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昭王五跪得范睢等

2008-09-12 10:53
人力资源 2008年9期
关键词:徐庶秦昭王范雎

中国历史悠久,各种人才智慧的学说纷呈,而人才智慧的典范更是举不胜举。

引才案例:秦昭王五跪得范睢

引才纳贤是国家强盛的根本,而人才,尤其是高才,并不那么容易得到。秦昭王雄心勃勃,欲一统天下,在引才纳贤方面显示了非凡的气度。范睢原为一隐士,熟知兵法,颇有远略。秦昭王驱车前往拜访范睢,见到他便屏退左右,跪而请教:“请先生教我。”但范雎支支吾吾,欲言又上。于是,秦昭王第二次跪地请教,且态度更加恭敬可范雎仍不语。秦昭王又跪,说:“先生真的就不愿意教寡人吗?”这第三跪打动了范雎,道出自己不愿意进言的重重顾虑。秦昭王听后,第四次下跪,说道:“先生不要有什么顾虑,更不要对我怀有疑虑,我是真心向您请教。”范雎还是不放心,就试探道:“大王用计也有失败的时候。”秦昭王对此指责并没有发怒,并领悟到范雎可能要进言了,于是,第五次跪下说:“我愿意听先生说其详。”言辞更加恳切,态度更加恭敬。这一次范雎也觉得时机成熟,便答应辅佐秦昭王。后来,范雎鞠躬尽瘁,辅佐秦昭王成就了霸业,而秦昭王五跪得范雎的典故,千百年来被人们所称誉,成为引才纳贤的楷模。

今天的企业老板作何感想?秦昭王五跪得范雎,今天的企业老板是否为引才纳贤也甘愿屈尊呢?

识才案例:一双筷子放弃了周亚夫

所谓识才,不只是看谁是人才,谁不是人才这么简单,而要从小的方面推断大的方面,从今天的行为推断以后的行为,得出用人策略。

周亚夫是汉景帝的重臣,在平定七国之乱时,立下了赫赫战功,官至丞相,为汉景帝献言献策,忠心耿耿。一天,汉景帝宴请周亚夫,给他准备了一块大肉,但是没有切开,也没有准备筷子。周亚夫很不高兴,就向内侍官员要了双筷子。汉景帝笑着说:“丞相,我赏你这么大块肉吃,你还不满足吗?还向内侍要筷子,很讲究啊!”周亚夫闻言,急忙跪下谢罪。汉景帝说:“既然丞相不习惯不用筷子吃肉,也就算了,宴席到此结束。”于是,周亚夫只能告退,但心里很郁闷。

这一切汉景帝都看在眼里,叹息道:“周亚夫连我对他的不礼貌都不能忍受,如何能忍受少主的年轻气盛呢。”汉景帝通过吃肉这件小事,试探出周亚夫不适合做太子的辅政大臣。汉景帝认为,周亚夫应把赏他的肉,用手拿着吃下去,才是一个臣子安守本分的品德,而周亚夫要筷子是非分的做法。汉景帝依此推断,周亚夫如果辅佐太子,肯定会生出些非分的要求,趁早放弃了他做太子辅政大臣的打算。

识才的策略与传说贯穿中国五千年历史,汉景帝只是其中的一个代表。

今天的企业老板们是否也要向汉景帝学点什么?识才的奥妙深着呢!

育才安例:纪渻子训鸡喻育才

一般情况下,人才到岗之后须进行培训,即育之。育才是企业永久的工程,用才而不育才,人才便没有持续竞争力。

据传,周宣王爱好斗鸡,纪渻子是一个有名的斗鸡专家,被派去负责饲养养鸡。10天后,周宣王催问道:“训练成了吗?”纪渻子说:“还不行,它一看见别的鸡,或听到别的鸡叫,就跃跃欲试。”又过了10天,周宣王问训练好了没有,纪渻子说:“还不行,心神还相当活跃,火气还没有消退。”再过了10天,周宣王又问:“怎么样?难道还没训练好吗?”纪渻子说:“现在差不多了,骄气没有了,心神也安定了,虽然别的鸡叫,它也好像没有听到似的,毫无反应,不论遇见什么突然的情况它都不动、不惊,看起来真像木鸡一样。这样的斗鸡,才算训练到家了。别的斗鸡一看见它,准会转身就逃,斗也不敢斗。”周宣王于是去看鸡的情况,果然呆若木鸡,不为外面光亮声音所动,可是它的精神凝聚在内,别的鸡都不敢和它应战,看见它就走开了。

