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文化与大学生道德建设

2008-10-11 09:01陆开乐
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 2008年13期
关键词:道德建设博客大学生

【摘要】博客文化作为一种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兴的复合文化现象,它已逐渐影响人们的思想形态、行为方式及道德观念。文章从博客文化的起源、特点及对我国当代大学生的影响进行具体解析,提出了构建良性的网络博客文化,为创新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开辟新的更有成效的道德教育新途径。

【关键词】博客;博客文化;大学生;道德建设

目前,博客作为一种新的网络沟通工具和网络文化现象正在崛起,其简便、灵活、时序记录、自由交流的特点深受大学生的青睐,并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形态、行为方式特别是道德观念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呼唤网络文明,强调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今天,高校应积极探索这一新的网络文化现象,加强博客文化建设与管理,正面引导并加以充分利用,这对进一步加强新世纪高校德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博客文化的内涵

博客文化是一种以高科技为载体的新兴的复合文化现象,包含了高雅文化,精英文化,理性文化以及流行文化,大众文化,感性文化的多重成分,是一种以网络为平台,以博客为载体,以交流、共享为目的,融合了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念和生活观念而形成的一种网络文化。其本质是网络虚拟世界民主化的体现,其精神实质是共享与协作,核心特征就是自由、自律、开放和共享,是责权利高度统一、平衡的网络文化。从其内涵角度来分析博客文化,具有如下特点:

1.博客文化是一种多元与民主相交融的文化。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文化乃是人类创造的不同形态的特质所构成的复合体。文化是群体的、社会的产物,不同的社会形态有不同的文化。博客群体成员可能来自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社会形态,各人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兴趣爱好皆不同,这就形成了博客文化的多元化特性。但在全球文化信息一体化趋势下,博客在表达方式上平等互动的传播本质,实现了信息发布和意见表达的民主化。任何一个具备网络条件的人都可申请拥有自己的博客空间,开始自己的“博客”生涯。在网络博客里,任何成员都可参与交流,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这样就不会产生现实社会中集体失语的状况,大大减少了文化专制、文化独裁的可能。博客文化正是在文化多元化与民主化相融之中充分地表现出自己独有的文化特征。

2.博客文化是一种高度自由、开放的文化。自由、开放是博客之魂,是博客文化诸多魅力特性中最为核心的特征,也是让博客迅速崛起的重要原因之一。有人称博客是真正的“观点自由市场”。这种博客以其率真、野性、无保留、富于思想而奇特的方式提供无拘无束的言论。在网络上的大部分博客页面都能自由进出,且可参与意见的表達与讨论。而互联网上的博客资源能够自由流动,任何人都可尽情地享受,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因此,在博客上每个人都是作品的制作者和参与者,书写和表达的自由、开放性让这种文化烙上了非中心化的印痕,使得博客迅速成为一定社会群体释放自我的工具,从而形成了一种特定的文化形态。

3.博客文化是一种袒露人性、寻求心灵共鸣的文化载体。在博客平台上,人们能够摆脱实现社会的种种束缚,摘下虚伪的面具,在虚拟的空间里尽情地释放自己,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完全展现出来。大部分的博客作者都呈现出一种主人式的心态,创作的作品也大多是自己深思熟虑后的结晶,直指自己的内心,袒露人性中最真的一面。同时,由于博客的共享性,使人们能平等地互动、交流,从一般的信息共享上升到思想共享,实现了不同地域、社会阶层、职业类型、年龄层次的人们在思想观念、人生历程、生活方式上的全方位的沟通,在差异中寻求心灵的共鸣,在心灵的共鸣中获取慰藉或满足。

二、博客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1.博客文化的跨文化网络传播满足了当代大学生的文化需求,丰富了大学生的文化生活。博客文化的核心是“自由、平等、开放和共享”。在这个全球化的网络社会中,博客文化传播比任何传统媒介更直接、更广泛、更频繁、更快速,且其文化信息容量不受固定场所限制,所包含的信息内容极度丰富,信息呈现方式多样化,这些大大满足了当代大学生多层次、个性化的文化需求,丰富了他们大学日常的文化生活。正是由于博客文化的多元化、多样化、个性化满足了大学生对知识的追求,迎合了当代大学生崇尚自由、民主、平等的价值观念,对当代大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博客文化所传播的信息内容带有明显的地域和个人特性,不是反映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社会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就是反映个人的思想观念、行为准则,所以不同的文化交融与碰撞也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对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成熟的大学生,很容易受到各种相异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意识形态的冲击与影响,弱化了他们的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消解了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2.博客文化为当代大学生共享信息开辟了新的更有成效的空间与平台。博客作为网络超文本语言再现的最有效率的工具,充分利用了互联网的链接功能,像一个人工智能引擎,对互联网上已有的和最新的知识进行梳理,筛选和归纳,起到了知识、信息的“过滤器”和“指南针”的作用,使得大学生博客能更容易地将日常学到,看到和想到的知识、思想精华及时共享出来,萃取并链接全球有价值的相关信息与资源,让他人能在短时间内,接触鲜活的思想,浏览全球范围内的新闻、文章、评论与报告,准确把握最新的热点、观点、动态和趋势,更好地实现了知识共享、学术交流、自主学习。但博客是一种高度开放自由的个人网络日志,而且具有隐蔽性与匿名性特征,很容易摆脱实现社会的法律制度和伦理道德的约束,模糊了实现社会与虚拟社会、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界限,淡化了知识产权与伦理道德意识,从而产生一系列新的问题,如隐私问题,公众窥私问题。

