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样本:发展软件业拉动产业链

2008-08-16 08:51高丽华
资治文摘 2008年8期
关键词:软件园民办软件

高丽华

一个原本软件产业基础严重不足,城市规模与经济实力处于中等水平的城市,为何能在几近白热化的区域角逐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外软件名城中的样板?

10年前从外包起步的大连软件产业,这些年一直低调行事,用大连市长夏德仁的话说就是“先替别人打工,先做小学生”。9年后的2007年,这位“小学生”却高调向世界宣称: 大连要问鼎新领军城市。

2007年大连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产值215亿元,连续5年以年均50%的速度递增;2007年国际数据集团(IDG)发布了用于评价一个城市为全球客户提供服务能力的“全球交付指数”(GDI),大连被评为中国第一、全球第五;2007年毕博咨询公司发布中国软件及信息服务外包发展研究报告,大连被列为国内最受服务外包企业欢迎的转移目标城市。

谋划转身

10年前,大连在国人中的谈资,除了滨海的老虎滩和棒槌岛外,大概只有万达足球俱乐部和一年一度的国际服装节了。当时,中国“大制造”独占鳌头,才露尖尖角的软件产业并没有被多少人真正看上眼。

那些年最大的一个问题是大家相互比GDP,攀比的结果就是匆匆忙忙上马制造业。大连改革开放前是座重化工业城市,高耗能、低水平的传统产业占了很大比重,如果再大量上马制造业,城市环境将不堪重负。“一个城市要讲究功能的平衡,产业与产业、产业与环境要和谐地发展,这是我们考虑经济转型的出发点。还有一个规律,就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研究发展战略的时候,应该首先研究你的资源禀赋——你有什么资源?你的比较优势是什么?” 夏德仁谈及当年的选择时感慨万分。

当时的情况是:南方一些城市的制造业已布局就绪,产业链非常完善,而大连的比较优势则在于人力资源和优美环境。大连有22所大学,28万在校生,这些条件与无烟的、绿色的软件产业之间有一种不谋而合的默契。如果强调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强调科学发展观,那么,软件与信息服务业是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

大的方向定下后,大连选择了一条在当时看来“不合时宜”的路径——做“没有核心技术”的外包,而上世纪90年代末业界崇尚的是自主开发、自主品牌。夏德仁的想法是:大连当然需要发展自有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但不是现在。

富有戏剧性的是,10年走下来,大连的软件外包不仅迈上了新层次(几乎涵盖了所有外包业务种类),并且拥有了打入国际市场的自主创新产品。而那些当年高喊“自主开发”、“自有品牌”的企业,很多却已从市场上消失了。

产业是这样炼成的

外包之路并不轻松。尤其是大连把外包的首个目标国锁定为近邻日本,虽然可以发挥地缘优势,却也给自己找了个麻烦,那就是遭遇了全球“最挑剔的客户”。

这个“最挑剔的客户”让大连软件企业无一例外地经过了一个“炼狱”的过程。但与“炼狱”相伴的,是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是企业向国际先进水平的靠拢,它让大连软件企业对“软件产品”和“软件开发”有了全新的认知。

“软件开发有三种模式,一种是学院型的,一个教授带几个研究生,没有什么东西做不出来,但100个教授做出来的东西是100个样子,出了问题只有他们自己能维护。第二种是研究所型的,一个研究员,一个研究室,一个项目组,做的东西有了一定的课题规范,但这个规范只是项目的规范,推广和维护仍然受限制。第三种是企业做的产品,有产品工艺、管理规范、开发规范与维护规范。这种产品在全世界都能卖、任何人都可以维护,包打天下。做外包必须达到第三种境界。”大连海辉集团董事局主席李远明接受采访时说。

大连遇到的另一大挑战是人才。这些年全球软件市场需求的“井喷”与人才短缺的矛盾是困扰软件行业一个最突出的矛盾,“不愁单子愁没人”成了软件企业家们最棘手的问题。大连软件产业起步时,软件从业人员只有3000人,截至2007年底已逾6万,是10年前的20倍。大连的经验是“人才先于战略”,亦即人力资源导向的战略。传统的管理理念是战略决定组织,组织选择人员。而知识经济条件下的“导向”正好反了过来——人才先于战略。

夏德仁回顾:大连最明智的一步是在软件产业发展之初就确立了人才先行的基调,建立起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互动的格局。“大连软件园建园的第一锹土是东软信息学院奠基仪式。”时任大连市长的薄熙来为东软信息学院奠基铲下第一锹土的时候表示,大连不仅要生产软件,还要生产软件人才。截至2007年6月,大连每年能向社会输送的软件人才超过一万人。大连打赢了人才这一役。

