唠叨白蛇

2009-01-14 09:11吴林森
金山 2009年12期
关键词:白娘子白蛇传法海

吴林森

《白蛇传》是民间长达一千年集体创作的典范。白蛇的经典魅力,比起其他三大民间传说而言,更具独特艺术看点,就是它的风物特征。

白蛇传说是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起源悠久,世代流传,是传统口头文学中一颗极为璀璨的明珠。镇江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也是白蛇故事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近千年来,“水漫金山”、“端午惊变”、“五条街保和堂”、“白龙洞”、“法海洞”等发生在镇江的“白蛇传”口述文学,一直为镇江老百姓津津乐道,家喻户晓,已成为镇江人口耳相传、绵延发展的一种活态文化。

其实,民间的白蛇传说,也就是我们说的活态文化,与《白蛇传》是两回事。《白蛇传》是白蛇变人、人蛇结合故事的通称。它主要是历代文人根据流传的白蛇传说进行改写和再创作的不同形式的作品。它和我们民间老百姓口头流传的白蛇传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但绝不能等同。

说白了,《白蛇传》是文人作品、作家文学。白蛇传说是口头文学,千年以来成千上万的老百姓集体创作。然而,由于《白蛇传》与白蛇传说互为交融,互为渗透,几乎融为一体,眼下许多人在叙述时基本含混在一块。也许,这正是《白蛇传》流传千古不衰的艺术魅力所在吧。

我们究竟应该如何读《白蛇传》,如何读懂《白蛇传》,如何品味《白蛇传》呢?简言之,就是如何用当代人的眼光,鉴赏一下我们这座城市这么鲜活的《白蛇传》呢?在下从事这方面搜集、整理、研究工作已经40年,想从以下四个方面说说白蛇传,也就是唠叨唠叨,和喜欢民间文化的朋友们交流心得而已。

一精怪说

白蛇传说源于上古图腾崇拜。人蛇结合,在世界各民族的神话里都有。特别在中国,我国神话传说中的创世者盘古,是“龙首蛇身”,另一创世神女娲和伏羲,上半身为人体,下半身是一条蛇尾。这不难看出蛇图腾在我国的影响。

而许多学者考证,《白蛇传》故事源自印度。印度教认为,宇宙初创,是由两条大蛇搅动乳海开始。印度教传到东南亚,12世纪元代周达观的《真腊风土记》记述真腊国王有一“天宫”,夜夜登上天宫与蛇精交合,也是人蛇交媾故事的雏形。

我国有学者把《西游记》《白蛇传》等归为“精怪文化”。所谓“精怪”,本来是指各种自然物——山川土木、飞鸟潜鱼、走兽爬虫老而成精,便能通灵变化,而且常常参与到人的社会生活中来,多数是为害作恶,捣乱生灾。但自《九歌》问世,其中的山鬼变得可爱,于是便有了众多的艺术形象。到了《聊斋志异》,作品中的狐狸精们,一个比一个聪慧美丽,一个比一个善良多情,简直“比人都好”。

这些精怪,它们都有自然物做原形。比如,白蛇传说中白娘娘、小青青都是由蛇成精。法海是名高僧,但在民间传说中也有法海由癞蛤蟆成精的传说。

精怪,如同鬼神一样,都是人们观念的产物,现实世界中并不真的存在。在上古,它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创造诞生于世,以后作为一种文化积淀,迈进文明社会,并在新的条件下寻求新的生存空间,它们始终是中国信仰文化的一部分。

印度人蛇的故事不止传入东亚,也往西方传入希腊,希腊神话中有拉弥亚(LAMIA),即由蛇幻化,与青年本乌斯(LYCIUS)结为夫妻,结婚当天,来了个叫阿波罗尼乌斯(APOLLONIUS)的,识破了拉弥亚是条蛇。

这个希腊神话中,也有白蛇传说中的白蛇、许仙、法海三个角色的原型。

二爱情说

中国的四大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牛郎织女》《孟姜女》,是中国民间文化中最令人瞩目的部分,它们的流传主要靠人们的口传心授播布民间。它们之所以受到人民青睐,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四大民间传说都表现了爱情。

