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校学生社团中建立基层团组织的研究

2008-10-11 09:01张吉星许永远
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 2008年13期
关键词:文化功能学生社团

张吉星 许永远

【摘要】高校学生社团作为高校“一体两翼”团建工作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大学生素质拓展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文章认为,在学生社团中建立基层团组织,充分发挥其文化功能为学生社團凝聚力缺失问题之解决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关键词】学生社团;基层团组织建设;文化功能

学生社团是一定数量的大学生根据共同的兴趣爱好以及特定目标自发组成的群众性业余学生团体。随着高校学分制的实施等深入改革,学生社团正成为当代大学生们第二课堂活动的重要载体,学生社团发展中也存在着愿景规划不足、内部沟通欠缺及组织管理松散等凝聚力缺失问题。如何更好的提高学生社团的凝聚力和执行力成为一个亟待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学生社团中凝聚力缺失问题的表现

(一)愿景规划不足

学生社团的愿景规划是指明确组织所要达到的长远和近期目标及塑造内部成员共同信念及价值观念。当前高校社团的愿景规划不足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方向迷失。学生社团干部不能及时引导社团会员精诚团结,走向既定目标。(2)信念缺乏。广大会员对于学生社团未来前景期望不高。(3)价值观缺失。多数会员缺乏主见,懵懵懂懂,随波逐流。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严重挫伤会员积极性 ;(2)导致组织发展盲动无力。

(二)内部沟通欠缺

固定的办公和活动地点的缺乏使得学生社团内部成员的互动缺少一个良好的平台。即便在正常的活动期限内,鉴于对活动的准备与实施工作的四处奔波,学生社团内部成员彼此交流的机会也是寥寥无几。多数学生社团成员不了解其他同事的特长、兴趣爱好和性格特征,甚至对多数同事的基本信息也不甚了了,客观上影响广大学生社团干部的协作水平与默契程度。

(三)组织管理松散

学生社团的自主性往往较大,其内部管理、活动内容一般完全由该社团的主要负责人决定,分团委的干预较少,社团成员一般享有退出社团的自由。多数学生社团的运作和发展往往依靠“魅力型领导”来维系,一旦个别负责人毕业,组织便江河日下,难以维持。随着高校“学分制”改革的实施,较多学生往往关注的不是活动的本身,更多的是由活动带来的加分,而这又把学生社团带到了更为困窘的境地。这造成学生社团会员流动性较大,激励和约束机制严重缺失。

二、基层团组织文化功能对于学生社团的作用

在学生社团中建立基层团组织,充分发挥共青团基层组织的文化功能为学生社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文化功能作为基层团组织诸多功能之一,是指基层团组织通过正常的组织机构建设、“三会一课”和主题团日活动的开展,不断加强目标定位,增强内部沟通,加强组织管理,从而形成特定组织文化,增强学生社团内部凝聚力、号召力和执行力,推动其快速发展。其具体任务表现为:

(一)定向作用

共青团组织作为党的后备力量,其活动的核心内容理应为党的有关方针政策及重大决议的学习和贯彻,而这恰恰能够保证学生社团发展的主流政治方向。基层团组织又能通过正常的“三会一课”活动,不断明确社团存在和发展的宗旨,坚定广大会员对于社团发展的信心及制定具体详实的近期和远期目标。该功能能够有效克服学生社团活动开展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不断加强了广大学生社团会员的愿景规划,引导学生社团成员团结一致,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二)整合作用

为加强学生社团广大成员的相互了解和熟悉,基层团组织会定期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团日活动,这些活动既包括郊游、聚餐等趣味活动,也包括时政性的理论学习活动,而且往往规模较大,参与人数的覆盖面较广,频率较高,加强了广大青年团员的互动力度及组织认同感,并从心理上为其进行认知和行为方面的整合,长此以往逐渐形成了一致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不断增强了学生社团的凝聚力、向心力和行为的一贯性。

(三)促进作用

基层团组织的定向作用和整合作用能够有效的增强学生社团对其会员的渗透力和控制力,从而有目的的引导、约束成员的行为,它使得广大会员更为关注学生社团的整体发展,当自我利益与组织利益发生冲突时,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坚决服从组织的既定决策,从而有利于学生社团组织决策的执行与实施,不断促进学生社团发展。

