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大河”的奥妙

2009-01-23 09:27邓伟志
世纪 2009年6期
关键词:大河大众化生命力

邓伟志

编者按:根据读者建议,本刊从今年开始,增设“世纪论坛”栏目。我们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读者感兴趣的历史和现实问题,组织专家学者撰写夹叙夹议、短小精悍的言论文章。

人往哪里联想无不与其阅历有关。在欢庆共和国60周年的日子里,多次听到演唱“一条大河波浪宽”的声音。每听一次我就要回想一次词作者的创作过程。

这是一首歌唱我们伟大祖国的歌曲。为什么不用“滔滔长江”而用“一条大河”呢?作为母亲河的“滔滔长江”岂不是更能代表祖国吗?听说,当时词作者的上级也曾建议或日“指示”他把“大河”改为“长江”。可是,词作者没有遵照指示办理。作者的理由是:作者自己也只是在写歌词的几天前才第一次见到过滚滚长江。想想看:在当时那种情况下,能有多少中国人见过长江呢?比喻是帮助人理解的,用一个人们没看过的东西作比,岂不是同比喻的出发点相悖了吗?因此,作者坚持用“一条大河”。大河是人人见过的,任何人对自己门前的大河都有感情。这样,一唱起大河便会引发对故乡的热爱,再从对故乡的热爱升华为对祖国的炽热的感情。“一条大河”的余音绕了五十多年而不衰的历史证明,“一条大河”起到了这个作用,达到了这个目的。

“一条大河”的普及史告诉我们:文艺有个大众化的问题。

文艺要大众化,理论要不要大众化呢?文艺本身是感性的,尚且要大众化,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抽象理论,人们更难理解,那就是说更应当大众化,更应当深入浅出。理论要大众化,除了因为理论难懂以外,更主要的是因为理论的使命决定了理论要大众化。理论不是空中楼阁,也不是理论家的收藏品。从大众中来的理论是要回到大众中去的。回到大众中接受检验,才能知道那理论能不能站得住脚。不能站住脚的,要修改;能站住脚的,要用它来武装大众,由大众来掌握。马克思说得好,“理论一旦掌握了群众就能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理论的分量,理论的生命,就在于能不能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能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的,理论的生命力就强;只能转化为微小的物质力量的,理论的生命力就弱;不能转化为物质力量的,那种所谓理论就没有生命力。

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充分强调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既是对执政党提出的要求,也是对参政党的嘱托。更是对广大知识分子的殷切期望。现在有些公务员只知道唯上司之命是从,忘记了上司之命也要符合马克思主义。违反马克思主义的上司之命是不能盲从的。执政党、参政党都要成为学习型政党。学习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自己学习好了,才有条件把理论大众化。别小看了深入浅出。只有真正地“深入”,才能生动地“浅出”。只有抓到了本质,才能化繁为简。现在有些官员只想天天向“上”,孰不知对成年人来讲,更重要的是要天天学习,好好向上,向马克思主义之上。只有自己学好了,才有能力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才能谈得上发展马克思主义。没学习就侈谈发展,是自吹,是盲动。

(作者为民进中央原副主席、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猜你喜欢
大河大众化生命力
新媒体技术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影响研究
直到世界尽头
新时期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路径研究
绿野仙踪
如梦似幻
顽强的生命力——蟑螂
大众化时代的内在困境
大河中的摇篮(下)
大河中的摇篮(上)
我必须得发言