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象舞容 神人以和

2009-01-18 07:44李曙明
人民音乐 2009年11期
关键词:神人遗书洞窟

读高德祥《敦煌古代乐舞》书后,天地神人以和的敦煌乐象舞容,其丰美富丽之灿烂光辉,情深文明之天人意蕴,温柔敦厚之人文品性,涵超真善之高远境界,众生极乐之信仰追求皆在神思中浑然生发、踊跃、延绵、升华……

这是一本有历史文化的宏观叙事,有乐象舞容的微观摹写,还有精美图像穿插其中的赏心悦目之学术著作。

敦煌是丝绸之路上的历史文化要塞。高德祥从历史、地理、民族、宗教、文化、艺术、风俗等时空背景切入,对两千多年来敦煌乐舞的生成、发展、变化、融合作了脉络清晰,条理分明的论述。

气度恢弘的敦煌石窟是世界最大的佛教艺术宝库。莫高窟735个洞窟、西千佛窟15个洞窟、瓜州榆林窟42个洞窟、东千佛窟5个洞窟、肃北五个庙5个洞窟,高德祥亲临其境对总共802个洞窟,反复认真地予以观、考、思、察,还要把宏伟浩繁的敦煌壁画的乐舞内容形式理出头绪,其研究工作之纵深难度可想而知。作者几十年如一日,锲而不舍,精诚钻研,思接千载,通贯中外,终获洞见。

高德祥的《敦煌古代乐舞》一书,分上、下两卷。上卷以壁画的乐舞图像资料为主,叙、考、论、述;下卷以藏经洞发现的遗书文献资料为主,研、探、疏、证,涉及古代乐谱、舞谱和绢画等。他精选不同时代、风格、形式的典型图像380多幅,可谓洋洋大观!

作者在东西文化交融史中,不仅对壁画中的天宫伎乐、飞天伎乐、化生伎乐、不鼓自鸣乐等一一详细论说,同时还探讨了一些颇有意味的理论问题,如佛教与乐舞的人类生活历史关系、壁画乐舞的虚实关系、乐舞对称的美学理念。对经变乐舞、世俗乐舞、童子乐舞、“西凉乐”、“鸟歌万岁乐”,敦煌遗书中的音乐文学、傩与悉磨遮,遗画中的乐舞、古代的乐教、著名的音乐家也都有所论介,图文相映互补、古今参照互证,言之有据,持之有故。

高德祥在书中对壁画中的打击乐器、弹拨乐器、吹奏乐器和拉弦乐器也一一作了若干考证。除当今常见的几十种民族乐器外,还拈出一些鲜为人知的乐器,如唐宋时期的凤首笛、义觜笛、篪、底箫(排箫之一种)、凤首箜篌、花边阮、手鼓、双鼓、书鼓、都昙鼓、毛员鼓、差头鼓、钲鼓、磬(钵状体)、音叉(非现代定音器),还有西夏壁画中的三弦、二胡、中胡、板胡等,有的乐器在历史文献中或语焉不详或了无记载。只有从对图像的观研中有所发现,起到对传统乐舞史的补遗充实作用。琳琅满目、千姿百态的乐器可使我们对古代“声依咏,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的乐舞情景增加新的感性直观认识,有助于整体理性把握。

本书载录了敦煌遗书中的琵琶谱和舞谱,并对多家解读研究的成果进行了概述,同时也探讨了译解乐舞古谱的方法论问题。他指出“敦煌琵琶谱的存在是真实的,但愿我们不要把真的东西再搞成假的,这不仅对不起我们的祖先,也有愧于我们的后代。”真哉斯言,诚哉斯言!

高德祥这个生长在敦煌的音乐家已经用他的卓有成效的研究为神人以和的敦煌乐舞艺术之弘扬做出了贡献,著成开卷有益之作。祝愿他在复兴中华文化艺术的伟业中振叶寻根、探源溯流,再获硕果。

李曙明 西北民族大学音乐学院院长,教授,研究生导师

(责任编辑 金兆钧)

猜你喜欢
神人遗书洞窟
钟志申遗书:纸短情长载忠魂
人间相与神人涵化——尹向东创作论
“战场神人”拼好运
银环桥下的遗书
洞窟惊魂
《麦积山石窟初期洞窟调查与研究》介评
《黑城出土汉文遗书叙录》中TK133叙录辨正
良渚玉器神人兽面像的真相
沂南汉画像石墓“神人手持何物”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