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爱上语文课

2008-06-20 09:27鄢咏超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08年3期
关键词:文本情感语文

鄢咏超

衡量一位语文教师是不是好教师,主要是看他的学生是否热爱母语。作为一个汉语教师是否称职,要看其学生是不是热爱汉语。不仅是语文教师,各科的教师都应重视对学生进行热爱母语的教育。因为一个学生的语言学得好,即使他现在某些功课有问题,但将来也肯定会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

一、语文教育的灵魂——文化浸染——精神教育

语文,天生就有着文化的使命、文化的灵魂。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更要特别强调作为母语教育的语文课程在工具层面的文化探究,知识层面的文化传递,经典层面的文化积淀,精神层面的文化浸染和教学过程中的文化追求。而文化为人类所特有,文化的影响方式是长期积累性的、“润物细无声”式的,人们往往处在“日用而不知”的状态中。尤其是许多文化的东西都蕴涵在语文本身的语言文字和文学作品中,也隐藏在语文教育的整个过程中。语言本身就是文化,作为具有象形文字特色的汉语文教育更具有文化的内涵,更具有熏陶感染的特点。语文教育不仅是汉语言的学习和训练过程,更是中华文化浸染的过程。尤其现在,人们也越来越意识到中国文化是以情感为核心的“德性文化”,具有丰富的人文性。它始终以人为中心。关注的是人的情感、意志等方面。因此,语文文化教育的最高追求应当是精神教育。

二、语文素养(实质或内涵)——寻求文化意义

(一)语文课程——寻求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交融

当今时代,是一个急剧变化和似乎捉摸不透的时代,是一个混乱与整饬、沉沦与奋起、痛苦与欢乐、毁灭与创造并存的时代。东方与西方碰撞,传统与现代交融,伟大而步履维艰,浩繁而议论纷起。语文教育界,经过多年激烈的争论,有一个理念已逐渐深入人心:面向未来的语文教育,绝不能割断历史;面向现代化的语文教育,绝不能拒绝继承;面向世界的语文教育,绝不能抛弃民族化。因此,寻求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交融,是语文教育文化意义之首要。

当今时代又是一个开放的时代,文化的多样性已成为这个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语文既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就应一方面敞开心扉、广纳百川,吸收多民族、多方面的文化资源,使语文课程文化真正做到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拥有开放的文化视野;另一方面又当坚守语文课程文化的“基质”,树立起新时代语文课程文化精神的新境界,使学生真正获得现代化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

(二)语文文本“寻求人格原质和文化建构的交融体人格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是语文素养的核心内容。而“个体人格发展”主要是靠挖掘文本的文化意蕴来实现的。如今,人们在逐渐摆脱工具论课程观束缚的同时深刻地认识到,当语文新文本不再仅仅是作为技术性语言训练的工具而是作为文化主体存在的时候,它就承担起了文化建构的使命。汉语文教材的所有文本以其特有的汉语言魅力和内在的文化蕴涵及情感动力能够赋予个体生命以价值、尊严、自由、意义和独立人格,赋予汉民族以向心力、凝聚力、感召力和创造力。这就要求语文新文本以文化主体的自觉性建构一种生命形态的、过程性的、富有超越品质的文化运行模式,树立语文新文本的文化建构观。

(三)语文课堂——寻求问题生成和文化对话的交融

课堂教学改革也即教学活动本身的改革,它首先而且主要的任务是课堂文化的重建——这是核心、根本和终极追求。课堂文化是课堂教学的“土壤”,是课堂教学的活力之根和动力之源。而要形成符合新课改要求的课堂文化,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必须实现问题生成和文化对话的有机交融。

文化的本质就是意义的生成与创造。对话显现差异,差异产生矛盾,矛盾生成问题,问题导向发展。真理往往只有在无数的争议中方能显现。对同一事物,每个人的认知水平、认知程度各不相同,教学中借文化对话巧妙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能有效地为学生搭建生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平台。

(四)语文评价一寻求过程感受和文化品质的交融

语文素养的根本是语文品质,而语文品质的根本是文化品质。在语文评价的标准和方法上,应该更多地关注学习主体的学习过程及其主观感受。语文教学是一个文化品质的建构和形成的过程;一个使人不断获得自由、走向解放、展示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过程;一个自由、自主、自觉的文化主体的培育过程。

三、如何让学生爱上语文课

语文课有着挖掘不尽的潜力、无限发展的空间。笔者认为让人文性与工具性在语文教学中有机结合,将语文的特殊魅力尽情展现,使学生从内心深处热爱语文并为之倾注情感,使之成为最爱,这才是语文教学真正的成功。

