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净情感的向往与彷徨苦闷的逃避

2008-12-19 05:28杨富有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08年12期
关键词:荷塘月色朱自清

杨富有 张 娜

关键词:朱自清 荷塘月色 纯净情感 苦闷彷徨

摘 要:朱自清的生活处境和个性使他向往安静纯美的生活和友谊,时代的残酷让他不能超然于社会激荡之外,《荷塘月色》纯净的景物中,带着一分朦胧与迷离,这样的特点其实就是他向往纯净感情的愿望与时代责任感造成的苦闷彷徨的体现,这样的解读,在朱自清其他的作品中也能得到印证。

不管是出于时代的驱使还是内在凛然之气的自然流露,不管是由于家庭生活带来的压力还是由于士大夫般传统家庭的影响,或者就是主体性格使然,朱自清既融于这个时代的生活,又超然于时代之外。融于这个时代的生活,使他的作品有了使命感,写作出了类似于《赠友》这样赞美革命者邓中夏的热烈诗篇,甚至亲身参与了“三·一八”学生请愿活动而目睹了段祺瑞政府的凶残,为此用饱蘸着血泪的笔锋创作出了大量关注时代、充满锐气的作品;超然于时代之外,让他留恋向往几乎远离世事的白马湖岁月,渴望温情的友谊、安闲的生活甚至于纯净的人际关系,为此,他经常选择逃避火热的生活躲进家庭的避风港,但这也给他带来了苦闷,使他在所渴望从事的文学、教育的象牙之塔与斗争之间苦苦挣扎,迫使他经常尖锐地剖析自己不能承担更多的社会与时代责任。朱自清正义的骨子里埋藏着对真理的渴望与追求从而导致了他与现实的尖锐对立和冲突,美好的生活愿望和家庭负累又促使他向往纯净的情感体验和宁静的生活,这就使得朱自清陷入到了纯净情感的苦闷与彷徨生活的逃避之中。很大程度上,《荷塘月色》便是作家这种矛盾情感的产物,是他这种心灵感受的写照。这样说难免引起争议:《荷塘月色》的巨大成功与文质兼美的特点使之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屈指可数的美文代表,其主体情感剖析早已有研究者做出了各种解读。但是,有几点仍然是有认识价值并能够支持这样的看法的。

首先,就朱自清一贯的创作习惯、创作风格而言,这不是一篇单纯为写景而写景的作品。在他的《文艺的真实性》一文中,他将文艺创作分为几等,认为“自叙性质的作品,比较的最真实,是第一等”,因为“一个人知道自己,总比知道别人多些,叙述自己的经验,总容易切实而详密”,认为“近代的文学里,自传性质的作品一日一日的兴盛,主观的倾向一日一日的浓厚”,所以他强调观察,“仔细下一番推敲的工夫,体贴的工夫,才能写出种种心情和关系”,“我们要有真实而自由的生活,要有真实而自由的文艺”①。这样的美学思想,决定了其创作倾向必然带有强烈的个体主观情感,《荷塘月色》当然不会例外。其次,在《荷塘月色》开头部分作者就明确说道:“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问题是,这几天是哪几天?是什么因素使作者的心里颇不宁静?其时正值“四·一二”大屠杀发生后,作者已然写了《那里走?那里走!》,叩问自己的灵魂,还在北京的五月间填写了“日暮倚楼头,暗惊天下秋!半庭黄叶积,阵阵鸦啼急,踯躅计行程,嘶骢何处行?”②的词句。毫无疑问,这里的“秋天”要不是作者心里的秋天,那就一定是时代的秋天;而即使是作者心里的秋天,刚刚将妻儿接到北平住在静谧的清华园里过着一直向往的安定生活的作者也只能是因为时代的秋天造成了他心里的秋天。这年的七月间写成的《荷塘月色》,又怎么会不带上善良敏感的朱自清的强烈的主体情感?

问题是,《荷塘月色》中作者的情感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应该怎样去解读?从中又能看到怎样一个朱自清?这个问题的解读除了从时代背景、作家创作特点的角度阐释外,作品本体是解决这个问题必须面对的最主要依据之一。

作者笔下的“荷塘月色”是纯净的,也是迷蒙的。那么,朱自清笔下的淡淡的、朦胧的云,斑驳的、参差的树影,隐隐约约的远山,浮起在荷塘里仿佛笼着轻纱的梦一般的薄薄的轻雾,仿佛远处传来的高楼上的渺茫歌声似的缕缕清香,甚至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的路灯,一切,都似乎若有若无,虚无缥缈,迷蒙一片,即使有热闹的蛙声与蝉声,热闹也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是什么让这里的景色如此,是什么让作者的感受如此?“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所以,“一切景语皆情语”③。也就是说,是心灵使然。在剧烈的时代变动中,作者“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走路,说话,都要费很大的力气;还不如意。心里是一团乱麻……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④,这就是写作了《荷塘月色》后的作者的内心独白。这样的景色特点同作者在时代中“心里是一团乱麻”“什么也没有明白”的迷失的感觉,彼此印证,有谁能否认这样的景色不是作者苦闷灵魂的彷徨中的写照?这也就不难理解作者又何以写《那里走》这样带有明显人生思索类的文字了。所以,与其说是作者眼中、笔下的景色是迷蒙的,还莫如说是作者的心里是充满迷茫、困惑的,那份朦胧的景色和他那虚空的感受,实在是一个调子。景物特点就是他心理、情感特点的写照。

