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高中学生信息技术基础调查分析与对策思考

2008-12-30 09:02郑明达
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 2008年12期
关键词:高一信息技术对策

郑明达

摘 要:本文通过对三所不同类型学校496名高一新生的问卷调查,从多个方面收集了反映本地区学生信息技术起点水平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了简要分析,结合分析提出有关的教学建议,同时,针对学生基础差等突出的问题,提出了促进均衡和利用差异两个基本策略。

关键词:高一;信息技术;起点水平;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454(2008)24-0012-04

为进一步了解本地区高一新生的信息技术基础情况,以便根据学生起点水平采取针对性的对策,从而高质量地实施新课程,我们对全县三所高中共496名学生进行了学生信息技术基础情况的问卷调查。

一、调查设计

为保证调查结果的客观性、可靠性,同时让调查结果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我们在调查问卷设计上,尽量让问题贴近学生生活,方便学生作答。同时,采用无记名方式调查,消除学生答题时的顾虑。在调查对象选择上,我们考虑了两个方面:一是不同层次的学校,二是不同区域的学校。

本次调查共选择三所学校,每所学校随机选择了3个班级,共调查学生496名。其中,第一所是四星级高中(国家级示范高中),地处县城(以下称“甲校”);第二所是三星级高中(省级重点高中),地处城乡结合部(以下称“乙校”);第三所是二星级高中(市级重点),地处农村(以下称“丙校”)。这样设计,得出的数据,基本能反映一个地区的基本情况,从而为更有针对性地指导各校进行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提供依据,促进学科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二、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从不同的侧面了解学生开始学习信息技术的时间、使用计算机的目的、计算机知识获得的途径、现有的软件基础、喜欢的学习方式等,通过对调查数据分析,我们得出该地区高中学生信息技术基础的基本情况。

1.学习信息技术的起点水平存在一定差异

从调查数据来看,最早的学习者起于幼儿园,约占1.21%,绝大多数从小学开始学习,占比为88.91%,但也有不少学生从初中才开始学习,约占9.88%,从开始学习信息技术的时间上来看存在一定差异。

2.近五分之一的家庭具备上网条件,从学校分布上看,城镇学校高于农村学校,重点学校高于一般学校

从调查数据来看,本地区目前家庭可以上网的约占19.35%,近五分之一,大多数学生家庭暂不具备上网条件。三所学校在这一问题的统计数据上反映出明显差异:甲校有近40%的学生家庭可以上网,而乙校学生家庭可上网的仅占5.06%,重点学校明显高于一般学校,城镇学校明显高于农村学校。

3.学生最喜欢用计算机“游戏娱乐”,用计算机“统计资料”者最少

我们将学生平时喜欢用计算机做什么分成了“学习新软件、上网搜集资料、文档处理、绘画、统计资料、游戏娱乐、其他”七个方面(可多选),相关统计结果如表1。

从统计数据来看,七个方面应用所占比排列情况是:“游戏娱乐”、“上网搜集资料”、“绘画”、“其他”、“文档处理”、“学习新软件”、“统计资料”。居第一位的是“游戏娱乐”,总体近60%,其中“乙校”竟高达74.25%,从应用的角度出发,这应该属于“消遣”型的应用,在实际教学中需要加以引导。居第二位的是“上网搜集资料”,总体达到42.54%,这说明有四成的学生有使用计算机进行资料搜集的经历,这为新课程着力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提供了很好的基础,是教学中可以着重关注的。选择“学习新软件”与“统计资料”者偏少,占比为5.24%、1.01%,这两方面的应用带有一定的专业性质,属于相对较高层次的应用范畴,这说明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层次的认识还比较浅,需要通过高中阶段的学习进一步提升。

4.学生的计算机知识与技能获得的主要途径是“学校的课堂学习”