(一)重视优化课堂教学的设计

语文教师更多的是需要考虑如何通过优化的课堂教学设计,运用富有激情的教学智慧,让所有的学生能学习、品味到原汁原味的文学精品,在愉悦中提高语文素养。例如,在文言文诵读教学中,对于朱熹“语录”。教师也可将“读”分为三个层次:读通文字、读出情境、读出形象,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强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教师也可采用图示法,将关键字、词展示出来,通过理解内容强化记忆;教师还可采用三步诵读法学习课文(一读感知,二读感受,三读感悟)……这些教学方法的使用都将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课堂上注意有价值问题的提出

迄今,有不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交流甚多,师生互动场面热烈,但在师生交流过程中,真正的有效问题(有价值问题)很少,这主要是因为师生对文本内容没有形成真正的阅读感悟,更不要说对语言的品味和鉴赏了。因此,语文教师在备课时,应结合教情和学情注意有效问题(即有价值问题)的设计,从而真正激发出学生的灵感,使语文课堂“活”起来。

(三)学会并重视反思

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践行新课程的同时自觉学习、反思,善于对日常工作保持一份敏感和探索的习惯,不断改进工作并形成理性的认识。例如,在使用新课程教材伊始,教师应根据学情为每位学生建立“学生成长资料袋”,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同时,还要为自己建立一个“教师成长资料袋”,将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困惑、课改中的点滴体会、教改的成功与失败等等都记录下来,在学期中或学期末通过归纳、整理、总结形成理性认识。如果将这种理性的认识,再融入教师对新的教育问题、思想、方法等方面的探索和创造,就会形成很有价值的科研成果,有助于教师逐步实现由“经验型”向“学者型”、由“知识型”向“创造型”的转化。

(四)如何让语文课堂情趣横生

一是要注重自身的情感影响,形成正确的教学观念。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是崇高的、神圣的,教师的情感也同样能感染学生。首先,教师要给学生亲切感、信任感。“亲其师”方能“信其道”,所以教师要对学生倾注全部爱心,关心爱护学生,尊重信任学生,满腔热情地对待学生。时时给学生以微笑、期待和赞许,与学生进行直接的感情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让学生感到教师的可信、可亲、可爱。其次,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相信学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

二是要夯实语言功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充分发挥语言的激情作用。语文教学是语言的艺术,要想收到“音美以感耳”的效果,就必须充分发挥语言的激情作用,通过生动、形象、幽默、富有情感的教学语言创设一个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点燃学生心中的情感之火,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语言具有激发性和感染力,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讲究语言节奏的轻重缓急、语调的抑扬顿挫、语气的丰富变化,并配合适当的体态语言。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能加深学生对课文情感的理解,更好地将教师的情感传递给学生,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与作者的情感相沟通。这既有助于学生很好地理解文本,又有利于学生情感的健康发展。

三是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中的情感因素,使其更具有感染力。语文教材中,情景交融的诗歌,富有诗意的散文,引人入胜的小说,催人泪下的剧本,都蕴含着浓郁的情感因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有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形成崇高的人格。同时,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学生的内心仿佛一片汹涌的大海,从来没有平静过,他们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强烈的情感共鸣、适时的情感宣泄。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采用朗读引发、研读体味、情景再现、情境体验、背景穿插、烘托渲染等教学方法,以情导情,激起学生内心的感情波澜,使之与作者产生共鸣,进而理解课文,发展情感。

四是要提高教研能力,学会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使情感表达更加丰富。教师创造性地开发并利用好课堂教学资源,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关键性环节。因而,根据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特征,采取一些新颖的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会收到很好的效果。首先,可以把音乐带进课堂。其次,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再次,运用多种方式,将“活动”引进课堂,使师生之间形成互动,使师生与文本之间形成互动。如采用“茶馆”“书场”式的教学方式,讲故事,说典故,谈轶事,读美文,纵横几万里,上下几千年,用丰富新颖的内容吸引学生,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打动学生,把学生引入语文天地,寓教于乐,让语文课堂活起来、动起来,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提高语文素养。

五是在阅读教学时应注入感情因素。笔者认为:缺乏感情的课,算不得真正的语文课;仅有感情却不把它落实到语言的品味上,也算不得真正的语文课。那么这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大家知道,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在积累、感悟、品味、欣赏、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形成和充实学生的精神世界。如此才能上出有滋有味的语文课来。所以,语文教师应该是感情丰富的人,他应该根据课文内容的需要,去努力走进作者的感情世界,用感情激起学生共鸣,用感情引导学生探究。

六是鼓励并重视学生的提问。对于一个学生来讲,思考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美籍华人、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讲得非常好:“求学问须学问,只学答非学问。”为此,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提问。然而,中国传统教育的最大问题就是让学生学答,而不是学问。试看,孩子上学,美国的父母交代孩子,上课的时候给老师多提几个问题。中国的父母交代孩子,要听老师的话。两种文化,一种让孩子提问,一种让孩子听话。学生学答,最多只能做到“青出于蓝而止于蓝”,只有学问才能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其意思是说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这既是让学生爱上语文课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实施素质教育最重要的要求。

猜你喜欢
文本情感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移植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