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作品教学的困境、对策及出路

2008-09-26 10:21薄景昕
中学语文教学 2008年9期
关键词:鲁迅研究现代性中学语文

薄景昕

每个读过中学的人,都会对鲁迅作品存有记忆。孔乙己、闰土、阿Q、祥林嫂,这些影像的沉潜应归功于中学语文教学。中学语文教学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鲁迅文学爱好者和研究者,他们把鲁迅用生命点燃的薪火高高擎起并代代相传。然而,目前的中学鲁迅作品教学却存在诸多令人不如意的地方,许多的报刊对此也曾有过批评,但批评明显呈形而上的倾向。这里结合中学鲁迅作品教学的实际,谈一谈我感受到的目前中学鲁迅作品教学的困境以及采取的相应对策。我认为,走向人的现代性是中学鲁迅作品教学的唯一出路。

一、困境

1. “意识形态化”阐释与“技术化”处理

目前在中学鲁迅作品教学中有相当数量的教师首先是把鲁迅看做一个革命家,一个图解某种政治观念的符号,这种从“十七年”或“文革”沿承下来的教学理念,在目前中学鲁迅教学中仍然起着主导作用。因而,鲁迅作品特有的人文精神、人文关怀和审美情趣以及文化价值都被遮蔽了。郭亚明说:“事实已经反复表明,在鲁迅研究中以政治实用主义的态度进行庸俗社会学的阐释,必然招致普通民众对鲁迅的误解、反感,从而使鲁迅研究蒙受巨大损失”。{1}这“不仅严重损害学生的感受力、领悟力的提高,也会影响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2}总之,过于渲染鲁迅沉重的一面是不能剥离意识形态化的阶级分析的结果。

被各种权力话语过度阐释的鲁迅早已被人为的神化,失去了本真的状态。而“技术化”处理同样“使语文教育异化为纯粹语言文字训练,以精神虚无驱逐人的真实精神、真正个人意志”{3},严重阻碍中学鲁迅作品教学的健康发展。与其说中学生“真的不喜欢鲁迅或对鲁迅无知,不如说是他们讨厌被动接受偶像,反对束缚思维的权威和权威解释”{4}。难怪张梦阳说,今天的求索者、构建者和解读并阐释者,仅有1%的真见之文。{5}

2. “去精英化”思潮的暗示

中学生不读鲁迅,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社会对鲁迅及其作品的暗示。其中“去精英化”就是一个重要因素,即解构文学自主性和自律性的种种神话及其赋予的崇高性与神秘性。这样,告别鲁迅就成了后现代主义者必然的结论。“有家报纸称,某地对中学生进行过一次调查,在‘你最讨厌的作家的设问下,排名‘第一的竟是鲁迅”。{6}

余英时在香港《联合报》上对鲁迅的总结是:“高度的非理性”,“不但是反中国的传统,也反对西方的东西”,“正面的东西什么都没有”,“没有一个积极的信仰”;“在文体风格上,表现出一种流氓的风格”。{7}在夏志清的眼中,张爱玲和钱钟书都是了不得的人物,而鲁迅则不过如此。李欧梵认为鲁迅杂文因过于关注社会而受到一定的损害,同鲁迅其他众多的泄私愤的文章的价值一样是值得怀疑的。还有论者认为,鲁迅对当代文学的指导意义多数是负面的,是幌子和招牌的意义;鲁迅的局限在于他当年对于苏俄革命的全盘赞同,奋力歌颂;怯懦的爱国者,拒绝回国刺杀清廷走狗的任务;一生压迫正室妻子朱安,有一点儿性变态;没有完美的人格,和专制制度殊途同归;一个彻底的个人自由主义者;一个半成品大师,等等。

这种种鲁迅观,逆反性大于理性。对一个作家的作品,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和探讨,也可以存在不同的理解和解释。但不能像如前所说的,“对鲁迅先生和他的作品进行如此信口雌黄、荒谬绝伦的攻击”。{8}鲁迅在多元文化语境中的被反抗、被解构严重影响到中学鲁迅作品教学,是难以摆脱的时代困境。