3.博客文化使大学生更自由、开放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满足大学生张扬个性、自由交往的内在需求和尊重自我的精神诉求。当代大学生大都充满激情,喜欢追求时尚,个性表现欲强,强调自身价值,且想象力丰富,希望用个人独特的方式来包装自己,以原创的手段来展示自己的才华,竖立自己的形象。博客的出现正好迎合了他们的需要,成为他们进入传播领域的最佳通行证和自由展现自我的最佳舞台。他们能够轻易地在网上免费注册一个个人博客网站,创建一个属于自己的媒体,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形态发布个性化信息,以反映个人原生态的生活与思想,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展现自己的才华特长。以博客为平台,与他人进行心与心的交流,阐述自己的见解,倾听他人的看法,表达内心对各种事物现象的真实感受。这样一种能够进行平等自由交流的网络形式,对于平常都是接受他人教育的大学生来说,无疑使他们获得极大的满足感、自豪感和尊重感。而且大学生群体正接受系统的高等教育,具有着较高的文化水平,思维活跃,思想鲜活,表达能力强,这使他们在博客文化中占具着独特的重要地位。

三、构建良性博客文化,创新大学生道德教育

1.重视博客的影响力,打造一批校园博客典范。随着博客的发展壮大,其影响力也与日俱增,因此高校管理者应在博客的初始阶段就对博客的发展施以足够的重视,引导其走向,通过制度和条例保障校园博客的健康发展,同时要对其进行有效的监控。另外,应采取一些有效的激励措施,如开展优秀校园博客评选活动等,鼓励大学生、教师特别是辅导员与德育工作者开博,建设一批优秀的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校园博客,多与大学生沟通和交流,更好地掌握在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以使德育工作能更好地进行。

2.打造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的博客文化,引导博客文化向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方向发展。众所周知,价值观实质上起着支配人的态度、决策和行为的重要作用,是人的道德面貌的内在依据,这在任何时代都是相同的。我国当前正处在社会变迁和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加上西方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对我国社会的影响,我国社会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主流与非主流的价值观念有所混淆,造成了道德建设上不同程度的困惑与混乱,也使我国当代大学生陷入价值选择的困惑。因此对于博客文化,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以人为本,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的头脑,树立起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共同理想;要坚持用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陶冶学生,以博客为载体加强博客文化乃至网络文化的建设,宣传民族的、时代的、科学的社会主义文化与精神,以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与自豪感;要坚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导大学生,帮助大学生加强道德选择能力与辨别能力的培养,形成规范而高尚的网络道德生活,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砚、价值观、道德观与科学的伦理观念。

3. 培养一支适应网络时代要求的德育工作队伍,充分发挥高校教师在博客文化中的引导作用。面对网络时代给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带来的新挑战,高校应积极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努力培养一支熟悉网络特点和规律,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态和思维特征的思想道德教育队伍。他们可根据自己的主要工作职责,以博客为载体积极开展工作:辅导员或班主任可通过博客上的动态记录来了解学生各方面情况,从而及时地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关心与帮助;任课教师可把博客作为课堂教育与学术研究的延伸,在博客上进行充分的沟通交流,调和不同的思想观点,实现资源共享,团队协作;在学生中有影響力的教师教授、专家学者可通过自己的博客展示其高尚的道德素养,渊博的学术知识,发乎内心的人文关怀,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4.加大“博客违法”和“不良博客文化现象”的打击力度,规范师生博客行为,树立起正确的博客观,营造良好的博客文化环境。高校应加大对学生博客观的教育,使他们认清博客这一新生事物的本质: 博客只能解决自己生活中的部分问题。对于一些不良内容博客的传播与创造,应加大打击力度。通过切实有效的查处,使广大师生明白,网络博客既然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就应遵循现实社会中的一切法律和道德规则。同时,学校还应在加强校园网络建设的同时,加强对学生上网的管理,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教育管理体系; 与公安、工商、税务等执法部门加强合作,加大执法力度,大力打击不良博客行为,营造良好的博客成长环境,共同构建健康的博客文化,使之能更好地为大学生道德教育服务。

【参考文献】

[1]袁利民.校园文化之博客文化建设探析[J].煤炭高等教育,2007,(5).

[2]董天策,刘琛. 博客文化解析[J].当代传播,2006,(3).

[3]董慧.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导大学生道德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07,(2).

[4]曾庆金.浅谈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对策创新[J].世纪桥,2006,(12).

[5]刘向晖.互联网草根革命:Web2.0的成功方略[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陆开乐,广西师范大学教科院教育经济与管理系2007级在读硕士。

猜你喜欢
道德建设博客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社会道德建设的法律重要性探讨与研究
加强员工道德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