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工学结合教学体系

2008-10-11 09:01马宪亭张月平于庆有
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 2008年13期
关键词:能力本位教学体系工学结合

马宪亭 张月平 于庆有

【摘要】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培养目标,体现了就业导向、职业能力的特征,决定了重点建设在于按培养目标构建工学结合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按岗位能力确定校企合作的梯进式实践体系,两大体系必须围绕工学结合的理念和方式进行运作,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工学结合。

【关键词】高职教育;能力本位;工学结合;教学体系

高等职业教育以学生就业为原则,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能力本位为其本质特征,因此,为了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高职院校必须坚持就业导向的原则,遵从应用性人才培养的规律,积极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工学结合教学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适应职业岗位要求和企业需求。

一、职业能力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技术、生产、管理、服务等领域第一线的高技能应用性专门人才。应用性人才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高技能人才是职业能力培养的关键,所以教育的重点是构建以职业能力为轴心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职业素质结构体系,突出实践教学的落实。职业能力是以市场和社会相关岗位对人才能力的要求为依据,以实际工作流程的操作能力为培养重点,按照实际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和工作情景构建职业通用能力、专业

核心能力和专业综合能力。

二、工学结合是培养高职人才的必需途径

工科类高职人才的职业性、能力性决定了其教育特点:一是理论与技能并重;二是注重实用性应用性;三是面向企业生产一线的岗位;四是注重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五是为地方经济服务。这些特点决定了依靠传统的、单一的、学院封闭式教育是不可能达到的,而只有到企業进行较长时间的工学结合、工学交替实习,才能较好地达到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

工学结合模式,是新时期我国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一种新的合作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是一种课堂教学同企业实践、顶岗工作分段或有序交替、学用相长的课程类型、结构与制度。通过学生一边学习一边参加生产劳动的手段,使学生不仅从书本上学习,而且从社会实际中学习,充分调动学校和用人单位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实现教育主体的多元化和社会化,从而将教育与社会融为一体,培养面对现实、适应社会和全面发展的个人。让学生专业技术能力、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在学校与企业两种育人资源和学习环境中得以强化提高。工学结合模式,它既是促进就业的一种机制,也是造就和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技术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根本途径与方法。在当今社会,高职院校应该首先面对现实,立足实际,从打造学生的基本职业技能入手,使学生真正掌握本专业需要的基本技术能力,花大力气,建立自己强大的、与企业社会接近的、满足学生实习实训要求的校内基地。也就是说,教会学生工作的本领和能力,亦即校内的工学结合。其次,想方设法,力所能及,力求实效,开展真正意义上的工学结合。

三、按培养目标构建工学结合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为达到培养目标,培养模式遵循“就业导向、能力为本”的原则,以教学内容理论适中、实践环节技能加强为核心内容,构建适应高职教育“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模块化课程体系。重点在公共基础模块和职业专业技能模块二方面,校企共育、教训融合,达到工学结合的目的。

以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为例,根据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体系结构和岗位能力要求,遵循“理论适中、能力重视、技能加强”的原则,突出专业技能的培养,在技能培养中,易于实现工学结合。人文与创新技能模块,突出企业文化的培养和熏陶,拓展新技术、新工艺等内容;计算机应用技术模块,训练学生的计算机绘图能力;自动化应用技术模块,有重点的选择机械制造设备的自动化应用与维护等内容,体现使用性。构建模块化的理论课程体系见下图。

四、按岗位能力确定校企合作的梯进式实践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主要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岗位操作技能为主线,以任务驱动、项目教学等为主要教学组织形式,以培养和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基本操作技能、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为主要目标。着重体现以下四个改变:

1.变单一的由学校培养为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从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到课程体系、课程标准等与合作的企业紧密配合,优化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制定科学合理、便于操作的、特色明显的实施方案,共同完成培养目标。

2.变实践教学为理论服务的验证教育为按照职业核心能力为主的模块化实践教学体系。

3.变单一的技能培训为生产情景实训。从企业环境熏陶与体验到基本技能训练、再到机械加工生产实习都离不开企业平台,由指导教师(或师傅)进行指导,最大限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生产实际应用能力。

4.变单一的课堂教学为学、做一体化的“理论—实践—技能”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积极推行手脑并用、学做一体、问题导入等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育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让学生参与产品制造过程,将课堂与车间合二为一,针对实际零件加工任务讨论工艺解决方案,并在加工现场参与实施,形成不同零件加工效果的直观比较和认识,有效培养学生的数控技术及模具设计制造能力。

以某高职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为例,开展校企合作模块化、梯进式的实训体系结构图:

五、建立良好的工学结合运行保障机制

良好的教学保障体系是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和保证。建立以强化实践性学习的实验室、校内外实训基地,提供真实的工作实践环境,这是培养高素质应用性人才的最有效的途径。校内实训基地实行开放管理。校内实训基地(室)实行开放式管理(厂内实训期间是8小时以外),学生自由选择时间段进行实训、自主设计技能训练项目、创新能力训练,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技能实训环境。围绕上述目标健全管理制度,完善运行方式,使之与创新教育、轮作式等要求相适应。将企业文化嵌入教学过程,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氛围。把企业的生产活动作为教学活动的大背景,在具有浓厚企业气息的教学环境中,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氛围,使学生直接接受企业文化熏陶,采取系列措施激活教与学的潜能,使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充满自觉性、积极性、自信地投入学习,明显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耿洁.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职业与教育,2007,(3).

[2]岳芩水.论高职教育办学突出产学结合[J].中国成人教育,2008,(1).

[3]耿金岭.对当前高等职业教育中几个热点问题的冷思考[J].中国职业与教育,2007,(2).

[4]侯会喜.对高职工学结合的再认识[J].机械职业教育,2008,(3).

[5]朱蓉.构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职业与教育,2007,(10).

【作者简介】马宪亭(1961- ),男,山东郓城人,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副教授,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教育质量和师资队伍建设。

猜你喜欢
能力本位教学体系工学结合
基于工学结合的《仓储岗位实训》学习成效评价体系探究
基于CDIO模式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改革
虚实结合和科教融合的计算机实验教学体系
数字媒体技术课程体系及实践教学环节设计
能力本位的《影视艺人经纪》课程改革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