3. 教师视域的窄化与抱残守缺

有人在中学界做过调查,对于当前从事鲁迅研究的学者及其作品的统计结果是少有人知道。可见鲁迅研究成果与当代中学语文教学存在着令人深思的沟壑,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学术研究价值的迷失和中学语文教育的裹足不前,学术界的研究成果不能及时转化,导致了教学滞后。长期以来,中学语文界与学术界是:你研究你的,我讲我的,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在这里不是说,语文教学必须亦步亦趋地“紧跟”学术界的研究成果,这没有必要,事实上也没有可能;但中学语文教师不能只面对教参上的结论,更应该有深入的思考。

二、对策

新世纪中学鲁迅作品教学最需要的是还原鲁迅,还原鲁迅文学,并在多元的社会文化浪潮中再立潮头。这至少要有以下几个条件:

1.加强对中学鲁迅作品选编的研讨

中学鲁迅作品的选编历来持有争议,有些意见甚至针锋相对。我认为,鲁迅研究界的有关人士应该深入中学一线进行调查、认真研讨,根据中学生的接受程度拿出权威性意见,以确定适合中学生阅读的选篇和数量。

教材的编写要全面体现鲁迅的人文思想,内容要丰富,体裁要多样。正如钱理群先生所说,可设置必讲、选讲、选读三个阅读层次。除现行教材中的小说、散文、杂文外,还可增加散文诗、诗歌等,可增加历史题材的篇章,还可以从《两地书》中增加日记内容,走进鲁迅丰富的情感世界,了解“鲁迅精神”的另一侧面。另外,还可以从《华盖集续编》《准风月谈》等杂文集中选篇。“引导中学生读鲁迅要抓两头,一是鲁迅思想与作品的实际与实质,一是中学生智力发育的特点与生命成长的内在欲求,力图在‘相信鲁迅其人其文的魅力与‘相信中学生经过引导能够与鲁迅相通这两个基本信念上,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契合点”。{9}还要加强课本之外的选编,如“校本教材”等。

总之,语文教材的编选既要注重科学性与权威性,还要考虑到稳定性与过程性。

2.鲁迅研究界要关注、引领并指导中学鲁迅作品教学

改革开放以来鲁研界迅速发展,一大批专家、学者潜心致力于鲁迅研究,丰富了鲁迅作品的内涵和崇高价值,由政治层面转向思想文化层面,为推动鲁迅研究的当代化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是,在普及方面,鲁研界却做得极为不够,或者说鲁研界很少有人关注中学鲁迅作品教学,更别说引领和指导了。

近年来,虽然以王富仁、钱理群等为代表的鲁迅研究专家不断发表对中学鲁迅作品教学的意见,但总的看来杯水车薪,拯救力单薄。这样显然不利于中学鲁迅作品教学质量的提高。

学术界的研究成果要及时地转化为语文教学的实际,否则中学语文教学就很难走出困境。

3.要改变中学鲁迅作品的解读方式和形成正确的鲁迅观

重读是最好的解读。要想走进鲁迅,感受鲁迅的心灵世界,就要尽可能多地认真阅读鲁迅原著,从真正的鲁迅精神世界里走出来,“要多一点平凡、多一点谐趣、多一点自由、多一点真”{10},这样,中学鲁迅作品教学才能有出路。

“教参”在中学界影响很大,应该吸纳专家学者编写多种教参,为中学语文教学带来学术的最新动向,教师可以把不同的观点甚至对立的观点交代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品评。一定要打破五六十年代的“鲁迅观”,要还原鲁迅,认识到他是一个人间至爱者,一个从彷徨中走向战场的人,而不是一尊冰冷的神像或一个天生的斗士。

4.要对中学语文教师进行鲁迅作品的“继续教育”

“教育是让人觉醒、相遇、交流”{11},这是教育的根本目的。“语文教师应该给孩子以梦”{12},这是语文教师的责任。语文教师要有“继续教育”的自觉意识。

一名合格的中学语文教师,至少应该了解与自己教学有关的学术界的新成果并从语文教学自身规律出发,创造性地消化、吸收这些成果。钱理群说:“说到底,要提高鲁迅作品教学的质量,关键还是教师自己先要读懂鲁迅作品,并且有自己的理解和把握。”{13}

