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引古今谈

2008-09-05 06:30张振兴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08年8期
关键词:行气筋骨竞技

张振兴

关键词导引源流柔筋术相关性

在人类社会初期,人类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到运动对人体健康的良好作用,是防治某些疾病的重要手段。这在我国古籍中是有记载的:

“昔陶唐氏(亦说阴康氏)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雍塞,不行其原,民气阏而滞著,筋骨瑟缩不达,故作舞以宜导之。”(《吕氏春秋·古乐》)又如,“阴康适时,水不疏,江不行其源,阴凝而易闷,人既郁于内,腠里滞著而多重腿,得所以利其关节者,乃制为之舞,教人引舞以利导之,是谓大舞。”(《路史·前纪第九卷》)

这些记载(后两书稍晚,《路史》可能引自《吕氏春秋》)表明,远在氏族社会,人们就已经用“舞”这种运动来“宣导”血脉,通利关节,发达筋骨了。这种用于治疗由于潮湿而引志的“筋骨瑟缩”、“腠里滞著”、“重腿之疾”的“大舞”,实际是古代导引的最初形式,是导引的本源。后世又把导引又称着“宣导法”,其源盖出于此。

在我国最早的古医书《黄帝内经》中,也有类似的记载:“中央者,其地平以湿……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宣导引按乔,故导引按乔亦中央出也。”(《素问·异法方宜》)这里所说的“导引按乔”与上面古籍所记载的“舞”,其作用完全一样,均是用于治疗由于潮湿所引起的一些疾病;并指明“导引按乔”是产生在潮湿的中原地区。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亦提到“上古之时”把“桥引、案抚”(即导引按摩,抚音玩)作为治疗疾病的重要方法。

当时“导引行气”不仅是一种医疗方法,而且当作一种健身法流行社会上。现在保存下来的有一篇《行气玉佩铭》记载着当时对这种健身法的具体做法。《行气玉佩铭》是刻在一个12面体的小玉柱上,铭文内容共45个字,篆书。据郭沫若考证,当为战国初期(公元前380年左右)的实物。铭文译成今文是:“行气,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退,退则天。天几春在上,地几春在下。顺则生,逆则死。”这段话的大意是:吸气深入则多其量,使其往下伸,往下伸则定而固;然后呼出,如草之萌芽,往上长,与深入时的径路相反而退进,退到绝顶。这样便天机往上动,地机便朝下动。顺此行之生,逆此行之则死。这就是今天所说的气功。这里所述的是一个气功全过程及其作用。(郭沫若:《奴隶制时代》,1973年版,第262页。)由此可见,在春秋战国时期,导引行气已经成为一些人爱好的一种保健功。

导引属于中国传统的养生运动,它不同于现在的某些以展示人体极限能力为目的的竞技体育项目。竞技必须竭尽全力,因而在运动中难免会受到损伤。因此,竞技体育与养生锻炼并不相同。中国传统的养生原则,讲究“闲心”(精神要悠闲)、“劳形”(形体要运动)。导引正是为“闲心”、“劳形”而设。就劳形而言,又必须“常欲小劳,但莫大疲”,也就是说要轻微运动,不要精疲力竭。在这一点上,中国和印度两大文明古国的传统锻炼方法不谋而合。

如印度“瑜珈”的“体位法”,也是为“骨正筋柔”而设。它缓慢平静的动作,使身体各部分的肌肉、关节得到充分锻炼。高明的瑜珈师,其肢体柔软如婴儿,这完全符合中国古代老子的养生思想,“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弱,其死也枯槁。”可见,柔软意味着生命力旺盛,僵硬意味着机体趋向老化。人体衰老的先兆之一就是关节僵直、活动欠佳,甚至步履蹒跚、老态龙钟。因此,中国的导引,印度的瑜珈,都是为柔筋软体而设,并不是追求肌肉发达,力量强大。

至于“骨正”,是为了纠正人们日常生活中形成的躯体“不正现象”。人体就好比一栋房屋,骨骼就是这栋房屋的棵柱,而脊柱就相当于房屋的大操。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因各自的生活习惯,或外力的因素而产生一些特殊动作。久而久之,人体骨骼就会出现歪斜而导致某些疾病的发生,导引则是最好的矫正骨骼的运动方法。导引的正骨作用,是通过自我的舒缓的动作实现的,而不需要强大的外力参与。

目前,许多民间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如八段锦、易筋经、太极拳等,都属于导引的范畴。尤其是太极拳,把传统导引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这些锻炼方法的共同特点是动作和缓自如,可以最大限度地活动筋骨、肌肉、关节,而不易造成损伤;可以促使血液循环平稳和缓(而非处于兴奋状态),组织器官大量吸收氧气,却不会使心脏跳动剧烈,血压突然升高,新陈代谢猝然加快。因此,导引是老幼皆宜的运动良方,只要按一定的方法和缓地运动肢体关节,使全身气血流畅,就能达到导引的效果。

猜你喜欢
行气筋骨竞技
从“肝脾肺”视角论燥湿行气法在胃食管反流病中的应用
青花瓷瓶
电竞种植记
E生命力
朱森林养生漫画
诗意营造:小学古诗教学的“筋骨”
腰背痛:揉按委中穴
花与竞技少女
健身气功·六字诀的学与练(明理篇)
战国时期房中学著作《行气铭玉杖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