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有件“隐身衣”的杨绛

2008-11-04 04:50
关键词:隐身衣钱钟书杨绛

佚 名

在钱钟书先生在世时,他从来不见记者,不上报纸,也不上电视,甚至一些所谓的学术活动也不参加。钱钟书先生去世后,杨绛先生也如出一辙。他们为什么拒绝媒体呢?虽然外界对此也有不少说法,杨绛先生甚至还出过一本叫《隐身衣》的书。在书中杨绛曾问钱钟书:“给你一件仙家法宝,你要什么?”结果两人都要隐身衣。隐身于书斋,遨游于书海,即便出门最好是人家都视而不见,见而不睹,“万人如海一身藏”(苏轼)。作为一个记者当我面对杨绛先生时,我不由问起这个问题。杨绛笑笑,说:“不见记者倒不是对媒体有偏见,主要是怕他们写我们,破坏我们的安静。”

“你的信息来源是通过报纸来的多还是电视的多?对网络感兴趣吗?”

“对于网络我就没有精力和时间去关注了,省省眼睛,我是新时代的文盲(笑)。”

“除了《参考消息》还看什么报刊?”

“都看看,看些新闻。报刊很重要,不过可以少一些,不需要这么多。我其实很羡慕做一个记者,假如我做记者,我就做一个像《焦点访谈》那样的跟踪记者,或者战地记者,有一定危险性和挑战性。但是,我不愿做追逐名人的记者,访什么名人呀(笑)!”

虽然杨绛先生的这番话让我赧然,但我还是被她的坦率打动了。我说:“虽然您不想当名人,但您还是早早地出了名,据说比钱先生出名还早。”

杨绛先生笑了,说:“这就证明出名没什么价值。”

杨绛对当年轻描淡写地说:“当时我的剧本只是进步剧团用来掩护抗日运动的小戏。因为没有政治气味,还卖座。当时我怕出丑,广告上用了‘季康两字的谐音。我家里的姐姐妹妹嘴懒,总把‘季康叫成‘绛,我就用了‘杨绛这个假名。”

“杨绛”成了“杨季康”的笔名,一直用到现在。在这个过程中,杨季康这个名字消失了,杨绛这个名字却深深地在人们的心中扎下了根。当年,杨绛声名鹊起之时,钱钟书却还默默无闻。

一次,他们一起去看电影《弄真成假》,回家后,钱钟书对杨绛说:“我想写一部长篇小说。”然后把主要情节告诉了杨绛。杨绛听罢大为高兴,催他快写。为此杨绛让钱钟书把大学的授课时间减少了,为了维持生活,杨绛连女佣也不雇,家里的杂活自己全兼了。杨绛从小生活在优越的家庭里,哪里干过劈柴、生火的事,整天弄得满脸油烟,十指黑黑的。她急切地等待着钱钟书完成小说,就是做“灶下婢”也心甘。终于,钱钟书一鸣惊人,小说《围城》凌空出世。

(选自《新闻午报》)

猜你喜欢
隐身衣钱钟书杨绛
选择
隐身衣
最短的情书
最短的情书
最短的情书
杨绛守诺
一次“遗忘”
捉迷藏
欠一杯不醉
地球君的隐身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