如果说,《梁祝》《牛郎织女》《孟姜女》都表现了忠贞爱情的话,《白蛇传》就显得复杂多了。因为白蛇传说中的白娘子敢爱敢恨,为了自己的意中人,不惜自己的性命,盗仙草,漫金山。而白娘子所爱的人许仙,一是爱得不主动,而后爱是爱了,爱的是美貌如玉的白素贞,而不是白蛇;二是在爱面前疑虑重重,当知道娘子是条蛇时,畏畏缩缩,设计用雄黄酒让其现原形,而后又躲到金山寺,受法海庇护去。这样的爱情是不对等的,白娘子有些“一头热”的味道。比起《梁祝》故事中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不求同生、但求同死的轰轰烈烈的爱情而言,白娘子与许仙显得一波三折,悲凉哀婉。

《白蛇传》故事文字的书写最早见于《太平广记》所载的唐代传奇小说《李黄》,写陇西人李黄在长安东市遇见一位身穿白衣、“绰约有绝代之色”的女子,李黄慕其美貌,便随白衣女子到其家中,住了三日。而这位女子实是白蛇所化,以色迷人害人。当李黄回到家中后,就身重头旋,卧床不起。不久,就仅存头部,被子下面的身子全化为血水。家人找到白衣女子的住处,不见房子,惟有一皂荚树。旁人告之曰:“往日有巨白蛇在树,更无他物。”

可见,白蛇最早的形象是一个化为美女、以色相害人的蛇精,与爱情毫无瓜葛。

直到冯梦龙的《警世通言》中《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可以说是白蛇故事流变过程中白蛇的形象由蛇精变成美女的一个转折点。这里面有了白娘子对许仙的爱情。

白蛇故事最早搬上戏曲舞台是明初洪武年间邾经的《西湖三塔记》杂剧,今已失传。在现存的戏曲作品中,第一部描写白蛇故事的是清代乾隆年间黄图铋编撰的《雷峰塔》传奇,后又有了陈嘉言父女根据观众意愿改编的梨园本《雷峰塔》传奇。后者在黄本上有了较大改动,突出了白娘子的爱情戏,几乎脱尽了她身上的妖气,增强了白娘子与许仙的描写,尤其突出了白娘子对爱情的坚贞执着,增加了《端阳》《盗草》《水斗》《断桥》等重头戏,如在《水斗》中,当面指责法海拆散她与许仙的情缘,并率领虾兵蟹将与法海打斗。同时,还给白娘子与许仙的爱情一个美好的结果,增加了《奏朝》《祭塔》两出戏,让白娘子产下一子并中了状元。这一美满的爱情结局,十分符合普通平民百姓的意愿。

我国300多个剧种、曲种演出了不同的《白蛇传》故事,如昆剧、京剧、川剧、秦腔、豫剧、汉剧、湖剧、晋剧、评剧、扬剧、越剧等等,其中《盗仙草》《金山寺》(又名《水漫金山》)《断桥》等剧目久演不衰,脍炙人口,而且始终均以爱情为主线,歌颂了白娘子对爱情的坚贞执着。

三 风物说

民间传说不同于一般的民间故事。民间故事大都是根据人们的想象虚构的。传说都具有历史性、可信性特征和解释性功能。这种特征源于传说中的创作一般都有相应的附着物。也就是说,它的产生有一定的事物或风物作依托,或历史人物,或名山大川,或名胜古迹,或动物植物。传说的创作者往往根据一定的附着物想象构思,形成关于各种人物和事物优美的故事,然后借用人们的口碑代代相传。

白蛇传说这方面的特色极为鲜明,传说中的峨眉山、西湖、雷峰塔、断桥、金山寺、法海洞,都是现实生活中的名胜古迹。而一个民间传说,把如此众多的风物天衣无缝地串联其中,这不能不说是中华民族民间文化的绝妙之处。

《白蛇传》是民间长达一千年集体创作的典范。白蛇的经典魅力,比起其他三大民间传说而言,更具独特艺术看点,就是它的风物特征。

其他三大民间传说,比如《梁祝》,它的产生地,就有众多说法——浙江宁波说、江苏宜兴说、山东济宁说、河南汝南说等等不一而足。梁祝故里之争,也可理解为这一传说的流传之广和影响之深。包括我们镇江的华山矶,也被认为是梁祝故事的原型之一。

与《梁祝》相比,《白蛇传》遗迹也有许多。但由于它的风物确定性强,白蛇传说不能说流传不广,不能说影响不深,但除了四川峨眉,江苏镇江、苏州,浙江杭州,这几个明明确确的遗迹所在地,它的产生地没有任何纷争。

