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网络舆情的应对策略分析

2008-12-30 09:02吴明友
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 2008年12期
关键词:网络舆情策略分析

吴明友

摘要:互联网发展到今天,网络信息安全已成为一项重要的工作,而教育系统历来是敌对势力渗透和破坏的重点。及时监测网络舆情、正确引导网络舆论、建立舆情预警机制将有效地确保校园网络信息安全。本文通过对网络舆情特点的分析提出了校园网络舆情的应对策略,旨在共同营造文明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

关键词:网络舆情;策略;分析

中图分类号:G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454(2008)24-0089-04

网络舆情是指在互联网上流行的对社会问题不同看法的网络舆论,是社会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是通过互联网传播的公众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所持的有较强影响力、倾向性的言论和观点。其表现形式主要为:BBS论坛、博客、播客、新闻跟帖及转帖等等。近年来,网络舆情对政治生活秩序和社会稳定的影响与日俱增,一些重大的网络舆情事件使人们开始认识到网络对社会监督起到的巨大作用。同时,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如果处理不当,极有可能诱发民众的不良情绪,引发群众的违规和过激行为,进而对社会稳定形成严重威胁。教育系统关系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本身热点问题很多,历来是敌对势力渗透和破坏的重点,因此,分析网络舆情的应对策略,建立监测预警机制,必将对校园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一、我国互联网的特点

我国的互联网除了具有开放性、虚拟性、隐蔽性、渗透性、随意性等网络共同的特点外,还具有中国特色。

1.网民众多,呈现大众化、年轻化的特点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最近一次调查,截至2008年6月,我国网民数已达到2.53亿人,首次大幅度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与互联网发达国家的网民年龄相比,中国网民更加年轻,24岁以下网民占49.9%,30岁以下占68.3%,可见青少年是网民的主力军。年轻人口无遮拦,更乐于对社会、文化和经济问题随时发表自己的看法。

2.互联网舆论平台十分发达

中国拥有近150万个BBS论坛,规模为全球第一。几乎所有门户网站都开设BBS论坛。在“百度”网站,网民可以就任何关键字设立专门的论坛,对此事件或话题感兴趣的任何网民都可以到论坛发表言论和图片,平均每天发布新帖多达200万个。几乎每条受网民关注的新闻后面都开设了跟帖,网民可以随手在新闻后面发表自己的观点,热门新闻的跟帖有时达到几十万条。

博客素有“网络日记”之称,目前我国拥有个人博客或个人空间的网民比例达到42.3%,用户规模达1.07亿人。

即时通讯方面,2007年第三季度活跃账户数3.88亿,为世界之最。很多中国网民人均拥有多个即时通讯账户,特别是腾讯QQ,最高同时在线用户近2000万,成了网民交流沟通的便捷工具。在“艳照门”、抵制家乐福、“人肉搜索”等网络活动中,互联网即时通讯与无线手机短信发挥了重要的沟通媒介作用。

3.网络成为各级领导了解民意、汇集民智的重要渠道

关于各级官员“触网”、“开博”的新闻一直源源不断。2008年6月2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来到人民日报社,通过人民网强国论坛同网友在线交流必将载入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史册。总书记做客强国论坛,与网民交流至少透露出三大信息,一是互联网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已具有重要地位。二是党中央对互联网的建设和发展将会更加重视。三是今后中央决策将会更加注重听取“网意”。6月22日,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王胜俊在全国高级法院院长会议上强调,法院审判要更加注重保障民生,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人民来信来访、申诉再审等诸多方式和环节,建立科学、畅通、有效、简便的民意表达机制,及时掌握民生需求。还要求这种表达机制应扩展到纪委等其他部门。可以看出,今后各级官员将会越来越重视网络媒体,网络将成为普通群众与官员沟通的桥梁,难怪有网友称“离中南海最近的是网络”。

