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当代教育新理念的小学教师教育思考

2008-12-24 10:26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08年12期
关键词:小学教师特性专业化

刘 慧

研究今天的小学教师教育,必须立足于社会转型期教育变革的背景。当今人类社会正在经历着历史上又一次转型,社会转型必然要求教育随之变革,一些教育的新理念孕育而生,这些教育新理念更为深刻、准确、明确地体现了教育的真谛,是重新审视当代小学教师教育的基本立场与视角。

一、在终身教育的理念下重新定位小学教育的性质与任务

进入20世纪90年代,终身教育的理念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同,成为了当代主导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最基本理念,它改变了传统的教育观念。传统教育是按学习内容多少和难易而划分教育阶段。终身教育打破了这样的观念,将各阶段的教育服务于个人一生的可持续性学习。传统教育主要是局限于学校、课堂和书本的封闭式教育,而现代教育则强调为社会服务,不仅要求教育的内容要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而且强调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在传统教育中,基础教育注重的是对儿童进行一定知识的教学,为儿童的成长奠定一定的基础。在现代教育中,在注重这些的同时,更加注重培养儿童的社会意识、创造能力、合作精神以及对自然科学知识的兴趣。如何实现由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型,是小学教育面临的根本性挑战。

小学教育是终身教育的初始阶段,是为人的发展确定方向。儿童生命成长的特性是小学教育的基础,小学教育只有顺应儿童生命特性,才能促进其生命的健康发展。这也正是当代小学教育与传统小学教育、其他教育形式相区别的独特性所在。当代小学教育的性质决定其任务不仅要保证儿童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而且更重要的是帮助儿童学会学习,注重培养儿童的社会意识、创造能力、合作精神以及对自然科学知识的兴趣等,为今后一生的可持续学习成为开放的、具有全球视野的人打下基础。这是小学教师教育的重要依据。

二、培养小学教师了解儿童的意识与能力

教育应以人的生命为本,以生命教育的视角审视小学教育,认识儿童的生命特性是实施小学教育的前提。认识儿童不仅要从生理学、脑科学、心理学、哲学、教育学等多层面,而且更要回到儿童的生命特性、成长环境、生活境遇及真实的生命感受和经验中。

小学教师教育要注重培养教师对儿童生命的意识与能力的了解。陈鹤琴指出:“只有了解儿童,才能教好儿童。”朱小蔓教授认为,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儿童观是我们办小学教育的前提。笔者在与小学教师的接触中发现,他们中的许多人并不了解小学生,当让他们谈谈小学生的需要时,许多人都是根据自己的角度来推测。这一现象反映出小学教师缺乏对儿童意识与能力的了解。如果不了解儿童,那么也就很难实施真正的教育。国外培养小学教师的一项主要内容就是了解儿童。因此,帮助小学教师科学认识儿童,走进儿童的生命世界,真正了解儿童的生命需要,是小学教师教育的重要任务。

三、注重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特性研究

教师专业化是当代国际社会关于教师职业的专业特性和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重要思潮,是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潮流,也是世界各国正在广泛开展的一场推进教师教育和教师发展、提高教师职业声誉的建设性运动。在我国,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走教师专业发展之路,是新世纪的教育改革与发展需求。近几年来引起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领域的广泛关注。

目前,对小学教师专业化及其专业化发展的理论研究还很匮乏。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对于教师专业化的认识,已经有多种视角与多个层面。但对不同阶段的教师专业化问题,分别作进一步专门性、理论性研究的很少,尤其是对小学教师的专业化及其专业化发展问题研究更少。

对小学教师教育而言,小学教师专业特性、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标准以及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等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不仅关涉小学教师教育的理论构建,而且还直接影响小学教师的专业化培养。如,笔者与一线小学教师探讨教师专业化问题时发现,他们所理解的教师专业化,更多地是停留在学科知识、教学技能方面,比较肤浅与片面。许多教师表示,对他们而言,目前所接受的教师专业化培训,更多的是为了完成上级要求,并非出于自己的主动,因为许多培训缺乏针对性,不是他们真正所需要的。而他们真正需要的培训,学校并不能提供服务。所以,他们迫切需要能够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思路与方案。这些问题都与小学教师专业化的理论研究密切相关。

四、植根于大学文化之中培养小学教师

培养本科层次的小学教师是国际教师教育发展的重要阶段和必然趋势。我国本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自1998年纳入高等教育体系以来,经过10年的建设,已经初具规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一个重要问题是培养本科层次小学教师的初等教育学院自身的文化建设。

目前,我国高等师范大学的初等教育学院,基本由原有的中师、师专以及其他一些性质的专科学校合并升格形成。在此基础上培养本科层次的小学教师,存在诸多问题,如培养目标的定位、课程的设置、教师队伍建设等问题,其中,最深层次的是文化问题。从学校文化的视角看,当代小学教师教育处在小学文化、中师文化与大学文化的“包围”之中。站在学校的角度,三者之间有着内在的一致性,但从教育的不同阶段看,三种文化有着各自鲜明的特性,不能等同。

中师教育与传统小学教育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中师教育侧重技能性,注重教学技能的训练,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可以直接服务于传统的小学教育。但在社会转型期所带来的教育转型的今天,这种培养模式难以适应多元的不确定性社会中的小学教育。现代教育的开放性所带来的许多新问题,对小学教师而言,很难从所学的知识当中获得答案,需要他们具有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中师教育没有培养他们这方面的意识与能力。而大学文化注重的知识创新、学术自由,培养人的研究意识与能力,是培养小学教师教育方面意识和能力的沃土。

因此,立足大学文化精神,改造中师文化,保持与发扬中师文化中注重技能性的精华,加强科研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兼顾师范性与学术性,对小学教师教育而言至关重要。■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张 雯]

猜你喜欢
小学教师特性专业化
重庆科学城南开景阳小学教师作品
张家港市鹿苑小学教师作品
句容市行香中心小学教师作品
劳动教育课程的常态化、专业化还有多远
茶树吸收营养物质的特性
刘辉
幼儿园保育员专业化现状调查与分析
区域教学视导: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助推器
我国航天航空产业专业化水平测算与分析
我国航天航空产业专业化水平测算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