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职业倦怠问题的思考

2008-10-11 09:01
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 2008年13期
关键词:职业倦怠

梁 威

【摘要】文章主要提出了当今社会人们工作中普遍存在的职业倦怠问题,对职业倦怠进行了再定义,然后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并从多方面入手提出了解决职业倦怠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职业倦怠;工作负荷;自我暗示

所谓职业倦怠(Burnout)是指个体在工作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当我们感到自己所做的工作没有成就感,一天结束之后,尽管感到很累,但不知干了些什么,脑子里一片茫然。或者老是看到别的工作好,老想着辞职跳槽,身在曹营心在汉。还有的人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硬着头皮去上班。如果我们有这些表现,那么就说明我们对自己从事的工作产生了职业倦怠。这种看似不是问题的问题,在我看来却是我们工作的大忌,它能因为激情的缺失而导致工作没有了创新,剩下的只有程序。

一、职业倦怠的再定义

职业倦怠虽然令人心力交瘁、倍感痛苦,但它并不是世界的尽头,它只是人生的一个交叉路口,如果选择得当,你或许就能找到人生的新方向,不但将危机化为转机,而且还能将转机变为再一次成长的契机。

再定义的意思就是发掘出职业倦怠积极的方面,而不再纠缠于它的负面作用。如果把我们的身心看作是一个系统,职业倦怠就是一种身心失衡的状态,它的作用就像是保险闸一样,在紧要关头拉闸断电,以防止整个系统爆炸。因为或许是你已经走到了人生某一个阶段的尽头,以前的老办法不再奏效,需要转换工作和生活的方式,因而职业倦怠甚至是心理枯竭以一种强烈的手段来提醒你,让你发现问题所在。

更重要的是,经历心理枯竭的人因为症状带来的痛苦而不得不放慢生活的脚步,反而可以更加真切地体验生活的细节,并且在这过程中发掘真实的自我。从这个角度来说,职业倦怠不但不是世界末日,而且还是一个充满惊喜的转折点,如果你听从它的提醒,适时地调整自己,它就可以带领你通往充满爱与欢乐的新生活。当从思想上接受了职业倦怠存在的合理性,要从其中走出来就会信心倍增了。那么职业倦怠究竟是因為什么而产生呢?

二、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

Maslach和Leiter于1997年提出了职业倦怠的工作匹配理论。他们认为,员工与工作在以下六方面越不匹配,就越容易出现职业倦怠,包括:

(一)工作负荷

简单的说就是工作过量。现在的好多行业知识和设备更新的都很快,你到一个岗位工作一段时间以后,虽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面对新的知识和挑战,你还是会感到有巨大的压力。特别是目前工作群体年轻化、现代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许多高学历、硬技术的年轻人都加入到了竞争压力大的行业中来。他们的加入,可能会给一些老员工带来工作上的巨大压力。

(二)控制

控制中的不匹配与职业倦怠中的无力感有关,通常表明个体对工作中所需的资源没有足够的控制,或者指个体对使用他们认为最有效工作方式上没有足够的权威。

(三)报酬

可以指经济报酬,更多的指生活报酬,组织中的薪酬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我们的工作热情。

(四)社交

主要是指组织中的员工和周围的同事有没有积极的联系,这种同事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员工的工作,也是引起职业疲倦的原因之一。

(五)公平

由工作量或报酬的不公平所引起,评价和升迁的不公平则容易带来情感衰竭。

(六)价值观冲突

工作不匹配理论提倡对职业倦怠的干预训练项目,应该放在对工作不匹配的转变上。这就不仅需要对员工个体进行训练,更强调在管理上的训练。管理上的训练,是指改变上述六个工作不匹配中的一个或多个,这就非常需要组织的配合。只有员工个体和组织干预双管齐下,才可能收到满意的效果。该理论对目前组织干预具有指导作用。

由此可见,职业倦怠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我们要客观地面对职业倦怠,努力走出职业倦怠。

三、走出职业疲倦

职业倦怠作为客观存在,已经成为许多人积极行为的障碍。那么如何走出职业倦怠,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有效的尝试:

(一)组织方面

1.组织要努力做好各个岗位的工作设计。通过工作设计,让各个岗位上的工作变得丰富化、有意义,让员工觉得工作有挑战性。所谓工作设计就是为了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提高工作绩效,对工作内容、工作职责、工作关系等有关方面进行变革和设计。工作设计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组织如何向其成员分配工作任务和职责的方式。工作设计是通过满足员工与工作有关的需求来提高工作绩效的一种管理方法,因此,工作设计是否得当对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增强员工的工作满意度以及提高生产率都有重大的影响。

2.要创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员工工作需要一个轻松、愉快的工作环境,作为组织,要努力创造这种氛围。经常组织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关心员工、了解员工的需求和想法,创建团结、合作的群体,让员工有归属感。