4.网络暴力日益显现

网络是把锋利的“双刃剑”,在针砭时弊、舆论监督、传达民意的同时也容易滋生网络暴力。当网络舆论与社会事实偏向严重时,网上的意见容易呈现两极化,网民往往会带着强烈的感情色彩来捍卫自己的价值立场,极端地赞同或者极端地反对,就会出现一些“网络暴民”,他们自以为怀着正义之心,对当事人实施“网络暴力”,包括公布当事人隐私、电话骚扰、现场骚扰等。在一些引起网民反感的事件中,他们利用网络进行串联,群体性地聚集,甚至发生过激行为,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威力无比的“人肉搜索”可见一斑,人肉搜索引擎因为它一次又一次地“伸张正义”,人们已经习惯于听到这个名字并认同它的存在以及合理性。网上有这样一句话形容“人肉搜索”的魅力:如果你爱他,把他放到人肉搜索引擎上去,你很快会知道他的一切;如果你恨他,把他放到人肉搜索引擎上去,因为那里是地狱。比如“虐猫女人”、“5·12地震”的“辽宁骂人女”、重庆“Die豹”等等。

二、网络舆情的特征

1.直接性

通过BBS、新闻点评和博客网站,网民可以立即发表意见,下情直接上达,民意表达更加畅通;网络舆情还具有无限次即时快速传播的可能性。在网络上,只要复制粘贴,信息就得到重新传播。相比较传统媒体的若干次传播的有限性,网络舆情具有无限次传播的潜能。网络的这种特性使它可以轻易穿越封锁,令监管部门束手无策。

2.随意性和多元化

网民可以随意发表言论,不受任何约束。网络舆情不同于传统媒体的另一特点是缺乏媒体“审核人”的角色。在网络上,任何一个人都能不经过审核直接发布信息。网民在网上或隐匿身份、或现身说法,纵谈国事,嘻怒笑骂,交流思想,关注民生,多元化的交流为民众提供了宣泄的空间,也为搜集真实舆情提供了素材。

3.突发性

网络舆论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一个热点事件的存在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就可以成为点燃一片舆论的导火索。

4.隐蔽性

互联网是一个虚拟的世界,由于发言者身份隐蔽,并且缺少规则限制和有效监督,网络自然成为一些网民发泄情绪的空间。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对社会问题片面认识等等,都会利用网络得以宣泄。因此在网络上更容易出现庸俗、灰色的言论。

5.偏差性

互联网舆情是社情民意中最活跃、最尖锐的一部分,但网络舆情还不能等同于全民立场。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新闻跟帖、论坛、博客的出现,中国网民们有了空前的话语权,可以较为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感受。但由于网络空间中法律道德的约束较弱,如果网民缺乏自律,就会导致某些不负责任的言论,比如热衷于揭人隐私、谣言惑众,反社会倾向,偏激和非理性,群体盲从与冲动等等。

三、校园网络舆情的应对策略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传播与意见交互空前快捷,网络舆论的表达诉求也日益多元。如果引导不善,负面的网络舆情将对社会公共安全形成较大威胁。对相关政府部门来说,如何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及时监测、有效引导,以及对网络舆论危机的积极化解,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国家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创建和谐社会的应有内涵。

1.弘扬主旋律,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

(1)加强教育网站建设,正确引导网络舆论。推行校务公开,搭建学校与学生网上沟通的桥梁,使网站成为各地各部门宣传的窗口,获取信息、学习知识、交流思想的平台。

(2)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法制教育。让教师和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引导学生增强上网的政治意识、法律意识、文明意识、安全意识和自律意识,规范上网行为,养成健康文明的网络生活方式,自觉抵制不良信息,减少和消除网络的负面影响。把校园网络建设成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的阵地。

(3)“堵”与“疏”并举,营造文明健康的网络文化氛围。建设网络文化,必须关注网络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及其对青少年成长的消极作用。根据多年调查,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不良信息,一个是网络游戏成瘾现象。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要加强青少年信息素养教育,提高他们的自身免疫力。疏导他们能够正确地认识媒体、认识网络,正确地利用网络来推进自身的成长。另一方面要采取行政和技术手段把住源头,过滤不良信息,封堵不良网站,给青少年提供一个绿色的网络环境。

