学生认知结构的文化影响,使学生顺利地将知识接受并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显在的语文课堂文化给予学生的是生命的必然养料。

语文课堂文化,包括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教师文化,主要是教师的规范文化,目的明确,就是通过自身充分的表达,使学生内化为自己的规范文化。在信息化社会中,学生的文化多样庞杂、良莠不齐。教师的规范文化主要来源于国家法定的书面文字系统,相对而言,规范、纯净、单一。因而,在语文课堂上教师会以规范化的标准要求学生,有利于纯净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材蕴含的传统价值观念,也必须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对话来完成,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经典文本的解读,写作中规范价值取向的导引,实现境界的提升,使正处于成长期的中学生的价值取向与正确的社会价值取向相一致。

3.教学思想的敏锐化:追求厚实的语文课堂文化。

语文新课标倡导人文性,于是不少课堂随意生成,无限拓展,与课堂教学目标背离,教学的有效性大大降低;或者媚俗搞笑,纯粹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而制造笑料,丧失了理性的思考和情感的体验;乃至抛却文本,形式主义的活动频繁,忽视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基本属性,语文课堂的显在文化逐渐淡去。鉴于此,我们给予语文课堂一些思想,激活思维通道,强化思辨色彩,显然有利于丰厚语文课堂的显在文化。

思想:让教师“不跪着教书”,让学生的脊梁挺得更直。一个有思想的语文教师,不会囿于教参的解读而束缚学生的思想,窄化学生的思维;一个有思想的语文教师,不会只是将目光停留于学生每次检测的分数,围着无数试题殚精竭虑;一个有思想的语文教师会用思想的火炬点燃青春的激情,让他们挺起胸膛,卓尔不群。

思维:让课堂更加充实美丽,让学生的发展空间飞舞灵性。一个精妙的问题,如一粒石子投入湖心,激起思维的涟漪向宽阔的空间弥散;一个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想象空间或意义领域,让学生的思维多向发展,在自由思考的灵性空间生发智慧,锐意创新。

思辨:让教师教得安心、舒心,让学生学得放心、开心。我们只要留心一下,无论是于漪、魏书生等语文教育家,还是“新生代”优秀语文教师,他们美丽而又充满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都源自于深厚的学养,源自于自身强烈的思辨意识。他们不人云亦云,不邯郸学步;而是择善而从,自出机杼。

二、水的灵动:抵达心灵的深处,建设语文课堂的潜在文化

生命的滋润更需要心灵的关怀,课堂文化的主角是学生,因而课堂文化是关于人的文化。出于成长关键期的中学生更需要心灵关怀。温馨、柔软才能真正抵达内心。叶澜教授指出:“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语文课堂文化以其学科的特点,更赋予了人文关怀的一面。

所谓潜在文化,指体现社会特色的行为与思考方式的自明的前提与价值观,一般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④潜在的语文课堂文化灵魂就在于心灵的关怀,在于赋予语文课堂以诗意。

1.走进文本,倾听文本的声音,引领学生在语言的丛林里漫步。

诗意的语文应让学生倾听文本声音,在语言的丛林里散步,或驻足观赏,玩味咀嚼;或闲庭漫步,心心相印。正如王尚文教授所说:“书面语的阅读只有还文字以声音,才能在倾听中找回生命的气息,找到心灵的感觉。”⑤倾听文本首先需要给学生以充裕的阅读文本的时间,“走马观花”式的阅读只能是浮光掠影,一知半解,甚或不解。不少教师在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时,往往贪多求全,在应接不暇的文本与超文本(音乐、电影)切换过程中,容不得学生让目光停留片刻,让思绪舒展开来,细细品味,慢慢咀嚼;于是这些快餐成了“夹生饭”,学生消化不得。有的教师或者在阅读教学拓展延伸环节,往往链接许多资料,文本展示后,学生甚至连短暂的视觉停留时间都没有,因而内心文本的图景是模糊的,自然思考流于肤浅,更遑论提升语文素养。

2.激发灵感,催生教学机智,基于教学现场的即席创作。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师、学生、文本以及教材编者之间的对话是交互生成的,因此,教学不是一个演“教案剧”的过程,而是完善并再度创造师生共在的精神生活的范本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偶发事件的处理以及对于生成性教学资源的利用,往往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机智。机智包含着敏感性,是一种全身心的、审美的感知能力;语文课堂的教学机智则应是基于言语实践的即兴投入的审美感知和创造。