我们将学生的计算机知识与技能获得主要途径分为“自学、父母教、学校的课堂学习、社会培训班、上网吧、其他”等六个方面,相关统计如图1。

从统计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学生计算机知识与技能获得的主要途径是“学校的课堂学习”,占比约72%,其次是“自学”,占比约18%,其他途径总和约占10%,这充分说明学校是学生获得计算机知识与技能的主要途径,是提高学校学科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计算机知识与技能的主要途径,学校必须加以重视。从三所学校统计数据来看,各种途径占比存在差异:如“甲校”选择“自学”途径的约占28%,而“丙校”选择“自学”途径的仅占9%,占比不断下降;“甲校”选择“学校的课堂学习”途径的约占60%,而“丙校”选择“学校的课堂学习”途径的约占82%,占比不断上升。出现这种情况,应该与三所学校的生源有关,这在教学设计中需要注意。另有一个现象也值得关注:通过社会培训班这一途径获得知识与技能的比例也达到4%,这充分说明有部分学生具有很强的学习欲望,在教学设计中应当给予考虑。

5.学生的计算机知识与技能基础掌握较好的是“计算机基础、操作系统、因特网应用”,掌握较差的是“演示文稿制作、电子表格”

我们从计算机基础、操作系统使用等六个方面,让学生从“很棒、良好、一般、没有学过”四个层次进行评价,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相关数据统计见表2。

从统计数据来看,学生掌握较好的是“计算机基础”、“操作系统使用”及“因特网使用”,“很棒”与“良好”的比例超过40%。掌握不够理想的是“演示文稿制作、文字处理”与“电子表格”,“很棒”与“良好”的比例仅为30%,这说明初中阶段教学没有很好地落实。更值得注意的是,没有学过“文字处理”、“电子表格”及“演示文稿制作”的占比均超过30%,这些内容都是新的高中教材所必备的知识与技能基础,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必须加以足够的重视。

6.学生处理问题时最常用的方式是“问同学”

在信息技术课堂学习中,遇到问题是正常的,学生是如何来解决这些问题的呢?我们共设置了五种方式:问教师、问同学、上网找资料、自己看书、有时就不管了(可多选),调查结果见表3。

从统计表中可以看出,学生中有近70%的人,在信息技术课上遇到问题时首先想到的处理办法是“问同学”,因此建立好学习小组、开展合作学习十分有利于提高课堂学习质量。“问教师”处于第二位,占比约50%,这也充分说明了教师在课堂中的重要地位。通过自己努力解决的,也占有不小的比例。值得关注的是,有近13%的学生采取“放弃”的方法,这需要在教学中加以重视。

7.学生最喜欢的信息技术课堂学习方式是“和同学一起合作”

关于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调查,我们选择了“教师边讲,我们边做”、“和同学一起合作”、“教师指导下完成”、“独自做作品”(可多选)四种方式,统计结果如表4。

从统计数据来看,这四种学习方式均为学生喜欢的方式,占比例最少的“独自做作品”也约占20%,选择方式占比最高的为“和同学一起合作”为33.47%,这与上述关于学习中遇到问题的处理方式统计结果相一致,为合作学习的推进提供了良好基础。三所学校在学习方式选择所占比例上略有差异,甲校学生选择最多的学习方式为“和同学一起合作”,约占48%,而其他两校学生选择最多的学习方式为“教师边讲,我们边做”,约占35%。教师可以根据此项信息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

8.学生认为信息技术课最合理的评价方式是“上机操作”

关于信息技术课程评价方式,我们选择了“笔试、上机操作、作品考试、上级统考”四种方式,让学生从中选择一种认为比较合理的方式,以了解学生对各评价方式的理解与认可程度,相关统计数据如图2。

从统计数据来看,近60%的学生认为“上机操作”评价方式比较合理,其认可度是四种方式中最高的,其次是“作品考试”,占比约30%,对于“上级统考”学生的认可度最低,仅为5%左右。

三、对策思考

上述调查结果为我们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实施有效教学提供了依据,但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学生基础差异明显,这给教学设计与实施带来较大的困难。因此,如何缩小学生起点间差异和合理利用差异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下面围绕这两点谈两个基本对策,并从区域教育行政、教学研究层面和学校层面、教师层面作简要分析。