2.建立机制,监控引导,及时妥善处理网络舆情

(1)建立组织保障机制

网络舆情和网络信息安全工作一样,都应实行属地管理和一把手负责制,采取“谁运营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办法实行责任追究制。要在进一步提高认识的基础上,把网络舆情信息工作纳入宣传思想工作总体安排,精心部署,狠抓落实。要制定各种规章制度规范网络行为。要明确一位领导同志具体分管网络舆情信息工作,同时确定一名同志为舆情信息员负责网络舆情的日常监测,每天或每周按部门对网络舆情进行分类整理,针对各部门的情况,提供简单的舆情监测分析报告,及时向各职能部门进行反馈。

(2)建立技术保障机制

网络技术手段是实现网络舆论管理的一个有效措施,常用的网络技术手段包括对IP地址的监测、跟踪、封杀;网管的全天候值班监测,对负面消息进行及时清除;运用智能型软件进行敏感词组的自动过滤;对论坛发帖的延时审查及发布;对国外敏感网站浏览限制;论坛、博客、播客实行实名认证制度等。各个网站和互联网运营商都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互联网信息安全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技术保障措施,确保网络信息安全。

(3)建立日常工作机制

1)网络信息发布

“互联网让每一个人都变成了信息的发布者,而且可以不经过审查。”一位传媒研究者称,“一方面,这可以让信息更加公开透明;同时,由于鱼龙混杂,你无法分辨它的真假。而对那些年轻的网民来说,情绪非常容易被煽动。” 正是如此,网站一定要严把信息发布关,要建立网络信息发布的审核制度,规范信息审核流程,实行专人负责。网站开办的BBS论坛、博客、播客等交互栏目,必须实行“实名注册”并落实专人管理,严格执行先审后贴制度。

2)网络舆情监测

网络舆情监测就是要随时掌握网络舆论的导向、特点和趋势,随时了解网络舆论的动态和方向。网络舆情监测要作为一项日常工作不间断进行,主要由BBS网管和版主来担负此项重任。监测的意义在于,一旦发现不利于社会稳定的舆情,要及时反馈到有关部门,为有关部门提供社会舆情方面的决策支持。特别是在发生群体性突发事件时,网络舆情监测的作用更为重要,由于突发事件中的矛盾双方往往处于对立状态,影响或阻碍了原有的信息沟通渠道,从而给各种“小道消息”提供了填补信息真空的机会,一些有价值的信息如果被遗漏或忽视,会对处理决策产生误导。因此,完善的舆情监测机制、及时有效的舆情信息汇集和分析,对社会的稳定将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3)网络舆情引导

网络舆情引导就是对监测到的网络舆情动向,通过网络信息评论员进行网络舆论导向,发挥“舆论领袖”的积极作用,对日常舆情进行引导。一方面可以开展即时性评论,及时跟帖批驳反面声音;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发帖、跟帖发表引导性评论,发布正面观点。根据传播学规律,“舆论领袖”在影响受众的态度方面作用明显,尤其当网络出现海量信息时,网民往往会无所适从,这时候他们更需要权威的“舆论领袖”的声音作为自身决策的依据。

在正面引导的同时,各版主还要严格审核有关信息,对恶意信息立即删除,对情绪偏激的帖子作缓冲处理。在把关中,切忌简单粗暴地删帖,要注重运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引导艺术,使网民产生理性和情感上的认同与共鸣,从而形成网上正面言论强势。

(4)建立网络舆情预警和应对机制

网络舆情预警和应对是指从危机事件的征兆出现到危机造成可感知的损失这段时间内,对网络舆情尤其是负面舆情的及时妥善控制,从而达到有效化解网络舆论危机的目的。网络舆情预警的意义在于及早发现危机的苗头,及早对可能产生的现实危机的走向、规模进行判断,及早通知各有关职能部门共同做好应对危机的准备。

1)制定网络舆情应急预案

针对各种类型的危机事件,制定比较详尽的判断标准和预警方案,制定处置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一旦危机出现便有章可循、对症下药。