今天的企业老板人们从纪渻子训斗鸡的故事中得到了什么样的启发呢?

育才其实正是遵循同样的规律,只有企业自己培育的人才,并且培育到一定程度,才能为企业带来更大的价值。

激才案例:墨子苦心激励耕柱

人才并不是天生一定要为某家企业作贡献,一定尽全力作贡献,关键是要适当激励,激才智慧在中国历史上不乏其例。

耕柱是一代宗师墨子的得意门生,但他总是挨墨子的责骂。有一次,墨子又责备了耕柱,耕柱觉得自己非常委屈,因为在许多门生之中,大家都公认耕柱是最优秀的,却偏偏常遭到墨子的指责,让他感觉很没面子。一天,耕柱愤愤不平地问墨子:“老师,难道在这么多学生当中,我竟是如此地差劲,以至于要时常遭您老人家责骂吗?”墨子听后,不动肝火地问:“假设我现在要上太行山,依你看,我应该用良马来拉车,还是用老牛来拖车?”耕柱答:“再笨的人也知道要用良马来拉车。”墨子又问:“那么,为什么不用老牛呢?”耕柱答:“理由非常的简单,因为良马足以担负重任,值得驱遣。”墨子说:“你答得一点也没错。我之所以时常责骂你,也只因为你能够担负重任,值得我一再地教导与匡正。”

激励人才是一种艺术,可不知今天的企业老板们是否懂得这点。

激励无定法,只有合适的激励才能产生期望的效果。墨子的激励措施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法则,但可为今天的激才提供借鉴。

留才案例:刘备苦心留住徐庶心

分分合合,职场中已司空见惯。引才难,留才更难。一个小单位留住高才难,而留住高才的心似乎难于上青天。刘备被曹操赶得到处奔波,好不容易安居新野小县,又得军师徐庶。有一天,曹操派人送来伪造的徐母书信,信中要徐庶速归曹操。徐庶知是曹操用计,但他是孝子,执意要走。刘备顿时大哭,说道:“百善孝为先,何况是至亲分离,你放心去吧,等救出你母亲后,以后有机会我再向先生请教。”徐庶非常感激,想立即上路,刘备劝说徐庶小住一日,明日为先生饯行,第二天,刘备为徐庶摆酒饯行,等到徐庶上马时,刘备又要为他牵马、将徐庶送了一程又一程,不忍分别,感动得徐庶热泪盈眶。为报答刘备的知遇这恩,他不仅举荐了更高的贤士诸葛亮,并发誓终生不为曹操施一计谋。徐庶的人虽然离开了,但心却在刘备这边,故有“身在曹营心在汉”之说。徐庶进曹营果然不为曹设一计,并且在长坂坡还救了刘备的大将赵云一命。古往今来,凡是留才的案例,没有超出刘备的。

留才留心,只要能留住人才之心,即使人才在天涯海角,他依然会为你效命。

企业老板们在人才竞争激烈的今天如何借鉴刘备的留才策略呢?

(本文节选自由长延博士的《才企共赢》一书)

本栏编辑倪萌

猜你喜欢
徐庶秦昭王范雎
鸟语
鸟语
鸡鸣狗盗
莫做挑拨离间之人
《三国演义》中徐庶和庞统的比较研究
范雎报仇
平庸近臣很贴心
百姓爱戴,君王生气
“徐庶进曹营”岂能一言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