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促进大学生到中小企业就业的调查与分析

2008-10-11 09:01赵振伟
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 2008年13期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中小企业

黄 静 赵振伟

【摘要】伴随着国有经济的战略性大改组和结构大调整,传统毕业就业主渠道吸纳能力的下降,中小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旺盛,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主渠道。文章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对影响大学生面向中小企业就业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大学生对中小企业就业的对策。

【关键词】中小企业;大学生就业;就业渠道

一、大学生对中小企业就业呈现新的特点

随着大学生对社会的稀缺程度下降,目前毕业生供需结构不平衡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毕业生就业由供方市场过渡到了需方市场,在这种就业新形势下,面对新的社会经济形势,我国大学生就业呈现出新的特点:

(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愿意到中小企业就业

调查数据显示:有72.83%的大学生表示会积极了解并且认真对待中小企业的招聘,对其招聘仅投简历和不予理会的学生分别只占16.67%、10.5%。因此从他们对中小企业的招聘态度可以直接了解他们的择业倾向:越来越多大学生愿意到中小企业就业。

(二)中小企业并非大学生就业的第一选择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深入分析,结果表明,中小企业并非大学生就业的第一选择。调查问及“是否找工作开始就考虑到中小企业就业”时,仅有38.5%的大学生选择“是”。受到传统就业观念影响,大学生首先考虑的就业单位排在前三位的仍是大型三资企业(35.7%)、科教文卫事业单位(28.47%)、政府机关(20.37%)。

上述两个方面的数据表明,尽管大学生愿意到中小企业工作,但中小企业仍未成为大学生理想的就业单位,到中小企业就业是大学生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做出的的现实性选择。

二、影响大学生到中小企业就业的因素分析

(一)促进大学生对中小企业就业的因素

1.大学生对中小企业的认识趋于理性化和客观化。研究表明,大学生对中小企业的认识随着中小企业的发展不断趋于成熟和理性,使得中小企业吸引大学生加盟有了较大的可能性。有58.18%的大学生认为,到中小企业就业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与特长”,认为中小企业“机制灵活,约束较少”、“企业家摇篮”的比例分别占28.83%和12.99%;68.24%的大学生认为中小企业选拔人才“任人惟贤”,而不是“任人惟亲”。

2.大学生的就业目标更加务实。高达86.07%的大学生认为岗位所提供的个人成长与发展机会在选择就业中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对薪酬的期望也越来越趋于理性:刚开始工作时,过半数人月收入的期望值为1500~2000元;在择业职业选择方面,他们希望专业、兴趣对口,能学以致用。这表明大学生的就业目标更加务实,而中小企业完全能够满足大学生这些需求,这就有利于中小企业抓住机遇,获取人才。

3.政策导向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对中小企业就业。政府政策显示了政府的价值取向以影响公众的观念,政府各种政策的支持是促进大学生对中小企业就业的有力保证。调查显示,60.99%的大学生认为政府的各项支持政策会直接影响他们到中小企业就业。近年来,为鼓励大学生到中小企业就业,国家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的有关政策,如《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关于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若干政策》以及国务院各部委及地方政府出台的一系列配套文件等,有利于为中小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二)制约大学生向中小企业就业的因素

1.传统就业观念滞后于就业形势的变化。在对大学生就业选择的统计调查中,首选的就业单位排在前三位的仍是大型三资企业,科教文卫事业单位、政府机关,总计占84.96%,而中小企业只占15.04%。然而,这些传统的毕业就业主渠道的吸纳能力下降,其吸纳大学生的能力有限。因此,在传统就业观念影响下,大量毕业生难以实现就业。

2.中小企业自身建设和发展存在诸多问题。此次调查结果显示,影响大学生对中小企业就业的原因集中体现在内部管理体制方面(31.7%)、保障体制方面(31.7%)、人才培养体制方面(30.22%)。其中,中小企业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健全是保持大学生对中小企业就业后的稳定性的重要保证。然而,只有7.49%的大学生满意中小企业的社会保障体系。过分的市场和利润取向导致中小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淡薄是造成中小企业内部管理和相关保障体制不健全的重要原因。此外,企业文化也对大学生就业有重要影响。47.49%的大学生在择业时高度重视企业文化。然而,绝大多数大学生对中小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评价一般(64.58%),甚至不好(29.43%)。

3.政府政策缺乏宣传和执行力度。虽然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鼓励大学生面向中小企业就业的方针政策,但此次调查数据显示,有65.71%的大学生对这些政策不了解,31.43%的大学生不甚了解。此外,政府政策缺乏有力的执行力度:一方面,政策执行缺乏强有力的保障。如不少中小私营(股份)企业没有申报用人指标的途径,大学生的派遣、落户口、接档案等问题也导致一些大学生担心自己的身份丧失而不愿意去中小企业工作。

三、促进大学生到中小企业就业的对策思考

(一)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实现科学就业

首先,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是大学生在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中实现科学就业的首要前提。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必须适应社会的变化,做出积极的调整,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主动择业,积极择业;其次,毕业生应正确评价自我,实现科学就业。毕业生要结合就读学校声望,所学专业的热门程度,按照自己个人兴趣、能力,以及对未来职业生涯规划,对自己进行理性剖析,让自己能在激烈竞争的就业市场中摆正自己的位置,实现科学就业。

(二)高校应加强对择业观和就业观的科学引导,指导大学生就业

高等学校要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是高等教育法的明文规定。首先,高校应重视就业指导的长效机制建设。从新生入校开始,就业指导应该结合当前就业环境变化,有阶段性、有特点地贯穿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其次,加强就业指导中心的建设。要使就业指导队伍职业化、专家化,根据社会需求及时进行大学生特别是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咨询、推荐和服务工作,鼓励大学生到中小企业就业,灵活、充分发挥自己的兴趣和专长。

(三)广大中小企业应完善管理,提高综合实力,增强对大学生的吸引力

首先,将人力资源部放在企业发展的战略地位,建立和健全人力资源体系,提高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和效能,增强对大学毕业生吸引力。其次,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目前大多数中小企业并没有充分意识到企业文化对员工的吸引、凝聚和激励作用所带来的经济效应,而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企业当前利益的追求,难以形成强有力的凝聚力吸引和留住人才,导致企业发展的人才瓶颈。再次,积极主动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特别是承担对雇员的责任。履行社会责任的中小企业有利于赢得企业声誉,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为企业发展营造更佳的社会氛围,达到吸引人才并且保留人才的目的。

(四)政府树立“服务为先”的现代政府理念,为大学生到中小企业就业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政府树立“服务为先”的现代政府理念,首先应体现在健全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上。政府部门应采取切实有效政策解决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资金、人才等方面的问题,并且加大配套制度的改革,如户籍、档案、单位编制等制度的改革,以确保毕业生愿意到中小企业就业,解决其就业后顾之忧。其次,政府要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只有政府部门加强就业指导,学生才能有效了解单位的需求状况和国家颁布的有关就业方面的文件精神。再次,政府要加强对各项政策的执行力度和监督力度,以确保各项政策的认真貫彻与落实。

【参考文献】

[1]曾湘泉.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J].经济研究,2004.

[2]戚新.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A].东北师范大学,2005.

[3]余霞.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现状及对策研究[A].西南政法大学,2005.

[4]赵蔚.浅析大学生就业心理对中小民营企业人才缺失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7.

【作者简介】黄静(1986-),女,湖南湘潭人,湖北经济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市场营销;赵振伟(1986- ),男,河南人,湖北经济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市场营销。

猜你喜欢
大学生就业中小企业
高校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策略研究
“精细化”职业指导大学生就业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