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昔日朋友成了贪官

2009-01-14 09:35李西梧
中华儿女 2009年12期
关键词:厅长官员环境

李西梧

近日翻阅报纸,偶看到河南省水利厅原厅长张海钦《为生儿子续香火,煞费苦心养情人》的报道,确认其受贿一千多万元,终审维持无期徒刑的原判。张海钦是我的老朋友,出事早有所闻,如今看到详细报道,心里很不是滋味。当年那个浓眉方脸、敦厚壮实,挥舞改革大旗风风火火、叱咤风云的为官形象不断浮现眼前。想象如今沦为囚犯、身败名裂的情景,完全是两重天地了。

因工作关系,笔者曾在某大报驻河南记者站当记者多年,与一批官员结为朋友,近年来不断传来有人倒下的消息,如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王有杰、交通厅原厅长石发亮、新乡市市委原书记祝友文,等等。这些人有的官至省部级,厅局级的最多,县级的也不少,都是官居高位,权重威显,地方上一言九鼎。可朋友间聚会时,则性情十足、嬉笑怒骂、兄弟相称,亲切和蔼,绝无半点官架子。与后来披露动辄受贿千万,贪婪无度,二奶成群,荒唐糜烂的形象对比,很难视同一个人。尤其不可思议的是,淮阳县粮食局原局长郝瑞端(副县级),因副手告状,竟雇凶杀人却又错杀对象,最后被判处死刑。郝与我交情不浅,平日温文尔雅,老成持重,待友如亲,怎么就成杀人犯了呢?

每当听到朋友熟人里“出事”的消息,首先的反应是惊讶,然后就会回顾起与其交往的每一个情节,分析从哪能找到其出事的征兆。没有,确实没有。作为新闻记者,大多是通过新闻采访与地方官员相识而成为朋友的。新闻越多,与他们接触的机会就越频繁。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祝友文当洛阳玻璃厂厂长时,完成了国内第一条由平板改浮法玻璃生产线,名噪一时;河南省将漯河市定为首个内陆特区,王有杰任第一届市委书记,将内陆特区的蓝图描绘得如诗如画;张海钦在当新郑县委书记(如今为新郑市)时,就以大刀阔斧的改革赢得上下满堂喝彩,改革先锋的头衔早早戴到了头上;石发亮当交通厅长时,启动全省县乡公路改造规划,把这项惠及城乡百姓的浩大工程干得魄力十足,红红火火……这些事情,哪一件不是当年的新闻?这些人物,哪一位不可以成为典型?就是郝瑞端主管的淮阳县粮食局,也是粮食体制改革的试点,年年出新。他们的业绩与作为,都不止一次在我所供职的大报做过报道。如此一来,想不成为他们的座上宾都难。

诚然,人总是会变的,这是客观规律。我这些昔日的朋友们从党的领导干部蜕变为腐败分子,根子在其自身。诸如丧失7信仰,放松了世界观改造,抵挡不住利益的诱惑,过不了权力关、金钱关、美色关等。本人与他们结交为友,主要是工作关系,他们的堕落怎么也牵扯不到自己身上,无外是在共同熟人间提及的时候唏嘘慨叹而已。可我也不时想过,作为昔日的朋友,他们出事真的与我们毫不相关吗?几次到河南产生过到监狱看望一下他们的念头,但最后都打消了。不是因为政治上的顾虑,更非势利眼,而是觉得难以面对,心里总有隐隐的苦楚。这种苦楚,其实是隐隐的自责。

大家都说,如今的贪官之所以前“腐”后继,除自身原因外,还有制度,环境的因素。制度问题题目太大,本文不好论述。可环境的问题则是人人能感知的,无论大环境、小环境,每个特定的时空都有可能成为一种诱因。比如说主要由媒体创造的舆论环境,在这些官员于他们管辖的领域干得风生水起、成绩斐然的时候,是起重要作用的。可在他的事业红火时,媒体舆论环境里往往只有捧场,没有监督。许多官员热衷结交媒体朋友,就是为了得到正面喝彩,减少负面批评。而我作为—名记者,无形中充当了这样的角色。起码在与上述提到的官员成为朋友后,就没有在他们的“地盘”上写过任何批评乃至带有问题探讨的报道。舆论一律叫好,放大了他们政绩的分量、美化7他们的形象,为其不断“进步”增加了有利条件,成为他们欲望膨胀、无所顾忌、迈向悬崖的催化剂。

要说历史的吊诡就在于其永远的不确定性,这些官员功是功、过是过,怎么也用不着让我们因为曾经为他们唱过颂歌而自责。可是,友情是什么?是真诚、爱护,帮助、支持。既然认定他们是曾经的朋友,我们真的尽过朋友真正的责任吗?就拿张海钦来说,当年把新郑的县域经济改革搞得轰轰烈烈的同时,并不难看出其间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的成分。作为旁观者,作为有重要话语权的记者,若能更深实际,从更多层面听取各方反应和意见,从而多写些冷静理性的报道;或者在平日的交往中,能将听到的不同反映做些善意的提醒,是否会对他发热的头脑起些清醒作用呢?如果,他们身边的朋友都能尽点这样的责任,他们今天的命运或许就会大不一样。

猜你喜欢
厅长官员环境
两道题
“C位”舍我其谁
环境清洁工
带病提拔自有病根
丘琼山巧对官员
漫观环境
“搞”艺术的官员们
本地好酒
官员在读什么书?
论环境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