3.鼓励表达,热爱写作,让写作成为生命自由呼吸的窗口。

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我们不妨这样表达:“我写故我在!”而其第一要义便在于教师能否“下水”写作,很难想象,一个不勤于写作甚至很少写作懒得写作的语文老师,怎能培养出热爱写作的学生。同时我们要切实关注孩子们的生命轨迹,把学生放在习作教学的主体地位。写作是师生互动对话的生命过程,也是学生之间、学生与文本、学生与自然、学生与社会对话的过程,引导学生在写作中发现自然、发现自我、发现社会,让他们自由地、自主地、自发地写,用自己的心灵写,让作文展示青春花季的心声,从而提升作文教学的品质。

三、水木清华:追求生命的和谐,建设生命在场的语文课堂文化

“水木清华”是清华园内最引人入胜的一处胜景,其间有一副名联:“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都非凡境,窗中云影任东南西北去来澹荡洵是仙居。”清华园的文化魅力不仅体现在优雅的自然环境中,更在于其课堂文化彰显了蓬勃的生命力。

生命在场的课堂文化本质上就是建设和谐的课堂,因为它更关注学生的本质需求,更有利于师生的情感交融。

1.生命在场的语文课堂文化——在思与诗之间。

我们所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充满灵性与活力,具有独特的情感和智慧。因此,需要语文教师不断地浇灌和呵护学生与生俱来的灵性和好奇心,关注学生独特的生命感受,引领学生走近语文,走进文本。

语文,应追求“诗”的灵性飘逸与“思”的深邃宽广的融合;语文,既有字词句篇的感知品味吟咏讽叹,又有思接千载心连宇宙的深思熟虑;语文,不仅引导学生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也要关注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和探究能力的激发。语文学习,便是在诗与思之间确认生命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2.生命在场的语文课堂文化——倾听生命拔节的声音。

《现代汉语词典》中这样解释“倾听”:“细心地听取(多用于上对下)。”审视我们的课堂教学,似乎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倾听,而要让对话教学走向纵深处,并非把学生培养为忠实的听众,更应强调对话情境中教师的倾听:

倾听是一种民主的氛围,消解师道霸权,放飞学生心灵,沟通无限,时时使师生交往气氛融洽、精神愉悦;倾听是一种真诚的谦虚,蹲下身子,眼睛平视,敞开心扉,心领神会,没有矫揉造作,没有故作姿态;倾听是一种热情的期待,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个性差异,饱含期望的等待,会促成心灵的共鸣;

倾听是一种欣赏和尊重,欣赏是一种风景,尊重是一份赤诚,互尊互爱的课堂如沐春风,其乐融融;倾听是一种宽容和包含,海纳百川,兼容并蓄,这是一种真正的互惠,实现一个灵魂对另一个灵魂的亲合……

从某种意义上说,只要教师在课堂上能够真正尊重学生生命的独立品性,呵护学生生命的成长过程,倾听学生生命的自由感悟,共享学生生命的真实体验,便不难营造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

3.生命在场的语文课堂文化——教学机智的结晶。

加拿大教育家马克思·范梅南将机智定义为“充满思想的行动和充满行动的思想”⑥,语文课堂教学机智的催生和深化,必须强调语文教师思想的“在场”,倡导教学反思,从而提升专业化水准。

每一个教师都会有自我感觉良好或自我感觉失败的上课经历,而这种感觉往往是瞬间发生的,其间激发的教学机智的火花,如果不及时地反思、总结、研究、深化,往往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丧失殆尽。潘新和先生指出,每一个教师都可以寻找适合自己的一种或数种体裁把“后教学”的自省写下来,这是教师的一笔丰厚的个人资产,教师教育人生和言语生命的见证。⑦

机智需要的是一个微妙的规范。机智要求我们能“读懂”或理解课堂的情境以便作出恰当的言行,并进而利用教学札记、教学案例、教学随笔、教学评论、课堂叙事等形式及时地总结写作,这样可以帮助我们积累教学机智,丰富教育智慧。

如果说显在的语文课堂文化赋予了学生以广博的学识、理性的光照,那么,潜在的课堂文化赋予学生以心灵的关怀、诗意的萌发,追求山的稳重与水的灵动的课堂文化,正体现了显在课堂文化与潜在课堂文化的结合。建设生命在场的语文课堂文化,为师生的发展奠定基础,促使他们完成人格的自我塑造,这也是深度的语文课堂文化所应该的追求。这种对生命的叩问,才是语文课堂文化的本真。

————————

注释:

①吴康宁:《课堂教学社会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②④钟启泉:《现代课程论》(新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③李海林:《语文课程改革的进展、问题及前瞻》,《语文建设》2006年第3期。

⑤王尚文:《语文教学对话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⑥马克思·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⑦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作者通联:江苏翔宇教育集团宝应县实验初中]

猜你喜欢
语文课堂生命文本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