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 篇

2008-05-27 08:22于小璇
中学生天地(A版) 2008年5期
关键词:乒坛王皓马琳

于小璇

一个多世纪前发明这种桌上网球(Table Tennis)的英国人肯定没有想到,这项运动会在遥远的东方大国——中国落地生根,发展成为中国的国球。

乒乓球:“善变”的运动

一变:器材

最初的乒乓球,真正就是table tennis,就是在一张不大的台子上打网球,用的也是网球拍。在一百多年的漫长演变中,球从网球历经空心的小皮球、空心塑料球,逐渐发展为现在直径40mm的空心塑料白球;球拍则从网球拍历经木板、单面胶皮球拍,发展成为现在针对不同握拍方式、技术特点特制的多种类型球拍。

二变:时间

乒乓球比赛兴起之初,组织者和选手对比赛时间都缺乏掌控能力,只能硬性规定比赛时间。于是在1949年的斯德哥尔摩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女子单打决赛中,双方选手出现了“磨时”现象,创造了乒乓球比赛史上最低 “8:1,4:3,3:0” 的比分记录。

类似事件频发,世界乒乓球联合会一度取消了时间限制,结果,1963年在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举行的第10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罗马尼亚队巴奈斯对波兰队欧立克的比赛,两个人一上场就开始对搓,创造了两个半小时才结束一球的纪录,引起观众起哄;法国队与罗马尼亚队的一场比赛从上午10时打到下午6时还是平局,在裁判员限时无效后,只好由双方队长掷钱币决定胜负。

三变:技、战术

乒乓球技战术的发展最先得力于球拍的变化。第一次是1903年英国人古德发明的胶皮球拍。用胶皮拍面击球,增加了弹性和摩擦力,能使球产生一定的旋转,于是削下旋球的防守型打法应运而生。不少欧洲运动员凭借这种打法获得了世界冠军。

到了上世纪50年代初,奥地利人发明的海绵球拍结束了胶皮拍“号令天下,莫敢不从”的局面。根据海绵拍特点创造的远台长抽进攻型打法,具有正手攻球力量大、速度快、发球抢攻威胁大等优点。率先在世界比赛中使用海绵拍的日本运动员一举夺得四项世界冠军,打破了欧洲运动员的垄断地位。

随后亮相国际乒坛的就是以“快、准、狠、变”为技术风格的直拍近台快攻的“中国打法”。中国的第一个世界冠军容国团正是作为当时中国乒乓球运动员的代表,获得了1959年第二十五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男子单打冠军。

此后,乒乓球打法逐渐被推进到力量、速度、旋转和落点紧密结合、多元发展的新高度。各国的技、战术发展越来越细致,越来越呈现融汇的趋势。

中国队:孤寂王者

每到要介绍世界乒坛叱咤风云的名将时,总让我们这些做体育记者的感到无以名状的自豪。但是,近年来,伴随这种巨大的自豪而来的往往是莫名的失落。老瓦退役了,波尔缺席世乒赛了,中国乒乓球的“东方不败”让我们站在世界乒坛的点将台上快要无“外将”可点。只有我们的国手从未停下前进的脚步,整个国家队阵容齐整,人才辈出。

马琳——悲歌壮行

中国乒坛流行一句话,叫作“得马琳者得天下”。的确,连续三年的中国乒超联赛,不同的俱乐部登顶冠军,他们的共同点就是拥有马琳。然而,和他在国内比赛的“福星”效应不同,马琳在国际大赛上多次与冠军失之交臂。

尽管这样,马琳还是一如既往打着自己的球,而且越战越勇。3月刚刚结束的广州世乒赛上,马琳首发上场,以3比1完胜柳承敏立下头功,成为主帅刘国梁眼中不可替代的大将。

王皓——高歌而来

2004年时王皓还年轻,那年20出头的他第一次进军雅典奥运会。当男单决赛中国队只剩下他的时候,王皓没能把握机会,痛失金牌。王皓经历了成长的阵痛。2005年印度举行的亚洲杯冠军,2006年年初日本举行的亚洲杯冠军,年底的多哈亚运会冠军,让主教练和观众看到一个高歌而来的王皓,一个志在北京奥运收复“失地”的成熟王者。