(二)个人方面

提高自身对心理健康的认识能力和运用心理策略的最基本的能力,而不仅仅是寄希望于应激源的改变,这是告别倦怠的根本。

1.认识自我。就是要认清自我价值,掌握自己的优势与不足,预测自己倦怠的征兆,了解自己的主观情绪是否影响了自己的生理和心理变化,有无做好应激的积极准备。有了积极的自我认识,才能正视应激情境的客观存在;才能勇于面对各种现象、准确地对待周围环境中的一切人和事,有针对性地对自己进行心理控制并尽量与周围环境保持积极的平衡,成为自身行动的主人,从而避免遭受应激给自己带来的生理和心理上的损伤;才能对可预见的应激,进行自我调整,主动设置缓冲区,提高自己的心理应付水平。因此,只有从自我的阴影中摆脱出来,正确地认识自己及周围环境,才能把变化视为正常的事,不断接受变化的刺激,积极、愉快、主动地迎接生活的挑战,走出倦怠。

(三)寻求积极的应付(Coping)方式

应付是指成功地对付环境挑战或处理问题的能力。通常,积极的应付方式可以使自己有效地面对心理应激、重新恢复生理与心理的平衡水平状态;消极的应付则往往会使人继续停留在充满压力的应激状态,继续消耗自身潜在的能量,产生倦怠,甚至导致心理疾病。

1.运用心理暗示的策略。暗示,指的是在无对抗态度的条件下,用含蓄间接的方法对人的心理和行为施加影响,这种心理影响表现为使人按一定的方式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信念。暗示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着很大的影响。积极的暗示可帮助被暗示者稳定情绪、树立信心及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每个人可把自我暗示作为提高自己应付应激能力的策略。当千头万绪、不知所措时,绝不要抱怨、退缩、自怨自艾,否则人就很容易陷入倦怠,不可自拔。这时要用言语反复提醒自己:“一次一件事,我一定能做完所有的事”,“走过去就是个天”,“工作着就是快乐的”,“与其痛苦地做,不如快乐地做”,“有人帮你是你的幸运,无人帮你是公正的命运,没有会为你做些什么,你只有靠自己”,坚信“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因为我觉得快乐,所以我快乐”……学会随时对自己说:“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即使是阴天也是别样的美好”,“积极的生活态度比生活本身更重要”。当面对孤独、寂寞的、缺乏成就感的工作环境时,要学会奖励自己、为自己喝彩,哪怕是自己的一丁点的进步,都不要忘记对自己说一声:“哦,我做得真不错,明天继续努力哦!”。在经常的这样的言语的自我暗示下,个体就会由急躁、泄气、灰心变为情绪稳定、有条不紊、信心十足,自信有能力控制各种应激。他们的心理状态得到调节,心理活动水平得到提高,从而无论在顺境还是在逆境中,都能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不断在苦难中寻找新的乐趣,成为一个热爱生活、善待生命、对生活充满激情的人。

2.学会适应的策略 。听过NBC电视节目主持人、“职业足球名人堂”最佳播音员之一查理·琼斯故事的人往往会有一个很深的感触,那就是:因为害怕而拒绝变化,往往会使事情变得更糟;如果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变化和挑战带来的应激,能积极应付、迅捷灵活地做出反应,必然会在迷宫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路,也许它会让你付出很多的艰辛和代价,但它会帮助你在变化的时代获得成功。所以在各种应激事件和压力面前,自己一定不要一味地抱怨,要及时调整心态、学会适应,换一种角度看压力。学会对让我们曾经头疼不已的压力心存感激,并积极地投入到变化之中,这样才不至于感觉受到极大的伤害。应激研究泰斗塞里曾说:“很多人停滞在一个阶段感到失败,很大一个原因就是不愿改变现状”。随着应激而改变,这是适应的最关键的问题,只有自己才能帮助自己。要改变,那就行动吧!

四、结语

管子《心术》下篇中记载:“心术者,无为而制窍者也。”运用心理策略来影响心理状态,可以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心理水平,告别倦怠。而对已经出现的,通过医院排查病理上找不到任何异常的身体不适,应该主动考虑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尽早防范,尽早治疗。

总之,职业疲倦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当职业疲倦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不要惊慌,也不要轻易放弃。只要我们冷静思考、仔细分析,相信我们都会走出职业疲倦的低谷,干出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

【参考文献】

[1]张德.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2]董克用.人力资源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苏云,鞠秋云.关于职业疲惫问题的研究[J].甘肃科技,2008.

【作者简介】梁威(1973- ),男,河北怀来人,北方民族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教育学、心理学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职业倦怠
养老护理员职业倦怠研究进展
放射科住院医师职业倦怠研究进展
住院医师的知觉压力和职业倦怠特征分析及对策
职业倦怠,别“倦怠”了家
医院行政管理人员职业倦怠与对策探讨
重症监护室护士职业倦怠的研究进展
大学教师的职业倦怠干预机制研究
驻疆官兵成就动机对职业倦怠的影响: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
扩展阅读之职业倦怠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