官助民办的软件园

大连软件产业战略走的是一条“从软件园到软件城”之路,即通过集中力量建软件园来旺盛人气、集聚企业,带动整个城市软件产业的发展。

软件园故事最大的亮点是“官助民办”的模式,即由政府给牌子、给政策,具体项目的投资与运营,则交给企业运作。“官助”重在一个“助”字,软件园建设和经营的落脚点是“民办”,而“民办”的机制是市场的机制。

“官助民办”体现了制度的力量。有了这个制度,也才有了做软件的东软总裁刘积仁与做房地产的亿达集团董事长孙荫环的“孙刘联盟”。孙荫环负责软件园的基建:把房子盖起来,把环境建设好;刘积仁则担纲软件园第一位演员;而以夏德仁为代表的政府方则负责软件园产业政策方面的顶层设计,从城市发展的大视角筹划软件产业舞台的搭建。

“官助民办”制度还成功地托起了一个执行团队——负责软件园运营与日常管理的大连软件园股份有限公司(隶属于孙荫环的亿达集团)。软件园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高炜告诉记者,他们在创业中爆发出来的激情与智慧,很大程度上是被官助民办的机制激起来的:“民办的软件园股份有限公司,每一分钱都要掏老板自己的腰包,因而每走一步路都掂量再三,每做一件事都求最好,不敢有丝毫懈怠。”高炜的老板孙荫环说得更直截了当:“一旦第一笔资金投下去,我们的身家性命也跟着投下去了。”在这种压力下做事情,人是无法懒散的,此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

在与官办园区的不平等竞争中,高炜他们被“逼成了服务专家”,他们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与生存的空间——那就是走向综合服务方案提供商,既包含星级物业服务,又包含高层次专业增值的“双栖概念”。而所谓专业增值则包括人力资源解决方案、外包解决方案中心、基础设施解决中心等多个服务体系。“也不用夸张地说我们的觉悟有多高,这其实是一个利益链接,我们服务得更好,客户才会对我们更忠诚,也才会更多地租我们的房子。”

曾有人纳闷,为什么软件园的房租价格在大连软件物业中并不占优势,众多软件企业尤其是那些世界500强企业却对这里青睐有加,趋之若鹜,软件园的房子“盖一批就满一批”?奥秘当然不是客户有“喜贵”的癖好,而是其综合增值服务模式使客户感到物有所值。

甲骨文大连全球支持中心总经理王文辉评价:选定这里,是因为软件园奉行的客户服务理念可以让其专心做自己的业务,“其他所有的问题都由软件园解决,用不着我们操心”。

城市一大步

大连“举全市之力发展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给这座城市带来的不仅仅是软件产值连年高达50%的递增速度,更有一个高科技产业对一座城市的全方位拉动,此可谓“产业一小步,城市一大步”。

软件产业对大连经济带来的最明显的拉动是对GDP贡献。1999年大连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增加值对名义GDP的贡献率为0.38%;到2007年上半年居然达到4.59%,增长了12倍还多。

还有对酒店、旅游等服务业的拉动。往年大连作为一个旅游城市,酒店的淡旺季是很分明的,淡季里客流量下降得厉害。而当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发展起来成为支柱产业后,“商务型”客人一下子多了起来,这类客人可不分什么春夏秋冬,整日带着业务飞来飞去的,酒店的淡旺季之分也被淡化了。大连市政府办公厅提供的一个数据是: 南方航空公司每出100张公务舱的机票,就有40张来源于大连高新园区的软件公司。

从中受益的还有大连的房地产、港口码头、物流运输、金融服务、城市消费、传统制造业,以及大连人的就业(尤其是大学生就业)等方方面面。近年来大连大学生就业率持续增长,2006年应届毕业生就业率达71%,2007年升至78%,同比增长7个百分点。其中IT相关专业接收数量激增,2006年接收IT相关专业毕业生13324人(多数进入软件服务外包企业),比2005年增长23%。

高炜认为,软件和现代服务业对一个城市经济的拉动是一个链式反应,具体到大连,“我们现在看到的拉动只是冰山一角”,过5年10年再来看,你就会发现它将表现出越来越多的“正向增量”,溢出的价值会大得多,其意义也将远远超过我们今天对它的评价。

(摘自《计算机世界》)

猜你喜欢
软件园民办软件
北京高等教育中的民办普通高校(2001年- 2019年)
教育部要求各地为民办幼儿园纾困
有趣的识花软件
教育部发布民办本科教育首份“体检报告”
即时通讯软件WhatsApp
上海浦东软件园荣获工信部“智慧园区试点园区”称号
金蝶北上 北京金蝶软件园奠基
丰富多彩的Android软件
如何在智能手机中安装软件
民办高等教育:现状、问题与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