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升级转移:苏南拽着苏北走

2008-08-16 08:51韦黎兵
资治文摘 2008年8期
关键词:苏南工业园无锡

韦黎兵

过去5年,本地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自改革开放以来面临的最严峻的经济问题;而与这些地区地缘上邻近的中部和部分西部地区,则在吸纳产业转移的过程中,迅速工业化,经济高速增长。在江苏,苏南与苏北,这一发展水平差距显著的两极,在省政府的强力推动下,正好共享了这次经济增长盛宴。

春节过后的第一天,庞建新就来到了徐州新沂市的无锡-新沂工业园上班。此时,许多把工厂迁入此地、落户投资的东南沿海各地的企业主们,还没有过年回来。

庞建新是无锡高新区派驻无锡-新沂工业园的副主任,长期奋战在无锡高新区招商前线,有丰富的招商经验和人脉关系。但在新沂,他仍觉得压力不小。

这是一个群狼环伺的环境。在无锡-新沂工业园附近,苏州-宿迁工业园和常州-大丰工业园都已开门揽客,并初具规模,其中苏州-宿迁工业园还具有地市级的审批权限,明显高于庞建新这里的县级审批权限。

2006年以来,在省里的统一部署下,徐州、宿迁、盐城等苏北地方政府,通过与苏南直接挂钩,并以资本和人员纽带结成的工业园区,正在热火朝天地吸引苏南等东南沿海地区的投资客。

庞建新受到新沂官员的热烈欢迎和全面配合。在无锡-新沂工业园,庞建新不仅带来了7000万元资金,更带来了工业园区先进的管理招商经验,以及自己广泛的人脉关系。最重要的是,招商落户企业,将带给当地政府大量财政收入。

苏北产业移入

过去的5年,对于新沂而言,是真正的黄金5年。而此前,在徐州6个县市中,新沂处在倒数一二位的经济发展水平,近百万人口的地方,财政收入只有2.3亿元。

财政的困难,使得新沂吃财政饭的公职人员,每个月只有七八百元的工资,还得拖一两个月才能发,而国家规定的不断上升的公职人员工资标准,对他们来说只是画饼充饥,无法到位。

2003年4月,时任江苏省委书记的李源潮考察新沂经济开发区时,在这个建立8年的徐州市级开发区,只看到八九家企业和一条长约800米的道路。李源潮决定换人。这年7月,江苏省委直接从苏南调来曾任吴江市副市长、时任苏州金阊区区委书记的周玉龙任新沂市委书记。

此时苏南、浙江等整个长三角地区,正在为土地紧缺、电力供应不足、劳动力短缺、工资显著上涨而费神。这个困难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南沿海地区头一次遇到,但对周玉龙刚刚主政的新沂来说,却是个巨大的机遇。

上任之初,周玉龙一手抓政府系统转换观念的“换脑子”工作,一手复制苏州经验,“筑巢引凤”。2004~2006年,在经济开发区这个“巢”,周玉龙砸下了上百亿元的基础建设投资,建成了20平方公里的开发区。为了吸引投资,这里的土地价格开始时每亩只有3万元。

有了“巢”,新沂就有了引“凤”的可能。对拥有丰富企业人脉的苏州官员周玉龙来说,这不是大问题。

2003年,刚刚上任一个月,周玉龙就迎来了在吴江任副市长时的老朋友---苏州吴江市纺织行业的企业主孙德荣。孙德荣来新沂时,他在吴江的企业正在经受吴江当时“停三开四”的电力供应、迅速蹿高的工人工资和几乎要不到的土地指标等问题的折磨,他正思谋着将自己的工厂迁到内地。

经过周玉龙的热情接待和介绍,孙德荣便对区位优势明显、位于东陇海线上徐州连云港之间、境内高速公路发达的新沂一见钟情。很快,经过一番考察后,孙德荣带着11个吴江同行来到新沂,共同投资组建了斯尔克纺织公司,计划将斯尔克发展成一个投资11.7亿元,从纺纱、织造、印染,到服装、贸易的一条龙企业纺织航母。

于是,斯尔克在新沂开发区购地800亩,开始分期建设斯尔克纺织工业园,并先后从苏南等地吸引纺织、房地产等各类企业30多家来新沂投资。

2004年后,短短三四年时间,新沂工业园吸引了100多家企业不断落子的近200个项目和正在投入的200亿元投资,全市通过招商吸引的外部投资、企业户数和工业产值都占到新沂市相应总量的一半左右。

这直接带动了新沂经济的快速增长。2007年,新沂的财政收入达到12.5亿元,是2003年的5.4倍。现在,政府官员的年收入正在迅速增长,普遍达到5年前的两倍以上。

经济的迅猛增长,还扭转了20多年来苏北“孔雀东南飞”的景象。刘艳就是新沂打工大军中回流的一员。去苏南江阴打工近10年后,31岁的刘艳与丈夫一起,在2007年回到新沂,进入被斯尔克引入的服装企业科倍公司工作。而当刘艳回来时,当初跟她一起在江阴长江服装厂工作的300多新沂人,只剩下50多,其他的都回到了家乡打工。