对策之一:促进均衡,缩小学生起点间的差距

1.源头均衡发展,狠抓教学质量

数据所反映的学生之间的差异,很显然是由于小学、初中阶段信息技术教育质量不均衡带来的,分析产生的原因至少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学校对该学科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虽然江苏省“校校通”工程为所有学校配建了计算机教室,但这些教室的利用率并不高,一些学校没有专业师资,课程大多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师资质量不能保证;一些学校课时得不到保证,学生学习课时严重不足;二是教师教学的随意性。部分教师没有按照纲要要求及教材内容实施教学,而是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甚至个人情绪组织教学,教学无计划性与系统性。

针对这些问题,作为教育行政、教学研究部门,应着力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加大对课程计划执行的检查与评价力度,促进学校按课程计划实施教学;二是加大对教师的培养力度,一方面适当引进专业教师,另一方面对兼职教师实行证书“资格”制度,要求所有非专业兼职教师必须通过上级组织的培训与考核,方可持证上岗;三是加强教学过程的组织与管理,如下发学期教学进度、开展教学观摩、实施教学质量抽测等,促进学校教学的正常开设与有序推进;四是加强终结性考核的实施。

目前,我们在小学六年级的综合素质考查中已经加入了信息技术课程学习内容,正在考虑如何将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学习内容纳入初中阶段的终结性考核方案中。作为学校来说,也应当加强对学科教学常规的管理与检查力度,提高课程开设质量。作为教师,要本着为学生未来着想,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课程的开设质量。

2.做好补救工作,促进基础均衡

作为高中教师,针对学生间的不均衡现象,应采取适当的补救措施,促进基础均衡,有两种方案可供思考:一是在推进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根据学习内容进行补救,如学习“文本信息加工”部分时对基础不太好的学生可进行适当的基础训练。在时间安排上,可考虑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安排,在课内可安排一定的时间复习,课外可为相对基础较弱的学生提供更多的练习机会;二是在学习新课程前,集中补习新课程所必备的基础。在时间安排上以8节课左右为宜,当然这需要根据学生的基础情况,结合新课程实施的基础要求,做好补习方案,切实提高补习的有效性。为做好补救工作,教师还需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详细了解每位学生的基础情况,让自己与学生都做到心中有数;二是需要与学生很好地沟通,防止部分学生中出现“放任不管”的现象。

对策之二:正确对待差异,促进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1.尊重差异,推进分层教学

辩证地看,学生之间的差异永远存在,而且永远不可能消失,对教育而言,我们的目标是让所有学生都能达到教学目标,在达成教学目标要求上不存在差异。同时,在达成目标基础之上,我们也鼓励优秀学生能够得到充分发展,就像信息技术基础统计中,我们追求学生都能达到“良好”,同时也鼓励学生能够“很棒”。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推进分层教学是对待学生起点差异的基本教学策略,这包括教学目标的分层、学习过程的分层、解决问题上的分层、评价上的分层等。通过设置分层的目标、过程、活动、评价等,有效促进全体学生达到相应目标,获得学习上的成就感,激发和维持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2.利用差异,让差异成为资源

学生之间的差异既然不可避免,片面追求缩小差异也是不明智的选择,我们应当理性地利用差异,调整我们的教学,让差异成为教学资源,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如我们可以推行小组合作学习,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原则,建立合作学习小组,引进“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体制,让不同类型的学生在小组群体作用下获得有效的进步。还可以建立“小助手指导制度”,让对某一学习内容掌握得“很棒”的学生成为教师的小助手,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让所有学生在遇到困难时都能及时得到帮助,避免出现“有时就不管了”的现象,整体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冯小燕,崔晓.河南省部分高中生信息技术能力起点水平之调查分析与思考[J].软件导刊, 2006,(8):34-36.

[2]胡景.归级交叉分层教学在信息技术课上的应用[J].现代教育科学,2007,(8):101-102.

[3]黄虹.浅析“差异教学”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的应用[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2004,(4):41-42.

猜你喜欢
高一信息技术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浅谈高一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
高一新疆班物理学习困难成因及教育对策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