回顾雅典以后成长的四年,王皓常以教练的话自勉:“是男人就要自己面对,自己去扛。”

张怡宁——“魔”音再现

2007年对这位“冷面女将”来说真的不是很顺利,大赛上表现起伏不定,同样反复不定的是一直困扰着她的伤势。然而,这个小小年纪就已经在世界乒坛叱咤风云的女队领军人物,从来都不是服软的主。从被媒体记者戏称为“不疯魔,不成才”的成长道路上走来的张怡宁,在2008年初终于“魔”音再现,为中国队夺得考比伦杯立下汗马功劳,实现了中国队在该赛事上的八连冠。

相信对乒乓球运动痴迷到近乎“疯魔”的张怡宁,只要把自己的状态调整好,必将在奥运赛场交出让大家满意的答卷。

王楠——08绝响

2007年12月,湖南长沙。王楠手捧重达10斤的“大王者”奖杯,高高地站在2007年国际乒联积分赛最后一站冠军的领奖台上。与年轻小将毫无掩饰的向上冲击力相比,王楠除了那份对于乒乓球不变的执著坚定,更多的是从容与淡定。

对于王楠来说,2008年的奥运会很可能就是她身披国服的告别赛。这位中国乒坛的“一姐”用她的球技、经验、执著和良好的心态为自己争得了北京奥运会的入场券,我们期待她的绝唱。

乒乓球故事

礼仪故事:请不要呼唤运动员的名字

时间虽然已经过去了12个年头,但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女双决赛的大逆转仍是当年一度有望夺冠的国手乔云萍最大的遗憾。当时乔云萍/刘伟一度在比分上领先邓亚萍/乔红,打到18比12的关键时刻,正当乔云萍接发球时,她的一个山东老乡大喊了一声她的名字,结果乔云萍一板轮空,她们最终被对手逆转。这场比赛后来被有的媒体列为中国奥运历史上最震撼人心的十大逆转之一。

中国乒协副主席、曾长期担任国家乒乓球队领队的姚振绪以此告诫观众:“观众给运动员加油的最好方式还是应该以鼓掌为主,尽量不要喊‘谁谁加油,因为人最敏感的就是自己的名字,在赛场上直呼其名的话的确会影响到运动员对于比赛的专注程度。”

裁军故事:封杀中国“雇佣军”

“到处都是中国人!”近年来,随处可见黑眼睛黄皮肤的中国面孔身披各国战袍征战在国际乒乓球大赛上。从亚洲到欧洲到美洲甚至是非洲,前中国选手的足迹可谓遍及世界。2007年的女子乒乓球世界杯赛上,16名选手中有13个中国面孔!到了2008年3月的世乒团体赛,国际乒联主席沙拉拉终于坐不住了,抛出对乒乓球运动员转会年龄作出限制的提案。

提案的内容是:只允许21岁以下的现役运动员转会其他乒乓球协会,而且需经过较长的等待期:15岁以下运动员3年,15岁到18岁运动员5年,18岁到21岁运动员7年。此外,这一规定不只适用于进过国家队的运动员,而且适用于所有有资格代表一个协会参加比赛的现役运动员。

如果提案通过,这就意味着,目前代表其他国家参赛的中国球员将面临大范围“裁员”。对此,我国男队主教练刘国梁认为:“从发展的角度来说,‘海外兵团只能在短期内帮助他们提高一点成绩,但是如果想长期与中国队抗衡,还是应该发展本国力量。”

然而,封杀令一出,首先可以预见的结果是中国队在乒坛更加无人能敌。这不禁令人担心,一旦出现中国队自娱自乐、“独孤求败”的格局,那么整个乒乓球项目会不会随之衰弱?封杀事件给我们的“国球”敲响了警钟。

猜你喜欢
乒坛王皓马琳
胡志平
我是小小绘画家
Limit Cycles by Perturbing a Piecewise Near-Hamiltonian System with 4 Switching Lines
乒坛儒将脱颖而出
马琳的打法:野性与狼性共存
马琳
“乒坛女神”郑怀颖
王皓国画作品
FromGrammaticalGendertoSapir—WhorfHypothesis
周恩来与“茅台酒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