三、基层团组织建设的主要路径选择

(一)组织机构建设之加强

学生社团团总支可与学生社团管理机构合署办公,总支书记由校团委委派专职或兼职团干部担任,总支副书记由学生社团管理机构负责人兼任。总支下设组织部、宣传部等部门,组织部重在对各学生社团团支部的“三会一课”、团日活动进行监督、考核,五团红旗团支部及优秀团员的评比等工作。宣传部的职能重在及时组织学生社团中广大青年团员进行理论学习以加强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社团团支部内部可设团支部书记一名,总体负责本支部的全面工作。

(二)“主题团日”活动的举办

学生社团基层团组织可根据自身特点定期开展活动,内容和形式最好与各学生社团开展的日常活动形成一定的互补性,比如理论学习类社团可适当举办一些丰富多彩的文娱、体育活动,而文体类社团则侧重于理论学习或政策研究等方面活动的举办。主题团日活动是基层团组织工作和活动的重要抓手,主旨明确、层次鲜明、时代感强的主题团日活动对于凝聚人心,充分调动学生社团中团员青年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具有重要意义。

(三)“三会一课”的定期开展

围绕固定主题, 定期开展团员代表大会、团支部委员会、民主生活会和青年共产主义学校培训活动,加强对广大学生社团干部及会员的信念教育, 能够不断激励、鼓舞并振奋人心,引导和帮助他们加强目标定位,把实现自身的价值同做好学生社团工作有机结合起来。

四、基层团组织建设后续动力机制的构建措施

(一)评价促力的促进

评价促力是指学校层面上的评价机制对于基层团组织及其团干部的激励作用。根据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的观点,学校团委应制定并不断完善一系列的评价机制,把学生社团中共青团干部的定位与学院、公寓和班级中的共青团干部等同起来,在评选五四红旗团支部、优秀团日活动、优秀共青团干部和优秀团员等校级荣誉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社团基层团组织的特殊性,不断加强激励力度,以推进学生社团团建工作的开展。

(二)职能推力的推进

鉴于广大青年团员大多都具有“双属”身份(一个人同时属于两个团组织)或“多属”身份(一个人属于多个团组织)的特征,笔者认为,在学校的共青团工作中应采取“注册团支部+活动团支部”的工作模式。在此固定模式下,广大青年的组织关系接转,团员费的收缴,团员推优、入党等职能由班级团支部完成,而学生社团基层团组织完成的只是团日活动、“三会一课”的开展等工作职能。该固定模式可正确处理学生社团基层团组织与班级团支部的关系,保障学生社团的团建工作长期稳固的进行。

(三)内驱动力的根本保证

基层团组织团干部的综合素质是基层团组织得以发展和提高的根本内驱动力,因而要坚决摈弃过去那种由指导老师或上任团干部直接指定而产生新一任团干部的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团干部的产生的合法途径: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通过团员代表大会或团员大会投票选举等一系列制度化的方法产生有广泛群众基础的,能够有效地带领团组织快速发展的共青团干部。此外,学校团委应加大对于基层团组织干部的培训力度,通过青年共产主义学校培训班的形式开展业务能力培训或政治理论学习等方式, 不断提高团干部思想政治素质、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

纵观各大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已如火如荼,基层团组织建设作为共青团工作的一个新课题,对于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迫切期待学生社团中的基层团组织尽快建立并运作起来,为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多做贡献。

【参考文献】

[1]蒋毓新,鲁镇.高校学生社团存在问题与对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7,(9).

[2]李婷,张亮.新时期高校学生社团团建工作探讨[J].财经界(下半月刊),2006,(5).

【作者简介】张吉星(1986- ),男,江苏沛县人,南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05级本科生,研究方向:学生社团的管理;许永远(1987- ),男,江苏丰县人,南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06级本科生,研究方向:共青团组织建设。

猜你喜欢
文化功能学生社团
服装广告
当前医学类院校学生社团发展中的难题及对策
浅谈新形势下学生社团管理模式
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社团良性发展的几点认识
新时期学生社团组织在学生管理中的作用探微
CUBA新赛制对高校篮球运动的推动及其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