民间传说一般来说都具有地域性特征,但绝不是说民间传说就是地域性文学现象。《白蛇传》故事在许多国家都有流传,说明它是具有国际影响的民间传说。巴基斯坦、越南、朝鲜、日本等国,均有类似的白蛇故事在流传,这就是明证。

这些也恰恰验证了一个名言:愈是地方的,就愈是世界的。白蛇传说由于它的风物特征,而走向了世界。

四民俗说

民间文学是一种特殊的文学,这种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它的传播特征上——口耳相传,耳提面命。因此说,民间文学的传承是一种民俗现象。我们对民间文学的鉴赏,不可以忽略它的民俗文化背景。

白蛇传说的一大艺术特征就是风俗性。《白蛇传》中的《端午惊变》,就吸收了端午节习俗的许多内容。

端午节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是华人世界最重要的节日之一。端午习俗源自我国,甚至也影响到日本、越南、韩国这些国家。

一般的民间传说,都讲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其实据朱自清等学者考证,端午节的习俗包括龙舟竞渡、包粽子,比屈原还早就已经存在。只是后来演变,把纪念屈原和端午节习俗合并到了一起。就像《白蛇传》的情节,白蛇喝了雄黄酒,现出原形。端午节本来就有喝雄黄酒的习俗,只是加入《白蛇传》的故事,更使人印象深刻了。

雄黄是一种矿物,色橘黄,气味辛辣,民间在夏季暑热的端午节,为了驱虫辟邪,把雄黄研成粉末,调在米酒里,喝了可以除病。喝剩下的雄黄酒,洒在屋角床下,也可以使毒虫不敢靠近。《白蛇传》中许仙受法海唆使,利用这一民间习俗,使白蛇现出了原形。

《白蛇传》中的民俗色彩是十分强烈的,除了端午节,整个故事中的一个道具——伞,也是民间习俗中的重要情节。

《白蛇传》中有游湖借伞一段,伞成了白蛇、许仙定情结缘的信物。然而民间又有一种忌讳,通常伞是不能作为礼物的。“伞”与“散”谐音,暗示“分散”,是不祥之兆。

《白蛇传》中的民俗现象比比皆是,比如民间传说中吕洞宾卖汤圆给许仙吃、法海入蟹、水漫金山中虾兵蟹将打斗等情节,都与民间习俗紧密相连,饶有风趣。

唠唠叨叨,说了四点。其实白蛇是说不尽的。记得前些时著名作家王蒙来镇江,也专门说了白蛇传说。他认为,《白蛇传》里有很多关于人、妖、神的故事,内涵非常丰富,是创作的源泉。他认为传说中的反派角色法海,是爱慕女主角蛇妖白素贞的,因为爱之深,所以恨之切,正如鲁迅当年形容的“爱得像蛇一样”。从这个角度上说,《白蛇传》与名著《巴黎圣母院》就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以至于在观赏戏剧作品《哭塔》后,他曾说要为《白蛇传》写一首诗。

王蒙的话,我不大懂。可惜我没有当面请教他的机会。他的这些话我是在读报时读到的。关于法海爱上白蛇的民间传说,有是有的,但极少。至于《白蛇传》与《巴黎圣母院》有多少相似的地方,在下才疏学浅,也未能寻找到一二。

不过王蒙说白蛇传说内涵非常丰富,是创作的源泉,我是十分赞同的。笔者也写戏剧作品,也曾斗胆试过根据《白蛇传》改编出一个新作品,但动笔前又有些惧怕了,有些犯难了。草拟过几段人物的中心唱词,比如许仙的“娘子啊,千万别做人”,比如青青的“姐姐啊,人有什么好”,后来写不下去了,放下笔自己才觉得快乐。因为要把一个民间老百姓耳熟能详的作品改编得有新意、有看点,不是一件易事。

猜你喜欢
白娘子白蛇传法海
黑皮肤的“白娘子”
“宣白”CP《天乩之白蛇传说》
漫话民间故事 白娘子——端午劫
漫话民间故事 白娘子——断桥初相识
京剧《白蛇传》经典性的内在构成
白娘子采灵芝
略论白蛇传故事的主题流变
白法海:义务服务十七年
法海本非恶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