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和梦想一起飞

2009-01-11 07:38陈富祥
甘肃教育 2009年24期
关键词:环县茂林毕业生

李 峰 陈富祥

胡茂林,男,1958年9月出生于甘肃环县甜水镇。1994年担任环县职业中等专业校长至今。1989年获庆阳地区“先进教育工作者”荣誉称号, 1993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1994年荣获“全国老少边穷地区优秀教师”称号, 2007年获庆阳市“功勋校长”称号,2008年被评为“甘肃省特级教师”,2009年,又获得“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荣誉称号。

2008年7月的一天,在环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里,一场专场人才招聘会正在举行,招聘方是中国500强企业深圳比亚迪电子有限责任公司。在招聘现场,应聘学生个个信心十足,对招聘人员的提问对答如流。就在这场人才招聘会上,该校200多名毕业生被该公司正式签约录用。

在环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这样的招聘会几乎每年都会举行,每年都有大批毕业生被大型企业、公司聘用,毕业生就业率几乎达到100%。

如今,毕业生就业是一大难题,很多大中专毕业生都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毕业生就业难也成了不少大中专学校为之头疼的问题。然而,环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县级中专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却如此之高,其秘诀到底在哪里?这事还得从校长胡茂林说起。

订单式培训——打破办学僵局

胡茂林在环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工作到今年已整整15个年头了。在这15个年头里,环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胡茂林心里有一本账,这15年里,学校是怎样摸爬滚打一路走到了今天,其中的辛酸苦辣只有胡茂林才能体会得到。

15年前,作为环县甜水初级中学校长的胡茂林接到了县委的调令:让他去县职业中等学校工作,并被任命为校长。

当时,环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还在木钵镇。当他走进学校的那一刻,他感到了一种巨大的压力。简陋的校舍,单一的教学业务, 人心涣散的教师,举步维艰的招生和教学工作,难题一个接一个地摆在了他的面前。

职业教育,自己并不熟悉;招生工作,在当时社会上普遍轻视职业教育的大环境下如何做起;学生毕业后,何去何从。这一切,就像一道道障碍横在他的面前。

“既然组织信任我,就一定要扭转这种局面,干出个样子来!”胡茂林在全校职工大会上表出了这样的决心,但面对千头万绪的学校工作,哪里才是打破困境、走出僵局的突破口呢?

这时,在甜水初中时的办学经验突然给他带来了灵感,他打出了“勤工俭学”的办学旗帜,从解决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问题入手,并提出了“面向本地实际需要办学,让每一位入学学生都能真正掌握一门生存技术”的办学新目标。

他四处奔走,到处打听,找出了环县当时人才最紧缺的几个行业,并以此作为突破口,在他的努力下,学校与县教育局联合开办了乡村兽医班;与县电力局联合开办了农用电工培训班;与县委组织部联合开办了乡村后备干部培训班。随后,又相继开设了英语班、幼师班、乡村医生班,这一系列别人想都没想到的班次,实用而新鲜,引起了学生和社会各界的浓厚兴趣。因为这些班次都是“订单式”的,学生毕业后有业可就,学校被动的招生局面开始有所缓解,当年招生人数突破了500人。

合作办学——办学更上一层楼

2001年,环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从木钵镇搬迁到了县城,办学条件比以前好了许多,校舍建筑面积近3万平方米,比以前翻了一番,学校由此迎来了新的、更大的发展契机。

在胡茂林到学校最初的几年里,学校的毕业生主要还是在本县区就业,但是环县毕竟是西北的一个贫困县,县上没有多少企业,吸收不了太多的毕业生。

在进入新世纪后,胡茂林敏锐地抓住了联合办学的机遇,大胆地选择了走出去的发展模式。在他的带领下,校领导们奔赴全国各地寻求合作伙伴。功夫不负有心人,从2002年开始,学校同天津精通职业技术学院、育英职专、南开职专开展了联合办学,学生毕业后可在天津就业,这打开了该校学生外出就业的局面,使学校在困境中见到了曙光。学校还积极争取到中央电大、陇东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等高校在学校设立基层工作站。与此同时,学校还与一批东南沿海的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并与其进行合作办学,实行订单式培养,深圳比亚迪公司就是其中之一,这为毕业生搭建了广阔的就业平台,真正实现了 “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