教师要联系社会现实,使学生认识到鲁迅作品超越时代的不朽价值;要“试图让学生打破时空的界限,与遥远时空的伟人进行精神交流;哪怕现实世界是一片污浊,你都可以通过书本拥有更加浩瀚的时空中的一片光明”。{14}建立这样的教学境界,就要不断地对教师进行文化行为的教育,以适应中学鲁迅作品教学对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出路

走向人的现代性是中学鲁迅作品教学的出路所在。“现代性”(modernity)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是“在现代化促动下,在社会各个领域(物质、制度、精神文化)发生全面变革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应和现代化的属性”。{15}这里不想谈广义的“现代性”,只想从现代性的一个方面——人的现代性,即教育培养现代国民(公民)的角度来阐释中学鲁迅作品教学的出路。

我们知道,现代中国的教育是建设一个强盛的现代民族国家,而中学教育是培养符合具有现代精神和世界精神的现代国民(公民),中学教育不仅是培养国家的建设者和创新人才,而且是培养世界眼光的具有人道主义情怀的全面发展的人。在这个意义上,具有世界意义和人文精神的开放而博大的鲁迅作品是与之相吻合的。鲁迅作品被视为中国现代性意义最典型的表达,是因为“鲁迅本人的思想明白无误地显示出他对自由、民主、科学的现代性价值的追寻。他信奉进化论,一生追求中国社会摆脱封建主义,走向光明的现代世界”。{16}

人的现代性其发展有一定的历史渊源。早在古希腊时代,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的体育、智育和德育的教育,其实就是人的现代性教育,即人在理性指导下身体和心灵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亚里士多德也同样认为人的各种天赋功能的充分发挥才能实现人所固有的特性,达到人生存的目的。黑格尔说:“社会和国家的目标,在于使人类的潜能以及一切个人的能力,在一切方面和一切方向都可以得到发展和表现。”{17}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后,对人的现代性的问题进行了科学的阐释。马克思指出:“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18}因此,教育是实现人的现代性的根本途径。现代学校的理论奠基人塞勒斯坦·弗亥内认为教育关系的重心应放在学生而不是知识本身上,并且只有在学生成为他自己的教育过程的真正的主动者时他才能获得知识和能力。1968年在法国南方城市通过的教育宣言——《现代学校宪章》指出,教育是关于人的能力的提升和发展,而不是知识的累积、接受训练和适应;抛弃那种认为教育可以脱离社会和政治的潮流而自足的幻想;明天的学校应该是工作的学校;学校的中心应该是孩子们,是他们自己借助老师们的帮助构建自己的人格;教育实验的经验积累是教育现代化的前提。{19}

文学的目的就是要人变得更好,给学生一个“精神的底子”,“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20}然而今天的语文教育却没有完成它的基本任务——人的现代性的确立。

事实上,在中学鲁迅作品教学中,作为历史人物的鲁迅和作为个人的鲁迅作品之间,存在着某种悲剧性的联系。其症结在于人们始终没有把鲁迅作为一个个人来看待,没有看到他作为个人的沉重与孤寂,更没有看到鲁迅追求人的现代性的艰难探索和树立“第三样时代”的理想,而只是作为历史人物不断地被他人塑造,不断地被意识形态化。陈独秀说:“在民国十六七年,他(鲁迅)还没有接近政党以前,党中一班无知妄人,把他骂得一文不值,那时我曾为他大抱不平。后来他接近了政党,同是那一班无知妄人,忽然把他抬到三十三层天以上,仿佛鲁迅先生从前是个狗,后来是个神。我却以为真实的鲁迅并不是神,也不是狗,而是个人,有文学天才的人”。{21}的确,真正把鲁迅当做人的时代毕竟是太少了。正如孙玉石先生所说,在鲁迅接受史上“始终存在着一个超世俗的神圣化与反神圣的世俗化之间的矛盾运动过程”。{22}中学鲁迅作品教学实际上是走了一条“超世俗的神圣化”之路,并且现在还在走。

对人,确切地说对个人的重视,正是鲁迅的价值核心。他在26岁时就在《文化偏至论》里提出“立人”思想。正是痛感个人在我们文化传统里被扭曲被虐杀的境遇,他才以笔为枪,终其一生与吃人的礼教和中国传统文化作斗争。