在整个徐州市,由发达地区产业转移而直接推动的工业化和经济增长,自2003年后同样如火如荼。在徐州发改委副主任吴志连的印象中,2001~2003年,从苏南等发达地区过来的投资还很个别,甚至夹杂了一些小化工等有污染的项目。但2004年之后,发达地区的机械、纺织、服装、化工等产业开始大规模迁入徐州,带动了当地工业的迅速增长。

“2007年我们的GDP已达到2002年的2.27倍。”吴志连说。对于地级市徐州,经济总量已与西安这个副省级大城市基本相当。

而挂钩帮助徐州的无锡,过去的5年,却在探索一条新路。

锡山产业升级

锡山区是无锡市城乡接合部的一个区,前身是中国乡镇企业发源地、中华第一县——无锡县,曾长期环绕无锡市区。

2001年,随着无锡城市扩展,原处在郊区的锡山区,被裂解为锡山区、惠山区和滨湖区,成为无锡主城区的新发展空间。与此同时,国家自20世纪90年代末不断强化的耕地保护和土地收紧,让工业用地紧张问题在锡山开始出现——重新定位和转型发展的问题,出现在锡山面前。

锡山的第一个反应是建设各镇的工业集中区,开始将主要分布在各村、“村村点火、厂厂冒烟”的工厂,向镇上的工业集中区集中,提高土地效率,并进一步引导了农村人口向城镇的集中。

随着土地的进一步紧张,2002年,“招商选资”的转型发展战略,在锡山经济开发区实施,单位土地的资本和技术密度,成为“选商”的一个重要要求。

2003年、2004年之后,随着无锡主城区的迅速扩展,锡山区政府确定了三大转型(经济、社会、区域转型)和三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土地向种养大户集中)的战略,进一步并镇、并村,开始重新规划,集约发展。

面对土地压力和成本上升,就必须在产业升级上动心思了。羊尖镇新世纪机车公司董事长张文宝,在产业升级上下的工夫,已经有好几年了。

张文宝的新世纪公司地处羊尖镇和安镇镇,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期生产摩托车,是中国内地的摩托车主要产地之一,2001年,当锡山的发展环境出现变化时,张文宝力排众议,逐渐把重心转向了电动车。

在2002年、2003年遭遇了中国多地的“禁摩”令之后,锡山摩托车同行纷纷进入电动车行业,2005年达到最高潮。但是,电动自行车的利润却随着加入者众多而逐渐下滑。“高的时候,我电动车的利润每辆有100块,但后来逐渐下降到了50多,我就开始考虑继续升级了。”张文宝说,当时看到消息说世界矿藏只能用大概40年了,他就想往太阳能方向走。

因为没有技术积累,张文宝选择了与科研单位合作。通过业内朋友,张找到了无锡江南大学,并在锡山区政府组织的一次科研成果对接会上,同时与清华电机系的刘建政教授接上了头。

而这两个科研单位提供给张文宝的项目,是他们已经做过小样试验的太阳能路灯和太阳能发电系统。在累计花两年时间、投入了500多万元进行研发后,2008年下半年,两个项目的产品就能上市。

张文宝的企业是锡山中等规模的企业,当地最大的企业是红豆集团。2007年,红豆销售收入已到了150亿元,它的产业外移和本地升级的动作更大。

红豆还在苏北建立了自己的工业园,甚至开始在柬埔寨开发一个大型经济特区,已将衬衣等大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工厂移出锡山。在锡山本地,红豆主要进行精品生产和产品设计了。红豆集团种植红豆杉然后提取治癌药物紫杉醇的新项目,在取得关键种植技术突破后,已于2007年投产。5年内,这个项目将形成50亿元的销售收入。

锡山其他一批上亿规模的企业,也正在劳动密集型项目外移和本地产业升级的过程中迅猛发展。

2007年更是无锡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年。

年初,整个无锡市改变了县区领导的考核方式,100分的定量考核评价指标中,GDP的“身价”从20分降为3分,远低于8分的“城乡居民收入”、5分的“万元GDP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削减完成率”。

2007年5月爆发的太湖蓝藻危机,更让无锡官员的政绩观彻底为之一震。危机过后,锡山长期没有解决的小化工污染问题被痛下决心解决,107家小化工厂被彻底关闭。

现在,经过五六年的结构调整,锡山的产业支柱,已从20世纪90年代的化工、建材、轻纺等,演变为电子信息、高端纺织、精密机械、车辆及部件、物流等5大支柱产业,GDP比2001年又翻了一番多。

试图实现服务业与制造业双轮驱动的锡山市,似乎已经看到了产业转型和升级的曙光。而苏州、常州等地,同样的转型和升级正在发生。这并没有影响经济增长的速度。2007年,苏州的GDP总量已经接近陕西全省了。

(摘自《南方周末》2008年2月28日)

猜你喜欢
苏南工业园无锡
地下工业园
判赔百万!无锡格利姆乐器侵权案,国家严厉打击!
路先生,我错了
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由2016年无锡中考17题说起
图说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2013年无锡地产蓝筹奖评选活动获奖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