另外一个有趣的现象,《荷塘月色》在结构上的精巧安排一直以来受到人们的交口称誉。开头作者写道:“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而结尾处却是:“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首尾自然呼应,从生活上看,朱自清与妻子武钟谦伉俪情深,他对中国社会前途的担忧,内心的悲苦、迷茫远不是妻子所能理解的,也不愿意拿来让妻子分担的;再者,带上门出去,再回到原点,一个轮回,一个封闭的圆,几乎就没有变化,在时代的苦闷中,往哪里走?也许只有选择回归自己平静的生活才能作为暂时逃避的港湾。“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退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逃避的一法。只是要靠了平和的假装,遮掩那惶惶然,使自己麻醉着忘了去。”⑤“平和的假装”,几乎就是《荷塘月色》情感特点的最佳注脚,朱自清看清自己“是一个不配革命的人!这小半由于我的性格,大半由于我的素养……在性格上,我是一个因循的人”⑥,由此看来,《荷塘月色》的这种情绪与选择,纯粹就是一个拥有纯净感情的灵魂在无奈之中的逃避,找到一个暂时让自己“麻醉”的地方,忘了那些“惶惶然”。否则,一个清醒到如此认识自己的人,有谁会相信能够真正地麻醉自己?所谓的麻醉,不过是现实造成的愤怒使他不堪,而他又不能彻底投身于革命,从而在抗争与逃避中摇摆的苦闷彷徨。而这,也正和他的“刹那主义”人生哲学是一致的。

在以写景为主的《荷塘月色》中,有一段内心的独白是特殊的:“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只要站在作者表白的另一个角度就可以体会到,平日的自己,是孤独的,处于并非自己喜欢的环境中,不得不想一些自己未必愿意思考的问题,不得不说一些自己未必愿意说的话,也不得不做一些自己未必愿意做的事,失去了自由。这样的文字,几乎是在向读者告白:平时的自己经受着怎样的失去自我、失去自由的情感和灵魂的煎熬。革命的热潮与所遭受的残酷镇压成了作者生活中令他窒息的负累,他不想、也不可能深刻地卷入到时代的洪流中去,但时代的洪流却挟裹着他,使他不能成为一个纯粹的旁观者;良知、责任也让朱自清在面对现实时不可能置身事外,为此,他深刻反省自己:“况且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着我活,也不忍丢下了走自己的路。所以我想换一个生活,是不可能的,就是,想轧入无产阶级,是不可能的……没有新生活,怎能有新的力量去破坏,去创造?”⑦为此,他深感自责,也使他产生了自己的人生之路怎么走的忧虑,“这种忧虑没有一点用,但禁不住它时时地袭来,只要有些余暇,他就来盘踞心头,挥也挥不去。”⑧以此可见,作者其实是深深陷入到了养家的责任、生活的愿望、人生的良知、时代的使命种种复杂的感情交错构成的矛盾之中,由此,迷茫,苦闷,彷徨,逃避与担当,对理想的平和生活与纯美世界的向往,是他情绪的激荡的主要焦点。这恐怕就是《荷塘月色》景物与感情交汇在一起所形成的迷蒙的特点了。

根据对《荷塘月色》以上几个方面内容的分析和朱自清这一时期其他作品的印证,结合他的出身、性格、家庭,应该可以说,《荷塘月色》纯美的景物,隐含着作者逃避现实的、内心存有的醇美的、安静的生活理想和感情寄托;朦胧的景物特征又不免透漏着作者在时代的大潮激荡中灵魂的苦闷与迷茫。所以,即使是这样一篇纯美的写景散文,也显现着作者朱自清艺术创作上的“求诚之心”⑨,是发自于内心的情感的吟唱、灵魂之合奏,是他纯净情感的苦闷和生活中彷徨、逃避情绪的具体写照。

(责任编辑:赵红玉)

作者简介:杨富有,文学硕士,内蒙古锡林郭勒职业学院副教授;张娜,内蒙古大学文学院在读学生。

①朱自清.文艺的真实[J].小说月报,1924年1月,第15卷第1号.

②朱自清.和李白《菩萨蛮》[A]∥朱乔森编.《中国现代作家选集·朱自清》[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6月第1版,第245页.

③王国维.《人间词话、蕙风词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版,第191页.

④朱自清.一封信[A]∥朱乔森编.《中国现代作家选集·朱自清》[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6月第1版.

⑤⑥⑦⑧朱自清.那里走《朱自清散文》(上集).[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年8月第1版,第116页-第117页.

参考文献:

[1]陈孝全.朱自清传[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1年3月第1版.

[2]朱金顺.朱自清研究资料[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8月第1版.

猜你喜欢
荷塘月色朱自清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朱自清的较真
不吃救济粮,饿死了朱自清?
荷塘月色
朱自清的蝉声
朱自清自轻不失重
翻译批评赏析研究
朱自清写的71封肉麻情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