2)加强监测力度,密切关注事态发展,保持对事态第一时间的知情权

监测预警能力的高低,主要体现在能否从每天海量的网络言论中敏锐地发现潜在的危机苗头,以及准确判断这种发现与危机可能爆发之间的时间差。这个时间差越大,相关职能部门越有充裕的时间准备,为下一阶段危机的有效应对赢得宝贵的时间。

原山西省省长于幼军在对“黑砖窑”事件进行的深刻反思中认为,黑砖窑事件的一个重要教训,在于“没有敏锐把握网络、媒体的舆论动向,及时做出正确的回应”。这不是一句例行官话,在很大程度上道出了这个事件背后的实质,以及对这个事件需要反思的问题。

3)建立并完善公共危机的信息通报机制

在网络时代,信息公开稍微迟滞一点,就有可能为谣言留下传播的空间。因为传统媒体往往注重主旋律宣传,以正面事件为主,表现社会积极向上的一面。对一些负面新闻,特别是群体性事件、突发事件报道较少,公众长期在传统媒体上看不到负面消息,于是,在突发性事件发生时,互联网就是人们了解事实真相的第一选择。因此,当网络舆情危机出现时,要最大程度地争取传统媒体的支持,利用传统媒体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发布最及时权威的信息,影响网络舆情的走向。

不久前发生的贵州“瓮安事件”的起因并不复杂,就是当地一位少女溺水死亡的鉴定结果得不到家属的认可。但由于警方的处置方式不当,缺乏说服力,致使谣言越来越多,最终被一些黑社会势力利用,一发不可收拾,酝酿成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自古以来,但凡流言,都是见光即死的。最大程度地进行信息公开,一则可以将内部的猫腻减少到最小,再则可以使流言的伤害减少到最小。只有在民众的知情权得到充分满足的前提下,对此类事件的处理才能妥善、稳当,避免引发其他矛盾和不安情绪。“瓮安事件”的及时果断处理也得益于真相的及时公开。

建立和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规范、及时地进行信息披露,最大限度地满足民众的知情权。坚决制止在信息传递方面的欺上瞒下和报喜不报忧,提高政府在危机处理中信息的透明度,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3.部门联动、职责明确、分工合作,共同营造文明健康的网络舆论氛围

(1)领导要关注网络舆情

各级领导要关注网络,把网络作为联系群众的纽带。“两会期间我一直在上网”,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回答记者提问时如是说。这也是温总理连续四年在记者招待会上谈到互联网。今年春节期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和省长黄华华发布《致广东网民朋友的一封信》,表示对于共同关心的话题,愿意和大家一起“灌水”;对于工作和决策中的不完善之处,也欢迎大家“拍砖”。在黑砖窑事件过程中,于幼军一直高度关注网上的反应。总之,领导一定要高度重视互联网的民意表达,提高在网络时代快速反应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部门联动,分工协作

各级宣传、公安、国安、工商、教育、共青团等部门和网络运营商要担负起互联网管理的职责,发挥各自的优势,齐抓共管,共同营造文明健康的网络文化氛围。

(3)各级互联网管理部门要落实专人适时监控网络舆情,给领导当好参谋

各级共青团组织和学校要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发动学生参与网络舆情的监控。特别是对学校各种贴吧、BBS,要及时清理,了解并掌握各个版主的情况,要掌握它们的思想动态并及时加以引导。门户网站招聘了一批政治可靠、知识丰富并熟悉网络语言特点的学生骨干、学生辅导员、年轻专业教师等为专兼职网上评论员,开展网上舆论引导。

总之,校园网络舆情的监测与应对是一项长期的经常性工作,是网络信息安全的重要内容,我们一定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敏锐的政治洞察力认真做好这项工作,要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把不安定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文明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08,7.

[2]2007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J].今传媒,2008,2.

[3]陶建杰.网络舆情监测预警与联动应急机制[J].青年记者,2007,15.

猜你喜欢
网络舆情策略分析
隐蔽失效适航要求符合性验证分析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电力系统不平衡分析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分析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研究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规律与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