《灯下漫笔》就是一篇很好的启蒙教材,以此也可以反思中国人的奴性意识还没有根本改变。鲁迅文学和鲁迅思想的合理内核是如何去掉人的兽性、奴性而成为健全的现代公民,即人更加成其为人。“与奴性抗战到底,是鲁迅毕生的精神追求”。{23}我们也能够看出,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对人的“异化”和鲁迅批判封建主义把人当做“牛马”,在走向人的现代性的道路上是一脉相承的。

在这个意义上,过去我们认为“反动”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现在看来反而是批判理性、批判现代文明对人的精神丰富性扼杀的最好的范本。无论是马克思、鲁迅还是现代主义,他们追求现代性的终极是人。人是历史的目的,人是现代性的目的。中学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我想,应该从这些科学的理论和经典的文本中找到根据。那种健康的、幸福的、世界眼光的现代国民应该是中学语文教学培养的方向。新世纪中学鲁迅作品教学事实上正是在不断地向着这个方向努力,使人不断地向着人的丰富性回归。

近年来,学术界对此已提供了深广的理论空间。一大批专家、学者潜心致力于鲁迅研究,以其独特的研究视角、多样的研究范式、不断涌现的新话语阐释丰富着鲁迅作品的内涵,对鲁迅和鲁迅作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逐渐还原鲁迅创作的“原点”——“为人生”而写的本来面目。汪晖的《死火重温》表达的就是鲁迅在20年代后的精神选择;钱理群的《与鲁迅相遇》更清楚地显示鲁迅作为现代中国最杰出的知识分子所选择的道路;竹内好的《鲁迅》认为鲁迅的选择是和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选择联系在一起的。因此,鲁迅的意义就不再是作为个体的知识分子而存在,而是作为人的现代性与中国的现代化并置交融的历史而存在。这些探索对于推广鲁迅研究成果,加强学术研究与教学的联系起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当然,由于历史的陈陈相因和特殊的国情,中学鲁迅作品教学走向的现代性不可能不承受着多方面的制约,因此,巩固并传承作为原创性鲁迅文学与鲁迅思想在中学界的地位和影响,让中学鲁迅作品教学回到鲁迅作品本身,唤起人对未知世界的向往,以确立教育的现代性和人的现代性,是我们的责任同时也是一个严峻的时代课题。

{1}郭亚明《鲁迅:平凡与伟大——鲁迅教学研究之二》,《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6.1

{2}{10}于九涛《中学语文中的鲁迅新解》,《中国教育报》,2001年4月5日。

{3}韩军《现代中国语文教育的两大痼疾》,《中学语文》,2000.3

{4}{6}阎晶明《鲁迅的文化视野》,昆仑出版社, 2001,第20、19页。

{5}张梦阳《我观王朔看鲁迅》,《文学自由谈》,2001.4

{7}余英时《联合报》(香港),1994年9月8日。

{8}林默涵《战士与苍蝇》,《光明日报》,1986年1月19日。

{9}钱理群《中学时代怎样与鲁迅相遇》,《中国教育报》,2004年6月24日。

{11}{19}[法]阿尔贝·雅卡尔、皮埃尔·玛南、阿兰·雷诺著,张伦译《没有权威和惩罚的教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第41、5、13页。

{12}{14}《语文教育的弊端及其背后的教育理念——访钱理群教授》,孔庆东、摩罗、余杰主编《审视中学语文教育》,汕头大学出版社,1999,第8页

{13}钱理群《关于鲁迅作品教学的几点思考》,《语文教育门外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第150页。

{15}逄增玉《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几个基本问题》,《东北师大学报》,1998.3

{16}陈晓明《现代性与中国当代文学转型》,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第13页。

{17}[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79,第59页。

{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第52页。

{20}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142页。

{21}陈独秀《我对于鲁迅之认识》,子通《鲁迅评说八十年》,中国华侨出版社,2005,第24页。

{22}孙玉石《反思自己,走进真实的鲁迅》,《鲁迅研究月刊》,2000.7

{23}许寿裳《亡友鲁迅印象记:许寿裳回忆鲁迅全编》,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第118页。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100089)

猜你喜欢
鲁迅研究现代性中学语文
纪录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谈李少君诗歌的“另类现代性”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浅析中学语文的教学方法
重构现代性
鲁迅研究的三种范式与当下的价值选择
鲁迅研究中的歧路
现代性:未完成的和不确定的
鲁迅研究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