就业协议——学生、家长两放心

环县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的丘陵沟壑区,自然环境十分恶劣,经常发生旱灾。

胡茂林从小生活在甜水镇,家境十分贫困,上小学时,连5毛钱的学费也交不起。他深知当地人民的生活现状和贫困家庭的艰辛。一旦有一年气候持续干旱,庄稼歉收,许多贫困学生就会面临失学的境地。

失学对学生来说是一件痛苦的事,这也是作为校长的胡茂林不愿意看到的,他和其他校领导商议,决定让经济困难的学生先零学费入学,然后利用两年学习期间的寒、暑假,组织学生深入到工厂、企业参加工学扶贫活动。这样既解决了部分贫困学生无钱上学的问题,又能使学生在企业实习过程中得到锻炼,专业技能得到提高,为学生将来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真可谓一举两得。在近三年的工学扶贫活动中,有2471名学生受益,创收3410万元,生均收入达到13800元。

同时,学校还利用“省委组织部帮扶的‘1+2贫困生”、“省扶贫办实施的‘两后生”、“比亚迪公司挂牌的委培生”等项目实施的机会,实施项目带动策略,保质保量地完成了相关项目,并给学生免费发放校服、床单被套,对外县籍学生报销路费,这使学生、家长得到了实惠,也赢得了群众的口碑。

毕业学生能够就业,不但学生个人有了出路,而且也会带动家庭脱贫致富。为了打消学生家长的疑虑,所有入校新生还与学校签订了经县公证处公证的就业协议。而无论是学生顶岗实习还是毕业后就业,都是在学校进厂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做到万无一失,这让学生就业搭上了直通车。

为了让学生满意,家长放心,学校还在学生就业基地,如深圳市龙华区、东莞、珠海三灶等地设立“环县职专学生就业服务站”,对就业学生进行跟踪服务,并建立了就业学生回访制度,为每个学生提供两次就业机会。

就业服务——一切以学生为本

2008年春节期间,南方出现罕见的冰雪灾害,远在深圳实习的800余名师生回不了家。胡茂林则带领校务会成员前往深圳看望师生并陪伴师生过年。那个除夕之夜,在深圳比亚迪公司的食堂里,他和学生们一起吃年夜饭,一起欢度佳节,他的举动感动了学生,也深深感动了比亚迪公司的领导和员工。

“学生的就业服务是学校的生命线。”这是胡茂林在办学过程中总结出的一条经验,也是学校办学的一个基本思路。学校每年都要派出二十多名教师常驻企业从事学生的实习就业跟踪服务工作,还在珠三角一带建立了稳固的实习就业基地。去年2月份,学校被深圳比亚迪公司确定为人才培养基地。

“出口畅带来进口旺”,近两年来学校年招生都在1500人以上,不但生源大幅增加,还吸引带动周边宁夏固原、陕西铜川100多名学生前来就读。现在,学校在校学生3000多人,是13年前的20余倍。学校的招生工作出现了喜人的局面,办学规模实现了历史性的新跨越。

回顾十几年办学之路,胡茂林作为一校之长感慨良多:职业教育发展确实困难重重,这已是一个事实,同时,职业教育发展前景同样诱人,机遇和困难是并存的。抓好学生的就业问题,让每一个来到学校的学生学到一门过硬的技术,找到一个好工作,让那些贫困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将来帮助家庭脱贫致富,过上好日子,这是胡茂林的梦想,也是这些年来他一直努力在做的事情。

猜你喜欢
环县茂林毕业生
环县皮影之十二生肖(三)
9岁的高中毕业生
环县:羊产业带动农民人均年收入超过7 000元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我的太行
李茂林藏石欣赏
李茂林 藏石欣赏
李茂林 藏石欣赏
最“叛逆”的毕业生
“环县事变”及其善后工作述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